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慧遠大師與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之比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自力修證與仰仗他力的比較

慧遠的思想是十分博雜的,既有傳來的印度佛教各派觀點,也有中國傳統文化觀點,包括儒道以及玄學。這種雜,正是慧遠的特色及貢獻。佛教傳入中國內地,至慧遠時已有二百年左右,這種外來的文化要扎下根來,必然要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南北朝時期,正是中國僧人消化改造外來佛教文化的時期,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慧遠無疑開了風氣之先,是站在這股潮流前面的弄潮者。慧遠以“法性”為本體,認為法性的本性是永恆不變,沒有生滅的,是實在的,人要擺脫痛苦,獲得解脫,就是要體認這個本體,與之冥合,達到涅槃境界.他的思想常出入於空有之間,在他的〈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諸篇上,都可略見其宗旨。他對於佛家認為最高境界的涅槃,理解作‘生絕神冥,形盡神存’的境界,其所謂‘神’,即是精極為靈,不能定其體狀、窮其幽致,因此也不可能以語言來表達。又說人生由化而有,形和神雖各殊,而相與為化則渾為一體;然而形只是桎梏,而神卻有暗中轉移的妙用,可以從這一形體相迭傳附於另一形體,有如火之可由此薪傳於異薪一般。火薪相傳這個比喻在當時本為常談,而他開始用傳於異形來解釋,具有自此傳於彼的意義。這和犢子部執勝義我為不可說法,雖執受五蘊而又有解脫可能之義很相近,顯然是受了僧伽提婆譯講《三法度論》的影響。他說到入道之要,則主張依悟徹以求反本。所謂反本,意指不以情累其生,不以生累其神。而欲遣除塵累,必有待於運用禅觀,究生化之源,永息流轉,使神靈絕境,這就是所謂徹悟。他在廬山昏曉行道,致力禅觀,祈向淨土,都可視為他基於這一思想的實踐。後來,他接觸到羅什的譯著,又迎請覺賢傳出禅經,研習中觀,兼究寂照相濟的說法,很得歸宗無相之旨。但他晚年談到法性無性和禅智究竟時,仍舉火傳不息,以及形累、神化等說,可見他的根本思想還是保留著,沒有完全改變。

慧遠初事道安,即以建立教法宏綱為己任,以後他更推廣此意,欲根據教法移風易俗。他認為出家之人號為沙門,在於能破習俗的愚暗,教導有情轉向覺道。因而主張出家修行,應該與世俗上以世法為准則有所不同,應高尚其事,不敬王侯,才能變俗以達其道。而化導世俗,在先示以罪福報應,使知去惡從善,以此來啟發自己內在的心,從而覺悟。他自己隱居廬山率眾行道,以身作則,在當時確已獲得相當大的影響。特別是他所主張的,以罪福報應導俗和以禅觀念佛入真的見解,對於後世的影響尤其深遠。像他所倡行的念佛法門,原是用觀想功夫,到了善導時就側重稱名,形成淨土一宗。導俗入真,固不能逸出於慧遠的遺規,所以後人仍追奉他為淨土宗的初祖。其淨土思想著重於自力,我們通過對慧遠淨土思想的考察,以及東晉時代般若學的背景探索,了解到慧遠所提倡的念佛三昧是定中見佛的般若三昧。我們從其闡發的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中最殊勝中可以看出來,原文如下:

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人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

遠公認為:三昧的名稱甚多,在諸三昧中,以功德高,進展容易的標准來衡量,當推念佛三昧最為第一,這是什麼緣故呢?窮盡玄妙通達寂滅的境界,即是如來性體。如來性體,任運神妙,應合法界的幻化。隨緣妙應,無有定規。如來體性能令證入念佛三昧的修行之人,渾然消泯人我是非的界限,遣蕩種種知見,涉緣應事,如同鏡子。鏡子明亮,內照清楚,便能映現森羅萬象的相狀。即便耳與眼不能視聽的景物,但運用聞性與見性,亦能通曉無礙。在念佛三昧中,能令塵勞掛累日漸消除,滯塞的情執徐徐融化開朗,這個境界的獲得,若不是天下至妙的念佛法門,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呢?

遠公這段文句展示的念佛三昧,傾重於自性佛,著重自力修證,然以禅觀證悟,棲神淨土,兼仰佛力,如是,便避免了渺茫無主,蹈虛履空。

在慧遠大師所作的《西方發願文》之序中我們可以看出慧遠思想的特色,其序的大意是說自己的心,本來是佛,只要把心向裡面照,自然是清明的,然後持阿彌陀佛的名,念念不斷,念到一心不亂,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打成一片,到了這時候,心就是淨土,性就是彌陀,阿字和無字一般,彌是滿,陀是光和壽,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無量就是智慧無量,壽無量就是沒有生死,沒有生死,就是了了生死,這就是大悟了,若沒有悟到無生,亦能往淨土地方去,生到淨土就是無生,無生就不生,這是盡頭處的話,若沒有證到這境界,但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即可以生到阿彌陀佛的國裡,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念阿彌陀佛,是修行的最上法門。我們從序文一開始,便可以看出慧遠的主張:我心即佛。我們修行,持誦阿彌陀佛的聖號,做到一心不亂,自己的心和阿彌陀佛打面一片,至此,心就是淨土,即是自性彌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慧遠的淨土思想著重於自力。

但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卻著重於他力,也即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而往生。我們從《善導大師與淨土法門》一書中可以看出來,其以九品往生皆是凡夫,說明往生非靠自力,而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以佛之願力,往生西方,即同七八九地菩薩。在討論西方極樂世界究竟是報土,還是化土時,諸師所說不一,爭論紛紛,攝論諸師執著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土,凡夫二乘不能往生,凡夫二乘往生者,只是別時意,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是化土,那麼阿彌陀佛是化佛,令凡夫二乘皆得往生,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應為化土,報土是淨土,化土豈得真淨土?對此,善導大師力排眾議,著重於文義並顯,大師主張,第一阿彌陀佛是報佛,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土,而凡夫之人,皆能生於報土,其所以生報土的原因,是仗阿彌陀佛強大的願力,而非眾生自力所致,如果忽略了彌陀大願,只著眼於往生者之資格而論凡夫能否往生,其說是不正確的。由此,說明我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依阿彌陀佛的強大的願力。並非靠自力。此是從自力與他力關系說明兩者的比較。下面本文將從其他方面來比較。

二、禅觀念佛與稱名念佛的比較

從上文慧遠的淨土思想中,我們知道慧遠的念佛思想著重於凝觀禅力入三昧境界,也即是教人一邊念佛時一邊作觀想,就是以佛作觀想,這樣容易得到感應,若無觀想對象則渺茫而難以成就。這在劉遺民的發願文中說:

蓋神者可以感涉,而不可以跡求,必感之有物,則渺茫何津。

但善導大師卻不教人作觀想,而是直接教人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偈》中道:

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其認為:凡夫眾生業障深重,所觀的極樂淨土之境界精細微妙,而能觀的心念卻極為粗糙,既然心識掉舉精神散亂,那麼觀想就很難能夠成就,是以釋迦世尊大慈大悲憐眾生,直接勸導眾生專心念阿彌陀佛,正是由於稱念佛號容易的緣故,只要能夠相續不斷,就可以往生,如果能夠念念相續不斷,以終其一生的期間專意念佛,那麼十人修行即十人往生,百人修行即百人往生,絕對萬無一失。何以故?由於沒有外在雜亂的固緣故,由於正念相續的緣故,由於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的緣故,由於不違釋迦世尊的教化故。由於隨順佛陀所說之法如說修行的緣故,反之,如果捨棄專修的功夫,而間雜修習其他法門的人,百人之中難得有一兩個成就,千人之中罕有三四個往生,何以故?因緣混雜散亂,妄動而失去正念的緣故,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的緣故,與釋迦世尊的教化相違背的緣故。不隨順佛陀所說如法修行的緣故,系念佛號不能相續不斷的緣故,內心不能專心思念報佛恩的緣故,雖然也在從事修行,但是常與名利欲望相應不離的緣故,喜好親近雜亂的因緣,自我障礙又妨礙他人修行往生淨土之正行的緣故。在善導大師的《觀經疏·散善義》中言:

決定深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生,定得往生。

由此可以看出善導大師對於他力的主張。

三、難行道與易行道的比較

慧遠大師的念佛是禅觀結合的念佛,這不是一般人所能辦到的,坐禅入定,首先要必須生活優裕,而且沒有俗務纏身,觀想佛身及淨土諸相,必須具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至於悟解佛理,則至少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因此,歷來評價慧遠的觀想念佛,都認為是為“上根”者所設。而彌陀淨土的根本意義,在於它是一個與現實苦難對立的理想國;在於它是中觀思想在信仰方面的體現,其無生之生能為深層的和淺層的信仰者普遍接受;在於它是仗佛力往生淨土的易行道,能滿足苦難民眾的宗教需求,彌陀淨土如此種種特質,在慧遠那裡是見不到的,他只是追求永生,沒有獨特的淨土教義,他的念佛三昧,雖是首倡,但是也沒有突破印度禅法的范圍,而且只能為少數人所接受,這與善導大師所提倡的稱名念佛風摩天下是不一樣的,他的思想對後人沒有太大的影響,只不過對當時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說是難行道。

但善導大師卻與之不同,他提倡的是持名念佛。善導繼承並發展了昙鸾及道綽的思想,尤其是二道二力說,強調乘佛力往生,突出了彌陀超世本願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易行道之本質,其認為在五濁惡世,依靠個人的勤苦修行,甚難達到圓滿,主要難在五點:外道偽裝,淆亂大乘佛法;小乘只求自己解脫,阻塞大乘實行普度眾生的慈悲精神;惡人搗亂,毫無顧忌,破壞修行者的勝德;是非不分,善惡顛倒,損害清淨之行;靠自力修習,不相信依靠佛的他力拯救。因這五者的緣故,修行者難得斷惑證真,修因得果。像這種依靠自力修行之路就是“難行道”。反之,只要信仰阿彌陀佛,以此因緣願生彌陀淨土,便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死後被接引到彌陀淨土,如同水路乘船,前者如同陸路步行,故而後者是“易行道。”

 四、兩者綜合比較

日本淨宗的先驅者源空在《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九提出,中國的淨土宗有東晉廬山慧遠,唐代慈愍(慧日)和道綽,善導三流。並就此作了評述,從原文中我們可以看出,慧遠流的念佛方法主要是觀想念佛,而善導流以稱名念佛為主。

就教來說,慧遠是入念佛三昧,見佛和往生。用觀想的方法收攝散亂的妄心,達到一種窮玄極寂,體神圓融的精神統一的狀態,稱為三昧,入於三昧,隨宜可以應物,能顯出耳目所不能及的境界,結果能見到佛界,這叫定中見佛,由見佛而能往生淨土。而善導就教來說,強調稱名念佛,以“信願行”為三資糧,信,指信知自己是罪惡生死之凡夫,流轉三界而無出離之緣;信知阿彌陀佛本弘誓願宏深可靠;信知自己必能往生滿願,即發願往生。行,主要是念佛,身禮阿彌陀佛,口稱阿彌陀佛之名,意念阿彌陀佛,及彌陀淨土種種莊嚴。一心念佛,必能往生,無須悟解。

就力來說,慧遠認為自己是要在定中憑悟解而見佛,所以,這是自力修行而獲。而善導認為往生靠的是阿彌陀佛由大悲心所發出的願力,乘此願力,出離生死,往生淨土。所以往生是憑他力而得。

就土來說,慧遠以彌陀為應身,淨土為應土,即隨緣化現,無緣不化現的方便淨土,而不是報土,法性土。既然只不過是應土,則是否有緣真實往生,也就成了問題。而善導認為彌陀淨土是由阿彌陀佛的本願所成立之莊嚴淨土,是真實的報土,而不是那種時見時不見,時有時無,可有可無之應土,阿彌陀佛是真實不虛的報佛。往生真實不虛的報佛之報土,當然是真實的往生。

就機來說,慧遠認為淨土有三種:事淨土,凡夫往生之淨土,因其事相嚴麗,故稱為事淨土;相淨土,聲聞,緣覺二乘往生之淨土,因其妙相莊嚴,離垢清淨,故稱相淨土;真淨土,是初地以上菩薩以及諸佛所居之土,妙淨離染,常住不變,故稱真淨土。這些淨土都由業因所感而得。《觀無量壽經》中九品往生,有聖有凡,隨凡聖不同而有不同往生,凡夫只能往生事淨土,不能往生真淨土。而善導認為九品俱是凡夫,沒有聖凡之分別,凡夫二乘都能往生報土,即往生真淨土。總的來說,慧遠的淨土觀是哲理性的,重知識悟解的流派。而善導是面向一切凡夫,簡便易行的法門,體現了淨土法門的主旨。

 

上一篇:百歲老人葉曼自述吃素90年
下一篇:別殺我孩子900萬母親血淚控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