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善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善巧者,《佛地論》曰:稱順機宜,故名善巧。又《文句》曰:顯善權曲巧,明觀行精微。上句明覺他,善能觀機逗教,行權方便。下句明自覺,於觀行善入精微。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隨機應緣,故曰善巧。」

   善巧,對自己、對教化眾生是必要的。善巧智慧是什麼?我們前面學過十波羅蜜,十波羅蜜是以般若波羅蜜為基礎、為根本,後面四條就叫做善巧,總名為善巧。方便、願、力、智,這前面學過,這些就是方便、願、力、智,能幫助自己向上提升,能幫助眾生,所以自行化他都不能離開善巧方便。方便兩個字怎麼講?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換句話說,大家好懂,最巧妙的方法,最合適的方法,就叫方便。所以方便不是定法,方便是隨機應變,這要真實智慧,用得非常恰當,讓人歡歡喜喜接受,而接受他就明白,明白他還能真干。對自己,觀行精微。所以《佛地論》裡面說稱順機宜,什麼叫稱,什麼叫順?稱是言辭,順是行為,機就是大眾,宜就是恰當,宜就是方便。我們的言語,我們的態度,用《華嚴》普賢菩薩的話說,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不順著他,他不但不能接受,他還來反駁,給你添麻煩。所以一切要懂得恆順,恆是永遠,隨順眾生。為什麼?眾生迷了,迷得太深,迷得太久。菩薩雖然大徹大悟,完全通達明了,對於一個迷得那麼久、迷得那麼深,你要幫助他像你一樣,不是簡單事情。你自己想想,你用了多少時間去修煉到現在的境界。你再想想,我們在沒有遇到佛法,沒有修行之前,是不是跟他一樣?

  我在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之前,我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宗教,我認為那是迷信,而且認為它是應該被淘汰掉的。這是什麼?從小老師這麼說的。所以小時候聽到,接受這個東西,先入為主,變成自己主觀觀念。再看一般社會大眾,知識分子,都是這種心態,這還會錯嗎?過失是很嚴重,自己一點不知道。什麼過失?沒有把這事實真相搞清楚,人雲亦雲,人家說迷信,我也說迷信。它到底是不是迷信,我們有沒有去研究過?沒有。有沒有接觸過?沒有。這是自己的過失。方老師他接觸過,他學習過,所以他對於宗教是什麼他知道,我們不知道。所以他給我介紹第一句話說,「你太年輕,你對這個不了解」。這句話說得我們就沒話講了。然後他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跟方先生學哲學,他推崇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接著他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後頭還說了一句,「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從來沒有聽人講過,這是真的嗎?他要給我上這堂課,「佛經哲學」,這是我跟他老人家最後的一個單元。這一堂課上完之後,我就離開他老人家,我又找到一個老師,章嘉大師,那是專學佛的。方老師是學哲學的,我得找一個專學佛學的來,向他老人家請教,就跟章嘉大師三年。得慢慢來,愈搞愈清楚,愈搞愈明白。章嘉大師走了,他六十八歲走的,我跟他那一年,他六十五歲。走了以後,我跟李老師,跟他老人家十年學經教,正式搞了,知道這個東西好。

  所以善巧一定要有,善巧的根、善巧的來源是智慧。智慧的來源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的來源是守規矩,守住倫理道德。如果把倫理道德拋棄,對古聖先賢懷疑,那你永遠入不了門。為什麼入不了門?你沒有敬意。印光大師說得好,真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如果我們對聖賢一點誠敬心都沒有,那你就不得其門而入。釋迦牟尼佛親自跟你講,沒用,你入不進去。什麼原因?是你自己有障礙,必須用真誠你才能入進去。為什麼?佛所有的教誨,無論是身教、是言教,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也就是全是從真誠裡頭流出來的,唯有真誠,能跟他感應,心心相應。你不是真誠,你求不到。

  我們從《六祖壇經》做個例子,神秀跟五祖十幾二十年,有沒有契入心性?沒有,還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還干這個。這是什麼?心外求法,外道。書念得不少,儒釋道都學,大家都稱他為五祖的大弟子,五祖要傳法了,每個人的心裡都想到肯定是傳他。在五祖道場,他的身分就好像是助教,五祖多少弟子都跟他學習。所以這一下傳法,衣缽傳給一個外人,不認識字,講堂一次也沒有參加過,禅堂一次也沒有參加,怎麼會給他?沒有一個人服。如果給神秀,大家都服,沒事。衣缽傳給惠能拿走了,大家不服氣,只有神秀自己知道。神秀還不錯,還能夠反省,知道什麼?沒開悟。他那一首偈子,被惠能改掉,惠能告訴他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也服了,還不錯,總算是個正人君子,還有君子之風。所以以後武則天做皇帝召見他,他推薦惠能。但是惠能不出山,不應召,皇帝召見他,他不去。這些事都記在《壇經》裡面。這都是真正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教我們怎樣學佛,教我們怎樣度眾生,正法久住,福利眾生。

  所以稱順機宜,自然善巧方便就生了。換句話說,沒有自己,只有別人。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個人的利益,這是基本的條件,你才有菩薩、有佛那樣的善巧。其實善巧誰沒有?個個都有,只是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障礙住了,它不起作用。《法華文句》上這兩句話說得好,為什麼?自他兩方面都說到了,顯善權曲巧這是利生,明觀行精微這是自利。這個下面念老注得好,「上句明覺他,善能觀機逗教」,你一看就曉得,這個眾生要用什麼方法教他。我們今天在這個世界,正法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鍵,正法能不能住世,或者正法在這個時代滅亡,我們就遇到了,遇到這個關口。為什麼?現在舉世之人都不相信。我們要細心觀察,為什麼不相信?他不相信自己。你今天去問問人,你有自信心嗎?大家都搖頭。你相不相信父母?不相信。夫妻,太太你相不相信你先生,先生相不相信太太?都搖頭。連父母、夫妻、兄弟姐妹都不相信了,你還相信誰?祖宗更不必說了,哪有祖宗?什麼聖人、佛菩薩,那騙人的,都這個態度。

  我們面臨的難關,無法教了。那要用什麼方法?賢首《還源觀》上的四德,我們就想到了,依這個四德也許還有效。「隨緣妙用」,隨緣就是此地講的善巧。隨緣當中怎麼樣?不變。不變什麼?頭一個是信心。你不相信,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相信,我還是相信,我不懷疑,這叫妙用。我不被他轉,他慢慢就被我轉,我要被他轉,我就放棄了,我永遠不變。用第二個德來顯現第一德,這妙用。第二德是什麼?「威儀有則」。我要把佛菩薩所講的,我做到,變成我的生活,變成我的工作,變成我處事待人接物的基礎原則,我把它做到,久而久之他會發現你還真不錯。為什麼?他生活在痛苦的世界,我們生活在快樂的世界,這兩個是強烈的對比,要讓他看到;他不看到,他不相信。等到自己有機緣,我們志同道合的人居住在一起,做一個好樣子。這一個小區,是個佛陀教育的示范區,大家認真做,做出來給你看。你要看到我這個比你們那個環境好,生活好,心情愉快,大家都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比你們天天吵架,天天懷疑、斗爭,這兩個比較,你看哪個好?不用這個方法,你就沒辦法。講,講破喉嚨沒人相信,一定要做出來。

  「柔和質直」,態度,對人、對事、對物真誠心,用真誠心,外面柔和,今天我們講和諧,決定沒有心浮氣躁。現在人全是心浮氣躁,我們心平氣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要如如不動。順境不要狂歡,不要失態;逆境不要有怨恨,不要記仇,要用清淨平等覺把它化開。最後一個,重要!那真的是基礎,「代眾生苦」。我們受苦受難給他看,你不肯受苦受難,你就不想到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太苦,我們趕快走,他們自作自受,隨他去!這是什麼?這是小乘。大乘菩薩看到苦難眾生,憐憫他,跟他共甘苦同患難,來教化他,來幫助他,這不一樣。這個四德能幫助現前,做為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綱領。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淨土大經解演義》485集

  從「《文句》曰」,這裡看起,這是《法華經文句》,「顯善權曲巧,明觀行精微。上句明覺他,善能觀機逗教,行權方便。下句明自覺,於觀行善入精微」。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修學能有悟處,這就是精微。「如是自覺乃能方便覺他,隨機應緣,故曰善巧」。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文句》裡面講得非常好,如果自己不能自覺,你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你就不可能隨機應緣,這句話意思很深很廣。如何能夠自覺?心地一定要清淨。自覺是生智慧,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我們講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生智慧,他不生煩惱。如果在順境、善緣,你生貪愛、貪戀,這就錯了,這是凡夫,這不是修行人;在逆境、惡緣,你有瞋恚,這也是不清淨。所以修行人在哪裡修?就在境界上,特別是在人事環境,最能夠磨煉清淨心。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順境多,逆境少,有沒有?有,有逆境,也有惡緣,善緣惡緣都有。我們細心去觀察,善財童子如何應對,如何在這些不同境界當中成就自己。生活當中特別是人事環境是磨煉自己的,你在這個經教裡學習的,你不通過磨煉那不叫修行。

  清涼判《華嚴》信解行證,你能信,你能夠解,你不能行,修行就是生活,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練什麼?練隨緣不著相,不著相就是妙用,就隨緣妙用。不著相,你的清淨平等覺現前;一著相,煩惱現前,怨恨現前,不平現前,這個東西現前。這些東西現前,使你往下墮落,你的信跟解到此地完全瓦解,完全墮落到六道裡頭去,所以還是個輪回心。修行沒別的,如何把輪回心轉變為菩提心。世尊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地方轉不過來,這修行功夫不但是不得力,完全垮掉了。前面跟我們講的,菩薩以金剛智慧,金剛什麼意思?絕不會改變,絕不會動搖,絕不會為外境所轉,這是真功夫。凡是禁不起環境考驗,風吹草動自己心就穩不住,這個難,這一生不能成就,做再多的好事都是人天福報,念佛不能往生。往生,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個最高永遠不變的一句話,那就是「心淨則佛土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三個標准,清淨心生凡聖同居土,平等心生方便有余土,後頭那個覺,覺是大徹大悟生實報莊嚴土,標准都在經題上。我們平等跟覺達不到,一定要做到清淨,如何清淨?放下,放下便是。放下裡面最重要的是情執,情執是最難放下的,情執能放下,還有什麼放不下!

  現在我們居住這個環境,對真正修行人是有好處的,讓你覺悟這個世間可以離開,應該離開。但是佛法不是消極,佛法是積極,古人所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個意思就是,我有一天這個生命,我這一天要盡職、要負責。盡什麼職?負什麼責?護持正法久住,幫助有緣眾生,就做這兩樁事情。用什麼手段?自己讀經教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演的,他老人家當年在世,什麼境界他都經歷過,比我們現在更苦,我們現在這個環境跟他相比,我們是天堂的生活。佛在世要想到,他每天居無定所,樹下一宿,世尊自己規定,樹下只能住一晚上,不能住兩晚上,第二天要搬到別的樹下。為什麼?怕你對這個樹下起貪戀,這個樹大,樹蔭大,坐在底下很舒服,明天還到這裡來,貪心起來了。所以佛這個戒律是這麼定法的,讓你每天換新地方,不要在舊地方,讓你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貪戀,沒有絲毫牽掛。我們今天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功夫不夠,體力不夠。人家天天在樹底下,不怕風吹日曬雨淋,他不怕,所謂是金剛不壞身,身體好。我們在野外如果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就到加護病房,這找麻煩。但是佛為我們所示現的這種精神,我們永遠記住,常常念著,感佛陀的恩,講經教學一天都沒有休息過。他是徹悟,字字句句都是從自性流出,所以他也不需要准備,他也沒有講義,連個大綱也沒有。四十九年,不容易!

  我們今天學習不離開經本,不離開經本就是不離開世尊的教誨。學習要懂得善巧方便,學習的善巧方便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能不知道。佛所說的一切經不是為我說,是為一切不同根性眾生說的,我只要在一切經裡面選一部契合自己根性的,然後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成功了。要多長時間?至少十年。在現前這個環境,我們敢說還有十年嗎?不敢講,許許多多危機都在眼前,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今天的修學,是分秒必爭,每一分鐘都不能空過。怎麼修法?念佛,老實念佛,心裡面除了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對自己的要求,決定往生淨土,決定見阿彌陀佛。其他不是我們要的,我們想要也要不到,從因果上講我們沒有那麼大的福分。要什麼?無論什麼環境,身心都安穩,這就很了不起。一切都不要計較,什麼日子都可以過。只要我這句佛號沒丟掉,我這一天的光陰就沒有白過。經教的深入,這個地方說「觀行精微」,極其精微是增長我們堅定的信心。從這個地方也出生隨機應緣的善巧方便,我們在這個地方得法喜,像菩薩一樣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修學一天比一天堅定,無論是信心、願心、解行,天天都在增長,能保持這一點非常不容易!

《淨土大經解演義》486集

 

上一篇:印光大師:佛弟子怎樣行持才可不愧佛心之名?
下一篇:印光大師:平時練習助念有什麼重要意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