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摘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心喻

心無可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權為仿佛。非真也。試舉一二。如喻心以鏡。蓋謂鏡能照物。而物未來時。鏡無將迎。物方對時。鏡無憎愛。物既去時。鏡無留滯。聖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際空寂。故喻如鏡。然取略似而已。究極而論。鏡實無知。心果若是之無知乎。則冥然不靈。何以雲妙明真體。或喻寶珠。或喻虛空。種種之喻亦復如是。

菩薩度生

經言。菩薩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謂菩薩但度眾生。不復度己。不知己亦眾生數也。焉有度盡眾生。而獨遺自己一眾生乎。何得藉口菩薩。逐外忘內。

世智當悟

智有二。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學宏辭。長技遠略。但以多知多解而勝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惡 別邪正。行其所當行。而止其所當止者是也。僅得其初。是謂狂智。當墮三塗。兼得其後。是謂正智。報在人天。何以故。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也。出世間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別如來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無明惑。如實了了。見自本心者是也。僅得其初。是出世間智也。名為漸入。兼得其後。是出世間上上智也。乃名頓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謂大徹大悟者。何謬昧之甚。

東坡(一)

洪覺范謂東坡文章德行炳煥千古。又深入佛法。而不能忘情於長生之術。非唯無功。反坐此病卒。予謂東坡尚爾。況其余乎。今有口談無生。而心慕長生者。有始學無生。俄而改業長生者。蓋知之不真。見之不定耳。故道人不可剎那失正知見。

東坡(二)

元禅師與東坡書雲。時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貴。過眼成空。何不猛與一刀割斷。又雲。子瞻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為何於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以東坡之穎敏。而又有如是善友策發。何慮不日進。今之缙紳與衲子交者。宜講此誼。

對境

人對世間財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於此。五物在傍。一如干草。才觸即燃者也。其二如木。噓之則燃者也。其三如鐵。不可得燃者也。然而猶可镕也。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滅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甕。猶可沸也。其五如空。然後任其燔灼。體恆自如。亦不須滅。行將自滅也。初一凡夫。中屬修學。漸次最後。方名諸如來大聖人也。

去障

修行去障。亦有五等。喻如一人之身。五重纏裹。最外鐵甲。次以皮裘。次以布袍。次以羅衫。又次貼肉極以輕绡。次第解之。輕绡俱去。方是本體赤[*]自身也。行人外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無明極微細障皆悉去盡。方是本體清淨法身也。

思惟修

禅那者。此雲思惟修。故稱禅思比丘。是貴思也。經又言。有思惟心。終不能入如來大涅槃海。又言。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是病思也。所以者何。蓋思有二。一正思惟。一邪思惟。無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又思有二。一從外而思內。背塵合覺者也。一從內而思外。背覺合塵者也。從內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無盡而真彌遠也。從外思內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盡而還源也。由思而入無思。即念佛者由念而入無念也。

真道人難

凡人造業者百。而為善者一二。為善者百。而向道者一二。向道者百而堅久者一二。堅久者百。而堅之又堅 久之又久。直至菩提。心不退轉者一二。如是最後。名真道人。難乎哉。

念佛

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游千裡。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試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為非。而反以念佛為非。噫。似此一生空過。何如作愚夫愚婦耶。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輪回根本

圓覺謂輪回以愛欲為根本。而此愛欲。百計制之。莫可除滅。蓋贲育無所施其勇。良平無所用其智。而離婁公輸無所著其明巧者也。雖不淨觀正彼對治。而博地凡夫障重染深。只見其淨。不見其不淨。觀法精微。鮮克成就。然則竟如之何。經雲。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今觀此想。復從何生。研之究之。又研究之。研之不休。究之不已。老鼠入牛角。當必有倒斷處。

名利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卻之亦不可免。此卻之不可免 一語最極玄妙。處世者當深信熟玩。蓋求不可得。人或知之。卻不可免。誰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為。又求之未得。不勝其愠。及其得之。不勝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為。又己得則喜。他人得之則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為。庶幾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故知此語玄妙。

臨終正念

經言人欲終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氣絕良久。方乃召僧擊磬。已無及矣。又訛為之說曰。磬之鳴也。促亡人行赴閻羅也。其謬一至於是。

智慧

增一阿含經。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數。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唯智慧成就為第一義。則知戒定等三學。布施等六波羅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輕也。唯智慧最先。不可後也。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不可等也。經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蓋語其生發之次第則然。而要當知所重 知所先 知所貫徹始得。雖然。此智慧者。又非聰明才辯之謂也。如前世智當悟中說。

果報(一)

經言。萬法唯心。錯會者。謂無心則無因無果。故不患有業。唯患有心。有業無心。閻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業。無復顧忌。不知無心有二。如理思惟。用心之極。而自然入於無心三昧者。真無心也。起心造業。又起心制心。強制令無。似得無心。心恰成有。心有則業有。閻老子鐵棒未放汝在。

果報(二)

又經言。具足智慧菩薩脫使墮落。在畜生中。畜生中王。在餓鬼中。餓鬼中王。錯會者謂有智則能轉業。故不患有業。唯患無智。有業有智。閻老子其奈我何。遂安意造業。無復顧忌。不知經稱智慧。非等閒世智之謂也。且汝智慧。得如文殊身子否。縱不及此。次而下之。得如善星。調達否。善星博學十八香象所載法聚。調達得羅漢神通。而俱不免生陷地獄。況汝智慧未必勝此二人乎。杯水不能熄車薪之火。螢光不能破幽谷之昏。今之小智。滅業幾何。閻老子鐵棒。未放汝在。

惺寂

止觀之貴均等。尚矣。聖人復起。不能易矣。或有稍緩急於其間者曰。經言因定發慧。則止為要。以是相沿成習。修行之人。多主寂靜。唯永嘉既為惺惺寂寂 寂寂惺惺之說。以明均等。而後文曰。惺惺為正。寂寂為助。則迥然獨得之見。從古至今。無道及者。自後宗門教人看話頭。以期徹悟。而妙喜呵默照為邪禅。正此意也。是故佛稱大覺。眾生稱不覺。覺者。惺也。永嘉之旨微乎。

心不在內

楞嚴征心。謂心不在內者。指真心也。若妄想心。則亦可雲在內。此意微妙。未易與不知者道。世書曰。心藏神。神即妄想別名。其所稱心。則肉團之謂耳。有義學輩聞予言。搖首不信。今請以事明之。人熟寐。戲以物壓其心則魇。或自手誤掩其心亦魇。又戲畫睡人面。有至魇死者。此在內之明征也。義學曰。如是。則真妄成二物矣。曰。子徒知真妄不二。不知真妄一而常二。二而常一也。不觀水與冰乎。水冰不二。孰不知之。而水既成冰。水流動而無定方。冰凝實而有常所。真無方。妄有所。亦猶是也。從真起妄。妄外無真。由水結冰。冰外無水。故其體常一而用常二也。義學曰。此子臆見。終違楞嚴。有據則可。曰。有據。據在楞嚴。諸君自不察耳。經雲。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雖在色身之內。不妨體遍十方。正遍十方之時。不妨現在身內。此意妄想破盡者方能證之。吾與子尚在妄想中。葛籐且止。

生死根本

黃魯直之言曰。深求禅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畏YIN怒無處著腳。但枯其根。枝葉自瘁。此至論也。但未明言孰為生死根者。又禅悅 下。要緊在照破 字。若得禅悅便謂至足。則內守幽閒。正生死根耳。須是窮參力究。了了見自本性。則生死無處著腳。生死尚無處著腳。憂畏YIN怒何由而生。

親善知識

先德雲。譬如敝人執燭。不以人敝故。不取其照。即孔子不以人廢言。意也。藉口者。遂謂師不必擇賢。但資其學識言論足矣。彼自不德。我何與焉。遂依之不違。寧知芝蘭鮑魚。漸染成性乎。論語曰。不以人廢言。又曰。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胡不合而觀之。

 

竹窗二筆摘要

耳根圓通

楞嚴擇選圓通。獨取耳根。然世尊為一期化導之主。而以見明星悟。飲光為萬代傳燈之祖。而以見拈花悟。皆屬眼根者。何也。此有二義。一者隨眾生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二者遣著義。眾生處處著。聞圓通獨向耳根。便謂余根不能入道故。是故豪傑之士。根根圓通。如大福德人。執石成寶。善讀楞嚴者詳之。

極樂世界

或疑。華嚴謂極樂僅勝娑婆。而大本彌陀經言勝十方。何也。一說。勝十方者。止是相近娑婆之十方。非華藏世界之十方也。其說亦是。而猶未盡。良由僅勝之說。蓋以晝夜相較。故雲娑婆一劫。為極樂一晝夜。極樂一劫。為袈裟幢一晝夜。展轉歷恆沙世界。以至勝蓮華。乃專取時分短長之一節。非全體較勝劣也。不然。人間千萬年。為地獄一晝夜。將地獄勝人間耶。又例之。若定執身量之長短較優劣。則盧捨那佛僅高千丈。而修羅高八萬四千由旬。將修羅勝捨那耶。是故謂極樂勝十方。即廣遠言之。亦自不礙。

人身難得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語誰不知之。知之而漫不加意。與不知同。昔須達為佛營室。佛視地上蝼蟻。而謂達言。此蟻毗婆屍佛以來。經今七佛。尚在蟻身。夫一佛出世。歷年甚久。矧曰七乎。釋迦而後。過五百余萬歲而慈氏下生。名第八佛。未知此蟻脫故身否。縱脫蟻身。未知何日當得人身也。今徒見舉目世人。比肩相摩。而不知得之之難如是。既得人身。漠然空過。真可痛惜。予之懈怠空過。不能不深自痛惜。而並以告夫同志者。

事怕有心人

高峰自敘悟由。而曰。不信有這般奇特事。事怕有心人故也。此語彼所自證。真實不虛。學道人所宜谛信。且何名有心。世間一技一藝。其始學不勝其難。似萬不可成者。因置不學。則終無成矣。故最初貴有決定不疑之心。雖復決定。而優游遲緩。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精進勇猛之心。雖復精進。或得少而足。或時久而疲。或遇順境而迷。或逢逆境而墮。則亦不成。故其次貴有常永貞固誓不退轉之心。高峰拌一生做個癡呆漢。定要見這一著子明白。是之謂真有心丈夫也。又古雲。三昧不成。假令筋斷骨枯。終不休歇。又雲。道不過雪窦。不復登此山。又雲。不破疑團誓不休。如是有心。何事不辦。予甚愧焉。不敢不勉。

學貴精專

米元章謂學書須是專一於是。更無余好。方能有成。而予聞古之善琴者。亦謂專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雖小。可以喻大。佛言。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故心分兩路。事不歸一。情專志笃。三昧速成。參禅念佛人不可不知。

蓮社

世有無賴惡輩。假仗佛名。甚而聚眾。至謀為不軌。然彼所假。皆雲釋迦佛衰。彌勒佛當治世。非廬山遠師蓮社也。遠師勸人捨娑婆而求淨土。其教以金銀為染心之穢物。以爵祿為羁身之苦具。以女色為伐命之斧斤。以華衣美食田園屋宅為墮落三界之坑井。惟願脫人世而胎九蓮。則何歆何羨。而彼假名彌勒者。正以金銀爵祿女色衣食田宅誘諸愚民。俾悅而從己。則二者冰炭相反。不可不辯也。然蓮社中人。亦自宜避嫌遠禍。向所謂宜少不宜多者。切語也。予曾有在家真實修行文勸世。其大意謂凡實修者不必成群作會。家有靜室。閉門念佛可也。不必供奉邪師。家有父母。孝順念佛可也。不必外馳聽講。家有經書。依教念佛可也。不必惟施空門。家有貧難宗戚鄰裡知識。周急念佛可也。何以故。務實者不務外也。願為僧者。幸以此普告諸居士。

儒佛交非

自昔儒者非佛。佛者復非儒。予以為佛法初入中國。崇佛者眾。儒者為世道計。非之未為過。儒既非佛。疑佛者眾。佛者為出世道計。反非之亦未為過。迨夫傅韓非佛之後。後人又彷效而非。則過矣。何以故。雲既掩日。不須更作煙霾故。迨夫明教空谷非儒之後。後人又彷效而非。則過矣。何以故。日既破暗。不須更作燈火故。核實而論。則儒與佛不相病而相資。試舉其略。凡人為惡。有逃憲典於生前。而恐墮地獄於身後。乃改惡修善。是陰助王化之所不及者佛也。僧之不可以清規約束者。畏刑罰而弗敢肆。是顯助佛法之所不及者儒也。今僧唯慮佛法不盛。不知佛法太盛。非僧之福。稍制之抑之。佛法之得久存於世者。正在此也。知此。則不當兩相非。而當交相贊也。

好名

人知好利之害。而不知好名之為害尤甚。所以不知者。利之害粗而易見。名之害細而難知也。故稍知自好者。便能輕利。至於名。非大賢大智不能免也。思立名則故為詭異之行。思保名則曲為遮掩之計。終身役役於名之不暇。而暇治身心乎。昔一老宿言。舉世無有不好名者。因發長歎。坐中一人作而曰。誠如尊谕。不好名者惟公一人而已。老宿欣然大悅解頤。不知已為所賣矣。名關之難破如是哉。

學道無幸屈

世間求名者。有學未成而名成。是之謂幸。以不當得而得也。有學成而名不成。是之謂屈。以當得而不得也。故雲我輩登科。劉蕡下第。蓋幸與屈之謂也。學道則不然。未有名掛山林。身馳朝市。悠悠揚揚。一暴十寒。而成道業者。亦未有苦志力行。殚精竭神。不退不休。以悟為則。而道業無成者。蓋求名在人。求道在己。學道人惟宜決心精進而已。毋懷僥幸之圖。勿以枉屈為慮。

中峰示眾

天目中峰和尚示眾雲。汝若無大力量。不若半間草屋棲身。鹑衣丐食。亦免犯人苗稼。至論也。今出家者。多作有為功德。奔走一生。於自己腳跟下生死大事置之罔聞。不亦謬乎。或曰。個個都是你。則像毀殿塌。僧將露居而枵腹矣。曰。非然也。汝力量大。任為之。古人此語。教我等無力量者急先務也。一者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則不暇為。二者見理未徹。因果差錯。所謂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則不敢為。中峰又雲。一心為本。萬行可以次之也。至論也。牛頭之於銜花巖。馬祖之於傳法院。遐哉高風。不可再見矣。噫。

念佛鏡

道鏡。善道二師作念佛鏡。以念佛與種種法門對舉。皆斷之曰。欲比念佛功德。百千萬億分不能及一。可謂笃信明辨。大有功於淨土矣。獨其對禅宗一章。謂觀心者。觀無生者。亦比念佛功德百千萬億分不能及一。學人疑焉。予以為正四料簡所謂有禅無淨土者是也。但執觀心。不信有極樂淨土。但執無生。不信有淨土往生。則未達即心即土。不知生即無生。偏空之見。非圓頓之禅也。反不如理性雖未大明而念佛已成三昧者。何足怪乎。若夫觀心而妙悟自心。觀無生而得無生忍。此正與念佛人上品上生者同科。又誰軒轾之有。

厭喧求靜

有習靜者。獨居一室。稍有人聲。便以為礙。夫人聲可禁也。鴉鵲噪於庭。則如之何。鴉鵲可驅也。虎豹嘯於林。則如之何。虎豹猶可使獵人捕之也。風響水流。雷轟雨驟。則如之何。故曰。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欲除境。而境卒不可除。則道終不可學矣。或曰。世尊不知五百車聲。蓋禅定中事。非凡夫所能。然則高鳳讀書。不知驟雨漂麥。當是時鳳所入何定。不咎志之不堅。而嫌境之不寂。亦謬矣哉。

淨土難信之法(一)

淨土者。以為愚夫愚婦所行道。天如斥之。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馬鳴。龍樹。文殊。普賢也。故予作彌陀經疏鈔。乃發其甚深旨趣。則又以為解此經不宜太深。是畢竟愚夫愚婦所行道也。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二)

或謂不宜太深者。此經本淺。鑿之使深。故不可。噫。法華以治世語言皆即實相。而此經橫截生死。直登不退。寧不及治世語言乎。或又謂此經屬方等。疏以為圓。則不可。噫。觀經亦方等攝也。智者圓之。圓覺亦方等攝也。圭峰圓之。彌陀經予特以為分圓。何不可之有。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三)

華嚴第十。主藥神得念佛滅一切眾生病解脫門。清涼疏謂。趣稱一佛。三昧易成。敬一心濃。余盡然矣。況心凝覺路。暗蹈大方者哉。前數語弘贊專念。後二句入理深談。誰謂淨土淺也。行願品廣陳不可說世界海。不可說佛菩薩功德。臨終乃不求生華藏而求生極樂。誰謂淨土淺也。聖賢垂訓如是。而人自淺之。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念佛不礙參禅

古謂參禅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禅。又雲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禅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禅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禅。故知參禅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禅雖得個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為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禅。實有益於參禅也。

出世間大孝

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周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即心即佛

馬祖謂即心即佛。大梅領旨。遂安然住山。後復聞非心非佛之說。乃雲。任伊非心非佛。我只是即心即佛。祖印之曰。梅子熟也。世人賞歎梅之妙悟矣。而有二意。不可不辯。直契本原。一信永信。更不為繁名異相之所轉移者。是梅子熟也。如其主先入之言。死在句下。擔麻而棄金者。其為熟。是熟爛之熟。非成熟之熟也。五千退席。昔人謂之焦芽敗種者是也。

世智辯聰有失

世人重聰明。誇博洽。競辭采。然不足恃者。以其有失也。彼學窮百家。文蓋一世。有來生不識一字者。其甚如淳禅師以才藻著名。一跌而起。頓成癡呆。則不待來生。又甚。化為異類。則所謂但念水草。余無所知。其可恃安在。惟般若真智。蘊之八識田中。亘古今顛撲不破。縱在迷途。有觸還悟。世俗中人不知此意。無足為怪。出家兒乃以本分事束之高閣。而殚力於外學。可勝歎哉。

參禅

僧有恆言曰。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之為言參也。然參禅二字起於何時。或曰。經未之有也。予曰有之。楞嚴雲。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又曰。內外研究。又曰。研究深遠。又曰。研究精極。非參乎。自後尊宿教人看公案。起疑情。皆從此生也。而言之最為詳明者。莫如鵝湖大義禅師。其言曰。若人靜坐不用功。何年及第悟心空。曰。直須提起吹毛劍。要剖西來第一義。曰。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曰。剔起眼睛豎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誰。如是言之。不一而足。參禅人當書諸紳。雖然。若向語句中推測穿鑿。情識上卜度抟量。則又錯會所謂用功。所謂剖。所謂反覆看之意矣。則與靜坐默默者。事不同而其病同矣。不可不辯。

親師

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裡求師問道。既得真師。於是拗折拄杖。高掛缽囊。久久親近。太上。則阿難一生侍佛。嗣後歷代諸賢。其久參知識者。未易悉舉。只如慈明老人下二尊宿。一則楊歧。輔佐終世。一則清素。執侍一十三年。是以晨咨暮炙。浃耳洽心。終得其道以成大器。而予出家時晚。又色力羸弱。氣不助志。先師為度出家。便相別去。方外行腳。所到之處。或阻機會。或罹病緣。皆乍住而已。遂至今日。白首無知。抱愚守拙。嗟乎。予不能於杏壇泗水。濟濟多士中作將命童子。而乃於三家村裡充教讀師。可勝歎哉。

儒佛配合

儒佛二教聖人。其設化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強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佛主出世。治世。則自應如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足矣。而過於高深。則綱常倫理不成安立。出世。則自應窮高極深。方成解脫。而於家國天下不無稍疏。蓋理勢自然。無足怪者。若定謂儒即是佛。則六經論孟諸典。璨然備具。何俟釋迦降誕。達磨西來。定謂佛即是儒。則何不以楞嚴法華理天下。而必假羲農堯舜創制於其上。孔孟諸賢明道於其下。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雖然。圓機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兩無病焉。又不可不知也。

淨土不可言無

有謂唯心淨土。無復十萬億剎外更有極樂淨土。此唯心之說。原出經語。真實非謬。但引而據之者錯會其旨。夫即心即境。終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須定執心而斥境。撥境言心。未為達心者矣。或又曰。臨終所見淨土。皆是自心。故無淨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臨終聖眾來迎。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惟彼一人獨見。可雲自心。而一時大眾悉皆見之。有聞天樂隱隱向西而去者。有異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猶在。是得謂無淨土乎。圓照本禅師。人見其標名蓮品。豈得他人之心。作圓照之心乎。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墮地獄乎。曰。墮也。夫既墮地獄。則地獄之有明矣。淨土獨無乎。心現地獄者。墮實有之地獄。心現淨土者。不生實有之淨土乎。寧說有如須彌。莫說無如芥子。戒之戒之。

隨處淨土

有謂吾非不信淨土。亦非薄淨土而不往。但吾所往與人異。東方有佛吾東往。西方有佛吾西往。四維上下。天堂地獄。但有佛處。吾則隨往。非如天台永明諸求淨土者。必專往西方之極樂世界也。此說語甚高。旨甚深。義甚玄。然不可以訓。經雲。譬如弱羽。止可纏枝。則知翮翼既成。身強氣茂。方可翱翔霄漢。橫飛八方耳。非初發菩提心者所能也。世尊示韋提希十六觀法。必先之落日懸鼓以定志西方。而古德有坐臥不忘西向者。豈不知隨方皆有佛國耶。大解脫人。任意所之。如其不然。恪遵佛敕。

出胎隔陰之迷

古雲。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予初疑聲聞已具六通。菩薩雙修定慧。何由昏昧均未能免。及考之自己。稽之他人。昨宵之事。平日忽爾茫然。況隔陰乎。乍遷一房。夜起不知南北。況出胎乎。彼諸賢聖之昏昧。蓋暫昏而即明。俄昧而旋覺者也。而我等凡夫。則終於昏昧而不自知也。捨身受身。利害有如此者。為今之計。直須堅凝正心。毋使剎那失照。而復懇苦虔誠。求生淨土。生淨土。則昏昧不足慮矣。既放其心。復撥淨土。危乎哉。

九品往生

士人有薄淨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輩。當以科名入仕。奈何作歲貢授官耶。一士人雲。此喻大謬。蓮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進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蓮科之榜首也。故頌之者曰。三心圓發。谛理深明。金台隨往。即證無生。其在宗門。則大徹大悟。而所謂心空及第歸者此也。向士人怃然曰。吾疑於是冰泮。

惜寸陰

古謂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而佛言人命在於呼吸。夫分陰之中。有多呼吸。則我輩何止當惜分陰。一剎那一彈指之陰。皆不可不惜也。昔伊庵權禅師。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麼空過。未知來日工夫何如。其勵精若此。予見晨朝日出。則憶伊庵此語。曰。今又換一日矣。昨日已成空過。未知今日工夫何如。然予但歎息。未嘗流涕。以是知為道之心不及古人遠甚。可不愧乎。可不勉乎。

 

竹窗三筆摘要

殺生人世大惡

或問。人所造惡。何者最大。應之者曰。劫盜也。忤逆也。教唆也。予曰。是則然。更有大焉。大莫大於殺生也。或曰。宰殺充庖。日用常事。何得名惡。而況最大。噫。劫盜雖惡。意在得財。苟歡喜而與之。未必戕人之命。而殺生則剖腹剜心。肝腦鼎镬矣。忤逆者。或棄不奉養。慢不恭敬。未必為阿阇楊廣之舉。況阇廣所害。一世父母。而經言有生之屬。或多夙世父母。殺生者自少至老。所殺無算。則害及多生父母矣。教唆者。惡積名彰。多遭察訪。漏網者稀。彼殺生者誰得而诘之。則構訟之害有分限。而殺生之害無終盡也。是故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間之大惡曰殺生。

晝夜彌陀十萬聲

世傳永明大師晝夜念彌陀十萬。予嘗試之。自今初日分。至明初日分。足十二時百刻。正得十萬。而所念止是四字名號。若六字則不及滿數矣。飲食抽解。皆無間斷。少間則不及滿數矣。睡眠語言。皆悉斷絕。少縱則不及滿數矣。而忙急迫促。如趕路人。無暇細心切念。細念則不及滿數矣。故如十萬雲者。大概極言須臾不離之意。而不必定限十萬之數也。吾恐信心念佛者或執之成病。因舉吾所自試者以告。或曰。此大師禅定中事也。則非吾所知矣。

己事辦方可為人

古人大徹大悟。參學事畢。且於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不惜口頭生醭。龍天推出。方乃為人。故辭法席者。願生生居學地而自鍛煉。予出家時。笃奉此語。佩之胸襟。後以病入山。久久不覺漸成叢林。然至今不敢目所居為方丈。不敢開大口妄論宗乘。蓋與眾同修。非領眾行道也。忝一日之長。互相激勸而已。諸仁者以友道待我而責善焉。幸甚。

自他二利

古雲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薩發心。斯言甘露也。不善用之。則翻成毒藥。試反己而思之。我是菩薩否。況雲發心。非實已能也。獨不聞自覺已圓。復行覺他者。如來應世乎。或謂必待己圓而後利他。則利他終無時矣。然自疾不能救。而能救他人。無有是處。是故當發菩薩廣大之心。而復確守如來真切之訓。不然。以盲引盲。欲自附於菩薩。而人己雙失。謂之何哉。

殺生非人所為

虎豹之食群獸也。鷹鹯之食群鳥也。鳢獺鹭鹚之食魚蝦等諸水族也。物類之無知則然。具人之形。禀人之性。乃殺諸眾生而食其肉。可乎。是人中之虎豹鷹鹯鳢獺鹭鹚也。雖然。虎之害不及空飛。鳢之害不及陸走。人則上而天。下而淵。中而散殊於林麓田野者。釣弋網罟。百計取之無遺余。是人之害甚於物也。孔子曰。仁者。人也。孟子曰。仁。人心也。人而不仁。是尚得為人乎。既名為人。必無殺生食肉之理矣。

僧務外學

儒者之學。以六經論孟等書為准的。而老莊乃至佛經禁置不學者。業有專攻。其正理也。不足怪也。為僧亦然。乃不讀佛經而讀儒書。讀儒書猶未為不可。又至於讀莊老。稍明敏者。又從而注釋之。又從而學詩學文。學字。學尺牍。種種皆法門之衰相也。弗可挽矣。

僧務雜術(一)

僧又有作地理師者。作卜筮師者。作風鑒師者。作醫藥師者。作女科醫藥師者。作符水爐火燒煉師者。末法之弊極矣。或曰。百丈大師令司馬頭陀擇地可作五百僧道場者。而得沩山。是地理家事。既而令擇沩山主人。得大佑禅師。是風鑒家事。則何如。噫。此古聖賢為傳法利生之大機緣。非世人所測識者。而百丈司馬是何等人品。今之術士可以藉口也與哉。

僧務雜術(二)

或曰。雜術固非僧務。醫以全生。宜若無礙焉。予謂雜術亂心。則概所當捨。如其救濟為懷。則亦萬行之一端。而術倘不精。雖曰全生。反以傷生。則大為不可。近有僧行灸法者。其法和藥作餅。置艾炷於其上而然之。雲治萬病。此不知出自何書。傳自何人。夫切肌而察穴。循穴而入內。灼艾之常法也。隔餅而灸。有痛苦而無功能者也。而師行焉。弟子紹焉。不自知其業之深且重也。

心意識

講者數輩。爭論心意識不決。予乃為稽諸古。文殊問經雲。心者聚義。意者憶義。識者現知義。俱捨論雲。集起名心。籌量名意。了別名識。密嚴經雲。藏是心。執我名意。取諸境界為識。如是等說。皆小異而大同者也。永嘉雲。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是故教乘中須一一究審。不可混淆。宗門直指心源。則一念不生全體現。又何必瑣瑣分別爭論為也。

制心

或問。心念紛飛。當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或曰。得無類告子之強制其心而不動乎。是不然。告子之不動心。念起即遏。遏捺令靜。今之制心。是制使歸於一處。不雜用心。則彼是灰心不起。此是用心不二。彼是豁達空。此是思惟修。兩不同途。未可並論。一處功成。則隨其所習百千三昧靡不具足。故曰無事不辦。彼之強制。只辦得一味頑定。何能有此功德。雖然。此猶是學人初做工夫方便。非為究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安所雲制。又安求所謂處也。或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則全是空寂境界。卻正同於告子之不動心矣。曰。告子遏捺其心。使之不動。曹溪無心可動。不須遏捺。烏得同。

禅宗淨土遲速

一僧專修念佛法門。一僧以禅自負。謂念佛者曰。汝念佛必待生西方已。見阿彌陀佛。然後得悟。我參禅者見生便得悟去。遲速較然矣。汝罷念而參可也。僧莫能決。舉以問予。予曰。根有利鈍。力有勤惰。存乎其人。則彼此互為遲速。未可是此而非彼也。喻如二人同趨寶所。一人乘馬。一人乘船。同日起程。而到之遲速未可定也。則利鈍勤惰之說也。參禅念佛亦復如是。語其遲。念佛人有累劫蓮花始開。參禅人亦有多生勤苦不能見性者矣。語其速。參禅人有當下了悟。不歷僧祇獲法身。念佛人亦有見生打徹。臨終上上品生者矣。古雲。如人涉遠。以到為期。不取途中強分難易。

六祖壇經

六祖示不識字。一生靡事筆研。壇經皆他人記錄。故多訛誤。其十萬八千。東方西方等說久已辯明。中又雲。但修十善。何須更願往生。夫十善。生天之因也。無佛出世。輪王乃以十善化度眾生。六祖不教人生西方見佛。而但使生天可乎。其不足信明矣。故知執壇經而非淨土者。謬之甚者也。

居山

古雲。大隱居廛。小隱居山。遂有甘心汨沒於塵俗者。不知居廛者。混俗和光。鬧中得靜。有道之士則然。非初心所宜也。或曰。永嘉謂未得道而先居山。但見其山。必忘其道。是不許居山也。此各有說。予贊居山。為汨沒於塵俗者誡也。而永嘉所言自是正理。出家兒大事未明。千裡萬裡尋師訪道。親近知識。朝參暮請。豈得蒙昧無知作守山鬼乎。故知行腳在前。居山在後可也。則亦不悖乎永嘉之言也。

佛性

經言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孟子之辟告子也。曰。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欤。有執經言而非孟子。予以為不然。皆有佛性者。出世盡理之言。人畜不同者。世間見在之論。兩不相礙。是故極本窮源。則蝼蟻蠛蠓。直下與三世諸佛平等不二。據今見在。則人通萬變。畜惟一知。何容並視。豈惟人與畜殊。彼犬以司夜。有警則吠。若夫牛。即發扃鑽穴。踰牆斬關。且安然如不聞見矣。犬牛之性果不齊也。而況於人乎。萬材同一木也。而梧槚枳棘自殊。百川同一水也。而江湖溝渠各別。同而未嘗不異。異而未嘗不同者也。如執而不通。則世尊成正覺時。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今日何以尚有眾生。

時光不可空過(一)

世人耽著處。不捨晝夜。曰。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耽賞玩也。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耽曲糵也。野客吟殘半夜燈。耽詩賦也。長夏惟消一局棋。耽博奕也。古有明訓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今出家兒。耽曲糵者固少。而前後三事或未免焉。將好光陰蓦然空過。豈不大可惜哉。

時光不可空過(二)

先德示眾雲。汝等出家。未曾立腳得定。忽已過三四十年矣。我等聞此真懇痛切之語。所當心戰而毛豎者。乃有都將青春壯色。勤勤作有為事業。或奔南走北。言我參禮名山。或裝塑修造。曰我興崇三寶。或聚眾起會。曰我助揚法化。此雖名色亦皆好事。非上所雲賞玩曲糵等比。而其為空過一也。一朝猛省前非。忽已龍鐘衰朽。悔無及矣。故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嗚呼。更有終身安然而不傷悲者。

一蹉百蹉

古雲。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一之至百。何蹉之多直至於是。經言離惡道得人身難。得人身逢佛法難。然而逢念佛法門。信受為尤難也。如經所言。蟻子自七佛以來未脫蟻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又何日逢念佛法門而信受也。何止百蹉。蓋千蹉萬蹉而無窮也。傷哉。

居士搭衣

圓頂方袍。則知三衣。僧服也。發其首而僧其衣。非制矣。古人謂反有罪愆。而著為成訓。世人不察。僧亦不言。可歎也。予少時見昭慶戒壇受優婆塞優婆夷戒者鹹著三衣。蓋沿習為風。而不知其非也。此非在家者之過。出家僧不以明告。而惟順人情以致此也。故表而出之。

出世間大孝

世間之孝三。出世間之孝一。世間之孝。一者承歡侍彩。而甘旨以養其親。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祿以榮其親。三者修德勵行。而成聖成賢以顯其親。是三則世間之所謂孝也。出世間之孝。則勸其親齋戒奉道。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永別四生。長辭六趣。蓮胎托質。親觐彌陀。得不退轉。人子報親。於是為大。予昔甫知入道。而二親雲亡。作自傷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見在家出家二眾中有具慶者。於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頓首以勸。

人不宜食眾生肉

經言靴裘等物皆不應著。以其日與諸畜相親近也。夫此特著之身外。況食肉則入於身內乎。今人以犬豕牛羊鵝鴨魚鱉為食。終世不覺其非。何也。夫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以歸於脾。其渣滓敗液出大小腸。而華腴乃滋培髒腑。增長肌肉。積而久之。舉身皆犬豕牛羊鵝鴨魚鱉之身也。父母所生之身。見生即異類矣。來生雲乎哉。夫五谷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內經語也。人之所食也亦既足矣。而奚以肉食為。既名曰人。不宜食肉。

念佛人惟務一心不亂

或問。妙喜雲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念佛果愚人所為乎。噫。予昔曾辯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不言愚人終日一心不亂求淨業也。又問。古德偈雲。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無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為散心念佛而不觀心者勸發語也。不曰歲久而一心不亂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憂有念。是猶饑人欲飯。先憂飽脹而不食者矣。又問。六祖雲。東方人造惡。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惡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亂者求生也。且惡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偽也。非真念也。喻如惡人修十善求天堂。惡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偽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又問。古德雲捨穢取淨。是生死業。奈何捨娑婆求極樂。曰。彼言捨穢取淨者為生死業。不言一心不亂取淨土者為生死業也。子未捨穢。先憂取淨。與前之憂有念同矣。又問。禅宗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雲佛來也殺。魔來也殺。則何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不言一心不亂四字吾不喜聞也。彼言佛來也殺魔來也殺。不言一心不亂來亦殺也。夫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是故歸家是一。舟車各行。以舟笑車。以車笑舟。俱成戲論。此理自明。無煩贅語矣。又問。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由內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蓋以獨守空靜為道乎。內有能靜之心。外有所靜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亂。則誰能誰所。何內何外也。吾與爾既修淨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若一心不亂。任他千種譏萬種謗。當巍巍不動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修福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璎珞。有專執前之二句者。終日營營。惟勤募化。曰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齋僧也。此雖悉是萬行之門。而有二說。一則因果不可不分明。二則己事不可不先辦。或曰。果如子言。則佛像湮沒。誰其整之。塔寺崩頹。誰其立之。僧餓於道路而不得食。誰其濟之。人人惟辦己事。而三寶荒蕪矣。曰。不然。但患一體三寶荒蕪耳。世間三寶。自佛法入中國以來。造佛建殿齋僧者時時不休。處處相望。何煩子之私憂而過計也。吾獨慨夫僧之營事者。其瞞因昧果。不懼罪福。克減常住。藏匿信施者無論矣。即守分僧。而未谙律學。但知我不私用入己則已。遂乃移東就西。將申補乙。或挪還急債。或饋送俗家。不知磚錢買瓦。僧糧作堂。枉受辛勤。翻成惡報。是則天堂未就。地獄先成。所謂無功而有禍者也。中峰大師訓眾曰。一心為本。萬行可以次之。則所謂己事先辦者也。己事辦而作福事。則所作自然當可矣。至哉言乎。為僧者當銘之肺腑可也。

 

上一篇:科學驚人發現!宇宙竟是大腦
下一篇:普門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