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過是讓你修的德行不會漏掉,德行還要繼續積累,就要遷善,就要行善。我們之前有談到,善有真有假,有是有非,有大有小,有端有曲,有難有易……大家可以看《了凡四訓》,講得很清楚。所以要會明辨善,你這個行善才會做對,不然你很有可能以善心行了惡事。比方說“非信之信”,你答應別人好像是守信,但是那件事是欺騙他的老婆,那你這是非信之信,信要跟義配在一起才是真正的信。所以不是真正的信義你還去遵守,那你叫助纣為虐,這個就是非信之信,要會判斷。
比方說“非慈之慈”,看起來很慈悲,對人和和氣氣,《論語》裡面講的“鄉願”,“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明先生覺得很可恥,孔夫子也覺得不認同,就是這種人。“鄉願”是指鄉裡面的每個人都看他很順眼,連壞人都看他很順眼。孔夫子說這不好,這會讓人是非不分。看到壞人壞的行為,他也視若無睹,看到每個人都不得罪,這樣反而是“德之賊”,讓人無法判斷善惡了。所以面對惡人要能夠正直地去指責規勸,這個才是讀書人的氣概。我們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當你的寬容已經讓人家有機可乘了,那你這個寬容也是沒有智慧,所以這個是非慈之慈。“非禮之禮”,我們要能判斷,對人很恭敬,他的動機是什麼。假如只是為了自己的私利,那這也不是真正的禮貌,而是另有目的。所以善要會分辨,分辨清楚之後,一定要積極去做。夫子贊歎他的學生“聞善必行”,說顏淵“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得一個善,從此以後都放在心上,一有機會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