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的時機,這個時機當中,孔子在《論語》當中提了很多。“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個在“雍也篇”,“雍也第六”。這個人的程度,在中等以上,你可以講再高一點沒有關系;但是他的程度是以下的,你跟他講上,這時機就不是很妥當了,他很難理解。甚至於說實在的,很多時候,他所經歷的事情,體悟的事情還不到,有些他也聽不懂。所以有俗話講了,“養兒方知父母恩”。他有一些經歷以後,再跟他提,他反而是比較能接受。他都體會不到了,你一直講一直講,他就覺得很啰嗦。
再來,《論語》講到的,君子“信而後谏”,建立了信任以後再勸,還沒有相信的時候就勸,對方覺得你跟他交情還不夠,還批評他,他會以為你看他不順眼,在毀謗他。這個也是很重要,所謂“交淺不言深”。
再來,講話的時機,也要察言觀色,“時然後言”,時機對了再講。我們不能一開口,都讓當下的那個氣氛很尴尬,這個就不是“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講話,時機點很對,講的內容很得體,人家聽了舒服,“人不厭其言”。“悅復谏”,這個“悅”字也是時機點。
再來,在這個勸的時機,還有一點,就是假如我們勸沒有用,可以請他能聽進去的人去勸。有時候勸人,你不能執著一定要自己去勸。你觀察了,他特別佩服哪個人,讓他去勸,反而比我們更好,這時候也不要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