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明對治習氣(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能如是,則妄念無由而起,心佛自可相契矣。(正)復周群铮書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正)復陳慧超書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正)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悚然耳。(正)致包師賢書

持佛號時,雜念紛飛,此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之現象。欲此種境像不現,唯專心痛念自己將欲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勵志念佛,了不起他種念頭,久則自可澄清。(三)復丁普瀞書

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聞最難聞之淨土法門。敢將有限光陰,為聲色貨利消耗殆盡,令其仍舊虛生浪死,仍復沉淪六道,求出無期者乎?直須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額顱上。凡不宜貪戀之境現前,則知此吾之镬湯爐炭也,則斷不至如飛蛾赴火,自取燒身矣。凡分所應為之事,則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則斷不至當仁固讓,見義不為矣。如是則塵境即可作入道之緣,豈必屏絕塵緣,方堪修道乎?(正)復寧波某居士書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三)復朱仲華書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己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候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歸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帥不昏不惰,常時惺惺而已。若一昏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為賊滅。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至於無耳。故雲: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正)復徐彥如轶如書

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孟子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學佛,而不知息心念佛,於儒教尚未實遵,況佛教乃真實息心之法乎?(即制心不令外馳之謂。編者敬注。)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乃至萬行。《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皆示人即境識心之妙法也。若一向專欲博覽,非無利益。奈業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正)復馬契西書三

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工夫進一分。有修行愈力,習氣愈發者,乃只知依事相修持,不知反照回光,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當於平時,預為提防。則遇境逢緣,自可不發。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全屬幻妄,求一我之實體實性,了不可得。既無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如不能谛了我空,當依如來所示五停心觀,而為對治。(五停心者,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令心安住,不隨境轉也。)所謂多貪眾生不淨觀,多嗔眾生慈悲觀,多散眾生數息觀,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正)對治嗔恚等義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不至卒發。縱發亦能頓起覺照,令其消滅。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則無窮急患難求救,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正)復高邵麟書四

人苦日在煩惱中,尚不知是煩惱。若知是煩惱,則煩惱便消滅矣。(心本是佛,由煩惱未除,枉作眾生。但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見《正編·復袁聞純書》。)譬如竊賊,認作家人,則所有家財,悉被彼竊;若知是賊,彼即逃去。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不於煩惱中經歷過,一遇煩惱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識得彼無什勢力,其發生勞擾心神者,皆吾自取。經雲:“若知我空,誰受謗者?”今例之雲:“若知無我,煩惱何生?”古雲:“萬境本閒,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三)復陳飛青書

三障者,即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即無明,亦名為惑,即是於理不明(即貪嗔癡也),妄起各種不順理之心念。(欲滅各種不順理之心念,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淨,則貪嗔癡三毒,無由而起矣。見《正編·與謝融脫書》。)業即由貪嗔癡煩惱之心,所作之殺盜YIN等惡事,故名為業。其業已成,則將來必定要受地獄、餓鬼、畜生之三途惡報也。(三)復寧德晉書

貪者,見境而心起愛樂之謂。欲界眾生,皆由YIN欲而生,YIN欲由愛而生。若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谛觀,則但見垢汗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屍,污如圊廁。誰於此物,而生貪愛?貪愛既息,則心地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和,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難思。(正)對治嗔恚等義

嗔心,乃宿世之習性。今作我已死想,任彼刀割香塗,於我無干。所有不順心之境,作已死想,則便無可起嗔矣。此即如來所傳之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之結業者,非光自出心裁妄說也。(正)復裘佩卿書二

所言嗔心,乃宿世習性。今既知有損無益,宜一切事當前,皆以海闊天空之量容納之。則現在之寬宏習性,即可轉變宿生之褊窄習性。倘不加對治,則嗔習愈增,其害非淺。(正)復裘佩卿書一

嗔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亦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須令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崇矣。(正)對治嗔恚等義

愚癡者,非謂全無知識也。乃指世人於善惡境緣,不知皆是宿業所招,現行所感。妄謂無有因果報應,及前生後世等。一切眾生,無有慧目。不是執斷,便是執常。執斷者,謂人受父母之氣而生,未生之前,本無有物。及其已死,則形既朽滅,魂亦飄散。有何前生,及與後世?此方拘墟之儒,多作此說。執常者,謂人常為人,畜常為畜。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隨業牽之轉變乎?是以佛說十二因緣,乃貫三世而論。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乃屬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生死循環,無有窮極,欲復本心以了生死者,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貪嗔癡三,為生死根本。信願行三,為了生死妙法。欲捨彼三,須修此三。此三得力,彼三自滅矣。(正)對治嗔恚等義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閒,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正)復徐彥如轶如書

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雲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於我何干。來不預計,去不留戀。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正)了凡四訓序

眾生一念,與佛無二。由迷而未悟,則全智慧德相,成煩惱業苦。心本是一,迷悟殊則苦樂異矣。是知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由煩惱障蔽,無智慧照了,則全體成煩惱業苦海。今以智慧覺照之,則即煩惱業苦海,成智慧功德海。故《華嚴經》雲:“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三)復陳飛青書

心之本體,與佛無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之佛心。俾彼煩惱惑業,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淨純真之心,方可謂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說,不過示其體性而已。若論相(事相)與用(力用),則完全不是矣。(三)復周陳慧淨書

來源:《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了然、德森法師鑒定

皈依弟子海鹽李淨通敬編

 

上一篇:智者大師:念佛往生毋需圓伏惑業,但需臨終暫伏煩惱
下一篇:印光大師明對治習氣(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