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有先後次序的,那道德教育還是有先後次序的,道德教育的次序,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百善孝為先」。你看這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是我們的一句俗語。現代西方的科學家,就是從中國的古代諺語中找到一些句子,然後怎麼樣?然後再用他們的科學方法來加以證明,最後發現很多都是符合科學的。「百善孝為先」就是告訴我們道德教育是有先後的次第,必須從對父母的孝來培養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我們想一想,我們人生在世誰對我們的恩情最大?無過是我們的父母。但是一個人如果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去報答的話,請問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誰的恩德能夠讓他念念不忘、想著去報答?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事原則沒有樹立起來,他不會什麼原則都沒有,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種以利害為取捨的處事原則。這件事對我有利,我就會全力以赴;當這件事由利變成害的時候,那對不起,我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現在我們社會,很多道德問題的出現,都是和孝心的淪落有關系。
譬如說我們看到很多的大學生,接受了別人的資助,連一個感謝的話、感恩的信都不寫,很多的專家學者寫了長篇大論去探討原因。其實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現在的人已經不知道報恩父母了。一個人連父母這麼大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想著去報答的話,對於陌生人的資助,對於政府的關懷,又怎麼能夠想著去報答?所以在國外,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情形,我們知道西方是福利國家,對殘疾人照顧得特別周到,福利非常的好,但是很多人不僅沒有感恩之心,反而覺得這是政府應盡的責任。甚至還有人做出了一些假的證明,做出了一些偽證,來獲得政府更加多的資助,這些就是因為沒有這個根所導致的。那我們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從孝心入手,來開啟一個人的仁慈之心。我們想一個人如果連他父母處於苦難的境地都無動於衷,那看到別的老人,他們處於困苦的境地,又怎麼可能伸出援手?所以現在很多的人麻木不仁,什麼原因?原因是對父母都沒有感恩心了。
中華文化與和諧社會 劉余莉教授主講 (共一集) 2010/8/11 中國雲南省大理市 檔名:56-07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