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喻得人身之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喻得人身之難!

 

「盲龜值木」喻:蒼茫的大海海底有一只瞎眼的烏龜,海面有片木板漂浮,木板當中有個洞,這個洞正好容得下烏龜腦袋,每一百年瞎眼的烏龜才把頭伸出海面一次,而瞎眼的烏龜剛好把頭伸在木板洞,雖然這個機會太難得,機緣不容易,可是得人身的機會比這樣尚要難得!

「須彌引針」喻:以須彌山之高做喻,這樣的山顛之上垂一根線下來,穿進山腳下一個繡花針的針鼻裡,這個成功的機會有幾成?可是得人身的機會比此喻尚要渺茫!

「爪上塵土」喻: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樹給孤獨園地上抓了一把土,然後撒掉,手上還有一點土。弟子問佛:世尊您這是什意思?

佛反問:「我手上的土多,還是大地土多?」「大地土多」。佛說:「死後下世還復人身,數量如我手上土;死了以後失人身,如大地土。」

「壁牆沾豆」喻:將一筐豆撒到牆上,能留在牆上,不滾落於地的豆,比喻成下世得到人身,地上豆,則盡失人身。

「舉目數星」喻:如果地獄眾生像夜晚的星星那麼多,那麼餓鬼道眾生就像白天的星星。

如果餓鬼道眾生是夜晚的星星,那麼旁生道就是白天的星星。

如果旁生道是夜晚的星星,那麼三善趣的眾生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樣少。

又比喻說:「地獄的眾生就像大地上的微塵那麼多,餓鬼如同恆河中的沙子一樣多,旁生道就像釀酒後的酒糟那麼多,阿修羅就像飄雪時的雪花,人跟天人就像手指甲上的微塵。」因此,三惡趣和三善趣的眾生數目,實在是無法比較。

墮入地獄、餓鬼道除非得遇殊勝因緣,否則於地獄、餓鬼苦果報盡,先托生於畜生道很長時間後才能生於人道。而且佛說由惡道托生的人很少能夠信受佛法。

昔日,世尊與捨利弗共坐,一鴿被鷹追趕逃至世尊處,躲於捨利弗尊者身影下尚鴿身驚懼哆嗦,於世尊懷中才平靜下來,世尊令弟子捨利弗觀察此鴿做鴿子已有多久?捨利弗入願智三昧,觀見觀察鴿子已然做鴿身八萬大劫,之前狀態尚不能復知。世尊又令捨利弗觀察鴿子何時解脫?捨利弗觀察,但見鴿子於後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尚不能得脫鴿身。捨利弗尊者啟問如來:此鴿何時解脫?如來答曰:此鴿無量劫以後得脫鴿身,做人貧窮下賤,又值無量劫後得遇佛法,又值無量劫後信願修持得獲證果,此皆是無量劫又無量劫以後的事情,得脫一鴿身尚且如此之難,得脫惡鬼、地獄果報可想而知。(《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捨利弗因緣第十六》)

《徹悟禅師語錄》:“七佛以來,猶為蟻子。八萬劫後,未脫鴿身。畜道時長已極,鬼獄時長尤倍。久經長劫,何了何休。萬苦交煎,無歸無救。每一言之,衣毛卓豎。時一念及,五內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律師弘一大師晚年評價自己的持戒:“菩薩戒是有名無實,沙彌戒及比丘戒決定未得;即以五戒而言,亦不敢說完全。”五戒是得人身的標准,弘一大師的自我評價當然是過謙,但試問我輩末法凡夫何人守得五戒?

現在的社會,也許是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紛纭復雜的社會。各種誘惑五花八門,各種現象令人眼花缭亂。人的思維從未有過如此的混亂。人的價值只體現在擁有多少財富;人活著的意義就是得到某種享受。吃喝嫖賭是能耐、坑蒙拐騙是本事,笑貧不笑娼,只要有錢、有車、有房、穿名牌,也不論這一切是用何種手段得到的,就會被人羨慕、追捧、贊美。有些人自己沒有卻眼紅別人有,也想得到,就不擇手段,挖空心思,想盡辦法或燒殺掠奪,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得到了以後大肆揮霍、盡情享受、燈紅酒綠、美色佳肴。有的得不到就嫉妒、誹謗、中傷。安份守己被稱為“傻子”,隨遇而安被視為“有病”,無我利他被看成“怪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被奉為生存的信條。每個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己私利。表面上還要裝做為了別人。表面勾肩搭背、實則懷恨在心,造成人人互相防范、互相欺騙。人們是非顛倒,以善為惡、以惡為善、目光是如此短視,只在意眼前利益、根本不計後果、人心險惡、人格下劣。人心可畏。人所做的一切,結果就是爭先恐後地奔向三惡道。來世想得到人身就象水中撈月,夢語妄談。這樣的行為,想再得人身比登天還難。

人身不容易得來,即便做了人也苦多樂少,從生到死,大大小小磕磕絆絆何止千災百難?我等當深生厭離!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在世間種種的苦難中,拼死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好,我們一定要在今生求生西方淨土!

 

 

上一篇:淨空法師:不要斷煩惱、消業障,一生圓滿的法門
下一篇:美色亦如有害的美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