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中所說“三藏”的三個含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中所說的“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意謂容器、谷倉、籠等。在佛教中它的具體含義如下:

(一)指經藏、律藏、論藏。系印度佛教聖典之三種分類。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四•述求品》載,藏,“攝”之義,即總攝一切所應知之意。若依覺音之說,則藏為“谙記”之義,即以谙誦之法而師徒口傳。另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載,藏為“器”之義,即容受所應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眾部與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雜藏(本生因緣等),犢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羅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與菩薩藏,大眾部之一說部另加雜集藏與禁咒藏,成實論加上雜藏與菩薩藏,六波羅蜜經加上般若波羅蜜多藏與陀羅尼藏,五者合稱五藏。此外,經藏與律藏二者,或聲聞藏與菩薩藏兩者,並稱為二藏。

1、經藏,音譯素怛纜藏、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皆屬於經部類。

2、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佛所制定之律儀,能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

3、論藏,音譯阿毗達磨藏、阿毗昙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抉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而後人以殊勝之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論藏又稱論部,與摩呾理迦、優波提捨具有密切之關系。

據《大毗婆沙論》卷一載,三藏之所顯與等流等各異,經藏乃次第之所顯,律藏為緣起之所顯,論藏為性相之所顯;經藏為力之等流,律藏為大悲之等流,論藏為無畏之等流;經藏系種種雜說,律藏系講說諸學處,論藏則分別諸法之自相與共相。

《大乘莊嚴經論》卷四亦舉出設立三藏之九種原因,即:

①為對治疑惑,故設立修多羅。

②為對治受用之二邊,即令遠離樂行之邊、苦行之邊,故設立毗尼。

③為對治自心之見取,故設立阿毗昙。

④為說三學,故設立修多羅。

⑤為成就戒學、心學,故設立毗尼。

⑥為成就慧學,故設立阿毗昙。

⑦為講說法及義,故設立修多羅。

⑧為成就法及義,故設立毗尼。

⑨為通達法及義,故設立阿毗昙。

《釋氏要覽》卷中亦援引阿毗達磨集論之說,謂經藏乃用以對治疑煩惱,律藏對治受用二邊之隨煩惱,論藏對治自見取執之隨煩惱。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於三毒,而謂律藏可斷除貪欲,經藏可斷除嗔恚,論藏可斷除愚癡。

有關三藏之次第,迄無定論,或謂若就三藏結集之先後而言,則其次第為經、律、論;若就行修之順序而言,則為律、經、論。

若將此三藏配於三學,則經相當於定學、律相當於戒學、論相當於慧學。同時,經亦包含戒、定、慧三學,律包含戒、定二學,論唯包含慧學。其他尚有由各方面立三藏之別者。原來三藏系指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之聖典,亦即小乘之三藏教(藏教),其後此語為大乘所引用,三藏遂有下乘(聲聞乘)與上乘(菩薩乘)之別,合此即成為“六藏”。

凡是以經立宗者,如華嚴宗、淨土宗、密宗、日本日蓮宗等,皆稱為經宗;以律立宗者為律宗,如我國南山律宗;以論立宗者為論宗,如俱捨宗、成實宗、三論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別稱為經師、律師或論師。造論弘揚佛教者,稱為論主或論師。精通三藏之法師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比丘、三藏聖師,或單稱三藏。在我國,三藏之翻譯家亦稱三藏,例如稱玄奘三藏、真谛三藏等。(《增一阿含經》卷二、《十誦律》卷六十、《分別功德論》卷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一、唐譯《攝大乘論釋》卷一、《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

(二)分別為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人所說之教法,即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合三者亦稱三藏。

1、聲聞藏,诠釋聲聞之理行果。

2、緣覺藏,又作辟支佛藏,诠釋緣覺之理行果。

3、菩薩藏,诠釋菩薩之理行果。

(三)日本淨土真宗,對淨土三部經所說之教法(法門),亦稱三藏。據“教行信證”一書之說,此三者即福智藏、福德藏、功德藏。

1、“福智藏”意即圓滿成就智慧與福德二種莊嚴,乃指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從而謂開顯《大無量壽經》所說弘願真實之第十八願之教。

2、“福德藏”即《觀無量壽經》所說之定散諸行,從而謂開顯第十九願要門之方便教。

3、“功德藏”即《阿彌陀經》所說以自力回向之名號,從而謂開顯第二十願真門之方便教。

 

上一篇:大安法師:西方極樂世界能容納多少往生者?
下一篇:17世大寶法王的故事:前世與今世的念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