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問:當用實相念佛,見法身後,是否還需要以念佛的方法使極樂境界顯現(從無相到有相),往生時為什麼以有相境界接引?如何理解“有相佛”與“無相分”從哪個角度去理解?
◇仁波切:有相和無相不是對境的境界,而是一個認識對境的境界。
當你的內心無相,無著相,無分別心的時候,你眼前顯現的極樂佛國也是無相的,如夢如幻,如水中月、鏡中影。但是,是這樣並不等於沒有,如果是沒有了,等於是你無相的對象也沒有了,所以說是有而不真。那是你自己達到了無相境界的時候,能顯現出,如果你沒有達到無相境界,仍然著相的話,你仍然能看見極樂世界,但你看的極樂世界不是如夢如幻,為什麼呢?因為你看東西的眼睛有問題,而不是所看的對象有問題。你通達了無相無執著的時候,這個(仁波切指著眼前的水杯)也是如夢如幻;你沒有通達之前,在你眼裡它是有實相的,就是這個區別。而且你認為阿彌陀佛和諸比丘眾來迎接是個有相的境界,怎麼能是無相的呢?這種想法純屬於外道的一種斷滅見,不是我們佛教的中觀見,因為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意思是:凡是因緣所生的法,皆如夢如幻,因為是因緣所生,所以都是假合的、虛幻的、空無自性的。
因此,見的問題要多多的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論》,以及宗喀巴大師的中觀論著等等,應該好好地讀一讀。
◆居士問:以前接觸的是顯宗、淨土宗,再學密宗是不是會變得雜修呢?
◇仁波切:不對,因為我也是修淨土的。我把藏文的《阿彌陀經》和南北朝時鸠摩羅什法師從印度梵文翻譯成漢文的《阿彌陀經》(大家比較公認的譯本),還有唐朝時期玄奘法師翻譯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名字雖不叫《阿彌陀經》,但內容是一樣的,我把這三篇文章一個字一個字進行對照,玄奘法師翻譯的比鸠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稍長一點,藏文的譯本的長短在這兩者之間。
藏傳佛教《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都要學,單修一個是不行的。要知道一個人,暫且不說他(她)長得漂亮與不漂亮,首先必須要四肢齊全,頭、眼、鼻子、耳朵、四肢、五髒六腑都要齊全,否則就是一個殘疾人,根本就談不上好與不好,美與丑都談不上,在齊全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求美求完善求好。同樣道理,佛法的大乘和小乘每個宗派的每一個經文,有些是頭、有些是眼睛、有些是耳朵、有些是舌頭、有些是鼻子、有些是手、有些是腳,只有完全具足了才能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人,佛法也是一樣。
顯宗不是漢地專有,藏地也有,但藏地既要修顯宗又要修密宗,因為顯宗是因乘,密宗是果乘,因此說“無顯不入道,無密不成佛”,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念“阿彌陀佛”,應叫淨土法門,而不應叫淨土宗。藏地任何宗派都要修淨土法門,藏傳佛教的各宗派是歷史上各種不同傳承的延續,而不是從法的角度分的。在藏地,一個僧人要學18年的顯宗法門,5年的密宗法門,才有資格獲得格西學位。
藏地也念“阿彌陀佛”佛號,只不過比漢地的佛號長一些,而且有關阿彌陀佛的灌頂自生修法儀軌、他生修法儀軌、長壽修法儀軌、破瓦法修法儀軌等等修法非常多。“南無阿彌陀佛”藏地的讀法是“南無阿彌達巴”,意思是頂禮甘露光佛,甘露是無漏的和無量的意思。要知道,顯宗和密宗不是對立的宗派,而是釋迦牟尼佛教導眾生,在成佛的道路上所需的不同階段的全備修法。所以一切經教都是不相違的,怎麼會有沖突呢?你一旦發現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教法是度化一切眾生成佛的不同階段,就不會問有沒有沖突的話了。如果是外道才會有沖突。想快速成就,你既不能忽視顯宗,也不能忽視密宗。如果你沒打好基礎,直修無上密法,就象一個小孩讓他背一百斤糧食一樣,是無法承受的。
◆居士問:修阿彌陀佛是修自生佛還是他生佛?念阿彌陀佛時,是否想自身是佛?
◇仁波切:修佛既有修自生佛也有修他生佛,念阿彌陀佛是屬於修他生佛。
怎麼知道是他生佛呢?就憑第十二觀的“普觀”來斷定。為什麼呢?因為“普觀”中,首先念想自己在蓮花當中,然後觀想眼前虛空中有無量壽佛、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等諸佛菩薩,因此是他生佛的修法,而不是修自生佛。
當然了,修法當中有很多是觀修自生佛,這是必須修的。無量壽佛也有自生修法,比如我曾經給你們灌過的無量壽如來的長壽灌頂,那個修法是無量壽佛的自生修法。
◆居士問:中陰身時會見到五方佛嗎?臨終時,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見到的阿彌陀佛是中陰的佛呢?還是西方極樂世界佛?
◇仁波切:說臨終見到五方佛,這個人可能看過索甲仁波切著的《西藏生死書》,但是我看未必。臨終時未必能見到五方佛,也未必能見到五光等等,那為什麼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裡邊說能見到五方佛,或者五光等等呢?有些佛經中是有這方面的記載。但我看過這些書,他說的並不是指每一個人,假如一個人都不知道什麼是五方佛的話,又怎麼可能出現五方佛呢?在一些經典中我看到這樣一種說法,就是生前修密法,修得境界還不錯的人,臨終的時候現出五方佛,《西藏度亡經》裡好像也這麼說,其他的經典也有這麼說的。但不信佛,不知道什麼是五方佛,也沒有很好境界的人,我看他在中有時不會看到五方佛。因為許多經典裡面並沒有提到這個,所以五方佛出現之說是就那些修行非常好的人而言,不是對每一個人說的。
至於五方佛和《無量壽經》有什麼聯系呢?五方佛和阿彌陀佛到底有什麼聯系呢?有一點,五方佛裡其中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
至於你說“中陰”當中的佛是中陰的佛呢,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我不知道還有中陰的佛和極樂世界佛之別,我看沒有!上輩人所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報身,來迎接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中輩人所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來迎接;而下輩人是在夢裡面見到阿彌陀佛,除此之外在《無量壽經》中沒有提到什麼中陰的佛、極樂的阿彌陀佛還有什麼區別之類的。
◆居士問:經常念《無量壽經》給眷屬聽,有好處嗎?
◇仁波切:這個問題要學會一點善巧,不要讓他們討厭就好。如果你大聲地念,讓他們討厭並吵架了,我看就沒有功德了。在不令他們討厭的基礎上,他們願意聽的基礎上,你念經確實有好處。我為什麼說有好處呢?在《無量壽如來會》裡面說:“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一切如來稱贊悅可。若於彼法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隨意所樂種諸善根。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彼法中廣大勝解之者。當能聽聞獲大歡喜。受持讀誦廣為他說常樂修行。”你這樣做的前提是什麼呢?他聽了你念的之後,生歡喜心是最重要的,他一定要願意聽,否則他煩了、吵架了,那可能就不好了,要學會善巧。
◆居士問:四十八願中有定中供佛願,其修法如何?定中供佛相當於密法中的意供嗎?
◆仁波切:有點相似,但是方法不太一樣。《觀無量壽經》裡邊,一個是普觀,一個是雜想觀,以及下輩、中輩、上輩觀,普觀以下就是供養佛的內容,說白了就是七支供的內容,就是如此。
◆居士問:如果一個人念佛已經一心不亂,達到可以往生的條件,但他壽命還沒到盡頭,那麼,他怎麼往生呢?一定要死後才可以,今生不能嗎?如果是今生可以,那麼假如是個女身,極樂世界沒有女人那她不就得換男身了?換身後不就不是今生了嗎?
◇仁波切:我想詳細地回答一下,因為他提到的問題很多是因明裡面的內容。
在《無量壽如來會》裡面是這麼說的:“是故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願生極樂世界,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集積善根。應持回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這是《無量壽如來會》裡面所說的內容,當然這是一個前提。這種人是什麼人呢?首先是上輩人,上輩人是什麼呢?上輩人就是菩薩,有菩提心以上的人,這裡並沒有說所有的這些人一定能夠今生往生,但也有今生能夠見無量壽佛,也能夠生彼國的,當然條件是前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作諸資糧啊、以及出家呀、修六波羅蜜呀、一心不亂地念阿彌陀佛呀等等包括這些內容,這是第一個問題。
那他怎麼往生的呢?根據藏傳佛教破瓦法,比較典型的往生有兩種:一個是今生往生,一個是來世往生。今生往生的意思不是換不換身體的問題,而是不經過死亡過程當中的從“死有”轉入到“中有”的過程。也就是說,一旦進入到“死有”之後,立刻現見無量壽如來以及八大菩薩等眷屬來迎接他,不需要任何“中有”身,直接到達西方極樂佛國,這也算作今生往生。
至於你說女人往生不是要換身體嗎?在破瓦法裡多次提到,當你投生到西方極樂佛國的時候,你的身體自然就變成了男身,不經過我們這樣的換身體,不需要。而且類似這樣的還有無上瑜伽密法中的金剛瑜伽母的修法,也有直接到達金剛瑜伽母淨土的。金剛瑜伽母的修法中說,金剛瑜伽母,直接來到眼前,你的身體剎那間變成十六歲之童子相,帶往極樂佛國,就是一剎那帶著今生的身體到空行淨土。這也是在換身體,換什麼身體呢,變成十六歲的童子之相不也是在換身嗎?這也算是今生到極樂佛國。所以女人變成男人,那是到達極樂佛國的一個過程,不算是來世。
我看算不算來世的問題就要看他有沒有一個完整的死亡過程。在進入中有之前死亡過程就還沒有結束,就還不算是來世。比如說宗喀巴大師,他是即生證得佛陀果位的,可是他並沒有在死前成佛,那他怎麼成佛的呢?“中有到達寶生國,得勝果位我頂禮。”就是說,在由“死有”進入到“中有”之前的一剎那,立刻轉入了寶生如來的淨土,沒有經歷凡夫的“中有”階段,也算是即生證得佛陀果位。所以這件事是不矛盾的。
另外你說壽命還沒有終盡怎麼辦?那你可以用破瓦法,通過破瓦法即使你的壽命沒有終盡,也可以到達西方極樂佛國,或者你真的能見到無量壽佛的話,連破瓦法都未必需要,可能還沒有斷氣就直接把你帶到西方極樂佛國。這個你要想清楚,這個時候帶走的不是你的肉體,而是你的心,因為連肉體也一塊兒帶走的那是空行母的淨土,西方極樂佛國凡胎肉體帶走的事,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經論上有,所以我不敢妄談。這也算是今生見阿彌陀佛,今生投生到西方極樂佛國。
◆居士問:念佛是口念、還是心念、還是默念好?金剛念誦,瑜伽念誦是什麼意思?
◇仁波切:首先我要說一下,念佛既要口誦、也要心念,口誦對心念有幫助的。默念和心念沒有太大區別,差不多是一樣,就是不出聲心裡邊念。
密宗裡有金剛念誦、瑜伽念誦,密法中的金剛念誦大概有四種念法:《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說,即:
(1)音聲念誦,乃舉音長短分明,自他俱聞。
(2)金剛念誦,系唇齒密合,不出音聲,微動舌端默誦。
(3)三摩地念誦,系住於定心而觀真言字義字相之順逆。
(4)真實念誦,又作實相念誦。即觀真言之字義字相,如實修行。以上四種念誦功力,能滅一切罪障苦厄,成就一切功德。
其中之一就是大聲的念,而且吐字很清楚,誰都能聽見,自己也能聽見、他人也能聽見。第二個是金剛念誦,嘴動而不發聲。第三個念誦就是靜心當中觀想咒字,讓它自己隨念。第四真實念誦,就是用作實相念誦,觀想真言的字義等等,當然這個時間需有三摩地念誦的基礎,心安住在咒字當中,然後心想著咒字,發出一個一個的聲音,這樣念。真實念誦的時候要觀想咒字發光照明十方,一切如來身、口、意加持,融入咒內等等,這種修法、念誦法,只是一種方法,並不是所有的密宗都承認,密宗裡面口誦和意念都可以,也包括阿彌陀佛的口誦和意念誦都可以。
◆居士問:什麼是邪定聚、不定聚?世尊為何說:“佛國猶夢響,知土如影像”?
◇仁波切:一切如夢想幻化,這是佛教的基本觀點,雖說緣起不虛,但是自性是皆空的。這個道理文字上比較簡單,但內涵很深。邪定聚、不定聚、正定聚的問題小乘的佛經裡也有,大乘的經典裡也有,不過因為我們都是學習大乘經典的,所以我拿《大智度論》來解釋:“須菩提問。若無法無眾生。雲何說有三聚眾生。佛答。我觀眾生一聚不可得。雲何有三。但為欲破顛倒故分別有三。能破顛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顛倒者是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則不能破是名不定。皆以世俗法故說。非最第一義。”須菩提問佛陀說:既然佛陀說法無自性,無自性都是空的,那您為什麼說有三種不同的眾生呢?佛陀說,我看到眾生一聚不可得的,我說有三種眾生是從以不顛倒的心作分別的,能破顛倒的為正定,任何一種能破顛倒妄想,貪、嗔、癡、我慢等等的定稱為正定;什麼是邪定呢?修後只會增長煩惱,只會增長顛倒心,而不會斷除一切顛倒妄想的,包括邪見心、外道心,這些歪理邪說都是邪定,因為它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破除顛倒之理;第三是不定,因為你沒有禅定,將來你有了修禅定的因緣的時候,你就能破;沒有修禅定的因緣就不能破叫不定,談不上正定、邪定之說。這是從俗谛的角度來說的。從自性的角度來說,是如夢如幻,性空妙有的,前面說的也不是勝義谛。
◆居士問:請問上師,什麼是破瓦法?
◇仁波切:破瓦法是指通過某一本尊的加持力,和自身所具備的五力,再通過完整的修法儀軌來把自己的神識從自心間,直破頂門,送入頭頂本尊的心間種子字中,融為無二無別,而後進入淨土的一種法門。
阿彌陀佛破瓦法與念佛號之間有很大差別。念佛號的方法,我們藏傳佛教也是要念的。但是在念佛號中,有一個竅訣,這就是破瓦法。而漢地只念佛號,沒有破瓦法。通過修阿彌陀佛的破瓦法,可以迅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它的殊勝之處。所以,可以說阿彌陀佛的破瓦法就是淨土法門中的心法竅訣。漢地的灌頂失傳了。
另外,破瓦法有許多種類,具體修法和目的都有所不同,而此處所談的只是阿彌陀佛的破瓦法。
◆居士問:極樂世界是在他方,在此地,還是在心中?如已體驗到“無我的境界”,了知剎那無有一實我存在,那麼是否還需要往生極樂世界呢?
◇仁波切:阿彌陀佛所在的西方極樂佛國當然是在他方,我說過了,極樂世界與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相距大概有多遠呢?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要跨過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但前提是我們要知道哪一個是娑婆世界,到底地球是娑婆世界呢?還是宇宙是娑婆世界?都不是。娑婆世界是由十億個的大小星球組合起來的整個空間,八十多宇宙西方極樂世界是從這樣的娑婆世界開始,還要跨過十萬億佛土才能到的一個世界。
如果你的境界達到了西方極樂淨土一樣的話,你當下就能享受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享受,為什麼呢?因為你內心中沒有了任何分別心,沒有了貪、嗔、癡,沒有了執著、沒有了著相,當下就如同在西方極樂佛國。所以,這是從個人修行的角度,當下你修行得好,就能達到享受西方極樂佛國的快樂。另外,阿彌陀佛無處不在,阿彌陀佛和我們是沒有時間與空間距離的。所以,只要有虔誠的心,佛無處不在,當下就有阿彌陀佛的化身,當下就有與西方極樂世界佛國一樣的境界。
給你們舉個例子吧,幸福的生活與人們有多遙遠呢?要說遠,多遠都不過分;說不遙遠,當下你的生活就是幸福生活,看你用什麼樣的心去看待這個生活。如果你把家庭的每一個成員,看成為菩薩,看成為恩人,看成為最喜愛的、最珍貴的、如同自己生命一樣的人,用這樣的善心來面對每一個家庭成員,樂觀地看待這個家庭,眼下的這個家庭就是幸福的。但是如果總不滿足,對任何人都有意見,自私自利的話,幸福生活離你的家庭要有多遠就有多遠。所以說,心淨萬事淨,心平萬事平,想通了什麼都好說,若想不通,小小的問題也是很為難你的,很麻煩的。
你說:極樂淨土如果在心中的話,“如已體驗到了無我的境界,了知剎那無有一實我存在,那麼是否還需要往生極樂世界呢”?當然了,你悟到了這個道理是很好,不過我不大相信,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確實太高、太深。你悟的可能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首先要調伏驕慢心,謙虛地清淨地修行,有一天會達到的。但是當下還沒達到。不過人總是有希望的,有一天一定會達到,我也祝願你早日達到。
◆居士問:有人在臨終前,出現一些瑞相,是不是一定說明往生極樂世界了?
◇仁波切:因果不虛,善有善報,惡有惡果,無善因者無法得到任何善果。經常有人在臨終時出現一些吉兆和瑞相,這只是佛菩薩以及一些神靈對他(她)的歡送,說明不了他去了極樂世界。只說明他來世很好,可能是轉生為有福報之人或成神仙等等,投生於三善道而已。沒有念過阿彌陀佛的人死時也可以有吉兆,人活著的時候很善良,做不少好事,又有修養,佛菩薩和一些信奉佛教的神靈來給他(她)送送行嘛。所以你們要記住往生是有條件的,出現一些瑞相,不一定說明往生了。
◆居士問:請問上師,如果念了多年的佛號,始終沒有進步,修行又常常中斷,這是為什麼?該怎麼做?
◇仁波切:念佛念了幾年還在原地不動沒有進步,這是因為沒有一個很好的善知識的原故。要想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法門,明明白白地修,就要從菩提道次第開始,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那麼第一步就是拜師,沒有一個老師,不要說學佛,比如茶道等世間的學問也學不會,這種徹底離苦得樂的方法,沒有善知識指引,光靠自己讀讀經、打打坐是絕對學不會,也不會有成就的。任何一個法,不僅要有經續的理論為依據,而且要有心法竅訣,教授的傳承必須是從未斷過的。你要尋找一位合格的上師去依止,接受未斷過傳承加持的教授。
修行要以怎樣的次第修學呢?如剛才所說的,先修如何親近善知識:思維善知識應具有的德相、再思維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佛弟子、思維如何從心裡親近善知識、如何從行為上親近善知識、思維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和不親近善知識的過患。
而後想暇滿人身難得,人生短暫,生命無常,死無定期,有的人在胎裡就死了,有的人在兒童或青年時就死了等等,這時便該進入下士道的修學。
再想任何人是不可能逃避死亡的,所以死亡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想人死後,除了佛法沒有別的東西可依靠,因為任何東西、任何財物、任何親朋好友全都帶不走,只有一生所造的善業和惡業可以跟隨我們,死後去處只有三惡道和三善道。如果去惡道,想一想自己能承受得了地獄中的極熱和極冷的痛苦嗎?能承受得了餓鬼道中饑餓等痛苦嗎?能承受得了畜生道當中鞭打、屠殺和自相殘殺等一切痛苦嗎?最糟糕的是在三惡道中我們沒有識別能力,沒有智慧,就算佛陀站在我們眼前,我們也不修習佛法,還會受很多苦,在惡道中要聽到一句佛法的聲音都很難。這時要想怎樣才能生善道,不去惡道呢?就要靠皈依三寶,修一切善惡因果報應,這些都是修下士道。
然後進入中士道:這時要想六道輪回之苦,三苦、六苦、八苦;想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五取蘊苦等,應當知道不管在哪裡都是苦處,不論做什麼事都是痛苦之因,無論跟誰都是痛苦之友,把一切榮華富貴名利財富看得就像游戲,像刀尖上的蜂蜜,把六道輪回看成是地獄監牢一樣,一心只想脫離時,還要明白六道輪回的根源是無明等十二因緣,當明白輪回的規則,就不會對他們貪圖,並想通過修持徹底擺脫這種困境,不想求來世的人天福報了,發起真正的出離心,一心想達到涅槃的果位,這時,中士道的共同修行就可以結束了。
接下來進入上士道修行:此時開始觀修無數劫以來的一切眾生都是恩怨平等。1、想一切眾生都是我母,甚至千百次地做過我的母親;2、想每一位眾生在做我的母親時都和這一生的母親一樣,對我恩德如山;3、想如何報答母親的恩德;4、修願一切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的大慈心;5、發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及痛苦因的大悲心之願;6、修一切眾生由我從輪回苦海當中解脫出來的增上意樂;7、修為解救天下一切蒼生而速疾尋求無上菩提果位之心。再者可修自他相換菩提心,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那樣,修六波羅蜜、四攝。通過真正發起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而不斷地修行二種菩提心,才算智慧方便雙運,這是修密宗的前提--共同法部分,共同法部分修行圓滿了之後,才可以進入密乘受灌頂,受密法的一切戒。
然後是事部,梵文叫“給利亞怛特羅”。密乘的事部以外修為主,外在的沐浴、清潔以及手印等等一切行為,身外舉止行密乘之行;行部,梵文叫“咱利耶怛特羅”。平等修持身、語的外行及內心中的三摩地內行;瑜伽部,梵文叫“瑜伽怛特羅”,內外的修行中,以內修為主;無上瑜伽部,梵文叫“比恆那怛特羅”。方便智慧二無分別,成為一切密乘之至高無上。他可以忽略一切外在的戲論,以內修為根本。無上瑜伽部裡面還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直至達到無上正等正覺大覺佛陀的果位。上述的修行次第不能沒有。沒有次第就會永遠原地踏步,不知往哪走。盡管你可能得到了一個很殊勝的法,你也不會有什麼成就。如同有一個漂亮的鼻子,但不能稱其為人,沒有人,誰也不會看一個鼻子,但沒有鼻子能行嗎?沒有也很難看,所以要俱全才行。
以上講的是第一點,修行不能沒有次第。
第二是次第不能混亂。我們不能不讀小學中學,就讀大學。也不能先讀中學,再上幼兒園,然後再上大學,再反過來上初中,讀了博士後又來上大學,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是次第不能少。你沒上初中、高中就直接上大學,知識沒有連貫性,前面的學習是後面的基礎,哪怕是缺少了一課,那天的內容對你就是一個盲點,表面上看不出什麼,實際應用時就會出現問題。
第四是次第不能多余。你小學上三次同樣的課,大學讀五次同樣的學科,那是一種浪費,不是課讀的越多越好。想同一個問題,如果沒有進步提高,那就是在浪費時間。生命短暫,不能浪費光陰。
◆居士問:沒有皈依的老人,經常誦《無量壽經》,能往生嗎?
◇仁波切:不受皈依等於不是佛門弟子,不是佛門弟子,僅僅念佛經沒有皈依後念佛經的功德大,所以一定要皈依!連佛門弟子都不是的話,沒有辦法。我想這種人的問題在哪裡呢?雖然對佛有所敬重,但又無法跟隨,養慣了以自我為主的想法,不願意皈依佛寶、法寶、僧寶,這是一種習慣上的毛病,應該改一改,既然你能念《無量壽經》,那就沒有理由不皈依三寶。你的想法是非常矛盾的,細細地思考一下就會了知。
◆居士問:有的法師講,只要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就能往生極樂世界,不用忏悔,也不用消業,怎麼理解?
◇仁波切:這個問題好像《無量壽經》裡面沒說,《觀無量壽經》裡面沒說,《阿彌陀經》裡面沒說,其他的經典裡面沒說,佛的經典裡都沒說,那我也沒辦法對你說,所以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
而且佛再三地說,要證得任何一個果必須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消業障,一個是集資糧。不消業障、不集資糧是不可得的,既然如此的話,我看這樣說也違背了佛法。
在《阿彌陀經》中有這麼一段話:“又捨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祗劫說。捨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捨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捨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捨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你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是《阿彌陀經》裡面說的,這和你問的問題中說法有所相違。這裡說少福德資糧和善根因緣者恐怕就不能得生西方極樂佛國,所以說,這就很難了。
另外他說可以不理解內容,那可能不行,為什麼呢?《阿彌陀經》裡接著說: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如果你要達到一心不亂地念阿彌陀佛佛號以及念無量壽佛的話,你不但要懂得《無量壽經》的內容,也要懂得《觀無量壽經》的內容,否則達不到一心不亂。但不懂內容念誦有沒有功德呢?有極大的功德,好好念吧,我不敢保證你們未來時一定到達西方極樂佛國,因為佛陀沒有這麼保證,但是我敢保證,只要你生起非常大的信心,每天念一些《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以及念誦佛號的話等等,來世投入到三善趣還是大有希望的。繼續修持如來正法,還是大有希望的。
有時,我們也不是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佛國,能夠再投生八暇十滿的人身,聞如來正法,得到善知識的引導,也可以。這不是我說的,是宗喀巴大師說的。宗喀巴大師說,最好生到西方極樂佛國,所以他就先發了往生極樂佛國的願,然後他留了一條後路,要是我的功德資糧不夠往生極樂佛國的話,只要我能生生世世得到暇滿人身,具足比丘戒,具足深、廣、明、快的智慧如同文殊菩薩一樣,具足大慈大悲如同觀音菩薩一樣,具有大德調伏一切魔軍如同大勢至菩薩一樣,具有清淨心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具有清淨的戒律如同不動如來一樣,具有無病如同藥師如來一樣,具有無量壽如同無量壽佛一樣,希望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攝受,生生世世修練如來正法,這不是留了一條很好的後路嗎?我們不能僅走一條路不留余地,總要留一點點的余地,不留余地比較糟糕。做生意也是一樣,千萬不要把全部的錢投到一個地方去,到時候生意一虧,那就一虧百虧了,如果少留一些資金擱在一邊,一部分拿出來做生意的話,遇到任何問題就有回旋的余地,這個不行了我還可以拿出來作另外的。同樣,到不了極樂佛國沒關系,我有耐心,來生我還要繼續作一個人,繼續修,直到到達極樂佛國,不是挺好嗎?!
◆居士問:有人說:“念《無量壽經》不能夾雜,只可以一聲阿彌陀佛念到底,不用念其他的經咒”,這樣說對嗎?
◇仁波切:這個問題我簡單地做個回答,關於“夾雜”“不夾雜”“念到底”的問題,我看學習完整的如來佛法不存在夾雜不夾雜的問題。如果你認為是夾雜的話,你就否定了除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以外的所有佛經的真實性,你否定了這些佛經的真實性以後,你就否定了佛,否定了佛就誹謗了佛,誹謗了佛就是誹謗了法,誹謗了法就誹謗了僧,誹謗了三寶,誹謗了三寶罪惡深重,不要說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佛國,地獄之苦也是在所難免的。這不是我說的,是《菩薩十地經》裡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的。
同時也違背了《無量壽經》本身和《觀無量壽經》所說,因為《無量壽經》裡多次提到,看大乘經典,或者聞甚深法,包括《無量壽經》以及其他許多的大乘經典。四十八願裡也有這方面的內容,也違背了法藏菩薩所說的發願內容,所以這是非常可怕的!學修佛法不但不會夾雜,而且要非常圓滿。
你說,人只應該有鼻子,眼睛、耳朵都是夾雜,應該把它扔掉(眾笑),那很成問題。佛法好比一個人完整的身體,怎麼能說頭是需要的,手啊、腿啊、腳啊是多余的呢?所以說,這樣講膽子太大了。
◆居士問:請問師父,專修米字瑪可否往生極樂世界?
◇仁波切:當然,你如法修的話,就有可能。因為宗喀巴大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又是三怙主的化身,也是一切如來的化身。有無量壽佛和宗喀巴大師合一的“長壽宗喀巴灌頂”,說明米字瑪可以往生。但是,要把其中的“摧伏魔軍無余秘密主”改成“斷除非時死之無量壽”,這是在宗喀巴大師的米字瑪裡邊,修無量壽佛和宗喀巴大師合一的法時念的。所以要換成這句話。
◆居士問:修兜率天上師瑜伽法和菩提道次第,要發心往生兜率淨土,而依《無量壽經》修,要往生極樂世界,矛盾否?該如何統一?
◇仁波切:沒有矛盾,你願意到西方極樂佛國也可以通過修道次第或者兜率天上師瑜伽法,兩者沒有矛盾。另外,居士以為修兜率天上師瑜伽和菩提道次第,就是為了到達兜率淨土,這種想法是錯的。你無論到任何一個淨土,第一,絕不可缺少上師瑜伽修法,而兜率天上師瑜伽只不過是此處所修上師瑜伽法的名稱而已,並不是專修兜率天的修法。由於此頌文的第一句就是“從於兜率天眾依怙心”,故而稱為“兜率天上師瑜伽”。第二,道次第乃是一切佛法修行之次第,若想到達極樂佛國,沒有達到三輩人中的某一輩的條件,是去不了的。還有,《觀無量壽經》中所說的到達三輩人條件之前需要先達到三福十淨業,而後到三輩人為止的十六觀,要證得這些成就,若沒有道次第的實修法,如何能夠證得呢?在道次第論著中,最為圓滿的就是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無論是修行趣往極樂世界還是兜率淨土,為了速疾證得此道,而應修上師三寶為一體的上師瑜伽修法,為了無顛倒的證得此道,而應依道次第修行。如此,無論修《無量壽經》還是其他的法,選擇任何一個淨土,上述所說都是絕不可缺少的共同法。既如是,何談什麼統一或不統一呢?
◆居士問:修顯又修密是否夾雜了?修淨土臨終時念十聲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嗎?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發菩提心嗎?
◇仁波切:看起來這和前面一樣,還是為菩提心而發愁啊!其實你沒有必要害怕,你每天都念:“諸佛正法賢聖三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為利有情故願大覺成”,然後再念“願一切有情父母眾生具得安樂及安樂因,願一切有情父母眾生永離一切眾苦及眾苦因,願一切有情父母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願一切有情父母眾生遠離貪瞋之心住平等捨”。每天誦這些儀軌的時候,都雙手合掌非常強烈的發心:我為了解救一切父母眾生要速疾速疾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這雖然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也是相似的有一點菩提心吧,也挺好,也能有很大的功德。天天這樣做,菩提心也可能會漸漸地增長,然後再按照知母、觀母恩……的七支因果的方式修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也不是特別難。不用那麼害怕菩提心,一說菩提心就有點發抖(眾笑),沒有什麼。
另外關於修淨土的人在臨死時念十聲阿彌陀佛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佛國的問題,在臨死的時候念阿彌陀佛肯定是有好處,但我絕不敢說由此而能往生西方極樂佛國,這個佛經裡面沒有說,所以我不能瞎說。如果不能往生怎麼辦?不生極樂佛國也沒有什麼不好啊,也可以重新投生做人,也可以投生到三善道當中,以一個暇滿人身繼續修習佛法,來世再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不也行嗎?一切都要隨緣,不要強求,強求等於是著相,著相等於是執著,執著等於是無明,無明是輪回的根源。
◆僧人問:如果往生極樂也需要發菩提心,那麼聲聞的菩提心與真正的菩提心有何不同?
◇仁波切:只要是發了菩提心以後,通過修諸多的資糧,可以到達西方極樂佛國。首先我們要講菩提心,菩提心有真正的菩提心,也有相似的或者造作的菩提心,但是造作的菩提心不要說別人,我們有時候也有,只是我們的菩提心實在是太短了,而且很不堅定,所以不能算造作的菩提心。那麼要發什麼樣的菩提心呢?要發非常強烈的為利眾生而尋求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佛陀果位的這樣一種心願,有了這樣一種心願,再發大慈大悲的心,然後產生增上心,然後有一種相似菩提心,這時,雖然他不是發起真正的菩提心,也還是凡夫,但不能說他沒有生起任何東西,還是生起了大慈大悲以及增上心,這是凡夫下輩人。中輩人也就是聲聞緣覺,達到中輩人本來就是已經有大慈大悲的,因為他們修四無量——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小乘經典也有四無量,修四無量的前提下,也知道要證得具足四無量心的佛陀果位好,也承認佛的果位。但他的菩提心與大乘真正的菩提心相比還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為什麼呢?他雖是為了解救一切父母眾生而尋求無上正等正覺佛陀果位,但他先得到一個小乘的羅漢果位,然後再證得菩提果位。《華嚴經》裡說:通達一乘者不能通達三乘者,最終還是要證得佛陀果位。承認一乘法門的聲聞緣覺羅漢,才能夠到達西方極樂佛國;如果不承認一乘法門的話,肯定到達不了西方極樂佛國。並不是說所有的聲聞緣覺羅漢都能達到極樂佛國,也不是所有的凡夫都能到達,而聲聞緣覺羅漢當中很多很多都能到達,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承認一乘法門,也就是最終要證得佛陀果位,而且也希求證得佛陀果位,只是頓門和漸門之別,他是先到漸門的羅漢果位,然後進入佛陀果位,這就是慧遠法師所說的頓、漸之別,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有所不同,但他還是有相似的菩提心,這種相似菩提心比凡夫俗子更厲害,為什麼呢?他是真正的非常強烈的大慈大悲心,只是他的菩提心相對真正大乘的菩提心太遙遠了一點,因為他先求羅漢果後再求佛陀果位。但這個也稱為菩提心。
◆居士問:什麼是“下輩人”?
◇仁波切:下輩人、中輩人、上輩人和菩提道次第裡邊的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有相同之處,尤其它們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比如說,道次第中的下士道之心,是作為最初的學佛者要生起的。生起下士道之心要修死無常、念三惡道之苦、皈依三寶、深信因果、修十善,這就是下士道的含義。前面所說的三福德裡也包含了這些內容,當你生起了這四種心——因果心、皈依心、觀三惡道苦心、死無常心之後,你就達到了下輩人的條件。從此以後,你就可以自認為是下輩人。
我們現在連下輩人都不是,為什麼呢?因為下輩人必須達到深信因果,皈依三寶還有念三惡道之苦,念無常之苦,一定要達到這樣,最後達到不求今生而求來世那樣的心,否則我們達不到下輩人。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一個要尋求西方極樂佛國的人,必須是願脫離一切榮華富貴、今生的一切人天富樂及任何貪心,一門心思的想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之心的人,這種人最起碼的條件不在乎今生,而以在乎來世為重,否則他就不會有一門心思的到達西方極樂佛國之心。所以,一定要有不顧今生、而尋求來世之念,這就是下輩人。
◆居士問:修淨土的人常說只要念佛號就能往生,可您說“應發菩提心”,否則不能往生,究竟哪個對?
◇仁波切:這不是我說的,是《無量壽經》說的,是《觀無量壽經》說的,是《阿彌陀經》說的,所以我也沒辦法。我這個人膽兒比較小(眾笑),對佛經裡面說的話我不敢妄談,所以你自己再讀一讀吧。
《觀無量壽經》中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裡說,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是《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
《無量壽經》裡面也說,“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下輩人住大乘者,當發菩提心。這是《無量壽經》裡面說的,不是我說的,千萬不要以為是我說的,這是不對的。好像我給了你們一棒子,我實在要向你們道歉,真的,但我並不是對你們亂說,經裡邊怎麼說,我就怎麼說的。
◆居士問:“十念”念佛中十念的內容和含義是什麼?
◇仁波切:我想在這個問題上著重地講一下“十念”的問題。新羅·元曉謂十念有顯了及隱密二種:即十聲稱佛為顯了十念;《彌勒所問經》所說十念為隱密十念;又《佛說觀無量壽經》十念唯顯了十念;《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十念通顯了、隱密二種。
新羅國的元曉大和尚在講到“十念”的時候,以兩種方法作了解釋:一種是顯了義,一種是隱密義。十聲稱佛為顯了十念;而《寶積經》裡彌勒菩薩說的十念為隱密十念。這個顯了和隱密也就是了義和不了義之說。不了義的說法是念十遍阿彌陀佛,了義是按照《寶積經》裡的十念。他為什麼用了義和不了義來解釋十念呢?我想當時有很多人認為“十念”就是念十聲阿彌陀佛,這種解釋方法,既避免與他們的直接沖突,也能鼓勵一些人念更多的佛號,又能表達出十念的真正含義,由此我看元曉法師是作以方便說。一般來說,對佛學問題的解釋不能隨便說說,一定要有經典的依據,這非常的重要。《觀無量壽經》裡面“十念”的解釋是怎麼說的呢?“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說,具足了十念的心,稱南無阿彌陀佛。另外藏文的《無量壽經》的翻譯,裡面也說了以十種心來念無量壽佛號,很顯然十念就是十種心。
是哪十種心呢?就是在《寶積經》第九十二卷《彌勒所問經》中說:“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四者於一切法發生生忍無執著心。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心。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就是《彌勒所問經》裡邊所說的,如何能夠到達西方極樂佛國的十念。所以這是沒有辦法回避的真實義。
那麼有的居士提到如何修這十念,到底是先要具備十念後修阿彌陀佛呢?還是修阿彌陀佛的同時要念想十念呢?這個問題提得好啊!非常關鍵。我要告訴你們,從修行的時間安排來說,我建議一邊念想十念心,一邊修阿彌陀佛可靠。但是念阿彌陀佛稱號的時候,應該要念想這十念心,起碼以造作或者以主動心去想十念心,然後念阿彌陀佛合適。怎麼樣做兩者互不相違呢?我前面的意思是說,每一天要爭取想辦法修一些十念心,這個十念心不可能從頭到尾一天都作完,而是要一個接一個生起十念的證悟力,同時每天也要修適當的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及《往生極樂願文》等等,這樣就做到了同時修。但這個所謂的同時修,只是從每一天的角度來說和從每一年的角度來說的,但是從每一次的角度來說不是這樣修的。每一次修念阿彌陀佛之前要發十種心,然後念阿彌陀佛的稱號,這就是每次的修法,也就是說一般的修法和實修兩者要區別開來。
現在就講講如何修第一個大慈心,第二個大悲心。大慈心和大悲心修法一定要依照《菩提道次第速道》裡面所說的,通過平等捨,視一切天下眾生為母,觀一切眾生做我母之恩德,生起對天下一切眾生報母恩之念,然後來修大慈大悲。為什麼一定要先修平等心、知母、念恩、報恩呢,因為有了這樣的前提你才能生起真正的“願一切天下眾生具得一切安樂及安樂因”,並且如同《寶積經》裡面所說的,發自內心地希望天下一切眾生遠離一切損害,得到永久安樂,這就是大慈心的修法。
有了大慈心之後,再修大悲心,因為有了大慈心之後,你就會愛包括蒼蠅蚊子在內的天下一切有情父母眾生,如同愛自己今生親生母親一樣,並且願以一切辦法讓他們獲得一切快樂。只有生起這樣的心念之後,才能在看到他們受苦的時候生起非常強烈的悲痛之心,發自內心地希望他們脫離一切痛苦及痛苦因,這樣才能生起大悲心,也就是願一切眾生脫離一切逼惱的痛苦及痛苦因。而且有了這個之後才能夠生起真正的不惜生命守護如來正法之念,為什麼呢?因為你要解救一切眾生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令他們聽到如來教法,修習正法,最終證得正等正覺如來果位。由此佛法住世乃是度化一切眾生的最主要的方便法門。
然後你要修觀一切萬法自性皆空,因果善惡緣起不虛的道理,然後放下一切為利自己的下劣之心,包括貪欲名聞利養等等,生起一心一意地利益天下一切蒼生那種清淨的心。然後思維解救一切有情眾生。什麼才是最殊勝的呢?惟有佛陀解救一切眾生才是最殊勝,既然如此,我只有證得佛陀果位之後才能夠圓滿地度化一切有情父母眾生。為解救一切有情父母眾生,斷除一切所知障及煩惱障,我要一分鐘也不忘失尋求具足一切功德的佛的一切種妙智和佛陀果位之心。為此,我要對眾生生起如同對善知識一樣的恭敬心,不執著一切世間的榮華富貴等等,一門心思地聽從三十七菩提分法,學習一切菩薩學處,行菩薩行道,做無量的、沒有貪嗔癡也沒有執著雜染的、通達三輪體空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四攝的修行,破除一切我執和我所執,捨離諸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一切著相,最終破除一切執著根源的種子——所知障和煩惱障,到達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果位。這就是十念。前前是後後的基礎,當然,我們要真正具有這十念心可不容易呀!但是沒有關系,有辦法。有什麼辦法?就是每天拿出《寶積經》十念文,每次念七遍,心裡強烈地去念想,思維這個內容,那也算是發了十念心。然後念無量壽佛的稱號,因為《寶積經》是佛說的經,裡面的每一句話都是非常有加持力的,每一句話念七遍、二十一遍,然後非常強烈地如是思維,最後念無量壽佛號,這也是比較好的辦法。老年人沒有太多的時間按照菩提道次第的方法修行,這可能是最好的辦法。
◆居士問:有的法師說,早、中、晚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臨終三聲佛號就可以往生,對嗎?
◇仁波切:按照《大寶積經》裡說的十念法,每天早上、中午、晚上非常虔誠地念佛號,發十念心,天天發願,對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確實有很大幫助,而且在要臨終的時候能讓他聽見佛號以及往生西方極樂的四十八願的話,對死者真的有很大很大的幫助。能不能念三聲佛號或天天十念,然後到達西方極樂佛國,這我不敢說,因為《無量壽經》裡沒有說,別的經典裡也沒有說。我就不敢亂說了。我看這個法師也未必敢,因為畢竟是佛說的法。按照佛說的去說,那才是最合理的。不要多說善巧言,到時候兌現不了會很麻煩。
◆居士插話:不是可以“帶業往生”嗎?
◇仁波切:“帶業往生”這句話並不象你們所理解的那樣,只要念“阿彌陀佛”,不論做什麼都可以帶業往生。而是指你在修大乘佛法的道路上,修的已經很好了,但還有一部分惡業尚未完全消除,最後可以帶業往生。
你即便捨得走了,又有資格走了,那你有沒有能力走呢?去國外要有路費,需要飛機票的錢都拿不出來,怎麼可能走呢?這裡的能力是指有沒有資糧,福德是否具足。《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沒有福報的人,就是靠善知識強行把他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花也百年不開。只有發了菩提心,放棄自己的享受,為解救天下蒼生,用自他相換菩提心進行實修,並要修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才能夠具備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
◆居士問:請問上師,只念一句“阿彌陀佛”能不能往生?
◇仁波切:天底下絕對沒有僅靠一個咒、一個法、一句話就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阿彌陀佛”很好,也很方便。但整天光想“阿彌陀佛把我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吧”是不行的。能不能往生不是看你每天念不念“阿彌陀佛”,而是看你是否具備往生條件,而且至少要具備三個條件:1、是不是捨得走;2、有沒有資格走;3、有沒有能力走。
什麼叫捨得走呢?就象你要去歐洲,根本沒有那個想法,能去嗎?不想去就不用往下談了。要做到捨得走,就要發願去極樂世界,就要修人生八苦,修脫離六道輪回的出離心。如果認為六道輪回中有許多樂趣,不願離開,那你怎麼會放下眼前的一切名、利、子孫後代及親屬,遠離這裡到極樂世界呢?你又怎麼會為了一切眾生解脫生死輪回而發心成佛呢?所以沒有一個捨得走的正確的出離心是不行的。
即使你說都放下了,也能放下了,捨得走了,那有沒有資格走呢?什麼是資格呢?去國外需要有簽證,去西方極樂世界要看你是不是大乘弟子,是不是大乘弟子要看你有沒有菩提心。不是讀大乘經典就是大乘弟子了,還要看你是否按大乘的要求做,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修菩薩道。以小乘發心來修行是無法到達極樂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