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陳靜瑜:戒除傲慢,老實念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主持人:「戒除傲慢,老實念佛」,陳靜瑜老師。
  在認真聆聽師父上人的講經,和反覆學習海賢老和尚的光碟過程中,聽到師父上人講到,海賢老和尚將賢首國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中所講的四德,圓滿的表演出來了。即「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尊敬的恩師上人開示,此四德乃大乘菩薩修行之根本戒。海賢老和尚九十二年,用一句阿彌陀佛隨一切善惡境緣,用一句阿彌陀佛莊嚴自心、莊嚴自身,用一句阿彌陀佛柔和攝受一切眾生,用一句阿彌陀佛代一切眾生苦。

  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薰修的力量開始一點點顯現。慚愧弟子每日看光碟,每日思惟如何向海賢老和尚學習,每日亦認真審查自己身上的毛病、習氣,查找是什麼原因障礙自己的自性四德無法顯現,慢慢發覺,最大的業障還是無始劫來的傲慢習氣。所謂我慢高山不積德水,傲慢的確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礙。細細審查自身,傲意如病菌,無孔不入,無縫不鑽,它滲透在血液裡、骨髓裡,而自己心浮氣躁,如果不是每日聽經聞法,根本就毫無察覺。自己的傲慢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一、做事放逸隨便不夠嚴謹認真是傲慢。二、放不下面子就是傲慢。三、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指責是傲慢。四、總是見到別人不如自己是傲慢。五、總愛挑剔別人的過錯是傲慢。六、看別人傲慢實際自己也傲慢。七、不屑於做生活中平凡瑣碎的小事是傲慢。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一再告誡後學,天地鬼神好實德而惡虛名,一個人如果沒有真實的德行而徒有虛名,極易遭受天地鬼神的懲處。由此可見,一個人如果沒有實際的德行,而卻獲得意外的聲名,絕不是一件好事情。沒有真實的德行,而享有美譽般的聲名,極易招人忌恨,遭受致命的打壓或誹謗,成為眾矢之的。而其人如果沒有隱忍的涵養,一旦受到攻擊,必定導致最悲慘的結局。大師一再教導後學,《易經》中的卦象都是吉凶參半,或者是有凶無吉,而只有謙卦這一卦象,是只有吉而沒有凶的。

  在當時,谛閒法師有個徒弟名叫顯蔭,顯蔭童真出家,智慧過人,十幾歲時就到日本學習密宗。印光大師在和他的通信中,一針見血的教導顯蔭,「你年紀尚輕,應當韬光養晦,一個人如果聰明而又有涵養,將來則能成就法器」。大師此處的涵養就是指謙遜而不驕傲的意思。而自傲的顯蔭,並沒有把印光大師及時而又正確的開示放在心上,他在日本期間對於密宗的論文都寄到上海佛教刊物上發表,在當時的佛教界名聲愈來愈大,而他自己的傲慢也就一天比一天增長。回國後,顯蔭受到密宗學人熱烈的追捧,谛閒法師對顯蔭說:你的聲名太大了,應當閉關三年,用用功才好。就這一句話,讓氣量狹小的顯蔭心如刀割,從此後就生病了。後來顯蔭並沒有閉關用功,而是受眾居士的啟請弘傳密法,自己每每以法身大士自比。而顯蔭在剛剛二十四歲那年,就在上海居士林病死了。死的時候,林員朱石僧見到他糊裡糊塗的,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印光大師後來很惋惜的說,如果顯蔭能夠謙卑自牧,若干年後,中國的學者未必能有超過顯蔭的人,何至於在二十三、四歲就過早的夭折呢?

  天道的運行規律是張揚的削弱之,謙卑的助長之。而處在這個競爭的時代,人人的嫉妒心又都十分強烈,而嫉妒心強,則打擊報復、造謠中傷的心理就強。認真學習印光大師的謙德,在在處處、隨時隨地保持自卑而尊人的態度,時時刻刻、隨時隨地保持謙虛謹慎的修養,那麼不知不覺中,則能消除禍殃於未萌,增長福報於當下。謙就是性德,慚愧弟子靜瑜看到海賢老和尚的光碟,看到了海賢老和尚為我們示現的五個謙,謙讓、謙和、謙卑、謙恭、謙虛,讓我們真正從謙字當中學習如何長養我們的性德。

  一、謙讓。海賢老和尚的一生就是有謙,才能夠讓人,才能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先人後己,才能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一生安樂自在。二、謙和。海賢老和尚因為有謙,才能與一切眾生和平共處,所謂「六和道場,百忍家風」,正是因為謙才能和,才沒有對立沖突。三、謙卑。海賢老和尚因為有謙,才能虛心下氣,無論是年輕時面對莫名的羞辱,還是年紀已大,面對電工無禮的打耳光,都絲毫不放在心上。四、謙恭。海賢老和尚因為有謙,才能夠恭敬而有禮貌,不失威儀莊嚴,沒有謙的人則無禮而放肆。五、謙虛。海賢老和尚因為有了謙,才能心量廣大無量無邊,永遠不自滿足,才能走向一生圓滿成佛之路。

  《楞嚴經》中言,「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一個傲慢的人,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真誠恭敬心;一個傲慢的人,永遠不可能老實聽話真干;一個傲慢的人,沒把別人放在眼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慈悲心。因此,念阿彌陀佛不能真正受益,是因為所作所為同性德不相應。阿彌陀佛是自性佛號,業障消了,佛號會像泉水一樣汩汩自流。常慚愧凡愚弟子靜瑜深深意識到傲慢的可怕,自己深深祈求佛力加持,決定不要讓傲慢之魔支配了自己,放下一切對人、事、物的自以為是,決定不做一個固執己見的愚癡凡夫,以廣大心量接受一切善知識的勸告。常慚愧凡愚弟子靜瑜,無比感恩師父上人的殷殷勸導,無比感恩海賢老和尚的慈悲表法。此勸導、此表法,猶如夜燈指引黑暗中迷途的路人,猶如慈母召喚不知歸家的頑童,猶如甘露滋潤困苦飢渴的乞兒。弟子唯有戒除傲慢,老實念佛,一生成就,才能報此深恩。

  常慚愧凡愚弟子靜瑜粗淺心得,敬呈恩師上人,至誠啟請恩師上人慈悲予以指正。

  老法師:靜瑜同學的心得報告,戒除傲慢,老實念佛。確實傲慢,古往今來,我想不僅僅是在人道,它在十法界,在遍虛空法界裡,一切諸佛剎土無量無邊的眾生,特別是在修行道路上,無論是佛道或者是其他的道門,傲慢是最嚴重的障礙、是最大的煩惱,破壞了所有一切的善心、善願、善行、善果。只要有這個東西就不能成功,這是我們要深深體會到,要時時覺察到。傲慢、嫉妒人之常情,這樁事情只有壞功德、壞福德,把福德變成罪孽,就這一個字。自性有無量的善德,中國古人講人性本善,為什麼這些善都沒有了?不外乎這個傲字,就是這個東西在作祟,完全被它破壞了,徹底被它破壞了。所以夫子也非常感慨的說,《論語》上有一句話,「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則不足觀也」。周公是孔子心目當中最佩服、最尊敬的一位聖者,他一生學周公,周公的德行圓備,圓滿具足。他說如果有一個人像周公之才之美,但是他有兩個毛病,一個什麼?傲慢,驕是傲慢;一個吝啬,你說有貪心。有了傲、有了貪,完了,其他都不必看,全毀掉了,所有一切美德都沒有了,你說多可怕!

  你要想學聖賢,你要想學佛菩薩,你要想來生生天得人天福報,造了再大的好事,你的果報到阿修羅、到羅剎那裡去了。修羅、羅剎是大福報所感,為什麼變成修羅?他有傲慢、有嫉妒。他修的福報大,修福報就是三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功德沒有,因為有傲、有嫉妒,功德沒有了,有福德。但是傲慢、嫉妒是帶著它一起去享福,享福,地位高,福報大,造罪業,福享盡了,罪報現前,沒有不墮地獄的。這叫三世怨,佛經上常說的,佛常常提醒我們,永遠出不了六道輪回。我們今天要成就自己,這兩個字要常常想到,稍稍有一點就是大障礙,何況這兩個字很嚴重,那我們這一生還能有成就嗎?為什麼不能成就?就這兩個煩惱,你得要把它放下。

  海賢老和尚放下了,海慶老和尚也放下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謙德、讓德,他謙、他讓,忍德,他能忍。《還源觀》上的四德,我們要想真正在這一生成就,賢首國師高明,不復雜,就講了四樁事情。我們把它更簡化了,一句四個字,四四十六個字,常常放在心上,念念不能忘記。「隨緣妙用」,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就是隨緣妙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怎麼隨喜?禮敬諸佛,傲慢就沒有了。對一切人事物都像看待佛一樣,我們最尊敬的阿彌陀佛,我們看一切人事物都是阿彌陀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性德本來如是,不是比方,它真是。我們從哪裡見佛?見到一切人事物都是阿彌陀佛。所以海賢菩薩能常常見佛,他的心、他的願、他的行、他的德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兩樣。所以它的作用是妙用,自己生活,這一生無障礙的法界。你不准我念佛,我默念,不出聲,你不知道;不准拜佛,晚上你們睡覺了,我來偷偷的拜,恆順眾生。你造業,我修福,我積德,不一樣。這個事情,活在世間沒人知道,往生之後大家知道了。知道的人、受感動的人都是有緣人,恭敬的人、效法的人、真正跟你學的人,緣成熟了,幫助他們增長信心、增長願心。

  人,即使造一身罪業的人,真正回頭,真正改過自新,這一句佛號往生極樂世界不難。我們要記住,宋朝瑩珂三天三夜。那是個破戒、造惡的比丘,他要不往生,他自己知道,決定墮地獄。畏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真信、真願,真信有極樂世界,真信有阿彌陀佛,真想往生,真想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是大菩提心。一心稱念,決定得生淨土。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問題你肯不肯干?

  《還源觀》上的四德,在這個世間就要給眾生做好樣子。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想一想,不足為眾生做好榜樣的就別去想、別說、不要做,我想的、我說的、我做的都可以做全世界眾生的好榜樣。例子,海賢、海慶一生所表演的就是例子。人必須到忘我才能做到,為什麼?有我就有傲慢,傲慢是跟著我一起來的,俱生煩惱,無量劫帶來的,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愛、我慢、我癡。慢是瞋恚心的根,愛是貪瞋癡貪煩惱的根,懷疑是癡煩惱的根。我愛問題大了,我愛、我慢、我懷疑,這貪瞋癡怎麼能斷得掉?對淨宗生起真信,人就智慧就開了,為什麼?破迷開悟,真信真願。這麼多的例子擺在面前,求生淨土還能不信嗎?還不肯干嗎?我們要認真去反省。

 

上一篇:方海權:生病了請人讀經有用嗎
下一篇:女色,物質,名利與人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