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忍”。人生氣有時候就是,剛剛我們陳學長講的,傲慢。都覺得自己對,那個氣焰愈來愈強,“都是他錯,理都在我這邊”,火就上來了。所以《朱子治家格言》告訴我們:“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人肯反思說,“這一件事情我還有哪些不對”,一反省,火氣就開始下降了。其實俗話裡面也提醒我們,“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定是兩方都有不妥當的地方,才會發生沖突。所以成語裡面又告訴我們,“半斤八兩”。你們沒聽過嗎?還有“一般見識”。能夠發生沖突,就是水平差不多了,沒有什麼好去指責別人的了。
所以你看,以前會教孩子的父母,孩子只要跟人家打架了,都不用問原因,先再打一頓,是不是?“你不要給我解釋太多,你會跟人家打架,你也好不到哪裡去。”所以人能夠反思自己,還是有不對的地方,心就慢慢平和下來了。我們時時要冷靜,不要讓情況更惡化,這個很重要。
而且一個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學子,我們是孔老夫子的弟子,時時想到給人好榜樣看。就像我們讀的《孝經》,“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一舉一動,人家看了可以效法,“進退可度”。所以我們今天假如常常發脾氣,那人家都在看我們。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多了,道理也懂得比較多,我們容易去看別人,卻可能忽略了人家也在看我們。我們都希望家裡的人趕快學,家裡的人有沒有在看我們學得怎麼樣?有。我們到單位去,希望大家學,可是大家都在看:這個人學得怎麼樣?
我記得我父親,我上次回去的時候還跟我提到,他說有一個人學傳統文化,大家都覺得不錯,結果有一次在公司裡發脾氣,發完以後,同事在談話當中都說,“學那傳統文化也不怎麼樣。”所以我爸爸趕緊來提醒我。真的,會把人家的信心都給斷送掉。
所以發怒,古代可能會殺了人家的命,現在這種情況少了。可是發怒,可能把人家的慧命都給斷送掉了,把人家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給斷送掉了,嚴重性不亞於殺了人家的命。因為這個慧命,他要再有這樣的學習機會,可能都要很長以後才有機會了。所以我們面對他人學習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就像愛護一個嬰兒一樣,《大學》裡講的“如保赤子”。你抱著一個襁褓中的孩子,就怕他滑下去。就那一份心,自己去做榜樣,去引導別人學習傳統文化。有這樣的觀照,有這樣的柔軟,很多習氣、脾氣就容易伏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