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智慧、能力差一點沒關系、都不在乎,最重要的是發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智慧、能力差一點沒關系、都不在乎,最重要的是發心

 

摘自淨空法師《2014淨土大經科注》第45集  2014年5月4 日講於香港

請看《大經科注》,第二百二十二頁,倒數六行,念老為我們說出,《無量壽經》也有如《華嚴經》所說的十玄門,“十玄”的意思在這個經上統統具足,我們看第一個:

【解】㈠同時具足相應門。夫《華嚴》教理以緣起為主。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時具足,圓滿顯現,故曰具足相應。

確實這個幾句話,實際上就是賢首國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上所說的教理。“教”是佛教,佛教根據什麼理、什麼道理、什麼原理建立的;或者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這開頭就說出了,“佛教以緣起為主”。

 “法界一切盡成一大緣起”,“法界”我們今天講全宇宙、整個宇宙,佛教的名詞叫“法界虛空界”,意思是一樣的。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的?什麼原因也就是什麼道理而有的?法界一切就是萬法,盡成一大緣起,這是《還源觀》裡頭第一條“自性清淨圓明體”,從這來的。

“自性清淨”,賢首大師說一句“自性清淨圓明體”;慧能大師說了四句。賢首大師把它歸納成一句,妙!“自性清淨”,能大師證得了,他第一句話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圓”是圓滿,沒有欠缺,“明”是光明,“體”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就從“自性清淨圓明體”裡面現出來,這叫從一體,這一體說得好;就是通常我們講的真心,或者是叫它做“自性”,或者叫它做“本性”都可以,大乘教裡常常稱它為“法性”。“性”就是體的意思,“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理體。賢首國師把它說成這麼一句,七個字;能大師講的“體”,自性的性體,第一個清淨,第二個不生不滅,第三個本自具足,第四個本無動搖,這些都在“圓明”這兩個字裡頭。末後一句“何其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在第二句,就是“成一大緣起”,這就“能生萬法”了。

 “能生萬法”是《還源觀》上的起“二用”。“二用”就是依報、正報,“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正報”是我們本人。依報、正報出現了,“一法成一切法”,“一法”就是上面“自性清淨圓明體”這一法;“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報。一切法裡頭有“起一法”,這“一法”就是我們的身體,自己的身體,這叫“正報”,“能生萬法”;萬法生一切法,生“依報”。

我們講“萬法”是全宇宙的,起一法。我們把它范圍縮小一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裡面又起一法。我們在人道,得個人身,統統叫緣起。最重要的底下這一句話,一時具足,沒有先後,或者叫一念具足,大乘經上常常有這個句子。“一念”、“一時”是同一個意思。大乘教裡面,佛常說,一念不覺,就是“一時緣起,圓滿顯現”,就這八個字。一念不覺它就起來了。一念覺?一念覺什麼都沒有。一念覺只是現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一念覺。惠能大師在一念覺,給我們說出五句二十個字,整個宇宙千變萬化,他都見到了。末後那一句叫“能生萬法”,見到現相,見到作用,體、相、作用統統具足,這叫相應。到相應那就是《還源觀》上的“示三遍”,“三種周遍”,自性的起用,所以叫具足相應。三種周遍說明法界是一體。

【解】《華嚴妙嚴品》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一切法門就是指的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無量法門。“海”是形容深廣沒有邊際,取這個意思。同會一法道場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一法”是任何一法,沒有特定的意思,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為什麼?它是自性。一法理體是自性,一切法的理體是自性。所以從“一”裡面見“一切”,從“一切”裡頭見“一”。

古人也有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黃金做成器皿,無論哪個器你都見到黃金。把金比喻作“體”,器比喻作“相”,“作用”永遠是一體,而且是見到全部的一體。你譬如說我們在一枚戒指見到黃金了,這個黃金跟所有一切黃金制造品都一樣,你見到這個等於全部見到了,全部的黃金都在這一個戒指上顯現出來了。明心見性的道理亦如是,見性就是在“相”、“作用”裡頭見到“體”了,然後你回頭一看,所有一切現象,所有一切作用,統統是一體,能現、能生是真的。為什麼?它不生不滅。所現、所生的不是真的。即使在一真法界,還有隱、現不同,沒有緣的時候,它不現前,什麼都沒有,所以“體”不可得。

這個要知道,不可得就得放下。怎麼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時、一切處,沒有起心動念,這個時候叫做照,照見。像鏡子,鏡子照見,沒有起心動念。明心見性的人,我們叫法身大士,他們用心如鏡;我們凡夫用心像照相機,見一個照一個,落印象。過去照相機裡頭有底片,你照一張裡頭印子,就落下去,就像落在阿賴耶識裡頭,落下種子;鏡子照的時候完全用性照,沒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沒有業;落印象就造業。善的印象善業,不善的印象惡業。有業就感果報,善業感三善道果報,惡業感三惡道的果報。

於是佛法裡修行的原理、修行的道理說出來了,會聽的人從這裡就覺悟了。聰明人怎樣?不落印象!看得清楚是智慧,聽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沒有煩惱,那就叫不結業,沒有業,這是大乘裡頭真修行!

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聽。不看、不聽,怎麼度眾生?怎麼能成無上道?重要的在看又聽,他又不落印象。我們跟法身菩薩,跟諸佛如來的差別就在此地。除這個之外,絲毫差別都沒有。

佛知道,不落印象不容易。三種印象,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三種,三種都是落印象。佛教我們一個方便法,先學不執著,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要執著。有分別、有起心動念,沒有執著。真正沒有執著了,你就覺悟了,但是不圓滿,這個時候有個名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是正覺,沒有圓滿;功夫再深一點,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了,心裡沒分別,這是菩薩,比阿羅漢高;再提升一級,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也沒有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這叫成佛了。

佛法跟修行的方法、證果的方法,這都講盡了。別人遇到菩薩向他請教,無論什麼疑難雜症,你提出來,他就講得很明白、講得很透徹。把你也講明白了,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如果他起心動念了,他退轉了。起心動念是菩薩,法身菩薩;那他有分別的話,那就是三乘菩薩;他還有執著的話,那他是凡夫,他就又迷了。

他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能答復?不但能答復,而且還能現相,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妙了!那是自性起用。道理在此地。是自性,自自然然的起用。你譬如說一面鏡子,外面自然照裡頭,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沒有起心動念,照得清清楚楚的,這個要懂。不起心不動念照見,見的全是事實真相,叫諸法實相;那我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六根所接觸的這個六塵境界相,全是妄相。

佛菩薩見的是真相,真相是什麼?真相是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隱現自在,它不是生滅法。起心動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變成生滅法,生滅法是念念不可得。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就是一個法界虛空界的全體。不但娑婆世界,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界都在其中。一念就是一道光,光中現這個境界清清楚楚,誰看見?八地以上。八地以下聽說,聽佛說的,沒有親眼看見;六地、七地跟八地很接近,在我們想象當中可能他看見,但是模糊的現象,不清楚;八地以上看清楚了,看明白了。

明白之後怎麼樣?真的不可得,妄的也不可得,所以對於真的沒有起心動念,對於妄的也不起心動念,這人叫成佛了。無始無明沒有斷盡,稱他作法身菩薩;斷盡,稱他作妙覺如來。《華嚴經》把這樁事情講透了。

這個問題全世界,過去、現在、未來,哲學家在找這個,科學家也在找這個,找不到;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講清楚、講明白了。

所以學佛,終極的目標沒有別的,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根性劣,煩惱習氣很重,無量劫來造作罪業很深,定不下來;不起心不動念是大定,法身菩薩所證得的,與自性本定相應。我們這一生沒指望,來生也沒指望,生生世世都不見得有指望。那怎麼辦?幸虧好有一個淨土法門,只要我們遇到這個法門,就得救了,佛法叫得度,其他宗教叫得救。

這個法門是讓我們先到西方極樂世界,煩惱習氣不斷沒有關系,叫帶業往生,可以帶業往生(不能帶業成佛,沒有帶業成佛的),這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教導我們,一生決定圓滿菩提,圓滿成就。把起心動念放下了,證得諸法實相,這樣就成佛了,而且一生圓滿。所以前面講的它是頓教,沒有階級的,一生圓滿證得,無比稀有殊勝。

在修學年代裡頭,如果過去入佛門沒有遇到這個法門,學了很多經咒,學了很多方法,現在遇到了,遇到淨宗應該怎麼辦?《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要會用,我們學了一大堆佛法。現在遇到淨宗了,想在淨宗成就怎麼辦?把所有的佛法統統放下。一部經,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一切諸佛都鼓掌,都贊歎你,你做對了。

如果你學佛的時候,就遇到淨宗法門,學了多少年沒效果,看到學“禅“的加一點禅進去;看到學“密”的加一點咒進去;看到學“教“的加一點經教、經論進去,那諸佛菩薩看了就歎氣,可惜!把淨宗變成大雜燴了。你自己以為很好,這些菩薩跟我都有緣,你看我一個都不得罪,我統統拜你們,到最後不能往生,這一生的緣分空過了,錯了!

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什麼身份?六道凡夫,業障深重。遇到這個得度的法門,那個度不了我們的,全都要捨掉,不要障礙能度我們的法門,重要!這要看清楚。所以遇到了,真正相信了,那就不能不放下、不敢不放下,為什麼?不放下,自己沒有把握往生;放下,自己有把握往生。放下,跟阿彌陀佛就相應了;不放下,不相應。

這經上教導我們,修行的宗旨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這一句,淨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一向專念”不許可夾雜!有人標榜禅、淨雙修,還有人以為更高明,我禅、淨、密三修,這都錯了!自以為聰明,自己給自己做障礙,最後一樣都得不到,依舊搞六道輪回,你說多可惜!你說多冤枉!

《華嚴經》上這句經文我們要記住:

【解】《華嚴妙嚴品》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我們這個地方一會,就是阿彌陀佛這一會。

【解】《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這是用大海做比喻。大海裡頭的一滴水具足所有江河的水味,為什麼?都融入到海裡去了,陸地上大小河流水都流到海裡頭。沒入海之前,每個江河水味道不一樣;入海之後一味了,融成一體了。

淨宗法門就是入海一滴,這一句名號具足一切諸佛的名號。念一佛名號,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名號,一個也沒漏掉;受持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受持一切如來無量劫所說的無量經教法門,就在這一本裡頭。我們得的是珍寶,不是假的!而且我們的根性跟它相應。我們只有學這個法門才能夠成就,得到的成果是無法想象的殊勝圓滿。

那麼今天問題比什麼都重要的,是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要徹底搞明白!為什麼?我們才如如不動了。歡歡喜喜把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我就這一門,你看多輕松、多愉快?一直念下去,直通無上道。

【解】是為此門之玄義。

這就是同時具足相應門。我們確確實實於一切法門同時具足相應。

【解】今此經中,具顯此同時具足相應之玄門。

“具”是具足,“顯”是顯示。《華嚴經》上有,這個經上也有,在哪裡?

【解】如經中《至心精進品》,法藏比丘“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這是經文。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沒有成佛以前出家的名號,他發了大菩提心。

所以人生最可貴的是發心。智慧、能力差一點沒關系、都不在乎,最重要的是發心。你存的是個什麼心?你存的心善,經上講“純淨純善”,智慧、能力沒有,煩惱習氣一大堆,可是這個人心地純淨純善,自自然然就跟諸佛菩薩相應,相應就自然得到諸佛菩薩加持。你有沒有困難?有!但是所有困難到時候統統都順利通關了,那什麼原因?佛力加持的。就像佛在大乘經上常說的,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中曾經供養過諸佛如來,這一生當中又遇到這一個法門了,雖然造業很重,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他,他不會退失菩提心、他不會改變方向,他這一生依然圓滿成就。善根、福德不是偶然的,是每個人宿世修成的。

善心裡面,什麼是第一善心?中國人的老祖宗教我們、諸佛菩薩教我們,善根之根無過於“孝、敬”。你看“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孝養父母”是“孝”字;“奉事師長”是“敬”字。“孝”,孝心,用父母做代表,表法;“敬”,用老師做表法。我們的生身(這個肉身)得自於父母的,父母恩重最大;我們的慧命(智慧)得自於老師。父母給我生命;老師給我慧命。佛法講人有兩個命,對待老師,報老師的恩叫“敬”;報父母的恩叫“孝”。

 “孝”跟“敬”是一個意思,地位是相等的,我通常稱它們為根本,“孝”是根,“敬”是本,中國傳統文化就在這個扎根,在“孝”、“敬”兩個字。沒有“孝;敬”,傳統文化根沒有了。傳統文化教什麼?就是教“孝”、“敬”,“孝”、“敬”圓滿了就成佛了。所以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要講清楚、講明白,不能含糊籠統、不能叫人摸不到邊際。

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裡頭講“孝、敬”。

《弟子規》裡頭的經文,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活學活用,為什麼?它是真實智慧。我們看到,好像這句現在社會可以用,那句它用不上,那是什麼?我們智慧不夠。用得上的用,用不上的暫時放在一邊,不能把它刪除,為什麼?到我們智慧提升了,看出來了,這就管用了。所以千萬不能說把不懂的都當作糟粕。小孩看到的四書、五經他不懂,全是糟粕,那就錯了!長大之後悔莫及。不懂時候怎麼?恭敬它,尊重它。為什麼要恭敬?傳了這麼多年了,傳了幾千年都沒有人把它廢除掉,可見得值得傳下去就有它的價值在。而是什麼?而是我們不夠深度。從懂的先學,慢慢的不懂就懂了,到最後徹底明白了。所以活學活用,它不是死的。經裡頭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活句子,不是一種講法、死呆板的,不是的!你看孔子你就知道,學生問“仁”、問“孝”,你看孔子怎麼答法,不是一個答法,是十幾種答法、幾十種答法,真實智慧!凡是聖賢東西都是活的,才值得人尊敬,怎麼說都通、怎麼說都圓融,什麼樣的環境它都能應付得了,活的!不是一個死方法。

我們看一部經自古以來的注解,漢朝時候人注解、唐人的注解、宋人的注解、明清的注解,你去看,都不一樣。從這個地方就體會到的是它都正確、沒錯,什麼時代都適合。經文沒有改變,講解不一樣,精神決定是貫注的,詞句說法不相同。對於古籍世世代代的傳承肅然起敬。到什麼時候你才完全明了?見性就明了了。“見性”,是“孝”、“敬”功夫達到極致就開悟了。

法藏比丘聽了老師的教導,他真干。老師叫他去參學,他真去了。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俱胝”是古印度數字的單位,一個“俱胝”,我們現在講十億,現在的數字十個億是一“俱胝”。它這裡是“二十一個俱胝”,“二十一”不是數目字,是表法的,表圓滿。佛經裡頭,像《彌陀經》上用“七”做表法,那個“七”是代表圓滿,“七”的意思,是四方、上、下就是六,加上當中叫“七”,圓滿;《華嚴》用“十”表圓滿,是從數目字,從一到十、從十到百、從百到千,是代表數字,“十”代表圓滿。

這部經裡頭有顯教、有密教,“二十一俱胝”就是密宗的、密教的。這個裡頭什麼法門都有,顯教、密教、禅宗、教下、大乘、小乘無所不包。

“二十一俱胝”的意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統統在裡頭,法藏比丘全都去參訪過。用現在的話說,他都到那邊去做過詳細的考察、觀摩、學習。老師教他“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十方世界好的記住,不好的就不要。用了五劫的時間(這大劫,五個大劫的時間),這樁事情做完了,總結出了,就是四十八大願。四十八願是“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五劫這麼長的時間做出了總結,從這個總結裡面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出現,這個世界的依正莊嚴超越一切佛剎,這一句話我們相信,我們一點不懷疑。為什麼超越一切佛剎?它是一切佛剎裡面真善美慧的集大成,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好的全在它那裡,一切諸佛剎土裡不好的,它那裡找不到,這是非常合情、合理、合法。極樂世界不是他想象當中生的,也不是老師世間自在王教他的,不是!去考察、去看,這才合乎邏輯,才讓我們這些人學得心服口服。

我們看下面的文,念老寫的:

【解】經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無量佛土。

“二十一”是表無量,所以它不是數字。

【解】法藏比丘攝無量佛土為一極樂淨土,是即華嚴中一切諸法同時同處,為一大緣起而存在,具足相應之義。

《華嚴經》上有,極樂世界有,這第一門同時具足相應門。

 

上一篇:蔡禮旭:身邊所有的人事境緣都是自己的心感召來的
下一篇:窦燕山仁厚得善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