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賢宗法師:信守內心的悲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企業絕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盈利機構。在“學習型企業”的理念中,企業需要像學校一樣地精進與提升;需要像軍隊一樣地服從和遵守;要像家庭一樣地凝聚和溫暖;需要像宗教一樣地持久和永恆。

既然如此,不妨思考,為什麼佛教能夠歷經多番變遷、興衰,而傳承至今呢?這種傳承的持久性對於企業而言是不是一種有益的借鑒?佛教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即使是在歷史上反佛、滅佛的時期,統治者依然無法阻止僧人們內持梵行,也無法完全消除一部《金剛經》在普通人心靈上的影響。這是因為,佛教深深地把佛法與佛格種在了人的心靈之中,人們知道這是好的,對他們身體、心靈有利,因此,便不能被打倒和消滅。

佛教為什麼會來到這個世界,佛教的創始者因怎樣的初衷而創立了它?釋迦牟尼在世時,從沒想過自己要創立一個宗教或一個組織,更不會想到自己的思想會持續到今天,影響遍及整個世界。他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要讓生命得到究竟的解脫。釋迦牟尼原本是一個要繼承大統的王子,他父親為了使他沉湎於人間生活,曾為他建造春夏秋冬四座宮殿,其中美女、美食、珍奇古玩無數。但是傳說當釋迦牟尼外出游玩時,曾出東南西北四門,見生老病死四苦,繼而發願要遠離塵世,求得究竟的解脫。他離開皇宮以後,曾向當時的許多大德學習解脫的法門,結果發現他們的法門都不究竟,於是決定自己修行,經過一段時間苦修,終於在四月初八日得到大成。當他大徹大悟之後,想把自己悟到的無上妙法傳授給更多人,使他們也獲得解脫,他的第一次說法,就稱作“初轉法輪”。此後隨著傳法的影響越來越大,就需要有場所、制度、規范等,在這個基礎上,漸漸形成了原始的寺廟和僧伽制度。

很多人覺得佛教的戒律非常嚴格,甚至不可理喻。但實際上,這些戒律在當時是簡單而自然的。

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YIN邪、不飲酒。不殺生,最基本的就是不殺人,殺人必判刑;再如不偷盜,如果偷盜一定的財物,必然被法律制裁。這種達到受制裁程度的罪行就是犯了佛教的性戒,也就是根本戒。妄語,顛倒黑白、搬弄是非,久後必遭報應;YIN邪,有違倫常、破壞家庭,犯戒得惡果;而飲酒,則會損害人的性靈與夙慧,使人迷醉顛倒,猖狂亂語而惹禍上身。因此,佛教強調這五種基本戒律。

古代原來沒有酒戒。傳說有一個比丘,有一次喝了酒,因為沒有下酒菜,就去村子裡的一戶人家偷了一只雞,犯了偷盜戒;殺而食之,犯了殺生戒。第二天,村裡的農婦過來問他有沒有見過她所養的雞。他說,沒有。又犯了妄語戒。因為宿醉未醒,他被農婦的美貌所迷,起了色心,因此破了YIN邪戒。可見,酒戒一破,其他的戒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一破了。因此,佛教教人要守持酒戒。

佛教最初的戒律都是當時的僧人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保持慧命的方法,凡有害於生命和靈性的,就定為戒條,久而久之便傳承了下來。佛教的思想,必有其緣起,它是非常人性的,而非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有人認為佛教守殺生戒,並且延伸到飛禽走獸、一草一木都不傷害,很迂腐。但是佛教正是以這種不殺生的態度,來信守內心的悲憫。比如水中蓮花亭亭淨植,如果我們一定要去采摘它們、破壞它們,就違背了悲憫之心。

佛教所有的理論和思想都來自於事物想要長久的規律。世間的一切事物想要長久地存在下去,就一定要受到某些規范的約束,如果沒有這些約束就無法保全自己。企業管理也一樣,所有使企業可能夭亡和衰敗的舉動,都必須遠離,這樣才能使企業發展壯大。

 

上一篇:誦持大悲咒三年,親證靈驗無比
下一篇:​虛雲老和尚:禅淨二宗的區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