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與行是一體兩面,不可以分開,不可以說“我念佛,不信阿彌陀佛的本願”,這樣不對,為什麼?很簡單的道理,因為佛號是阿彌陀佛發願修行所成就的,在因地叫做本願,在果地叫做名號,念果地上的名號,不信受因地的本願,這樣不是矛盾嗎?我要吃飯,但是我不相信飯是米煮成的,這樣不是矛盾嗎?所吃的飯就是由米煮成的,怎麼可以說要吃飯但不相信飯是米煮成的?同樣的道理啊,名號是從因願成就而來,要稱念名號不要相信本願,這不是很矛盾嗎?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法藏菩薩發了四十八願,修諸六度萬行所成就的,所以信本願、稱名號,心信口稱,內外一如,心口一致,這才是真實修學淨土法門的淨業行者。如果我信阿彌陀佛的本願,但不稱念六字果號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也很矛盾,因為信的內涵是建立在名號我稱念絕對往生決定基礎之上,信是信佛號,是阿彌陀佛要救度我的願心,我要如何讓阿彌陀佛救度,要有修因啊,就是稱念。所以信受我念佛決定能往生,而一生老實念佛,信心建立在名號之上,沒有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沒有修因,要如何感果呢?所以離開信沒有行可言,離開行也沒有信可言,信與行不可分開。信猶如手心,行猶如手背,手心、手背都是手,離開手心就沒有手背,離開手背就沒有手心,一體兩面。
所以在第十八願因願文當中,具足三種願事:三信、十念、往生。三信就是因願文“至心、信樂、欲心我國”,十念就是因願文“乃至十念”,往生就是因願文“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以第十八願的誓願中,具足三信、十念、往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要救度三信的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也是要救度十念的眾生,所以第十八願的信與行,共為往生報土的真因,都可以蒙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誓言絕對的救度。我們若深入探討,必然內心歡喜踴躍,因為我信受阿彌陀佛的本願,一生“乃至十念”的念佛,便可以契入阿彌陀佛的真實報土,往生決定,怎麼會不高興?
聽聞六字果號阿彌陀佛本願的生起始末,我一生安心念佛,當然有歡喜的內心感受,這就是世尊在《無量壽經》所開示的:“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三界的眾生聽聞六字果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道理,內心有了歡喜的感受,如果這句名號在心中,一邊稱念一邊懷疑,一邊稱念一邊擔心,一邊稱念一邊顧慮,怎麼會有高興的感受呢?心中高興不起來。知道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念佛的當下便可以決定,當然就會高興啊!
聽聞淨土的教法,知道阿彌陀佛對我絕對的救度,我無論禅定心念佛或是散亂心念佛,阿彌陀佛都會救度我往生,也有辦法救我到西方。我禅定心念佛,阿彌陀佛救我到西方佛國,我散亂心念佛,阿彌陀佛也有本事救我到西方,這樣怎麼會不高興呢?很高興啊!我就不用煩惱我在打妄想,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念佛念到伏斷煩惱妄想的人,當然是很厲害的人,很了不起,給他贊歎、誇獎。但是沒辦法念到伏斷煩惱,也沒有關系,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救得了我啊。所以信心自然就生起。
聽聞阿彌陀佛的本願,對任何一個眾生毫無遺棄大悲的救度,那種歡喜的心就是信心的流露嘛,所以信心歡喜啊。“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世尊在《無量壽經》的開示,非常的精妙。可是諸位四眾佛子!看看我們周遭念佛的人,歡喜感恩念佛的人多,還是擔心煩惱念佛的人多呢?很多人念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很煩惱將來不能往生。尤其是年紀很大的老菩薩,在教界念佛的非常多,信願經常對這些年紀很大的老菩薩詢問說:“老菩薩啊!你為什麼要念佛?”“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啊。”“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有幾成的把握呢?”“我怎麼會知道,我就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啊,但是臨命終,阿彌陀佛不知道會不會現前來接引我?將來臨命終,子孫不知道會不會好好的為我念佛?將來臨命終,就不知道有沒有人為我助念?將來臨命終很怕冤親債主現前,將來臨命終很怕身心被病苦折磨,將來臨命終很怕沒有正念。”這些擔心的事情,顧慮的事情,很多很多啊,說不盡啊。我們周遭念佛的行者,這種人少嗎?很多啊!為什麼?沒有聽聞南無阿彌陀佛本願絕對救度的道理,內心當然不安、當然驚慌、當然擔心、當然顧慮啊。
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在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之中,因為本願由法藏菩薩誓發的,是發願修行完成了六度萬行,使得法藏菩薩成佛,佛號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因願果號,因果一如。既然“三心、十念”共為往生報土之真因,怎麼可以忽略信心?怎麼可以忽略稱念?所以信心與稱名,都同樣的要緊,同時要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