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中國古聖先賢老祖宗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以後這個意思,把它寫在小朋友教科書,《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麼這種教學,在中國傳了幾千年,中國人從小,大概一接觸到書本第一天,就念“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概念根深蒂固。長大了,他怎麼會懷疑!他不知道懷疑。
那麼,現在人為什麼本有的菩提心發不出來?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這兩個字,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心本來是覺悟的。所以,不覺悟了,叫它做無明(心本來是明的,現在不明了);中國古人稱它做“明德”,“德”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稱之為德,自性有無量的功德。
大乘教裡面,把自性的功德概括為智慧。第一德,智慧就是明了,智慧是自性本有的,自性之外沒有。“智慧”、“解脫”、“法身”雖然說三個,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都沒有形相,“德”是德能、智慧德能,相好就是法身,它不是物質。如果是物質,它是有形的,自性裡面的德能,如果是有形,古人說一句話,“盡虛空都容乃不下”,形容什麼?形容它的德能,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因為是本能,因為是自性、是本性,所以佛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中國古聖先賢告訴我們,人人皆可為堯、舜。堯、舜是聖人,人人都能夠跟他一樣。那為什麼實際上,人不能跟堯舜一樣呢?不能跟釋迦彌陀一樣呢?這是迷失了自性。所以凡聖,眾生跟佛的差別迷悟不同。佛是究竟圓滿的覺悟,中國人稱“聖”,是覺悟。其實“聖人”的意思跟“佛陀”的意思很接近,都是說覺悟的人。那為什麼當時翻譯經文的時候,不用“聖人”來翻?“聖”就是佛,“賢”就是菩薩,“君子”就是阿羅漢。這樣翻的話,跟我們中國就一樣了。確實“覺悟”是沒錯,“覺悟”有淺、深,“覺悟”有偏、圓,中國古聖先賢裡面所說的“覺悟”,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大乘佛法是肯定,它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那得講到過去、未來,講到此界、他方。儒沒有講那麼多,它講得近,佛講得遠。儒講得比較淺顯,我們都能接受,佛法說得深,淺的能接受,深的不能接受,迷悟不同。
佛有沒有能力幫助眾生,我們說立刻成佛?他要沒有這個能力,他的德能就不圓滿。能叫一個凡夫立刻成佛,他有沒有能力?有!為什麼沒有看到凡夫成佛?凡夫不接受,不是他沒有能力。他真有能力,而且他真說出來了,你看大乘教裡說的,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你就超越六道生死輪回了,說出來了,你沒有干吶,你都不肯實驗一下放下就是
摘自《2014淨土大經科注》學習班 第16集 2014年4月1日講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