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慈悲 陳會長慈悲
諸位學員 阿彌陀佛
這一堂課是我們佛法概要,最後一次的研討課,我們研討的重點,主要是把大乘的止觀,跟淨土的念佛做一個圓滿的結合。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總共經歷了兩千年的時間,我們回顧中國佛教的歷史,我們可以發覺,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在大乘佛教這一塊,可以說是發揚光大。不管是在一個義理上的觀照,比方說天台的一心三觀,比方說華嚴宗的法界觀,在整個對真理的觀照這一塊,可以說是非常的完備。乃至於在整個事修這一塊,這種種的忏法,種種的修行的方便法門,都非常的詳細。
為什麼大乘佛教會在中國發揚光大呢,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從內因來看,因為眾生善根成熟,中國佛教能夠興盛,跟中國的文化是有關系,因為中國的儒家思想,它本身就有相似於大乘的法門,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長時間在這種儒家的熏陶之下,已經養成一種自利利他的思考模式。相對於很多東南亞國家來說,大乘佛教一進入到中國,很快就能夠接受,它能夠把儒家的思想,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廣大,所以本身的內因已經成熟了。
第二個,它的外緣的殊勝,什麼叫外緣殊勝呢,就是中國佛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宗派的建立。我們沒有看到印度的佛教,傳到哪一個國家有這麼多的宗派,中國例外。比方說華嚴宗,中國人創立的,比方說天台宗,比方說禅宗,都是中國人創立出來。
歷代的祖師把他自己修學的心得,根據不同的經典,天台根據法華,華嚴宗根據《華嚴經》,創立了一套修行的道次第。宗派的建立,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功不可沒,因為你很快上路。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畢竟不同,它是一個成佛之道,它追求的是一個萬德莊嚴,不是只有自己的了脫生死。所以你會覺得,大乘佛教是深廣無涯,太深廣。
所以它宗派的建立,會讓一個人很快的上路,他能夠在這麼多的深廣的大海當中找到一條線索,你很快就能夠進入狀況。當然宗派也帶來一點過失,尤其是末流,我們一般講佛教的末流,是什麼時候算,明朝以後,尤其是明末以後叫做末流,宗派讓大乘佛教這個修行更加的條理化、系統化,但是也讓中國的佛教,更加的保守跟局限。
因為到了末流的時候,大家對自己的宗派過度的執取,對這個門庭的施設,過度的執取產生了排外的效果。唯識宗的不看天台的東西,天台宗的不看華嚴的東西。蕅益大師說的分河引水,本來是一條法味的東西,把它切成一塊一塊的,這是我的水,這是你的水,這個水本來是法性一味的,各有特色可以互相增長。
我們簡單的說,從末流來看,我們不要講太復雜,就從聖道門跟淨土門這兩塊來看,淨土宗的到末流不看聖道的止觀,甚至於不屑修聖道的止觀,聖道修止觀的不屑念佛,他念一句佛號都要去刷牙,這樣子就產生了一個弊端,彼此看不起對方。
你看修那個淨土的人,看不起修止觀的,你們修止觀的人不知道怕,不知道生死業力的可怕,你以為你修幾個止觀,就沖得過生死關嗎?不仰仗佛力,低估了業力的可怕。所以淨土宗的人看不起修止觀的,說你們這些人不知道天高地厚,修止觀的也看不起淨土,你們這些人盲修瞎練,只有事修沒有理觀。
現在我們要討論的就是說,到底大乘的止觀跟念佛,是如此的水火不相容嗎?是不是說有他就沒有你,有這麼嚴重嗎?宗派真的不能夠融通嗎,還是可以做巧妙融通,還是這是人的問題,我想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討論。
當然諸位我們都學過一佛乘,佛陀臨命終的時候,晚年的時候講了一部《法華經》。如果你深入的去探討,你會得到很多答案跟啟示,佛在《法華經》裡面,做了一個很完整的,把一生所修的法做一個整理。但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為什麼佛陀說佛陀的法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它沒有兩條路的。
所以如果你說淨土宗的念佛,就一定不能夠容下止觀,止觀就一定容不下念佛。那你這樣講違背一佛乘的精神,那佛陀佛法是兩條路,它不是一條高速公路,它是兩條路,那你這樣子,就嚴重違背《法華經》的思想,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你就推翻佛陀的思想。
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推論,從《法華經》的思想,一佛乘的思想來看,各種宗派的對立是沒有必要,既然它是一個一佛乘的思想,只是佛陀運用不同的根機,而施設不同的法門,從這種不同的根機,佛陀施設不同的法門,我們可以知道最後的會歸,一定是一個方向的。
所以我們從一佛乘的思想,來談一談念佛跟止觀的相互關系,這個是我們這次討論的重點。
概要期中座談——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