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賢法師:《中觀見與道德經》自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圖片來源:明賢法師、北海禅院  


  “以中為名照其實(僧叡大師《中論序》)。”

  自印度龍樹菩薩著《中論》盡釋般若大藏,鸠摩羅什大師迻譯秦言,中觀之見即為天下佛子奮迅追慕,以求“於菩薩之行道場之照,朗然懸解”。中觀見“坦夷路於沖階,敝玄門於宇內,扇慧風於陳枚,流甘露於枯悴”,“覩斯論之宏曠,則知偏悟之鄙倍。幸哉!此區之赤縣,忽得移靈鹫以作鎮;險陂之邊情,乃蒙流光之余惠。而今而後,談道之賢始可與論實矣!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流,無不翫味斯論以為喉衿”。於佛於法,中觀見之切要,明了無疑。

  憨山大師於《觀老莊影響論》中評述《道德經》說:“籍令中國無此人,萬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國無此書,萬世之下不知有妙論”,又說:“蓋中國聖人之言,除五經束於世教,此外載道之言,唯老一書而矣!”

  中觀見與《道德經》所分別代表的佛教及道家,一者是印度承載大道的宗教,一者是中國文化承載大道的門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兩家的交涉,曾有過三段重要淵源:

  魏晉時期,佛教初開,深經尚壅。般若未彰之前,格義大興,學人常以老莊義理,擬配佛法名相,務於清談,雖多違於真理,然佛法藉老莊玄風,得以融入東土。

  唐代,佛經正論繁富,人謀各有司南。玄奘大師與道士共譯《道德經》為梵文時,大師深明佛道旨歸非一,為保二家義理之純正,堅持於譯文中不以“佛理通明道義”,於是立下風規,澤被當來。

  明末,歐風東漸,慧日西沉。面對外來文化之強烈震動,佛道兩家深刻認識“以道為尊”之文化同根性。在對時代的重新審視和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同身受下,兩家異口同音,舉揚道義,唱言同源,和諧共生。

  立足於過往與未來的交匯點上,我們炳然發現時代因緣與歷史有著何其相似而又全然不同的特質。

  迎接傳統文化回歸的當下,早已深刻融入中國文化的漢傳佛教,正論依然繁富,法脈綿延不絕,卻正面臨又一輪“佛教初開”,又一輪“深經尚壅”——中國人需要重新理解佛法大義。

  《道德經》奠定了中國文化“以道為尊”的格局。在漫長的文化融合歷程中,儒釋道三家思想已然血脈相連,彼此尊重又不相互引奪,自他默契而能潛相秘護。在全球文化得到前所未有交流的當代,三教相契相扶,共同守護今日此時之“道”的時代需求,比明末顯得更為切要。

  縱觀歷史,佛教法運之流變與老子所言“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的道德輪替相輔相成。這不是兩類文化之巧合,而是有著以人心為依據的共同基礎。在尊“道”、求“道”、守“道”的一脈相承之下,佛教中觀見與老子《道德經》之相攜乃是時代之所必需!

  言及於此,我們不得不提到明末憨山大師。大師一生命運跌宕,大起大落,識見超拔,用心深遠,為述“三教無異,同一性源”之旨,竟用十五年寶貴光陰,以佛理通釋《道德經》,其注雲:“不讀春秋,不能涉世;不讀老子,不能忘世;不參禅,不能出世。”

  明末至清,各方學人已開始推動“載道之言”對於社會的積極意義。清末楊仁山居士於《道德經發隱》自敘中言:“‘出生入死’一章,見各家注解,無一合者,遂以佛教義釋之;似覺出人意表”,“缺憨山解,誠為憾事”,“漢唐以來,人皆以道家目之(即《道德經》),不知其真俗圓融,實有裨於世道人心。若與《論語》並行,家弦戶誦,則士民之風當為之一變也!”

  反也者,道之動也。在貪盈逐物大行其道之當今社會,無論佛法正見,亦或理當家喻戶曉的《道德經》,無不警奔競之心,塞物欲之源,反“迷於心、尋於跡”之小道,倡“無實體而有作用”之大道。這正是當今社會亟需的清醒藥、鎮靜劑。

  從中觀見視角解讀《道德經》,以出世正覺,攝涉世之用、忘世之心,廣談和光同塵之理,深度認同世間不圓滿性,時常啟人所未思,發人所未省。《道德經》真俗圓融之功用,尤適用於現代社會,適用於中觀見在世間出世二谛真理的應用上,是中觀見在現代社會落地的傳統文化根基。中觀見的“靈魂”,因《道德經》而深契於如中華文明祖墳般的土壤之中。

  此番對比研究絕非單純之義理,閉門之學問,望其深契文化傳統與時代人心,並期北大學子,不僅仰羨於課場耳目之新奇,最當由此奠立日後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之深遠道德基石,進而擁獲更大之生命勇氣,在遭遇人生疑難之際,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中觀見與《道德經》之經史合參,量已超越單純文化研究之范圍。其同時是一種信仰之實踐,更確切些說,是一次法住法位之共同修持。僧人來講,學生來學,並由各檀信居士護持整理講義,至國家級出版社審核出版,令其流通社會,福利人群,為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之建設做出貢獻,於諸方無不是令人欣喜的氣象。

  這一年,習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北大發表的講話中,一再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以及復興之願景,並連續三次接見僧人代表,彰顯當今時代前所未有的新願景。願這部對比研究中觀見與《道德經》的著作,能夠成為新時代文化復興的助緣力量。

  作為僧人,雖無建國之力,但有愛國之心。故以此講著因緣,深深祝禱國運昌隆,人民富樂,文化繁榮,佛法廣揚。

 

上一篇:福報的守恆定律和轉化定律
下一篇:淨空法師:心好,言語行為自然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