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大安法師:有關臨終往生的兩種說法該如何抉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有關臨終往生有兩種說法,一直困擾著淨業行人。其一說,臨終必須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說,只要平時具足信願持名,無須計較臨終是否有正念,決定蒙彌陀願力加持得以往生。這兩種觀點,我們應該如何抉擇?

  大安法師答:針對這個問題,《淨土》二零零五年冬季刊已經有過答復,也許是仁者未能悉心細看、玩味,或率意讀過,生起異解。據說,網上對這個問題也有若干爭論,這也是好事,存疑辯論,有助於對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義理的深入把握。

  從理則上說,往生的條件純是信願持名,稱為淨土三資糧。我等眾生以信願持名為能感,阿彌陀佛大悲願力為所應,感應道交,證得往生。淨業行人首先得建立這個正知見。有了深信切願,自然會孜孜於執持名號。以真如名號熏習無明,如是功夫純熟,臨命終時,正念在阿彌陀佛上,則決定往生,對此我們要提倡,要鼓勵,要身體力行。由此,東林祖庭倡導每日至少念佛一萬聲,組織每月兩次的十天百萬佛號閉關,每月一次的晝夜經行念佛,以及一年三次精進佛七,悉是這種倡導的表證。

  臨終念頭在阿彌陀佛上,固然往生無疑。問題是,臨終念頭沒有在阿彌陀佛名號上能否往生?對此,需要細加辨析。一種情形是:平時不具備信願持名,臨終念頭又不在阿彌陀佛上,可以斷定不能往生。另一種情形是:平時已具足信願持名,臨終因種種因緣,念頭未能在阿彌陀佛名號上,然願往生之心尚存,那麼吾人一定要堅信,阿彌陀佛悲願威神力一定會以種種善巧方便令這念佛人往生。在這個往生問題上,我們宜從自力念佛功夫的計較上擺脫出來,轉而注目思惟阿彌陀佛由同體大悲心所成就的大不可思議威神力量,了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欲生極樂,乃至十念(含平時),即可乘佛願力往生(第十八願);了知如果有人有過信願持名乃至一晝夜的功夫,中途悔轉,復造惡業,然阿彌陀佛在此人臨終之際,兌現攝生弘願,令此人得以往生(參見漢譯《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邊地疑城”章)。這些聖言量教喻我們:我們只要關注凡夫應作的事情,即信願持名或盡形壽,或十日十夜,或一日一夜,或十念,至於臨終最後一念出現何種情形,乃是我等凡夫無法把控、也無法判斷的,因眾生業力不可思議故。由於吾人無法把控,才會生起恐懼不安心。阿彌陀佛五眼圓明,悉知我們有此恐懼,便以臨終放光接引令吾人獲得往生的安心、安樂。是故,我們只要關注平時信願行的培植,老實念佛,安心念佛,無疑無慮地念佛,無須在臨終一念是否在佛號上這個難以確定的問題上生起分別、執著,封拙懷迷。

  茲舉兩則佛言祖語用作佐證,令淨業行人擺脫無謂之困惑。證一:《大智度論》卷十八雲:“摩诃男釋王(迦毗羅衛國接任淨飯王的國君)來至佛所,白佛言:‘是迦毗羅人眾殷多,我或值奔車、逸馬、狂象、斗人時(國王難免率兵打仗),便失念佛心,是時自念,我今若死當生何處?’佛告摩诃男:‘汝勿怖勿畏,汝是時不生惡趣,必至善處,譬如樹常東向曲,若有斫者,必當東倒。善人亦如是,若身壞死時,善心意識長夜以信、戒、聞、施、慧熏心故,必得利益,上生天上。’”證知,不以臨終一念,而是以平日善法熏習的慣勢作為神識的歸趣要素。吾人信願持名,有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願的加持以及十方諸佛的護念,往生淨土有何憂哉!

  證二:《印光大師永思集》中,有王慧常居士撰文雲:“是年冬,大吐血一次,時人命何只在呼吸間!然省察自心,一不慌張,二不恐懼,但覺佛尚未念好為憾。愈後,與一缁友朝江浙諸山。至蘇谒師(即印光大師),禀告病危時心理。師聞之,大喝曰:‘汝若如此想,西方去不得矣!甚麼叫念好?十念當往生。’聆言之下,生大感泣,師破去我自障矣!由是常生自信,我決定往生西方,我決不再分段生死,我已是西方人。爾後凡作事動念,均以西方人況比。”證知,王慧常居士原先亦存臨終正念才能往生的想法,以佛號未念好,恐不能往生為遺憾。這一遺憾實則是對阿彌陀佛決定救度眾生力量的懷疑。是故,經印祖之棒喝,幡然醒悟,作得生想。

  綜上所述:我等眾生不怕罪業深重,只要具足信願持名,無論功夫淺深,悉能乘托阿彌陀佛願力成辦往生大事,是故吾人宜在信願持名感通佛力上下功夫。至於臨終能否正念,可交由阿彌陀佛料理。我等凡夫惟在“至心信樂,欲生極樂,乃至十念(第十八願)”之上獲得決定往生的信心,在“敦倫盡分,系念佛號(第二十願)”上增強自己的淨業修為。這樣,萬修萬人去,決非虛語。伏冀淨業行人放下我執情見,投入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之中。至禱!

 

上一篇:雙贏的婆媳之道(三)
下一篇:淨空法師:修行在什麼時候放下?在什麼場所放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