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逆境是自己提升道德、學問的機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要能無怨於人生,首先要很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事實上在我們行善的過程當中也不應該抱一個求的心,因為孝順父母,忠於團體、忠於國家、忠於夫婦,以至於盡心竭力幫助兄弟、幫助朋友,這本來就是我們為人應該盡的一分責任,不能在做的當下還在希求好的果報。其實那就變成拿著天性、人與人的這種天倫在做生意一樣,那過起來好不痛快,感覺不痛暢。反而是我們做得都覺得心安理得,自然整個人與人當中都是互相敬愛,互相尊重。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的怨,所謂怨天尤人,很可能是,奇怪,我行善了,我對他好,怎麼都沒得好報?怎麼他都沒有對我更好?從求的心就產生求不得,最後才會有怨氣。所以有一句話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做起來很可能我們常常會忘記。所以當我們有求的心,有了怨、有了煩惱,馬上回光返照提醒自己這都是該做的,這時候怨跟煩惱慢慢就調伏下去。

  所以連聖賢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境界的考驗,但是他們並不怨,甚至於把每個逆境當作是自己提升道德、學問的機會,所以他們過的日子是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當我們念到這四句話的時候都相當羨慕,也相當向往。其實這樣的日子應該是當下可以契入,只要我們把希求的心、把求好的果報的這種心放下來,把一切境界當作是老師,提醒我們還有哪些習氣、哪些煩惱沒有放下來。

  在孔夫子那個時候,楚國的國君想要見夫子,考慮要重用夫子,夫子跟著學生一行人在前往楚國的路上,在陳國、蔡國之間被軍隊包圍起來,因為他們怕假如夫子去了楚國,楚國一強盛,他們剛好又在楚國的旁邊,很可能會危及他們的國家。其實他們這樣想事情,這樣推斷事情,那確實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為假如楚國真正重用了孔夫子,夫子一定會非常強調敦親睦鄰,友善的對待旁邊的國家、鄰居,這是以和為貴的中國文化精神。所以他們不了解聖賢的存心,還迫害聖賢,這都是相當不應該的。結果夫子因為被困住了,沒有辦法去找一些吃的東西,後來整整餓了七天,歷史上稱為陳蔡絕糧。

  我們在看這些歷史故事的時候也可以從中感受到我們跟聖賢人道德、學問的差距,差距在哪?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一下,諸位朋友,假如我們餓了七天,我們的心情會怎麼樣?我們會不會想:我都奉行《弟子規》的教誨了,都認真做了,怎麼還給我餓肚子?這樣就是我們有希求的心,有求回報的心,這也是貪心。夫子餓了七天,當下慷慨講誦,還是抓住每一時每一刻給學生教誨,他並沒有唉聲歎氣喪失他的信心,而且還弦歌不斷,在那裡彈著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

  夫子的定功比較強,但是學生忍不住了,所以子路就站出來,他說夫子,你看子路有怨氣,他有不明白,就問夫子,為什麼我們立身行道,都是為國為民的存心,但是卻落得七天沒飯吃的下場?夫子這時候也很冷靜,對著自己的學生講到,我們做這些事情都是應該做的,絕不希求好的結果。所以夫子對子路提到,因為子路說道,夫子曾經告訴我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這個道理在《書經》裡面,在很多重要的經典都有提到。

 

上一篇:蔡禮旭:多說商量的話,商量才是領導
下一篇:淨空法師:嘲笑聖人的罪過是非常重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