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蘇要文
喜歡旅行。更喜歡一個人的旅行。這樣的旅行更顯從容。
對我來收,禅悟之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靜態的,一種是動態的。
動靜結合,不僅是身體力量的調劑補給,而且是精神境界的學習體會與反思。親力親為地參與佛學盛事,讓你在愉悅靜穆的氛圍中充實自己,理想得以升華。
認識學佛網是在2010年的一天。學佛向佛禮佛之心讓我有了學習之的沖動。學佛網的研習,是一種靜態的禅悟游歷,天南地北,一“網”打盡。修心養性,心無旁骛,是無以倫比的靜態感化之美。
上網沖浪,一個人的關於學佛網的“旅行”就此開始。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搜索中關於佛經的傳說與經典,讓我在空靈的意境裡,享受溫馨。學佛網告訴我,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學佛網還告訴我,如果佛國裡面只有聖賢,沒有凡夫那也就不成為佛國了。因為這樣的佛國,菩薩們沒有可行菩薩道的地方。大家都是聖賢了,沒有問題需要解決,沒有人需要幫助。這又墮入八難的另一個難——長壽天難,在這裡所有的人都在享樂,忘記有修行這件事了。隨順世緣,幫助後面的人開悟解脫。世間的因果淨土,是成佛的根本。我暢游在“菩提文海”,剖析“世間百態”,打開“學佛感應”的玄機,以執著的毅力“戒除邪YIN”;沉迷於“網絡皈依”,洗耳恭聽“佛教故事”,然後虔敬的“精進念佛”,樹立“積德改命”正確的人生觀。
多少個日日夜夜,我在學佛網,不止一次地跟淨空法師促膝長談,淨空法語殷殷如夢,都是指點迷津的人生信條。
懲惡揚善,慈悲為懷,是性情的扭轉;赈濟百姓,熱心公益,是行動的果敢。我學到的是言行一致的佛學善舉。
為了進一步吸收消化學佛網所恩賜的典籍,我從靜態中走出,手捧經綸,邁上漫漫的人生旅途。頌揚的心經,無不彰顯對佛學的如癡如醉。這幾年裡,我是在“學佛網”與佛教聖地間,游學佛法,心無雜念,心存感激,完善著人世間的美好信仰。
南來北往。南有普陀北有紅螺,及至頗有威名的嵩山少林寺,我曾到過不止一次。想必是對佛教文化的一種崇尚,是對個人靈魂的陳述和比照,更是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對生命永恆的追思。廟宇佛像佛塔就一再定格心瀾。走在聖域,亦如走在佛的大足邊,連頭頂的陽光,都感覺沐浴的是佛光了。人的感悟和靈性,在他一步步靠近佛的時候,驟然開啟,我不是完全的佛教徒,但卻是一個思想者。除了祭拜,我更樂於聆聽。一個人靜靜地聆聽。沒有嘈雜,清心寡欲。聽禅思禅悟禅。大師的佛理,總在有意無意間诠釋禅意,讓你心生慈善寬容的超脫情懷。這正應了學佛網的禅宗理念。
於是每每一個人的旅行,我都圈定了禅宗佛學之意境,心向往之。持之以恆,禅悟之旅印象單純。一亭。一人。一廟。一樹。一池水。構成了朝聖之地一幅草圖,時空變遷,歲月流光,過往的情景,總是一不留神深深銘刻在未來記憶中。總覺,所到之處,身旁洶湧水流,是否吟誦著另一種經文,以其美妙的聲音,喚起人之心靈久遠的聖歌。
於是,我發現自己身處茂林懷抱中,空曠的山寺風貌其實就是這勝境的人間煙火,可我分明聽到了朗朗天地之間有一渾厚凝重的聲音:“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有次,在普陀山。那禅寺鐘聲,那木魚呢喃,著實又讓我癡迷了一回。
一個人走著,思著。
城市永遠不會寧靜,而置身這方浸染著凝重歷史的淨土,心便遠離了喧囂與浮動。霞光塗抹著參天古木,塗抹著棲於林上的鳥兒振動的翅翼,使那掩映在叢林中的雕梁畫棟生動了不少。古樓依著浩渺的水天,在暖暖的夕照裡,燦若慈祥長者的臉,微風掠過池面,舒展一臉皺紋,舒展一池祥和笑容。立於池邊,有微風自池面款款而來,搽了水的世界裡的胭脂,撲你一臉芬芳。那暖馨而厚重的氣息,拂過古木,拂過廊檐,也拂過系在飛檐頸上的風鈴。
於是,風鈴便叮咚叮咚。叮咚叮咚。木魚也適時和鳴。
靜立很長的時間,眼中無物,心中無念,卻聽得見細細的木魚聲從遠處輕飄下來,我循聲而覓,發現聲音是從寺廟的某個房間裡傳來的。為什麼此時寺廟裡沒有鐘聲呢?難道非要等到夜半才能聽見。雖然此刻沒有黑夜的來臨,可是卻讓我在風鈴木魚夾雜的韻感裡享受到了“月落烏啼夜半鐘聲”的禅境之妙。佛寺的風鈴悠悠地唱響生命的挽歌。
關於風鈴,我很膚淺。曾從《宋史·禮志》中讀到過“明堂庭樹松梓桧,門不設戟,殿角皆垂鈴”的句子,才知道風鈴有警惕,平和之意。後從《風鈴偈》中讀到“渾身似口掛虛空,不論東西南北風,一律為他說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的句子,得知所謂“叮叮咚咚”是為演說 “苦、空、無常、無我”的佛理。在這裡,我不敢多言,總之,風鈴實實在在就在眼前,且於風中叮咚著。
在風鈴下席地而坐,有風無風,總能聽到風鈴之聲風鈴之韻,自然,人就融入在一派音符的交織中了。此時,把心交給風鈴,那是再好不過的了。心予風鈴,至少你能成為風鈴的一位知音,就能感受到,那串串叮咚叮咚之聲,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如一位調皮的孩子,信手把玩著光陰疾駛的飛輪,把時光舞弄得不順風水。乍聽,叮咚之聲很是隨意:微風起,如花雨飄落,絲絲之音,延綿婉轉,細細脆脆;風稍疾,如金針擊石,脆脆之聲,珠玉跳躍、叮叮咚咚;疾風至,如鳴泉飛濺,呯呯之響,踢踢踏踏,嘩嘩啦啦。日子總是在風起風落,亦或無風的交錯中逝去,那些音音韻韻,聲聲響響顯得有些雜亂無章是自然的了。屏息,用心與之交流,便能悟出那清澈如泉,晶瑩如玉,情深如血,深沉如海,慷慨如歌,激昂如宏,警醒如鐘的“叮零叮零”之聲是極有章法的。
閉目,讓心隨風鈴博動,就有千余年隨風飄散的日子,步了風鈴之韻鮮活而來,舞動著幕幕動人心魄的瞬間。嘈嘈之聲,切切之韻,如歌如訴。山寺廟宇的前身委婉如約。據歷史記載,風鈴是古戰場閱兵的前奏,是對戰爭與掠奪的警醒抗衡的吶喊。和平年代的廟檐風鈴似乎逐步成為歷代游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由是,風鈴最先承納的便是戒律森嚴威猛頑強象征,而相繼更多的則是輕歌淺詠、詩篇華章了。乾坤沉浮,人古不再,此中真意,試問誰能領會來得?唯有這風鈴了罷?!風鈴“叮咚叮咚”,風鈴“叮——鈴——當——啷——”,她用那纖塵不染的音韻,深情演繹著風和日麗亦或淒風冷雨的歲月。聽吧,細細地聽吧,就有硝煙滾滾、就有戰旗獵獵、就有烈焰長空、就有撫欄太息、就有百廢俱興、就有憂樂關情、就有仙人飲醉、就有漁舟唱晚……而此情此景,無不栩栩如生。
風鈴之聲是靈動的,在那如線如絲的生命裡,我們可以觸摸到它的細膩光潔,也可以觸摸到它的渾重古樸和沉著酋勁。那些生動的細節,其淋漓盡致,非文字所能承載;其惟妙惟肖,非丹青所能點染。不是麼?且看樓旁碑石匾額,其上文字雖還清晰,但那些文字只是寂寞而熱鬧地聚在那裡,它們是無論如何也演繹不出歷史所背負的幾多風雲與滄桑的。唯有風鈴,唯有自始見證古樓、穿梭於時間隧道的風鈴,承納了戰火硝煙與豪歌淺詠的風鈴,才能密密細細地述說出千年往事。
風鈴見證著歷史,風鈴也在銘記著現實。在宜人的夕照裡,滿腦洋溢著頌世華章,可不經意間,卻冒出了“學士院深嚴,懸鈴索備警”的句子,細細思量,便覺得,那“叮咚叮咚”的韻律,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它深刻的思想,還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靜心養性,或祈福的目的。鈴聲常見於佛教中的法器、樂器及塔寺,有著驚覺、歡喜、說法三義。
我喜歡寺廟掩映著叢林,喜歡寺廟、高塔閣角懸掛的鐘鈴,風吹鐘鈴發出的聲音帶著水質的梵音,不染一絲塵埃。“風鈴揚音鬧蒼噓,真相堂堂照膏火,教音默默鳴風鈴。”說的是佛法中象征的涵義。
學佛網所獲的知識,在這裡得到深切的體會。由衷的感激油然而生!
都說佛界博大精深,當跨進廟門後,我才深深體會到自己知識的貧瘠,匍匐在寶殿前,我知道我不是苦海的行者,只是生命的流光,但佛國世界怎不是我們精神的理想天堂呢?哪怕就算一個唯物觀點的人,都會在佛眼注視下,去雜念,純境界。
晨鐘暮鼓,打板聲聲,仿佛一下走進了另一世界,在寺裡,我們用心去體會每一細節,去發現不同於我們現實的生活,齋飯、早殿,燈會,無不撥動我們靈魂中那根或以麻木的心弦。所有廟堂之上的琉璃瓦,采日月之光華,是否已經告訴我們,來世人人都願做琉璃光呢?
古老的禅寺裡,從佛光袅袅,演化到現代哲學的思想,追古思今,我們不得不驚歎華夏文明的燦爛歷史,同時明了時代賦於我們的使命感,傳承和發揚,亦如佛家理論,延伸最美好的未來。
微笑中,佛學法師以其妙趣橫生的講解,诠釋了一個凡人到僧人的過程,以及僧俗共雅的境界,同樣的理念,都讓我們去扣問:我們的心到底安放在哪裡?
禅悟的豁然開朗,不妨對著空曠哼幾句歌,或者面對魚兒戲水如泣如訴,在生活緊張壓力頗大的現代,應該不算是什麼怪事。古人雲:“心之憂者,我歌且謠,不知我者,謂我士也驕。”看來古人也有這習慣,心情郁悶的時候,奔向自然,奔向原野,或歌或謠,可見無論古今,人生都渴望理解。遁入佛國,千年蘊積滋養,閱盡了多少紅塵心事,無言的水天永遠的菩薩,看透了多少世間悲歡。此時無聲勝有聲,芳草之間,清水潭潭,我感到這草、這水忽然有了靈性,像是在說,原本,我的花草自開自謝;原本,我的心中無垢無塵;原本,我與世無爭;我存自我在,不是任何人的圖騰;我,只感謝自然的造化。無怨、無悔、無塵的心,單純而又寧靜,不為人世,只為自己。我的心頓悟,拈花說禅,塵外的一水一草,徹悟雖只一刻,非神清心靜不得。此時,想起禅詩“雲在青天水在瓶”的注釋:“雲在青天,水在瓶中,正如眼橫鼻直一樣,都是事物的本來面貌,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你只要領會事物的本質,悟見自己的未來面目,也就明白什麼是道了。瓶中之水,猶如人心一樣,只要保持清靜不染,心就像水一樣清澈,不論裝在什麼瓶中,都能隨方就圓,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能剛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雲一樣,自由自在。”萬千夢想如出一轍啊!
境由心造,相由心生,聽禅悟語,一個人的旅行,收獲的是大徹大悟的思緒。我來,無人知曉,我走,撒下一地思想。
學佛網所學,禅悟游歷所悟,學以致用,合二為一,印象深刻。“動靜”之旅,日益感受傾情營造佛學情懷的心靈家園也是一種幸福!更欲發揚光大之。愛我學佛,愛我聖潔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