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識散亂於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上,是流轉輪回之因。眾生無始以來一直沉溺輪回不得解脫,主要原因就是心識不得自在,對五種妙欲[1]不斷耽著,以耽著而造業,以業力而深陷輪回泥坑無力自拔。一切迷現之根本、一切痛苦之來源,就是心識外散而起執著,因此,無論聞法還是修法,一定要想方設法令心得以專注。
當然,誠如蓮花生大士在《六中陰》中所說,凡夫人剛開始時,心難以控制、無法安住,一剎那也不停止,自己對自己也會生厭煩心。不過這種現象很正常,畢竟你從來沒有觀過心,現在一觀,才發現它動搖得特別厲害,也不要有厭煩心,應當不斷地對治各種執著分別。
不管修學什麼善法,心必須要專注,不要散於外境。如果心散於外境,比如一邊聽課一邊干活或做事,想同時接受法義相當困難。因為凡夫人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成功率才比較高。
……
按因明的觀點,眼耳鼻舌身五根識,其本身不會有分別念,但依之可以產生分別念。不過這裡並沒有嚴格地區分,只是依循世間說法——“我的眼睛貪執美色”、“我的耳朵貪執妙音”,從沒有細致觀察的角度,闡明五根識耽著外境的過失。
一、眼識貪執色法:
眼睛接觸美好的色法時,如果耽著而生貪心,就會因貪心造業而在輪回中無法解脫。死後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會轉生為飛蛾,由於以前的習氣使然,夜晚時看到美麗的燈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顧一切地撲了上去……其下場只能是自取滅亡。
關於飛蛾撲火,當代有些科學家解釋為,飛蛾在夜間飛行時,依靠月光來判定方向,這類似於一種“天文導航”。它看到燈火時,錯誤地認為是月光,按本能使自己同光源保持固定的角度,於是只能繞著燈光打轉轉,直到最後精疲力盡而死去。還有一種說法是,飛蛾有一種趨光性,“撲火”就是這一習性的真實寫照。
但這些說法都不承認前世的習氣。其實今生中特別貪執美色、喜好打扮的人,來世必定會轉生為飛蛾。原來有個堪布在一個城市裡講經說法時,要求大家不要特別喜歡打扮,不然變成飛蛾就麻煩了。據說聽完那節課後,有一群美女再也不敢打扮了。
二、耳識貪執聲音:
倘若耳朵耽著美妙的聲音,也會導致禍患無窮。就像獐子、鹿子等野獸酷愛琵琶聲,這種習氣被獵人所利用,最終使它們斃命在毒箭、獵槍之下。
其實,很多好聽的聲音只是刺激耳根而已,沒有什麼真正的實義。但有些眾生貪執聲音特別可怕,假如這方面習氣比較重,來世若得不到人身,很可能變成耽著樂器的旁生。有時候守在一些樂器旁的蟑螂、老鼠,前世也許就是非常出名的歌手。
三、鼻識貪執芳香:
鼻子耽著好聞的芳香,其實過患也比較大。現在很多人特別喜歡芬芳的氣味,拼命地在身上塗各種各樣的香,走路經過你的身邊,一陣香風撲面而來,你也不得不停住往後看一看。昨天有個國外來的道友,見我的時候說:“上師對不起啊,我身上噴了妙香。”我說:“妙香的話不用對不起,應該感謝你。”但如果天天往身上、衣服上噴妙香,旁邊有些人可能感覺舒服,有些人也不一定。
假如你一直耽著好聞的芳香,就會像貪執香味的蜜蜂,最終纏死在花叢中。《蓮苑歌舞》中的金蜂達陽、玉蜂阿寧[2],大家應該記得吧,阿寧就是因為貪執香味,以致纏死於花瓣中。華智仁波切通過描寫這兩只蜜蜂的愛情故事,開示了甚深佛法的修行次第,其所述與《大圓滿前行》的修法相似,法王如意寶也講過其中的加行修法。
……
四、舌識貪執美味:
假如貪執一頓飯的美味,比如特別愛吃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那就會像魚兒被餌料所誘,最終釣在鐵鉤之上。
現在城市裡的人對飲食十分講究,成天津津樂道的就是某某館子裡這個好吃、那個好吃,看到一個動物,不管是陸地上的,還是水裡的,首先想的是它也許好吃、如何新鮮,這樣的話,所造的業非常可怕。下一輩子你很可能轉生為動物,而那些動物轉生為人,到時你就會成為他們熱鍋裡的美食。
五、身識貪執所觸:
印度的氣候特別炎熱,大象到了中午會成群結隊地去湖泊洗澡,只是為了身體清涼,有些大象深陷淤泥爬不上來,以致活活被溺死。同樣,我們如果貪執柔軟舒適的所觸,也會像這些大象一樣,最終喪命於欲望的泥坑之中。
現在很多人天天想的就是:這件衣服如何細滑、那裡按摩如何舒服……還有些人為了身體白皙動人等去洗黑泥澡,四川連公共汽車上都在打廣告,只要廣告打得成功,人們就覺得肯定很好,對身體接觸方面特別重視。眾生有時看來的確可憐,如果沒有造業,希求皮膚好、身材好倒不要緊,但之所以如此,就是為了吸引異性,在這方面造了許多貪愛的業,以及其他種種可怕的業,真的沒有必要!
除了五根識貪執外境外,《竅訣寶藏論》中還講了意識對外境的貪著,如雲:“意為法欺如駱駝失子。”心若迷戀諸法,對男女、財物執著不捨,必定會被法所欺誘,就像駱駝痛失愛子,以致肝腸寸斷,最終喪身於迷戀愛子的痛苦。
因此,我們對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的對境,不要特別去執著,一旦產生執著,則要馬上認識到這是墮入惡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來對治。
[1] 五種妙欲:1)按照《佛遺教經》、《大智度論》的觀點,是指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2)按照《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明三藏法數》的觀點,是指財欲、色欲、名欲、飲食欲、睡眠欲。
[2] 《蓮苑歌舞》中的故事,實際上講的是華智仁波切弟子的親身經歷。玉蜂阿寧,是指華智仁波切的妹妹仁增卓瑪;金蜂達陽,是指仁增卓瑪的丈夫扎西格勒,後成為華智仁波切座下的弟子。扎西格勒由於經歷了妻亡家破的人生慘劇,生起了難忍的厭離世間之心。在依止華智仁波切精勤修習之際,為勸勉沉溺於世俗五欲中的人們,懇請上師以他的經歷為題材,寫下了這部不朽的醒世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