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通達法性供佛度生—如何振興佛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三十四面,倒數第四行,從「嘉祥法華疏」這裡看起:

  「《嘉祥法華疏五》曰: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又《止觀一》曰: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這一段還是解釋「通諸法性,達眾生相」,這兩句是通達性相。前面我們看念公老居士引用窺基大師的《唯識述記》,與《大乘義章》,所說的法性、法相。今天接著看《法華經疏》裡面,也是這個意思,法性就是實相,前面我們念過。三乘得道,莫不由之,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通常也稱為大乘、中乘、小乘。修行證果都是明心見性,實際上只有菩薩修行才見性,見性這成佛。在《華嚴經》上也稱他們為法身菩薩,見性就是證得法身,前面跟同學們我們都學習過。所以證得法身就是確確實實體會得、肯定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跟自己是一體,這叫見性,這叫證得法身。這樁事情確實不容易,我們無始劫以來已經養成一個習慣,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怎麼是一體?哪有這種道理?怎麼樣也不會承認,我們認為這是事實真相。而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全搞錯了,真的是一體。要怎樣才能證得?佛告訴我們,你不再執著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個身是你,那個身是他,沒有這個執著,執著真的斷了,這叫什麼?這叫破身見。

  我們明心見性走到第一個階段,有了成果,不再認識這個身是自己,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決定不是自己。就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衣服不是自己,這個我們肯定。佛進一步要我們肯定,身不是自己,身是我所有的。這個身是我所有的,別人的身呢?也是我所有的。樹木花草是我所有的,山河大地也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不是我。能夠這樣的肯定、這樣的認識,這才能證阿羅漢果,在佛法裡面講,他已經證得正覺。這三乘的小乘得道,跟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不一樣。菩薩比他更高,菩薩不但不執著,分別都沒有了。所以小乘阿羅漢他得清淨心;只要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個身是你,那個身是他,我們的清淨心就不能恢復。經上教導我們修行標准,清淨、平等、覺,我們的清淨心得不到,那就修行沒功夫,不得受用。修行沒功夫不得受用,麻煩在哪裡?麻煩是生生世世還要繼續去搞輪回。真正到阿羅漢的境界,知道身不是我,見思煩惱斷掉就超越六道輪回,六道輪回不見了,就像作夢一樣,夢醒了,六道輪回不見了。不見了之後,那個境界是阿羅漢的境界,四聖法界出現了。四聖法界還不是真的,也是個夢境,因為他有塵沙煩惱、有無明煩惱,必須把塵沙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是什麼?分別。無量無邊的分別比喻作塵沙,這個分別的妄念像塵沙一樣的多。把分別放下,不再分別,沒什麼好分別的,為什麼?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大般若經》上講的。這才能夠證得菩薩的境界正等正覺,就是我們經題上的平等,平等心現前,你在一切境界上不會再分。佛跟眾生平等,大乘經上常說「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性相一如,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法性能生能現、法相所生所現,是一不是二。再往上提升,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回歸自性了,這叫成佛,這叫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佛。聲聞、緣覺、佛這叫三乘,三乘得道與法性、與實相有密切的關系,阿羅漢證得少分,菩薩證得多分,佛證得圓滿。

  下面,「《止觀一》曰」,這是指天台的《摩诃止觀》,第一卷裡面說,「法性名為實相,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它所說的比《嘉祥法華疏》說得嚴格,《法華疏》裡面是廣義的講,《止觀》這是狹義,只許如來證得的才叫法性,阿羅漢跟菩薩都不算,一定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因為在三乘講阿羅漢是小悟,所以叫小乘;菩薩是大悟,稱為大乘,沒有徹悟;徹悟才成佛,才明心見性。一般講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沒有見性,他們只是接近,一步一步靠近了邊緣。兩個說法都能講得通,我們明了就可以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小乘、大乘都還沒有做到,何況是凡夫?

  「華嚴宗謂真如有不變與隨緣二義」,真如就是法性,真如就是實相,確實有不變、有隨緣兩種意思。「以隨緣義,變造一切諸法」,隨緣才能變造一切諸法,「故稱真如為法性」,這是隨緣。就像黃金能夠隨著我們的意思,我們把它造成種種裝飾的裝飾品,隨著人的意思,它隨緣,它變不變?它不變。不管你造成什麼東西,它的本質還是黃金,不變隨緣,隨緣也不變,所以它是真的。相呢?相是假的,因為相隨時可以變,我們喜歡什麼樣子,可以把它重新再造出來。所以稱真如為法性。「又以不變故,雖隨緣變造染淨、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而真如不改不變」。像我們剛才用金做比喻,金就是法性、就是真如,把它做成戒指,做成項煉,做成手镯,甚至做成碟子,做成茶杯,無論做什麼,黃金不變,所以它能隨緣。隨緣,實在講隨什麼緣?隨著眾生的意念,也就是隨著眾生的妄想,起無量無邊的變化,雖然起變化,它本質不變,這道理要懂。你看這個世界上動物有多少,人是動物裡的一種,植物又有多少,礦物又有多少,數不盡,這是真如隨緣,可是真如之體不變。真如之體是什麼?這上面講得很多,實相、法界、涅盤、實際,這只舉出幾個名詞,佛經上的名詞有幾十種之多,都是說一樁事情。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對於這樁事情說這麼多的名相?名詞術語說這麼多,他的用意就是教導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是假名,你曉得它的意思就行了,怎麼說都可以,是假名,幫助我們離名字相,不執著名字相,那就對了。法性,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它不是精神現象,它也不是物質現象。雖然在,就在我們面前,我們眼睛看不到,耳朵也聽不到,六根接觸不到,它真有,六根都接觸不到,所以叫它做空。

  《般若心經》很多同學念得很熟,經上講得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跟空是一不是二,色空不二。我們很難懂,講的句句是真話,這是說法性跟物質的關系。法性跟精神的關系呢?《心經》後頭又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受想行識是精神,精神那個關系跟自性的關系,就跟物質跟自性關系是一樣的,說明物質跟精神都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變現出成物質,變現出成為精神,我們六根就能接觸到。接觸到的你要知道,接觸到的是法相,法性呢?法性離不開法相。就好像黃金做成首飾,我把黃金做成一個手镯,黃金在哪裡?你拿到手镯就是黃金。你執著手镯,手镯是法相,它的體、它的本質是法性,所以見相就是見性。我們見相為什麼見不到性?我們見相是執著相,著相了;性在面前,迷了,不見性。相有、性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們如何能在黃金的金镯上看到它是空的,你就見性,這要功夫。這一般人看不到,一般人執著這是真的,這真是一只手镯,我們沒有看到它空。什麼人能看到?法身菩薩看到。給諸位說,阿羅漢還沒看到,阿羅漢知道,沒有看到;菩薩也知道,也沒有看到;法身菩薩看到了,「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真的像《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真看到。

  現在量子力學家看到,他看到這個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是什麼?無量無數的意念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所有物質現象、所有精神現象都是這樣的,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個見如來就是見性,你見到法性,你在法相上見到法性了。這個話很難懂,不是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的經驗。譬如我們手上拿的這個,這是什麼?這是一本書,沒錯,我們見了相。那個見性的人說這什麼東西?這不是一本書,沒有書,是幾十張紙疊在這裡。他看到什麼?幾十張紙,不是一本書,幾十張紙。看到這個東西是幾十張紙放在一起的,就比這是一本書那個看法高明多了。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看到一個人是身體;另外一個人看,這人不是身體,是一大堆幾百兆、幾千兆、幾萬兆的細胞原子聚集在一起這個東西。他沒說錯!我們看到這是房子,那個建造房子的人一看到這個東西,他沒有看到房子,看到這裡頭有多少水泥、有多少鋼筋、有多少磚頭、多少瓦塊,這麼排起來的,哪有房子?佛看跟我們看不一樣。科學家看這棟房子,這個房子是許許多多基本粒子組成的,他只看到基本粒子。量子力學家更厲害,基本粒子還太大,還可以分析,分成最小的不能再分,叫量子。這一棟房子是什麼?這是量子堆積起來的,沒有看到房子,這叫從相上見性。

  你著相,相不平等;你看到性,性是平等的。用現在的話說,無論是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全都是量子組合的。為什麼有些組合成為固體?這物質現象;也有些組織成為液體流動的,像水一樣,流動的;有些變成氣體,這空氣也是量子組成的。量子怎麼來的?波動產生的,非常微弱而且非常快速,這個東西組成的。波動頻率不一樣,頻率慢的變成固體,頻率快一點的變成液體,再快一點的就變成氣體,大氣,頻率不相同,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差別。實際上,所有一切現象都可以回歸到量子,基本的東西是量子,可以回歸。量子可以回歸到能量,因為量子還是物質,可以回歸到能量。這個可以來解釋,佛經上講的「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因為隨緣,才能夠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

  因為不變故,雖然隨緣,變成染淨、有情無情種種萬法,它的性質永恆不變。性是法性,法是種種萬法,種種萬法的性是一個性,所以同體,沒差別,同一個自性。萬事萬物都是一個自性變的,極樂世界是自性變的,華藏世界是自性變的,二十八層天是自性變的,餓鬼、阿鼻地獄也是自性變的。清淨莊嚴的國土是自性變的,動亂的社會、到處有災難的這些地表,也是自性變的。離開自性什麼都沒有,這叫知法總相,阿羅漢就曉得。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千變萬化?那叫知法別相,這知法別相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佛學的名詞叫道種智,就是萬事萬物什麼道理形成的,種是種類,千差萬別。為什麼道理會變成這個樣子?這種智慧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所以菩薩比阿羅漢就高一級。阿羅漢只知道總相,不知道別相;菩薩知道總相、也知道別相,可是不究竟、不徹底;到成佛如來才究竟圓滿,叫證得一切種智。

  它下面舉一個比喻,這個比喻也是經上常常比喻的,我們剛才是用金跟金器做比喻,都是佛經跟古大德常講的。這個地方用水做比喻,把水比作法性,波比作法相,水動了就成波浪。水是靜的,波是動的,水能照,像一面鏡子一樣,能照外面境界;波不能照,波這個照的作用失掉了。所以把法性比喻作水,把法相比喻作波,「而不變失水之性」,水的性是濕性。「法性真如,純善無染」,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純淨這個淨不是染淨的淨,純善無染那就是淨「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別」。緣有染淨,性沒有染淨,在六道裡面,緣有善惡,性沒有善惡,這個不能不知道。自性裡面,諸位守著一個原則就容易明白,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的,因為它是一體,它是圓融的,它沒有對立。你看真跟妄不對立了嗎?自性裡頭沒有真妄,自性裡頭沒有染淨,自性裡頭沒有善惡,自性裡頭沒有生滅,生滅是相對的,在自性裡找不到相對的。自性裡頭沒有遠近,遠近是一對,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自性裡頭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所以在自性裡頭找不到相對的。凡是有相對的,那都不是自性,那是法相,法相裡頭有相對的,法性裡頭沒有。我們如何能在法相裡面找不到相對的,你就見性了。要怎樣才能脫離相對?相對就對立,沒有對立的,佛教給我們,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對立就沒有了,沒有就見性了。性在哪裡?所有法相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平等,法法圓融。

  凡夫成佛,理論上講剎那之間,我們真的有這個能力,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起放下,凡夫就成佛了。有沒有這種人?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三十歲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把十二年所學的也放下了,也就是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起放下,就成佛了。表演給我們看的,成佛就這麼簡單,這一放下就見性,一見性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為什麼?因為你已經具足能生、能現、能變,萬事萬物是所生、所現、所變,源頭掌握到了,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你全都明白了,自性所變的,它不是外來的。在中國也有一個明顯的例子,唐朝時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為我們做了個表演,就是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下放下,這叫頓捨,不是一樣一樣慢慢放,一次放下叫頓捨,頓捨、頓悟、頓證,立刻就證得。所以五祖忍和尚把衣缽立刻就傳給他,惠能大師那個時候二十四歲,成佛!什麼人給他做證明?五祖忍和尚給他做證明,他成佛了。成佛就是放下,徹底放下,對於宇宙人生萬事萬物徹底明白了。在中國歷史上像這樣的人物不少,兩千年來,至少有兩千多人達到這個境界。那個修學放下最痛快的,可以說惠能大師是第一個,別人放下都還有一段時間,一、二年,二、三年,五、六年,十幾年,那很多。像惠能大師這麼痛快的,大概只有他一個,找不到第二個。能夠跟他相比的,那就是經典上記載,釋迦牟尼佛放下很痛快。

  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我們把這些幻相、假相都當作真的,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對這個起了貪戀,生起情愛,這個事情麻煩。縱然在經教裡面讀多了,佛無數次的提醒我們,我們知道這是假的,可是依舊還是放不下,情執太深,煩惱習氣太重。但是要知道,不放下是決定不能成功,不放下一定要搞六道輪回。想到這樁事情,我們就不敢不放下,為什麼?不放下太苦了,你說做人多苦!這一生做人,來生能不能得人身?靠不住。為什麼?佛給我們講得清楚,來生要得人身,我們修十善業道至少要拿到中品。也就是我們修十善業道,像學校老師給我們打分數,我們至少要拿到七、八十分,來生才能得人身。如果你能拿到九十分以上,拿到一百分,你來生生天,人天的標准。五十分,五十分不保險,不一定能得人身,總得七、八十分才算保險,來生得人身。我們自己想想看,你把《十善業道經》多念幾遍,對照對照,自己跟自己打分數,看看能不能達到七、八十分?如果覺得沒有,沒有就麻煩大了。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我們再繼續往下面看,「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修行不能沒有智慧,沒有智慧那是盲修瞎練,很多自己以為是修行,實際上是在造孽,是在造作不善,他沒有智慧,自己以為是修行,這種事情很多很多,所以沒有智慧不行。這兩種智慧,能為一切修行本,「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我們經上講的這個,你有如理智,有這種智慧,這是什麼智慧?能照諸法本性。他用照見,他不是說能見諸法本性,他說能照,為什麼不用見,用照?見裡面有分別、有執著,有情識在裡頭。照見,我們拿一個鏡子,我們用鏡子照個人,鏡子照得清清楚楚的,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沒有喜歡、沒有不喜歡,這叫照見。經上用這個字你懂得它,我們眼見外面色,眼要像一個鏡子一樣,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不要有喜歡、不要有不喜歡,你動了那個念頭叫情執,你就錯了,你就迷了。用照見,像鏡子一樣,我眼睛看像鏡子一樣,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裡頭沒有憎愛,沒有討厭、也沒有喜歡,完全是平等的心,這叫照見,照見是智慧。有分別、有執著、有愛憎,那叫情見,不叫照見,你裡頭有情識,情識是迷!

  諸位記住,情不是一個好的字,在佛法裡面講迷情,你沒有智慧,情跟智是對立的,照是智,情是迷。照見,那你就見法的本性,性相都見到了,見到相同時見到性。見到性是什麼?性相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性不生不滅;相呢?相也不生不滅。相是有生有滅的,為什麼說它不生不滅?它的速度太快,前念滅了後念就生。速度快到什麼程度?根據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的對話,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念頭,也就是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生滅,你能分得出來那個生滅嗎?所以說生滅就等於不生滅,這從相上講的。性呢?性上沒有念頭,性能生出這個念頭。這不是大菩薩做不到的,這個境界才叫通諸法性,你通達、明了一切法的性相。

  底下一句「達眾生相」,那是如量智。「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殊是不同,千差萬別的現象,「迷悟凡聖各異」,你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名達眾生相」。底下這句說得很好,「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根本智也叫實智,實實在在的,差別智也叫權智,權巧方便。度化眾生的時候,跟眾生在一起要用權智,權智是千變萬化,根本智是如如不動,動中有不動,不動裡面他又有動。所以佛法表法,就用法輪來表法,用輪,輪是什麼?圓,現在幾何上講的圓。佛用這個在表法,唯有圓才能表示出動中有不動。圓是個圓周,我們看這個鏡子,這也是個圓,圓周是動的。車輪,圓周是動的,圓心不動,你看動中有不動。圓有沒有心?當然有心。圓心在哪裡?找不到,它真有個心,你決定找不到。你把那裡點一個點,點在放大鏡上是個面積,它不是點,點找不到。幾何學裡頭說,點移動就成一條線,線移動就成一個面積,面積我們能看得見,線都看不見,那點就更看不見,點是痕跡都找不到。在理論上講它一定有,沒有它,圓怎麼會成就?所以一定有個圓心。佛用這個來代表佛法,圓心代表法性。

  所以法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法性找不到,法性遍一切處,一切現象都從法性生的。你看圓,小圓、大的圓、再大的圓都離不開圓心,沒有這個心,圓就不能成立,肯定有這個心。這個心,你看能生能現,能生這個圓周,能現圓形,它能現,所以不得已用空字來代表它。《般若經》上常講「色即是空」,色是什麼?圓周,色是圓的圓周。空是什麼?空是圓心,它是一體,它不能分開。離開圓心,哪來的輪相?這相就沒有了。所以佛家用這個來表法,稱一切法稱為法輪,法輪表這個意思。我們看到圓,立刻就曉得,這個宇宙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知道事實真相,智慧就開了,知道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一切法可以受用,可以欣賞,不能占有,為什麼?它當體即空,你占有不到。不但一切萬法當體即空,我們的身體也當體即空,所以我們想占有我們的身體、控制我們的身體,做不到。如果這個身體能控制、能占有,我讓它年年十八多好,活到一千歲還是十八那個樣子,你才有能力把它占有、把它控制,你做不到。所以佛教給我們可以受用、可以欣賞,決定不要有控制的念頭、占有的念頭,那你就造業了,造業肯定有苦報在後頭。人與人,人與佛菩薩,人與一切眾生都是有個緣分,明白人要掌握這些緣分,把這些緣分都變成法緣,不要變成情緣,更不能變成惡緣,這就對了。變成情緣要還債,變成惡緣就冤冤相報,那是非常痛苦的。變成法緣好,大家都覺悟,能夠在一起修行、一起證果,同心協力度迷惑顛倒的眾生,這就對了,這跟佛菩薩走同一條道路了。

  這個世界要真正想安定和平,方法很簡單,人生到這個世間,頭一個是要明理、要開智慧,你就能看破、能放下。然後我們在這個世間要過幾十年,生活幾十年,從事一種行業,好好去經營,把這個行業做好,就這工作做好,跟不同的行業互助合作,這個社會就祥和了。各人守著各人的職業,不要干涉別人的,每個人都把自己行業做好。就像一個機器,機器很多零件組合的,每個零件都好,這個機器就好。出家人的行業是干什麼?教書,教佛書。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我們繼承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留下來的教科書,認真學習,講解給有緣的同學來學習,大家一起學習,把這個行業做好。這個行業主要的是講倫理、道德、因果,你看跟社會各行各業配合起來這多好,好事一樁。這是搞教育,宗教教育,宗教這兩個字對佛家來講非常切實,佛陀教育確實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不但對人類有貢獻,對十法界的眾生都有很大的貢獻,它教我們證得根本智跟後得智,差別智就是後得智,根本智是了解事實真相,這是根本智。後得智是善巧方便,將根本智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差別智。通達性相,我們就學到此地。

  我們現在再看底下,第二段「供佛度生」,供養佛、普度眾生,這一句也非常重要。經文: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

  就這兩句,我們看「供養有二」,第一個是財供養,第二個是法供養。我們先看「財供養,供養香花飲食等財物」,這三樁事情,財物范圍太廣了,說三樣,這三樣就含很深的意思。香表信息,現在的信息,已經發展到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在古時候信息就靠香,諸位如果有機會到中國去觀光旅游,你去看看萬裡長城,你就曉得燒香是什麼意思。萬裡長城幾千裡路長,長城外面是匈奴,古時候的蒙古人,他們是游牧民族;中國是農,以農立國,是以耕種為主的。這些游牧民族常常來侵略、來搶劫,所以國家才建一個長城,做個防御工事。他們來攻擊的時候怎麼辦?如何通知皇上,讓皇上知道趕緊派救兵來?所以長城,你看每隔一段有個烽火台,烽火台就是香爐,烽火台。燒什麼?燒狼煙,狼的糞便把它燒成煙,風不容易吹散,狼煙是這樣,它不會吹散。看到烽火台點著這個狼煙,這邊也點,看到就點,烽火台從玉門關那邊傳到長安,那個時候首都在長安,大概只要幾個小時,三、四個小時就傳到,皇上立刻曉得邊關那邊有敵人侵略。所以它是傳遞信息的。

  在佛法裡面呢?你看香爐就像烽火台一樣,我們點一支香是什麼?跟佛菩薩通信,取這個意思。所以香不要燒太多,香燒太多烏煙瘴氣,空氣都變成污染了。好香點一支,它是表法的,表我們的心意跟佛菩薩溝通了,取這個意思的。你看叫你供養這個,我們的善心善意供養佛菩薩,它取這個意思的。現在燒香的人多,幾個人懂這個意思?這意思佛菩薩喜歡。現在燒香是什麼意思?巴結佛菩薩,求佛菩薩保佑我升官發財,我要是發了大財,我發一百萬,我來供養你一萬,談條件,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這樣燒香怎麼會得福?哪有這種道理?你的算盤打得很精,保佑我得一百萬,我來供養你一萬,成什麼話嘛!那個念頭全錯了,念念都在造罪業,還想求佛菩薩幫助他造罪業,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前面講得很清楚,佛菩薩是職業教師,只管把書教好,其他啥事也不管。這真的,把自己本行做好,其他的不要去管,這就對了。所以你真正懂得,供養三寶是這麼個意思,千萬不要造罪業,造罪業就大錯特錯。香供養。

  花供養是什麼?花代表因,你看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我們看到這植物花開得好,就知道果一定好;如果花開得不好,就曉得收成就有問題,果結得就不好。這個花是這麼,我們修好因就是花,花代表修因;要供果,果代表結果,我們以善因善果來供養佛,是表這個意思。不是佛要看這些花,佛要吃這些果,沒有這個道理的。所以佛門統統是教學。佛面前供一杯水,那水是什麼?水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要干淨,像水一樣,我們的心要平等,就是這個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用水來做代表。不是佛菩薩要喝水,錯了,全是表法。我們明白這個意思,一看到這些供具,我們曉得,我應該要怎麼做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有邪念、不能有邪行,它是在教導我們。

  飲食是報恩,他吃不吃?他不吃。佛菩薩哪吃這個東西?為什麼用飲食供養?佛菩薩當年在世是托缽的,我們對佛菩薩財供養,這個財供養就是一缽飯;有時候不是一缽,一調羹一點點。所以佛每一家去托,托七家才有一缽飯。不是一家就給那麼多,一家他沒有那麼多,那個時候人生活得很清苦,自己吃省一點下來供佛,是這個意思。今天我們不忘本,沒有忘記老師當年的生活狀況,老師來托缽,我們供養一點飯,主要是飯。如果供養菜三個菜,表示什麼?三德六味,最多的是六個,代表六味,酸甜苦辣鹹淡這六味,就圓滿了。所以不能供太多,供太多就失禮,那顯得巴結,供少了不恭敬。所以最少三個如法,代表三德,六個代表六味,這是禮節。佛對我們是法供養,我們對佛是財供養,佛又不要財,只要一缽飯,每天出去托缽就是一缽飯,所以這飲食供養。其他的財物,實在講是幫助佛度化眾生有用得著的地方,用不著的地方不需要。佛五眼圓明,在那個時候,三千年前能看到現前的社會,他那個時代可以不要錢。現代這個時代不要錢就不行,你出門乘車、乘船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這個車、船遇到出家人不要錢,他知道供養;現在不行,現在你不買票他就不讓你上去。所以現在如果接受邀請,旅費是必須的,生活費用是必須的。你到一個地方,如果是寺廟庵堂那沒有話說;如果沒有,居士們臨時租借的地方,請法師講經,常常住旅館,這都要費用。佛統統想到,所以後頭給你加個財物。要記住,經上常說「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如果沒有法供養,財供養只修一點福,人天福報,那還真正是有德行、有修持,最好是有證果的這些出家人,你才真的種福了。如果不是真修行的人,你去供養他,你就搞錯了,這些現象不能不知道。

  今天佛法衰,衰到什麼?衰到我們學佛的人不如法。如何拯救佛法?現在佛法有危機,得要用什麼方法來拯救佛法的危機,認真學佛。認真學佛,那一定要持戒、要修定、要開智慧。修定,是不是一定修禅定?不一定。你要知道,大乘佛法裡面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禅定,如果這個法門離開戒定慧就不是佛法,這個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真正佛法決定依戒定慧,第一個要持戒,不持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不持戒,連福都修不到,定慧就更不必說了,頭一個就要持戒。持戒從哪裡做起?我今天特別提醒同學們,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是戒律的根本。《弟子規》能做到了,《感應篇》就好修,《感應篇》你能做到,這兩樣是佛法的根基,學佛的同學不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佛藏經》,這個《佛藏經》不是《大藏經》,佛經裡有一本經,不大,分量不多,經題就叫《佛藏經》。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他說「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講得很嚴肅,你學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好像念書一樣,你應該先念小學,再念中學,再念大學,這是對的,你要是躐等,小學不要,你去念大學,佛不承認你。

  所以佛法到中國,小乘經典翻譯得非常完備,大乘經典是選擇來翻的,為什麼?太多了。當時交通非常不方便,運輸到中國來很困難,所以,在大乘經典裡面選擇,選擇最好的,適合中國人學習的,選擇這些東西。可能到中國來的一半都不到,這我們不能不知道。小乘是基礎,基礎太重要,所以小乘經翻得非常完備。我們今天《大藏經》裡面的《四阿含》是小乘經,跟南傳像泰國、緬甸,這些南傳巴利文的《藏經》一對照,巴利文的典籍比我們中文的大概只多五十多部的樣子,三千多部經只多五十多部,就不算什麼了,知道中國小乘經翻得這麼樣的完備。所以中國有兩個小乘宗派,叫俱捨宗、成實宗,唐朝時候有,都是先從小乘奠定基礎,然後才能學大乘的。可是中國人,實在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情結很深,唐朝中葉以後就不學小乘了。是不是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意思?沒有。因為中國這些高僧大德發現,中國的儒跟道不輸給小乘。

  所以中國無論在家、出家不學小乘,學儒、學道,儒跟道是中國本土文化,代替小乘,這樣成功了。所以現在這個一千七百年都是這樣做的,這一千七百年,每個宗派那些高僧、祖師大德出了很多,證明有效,用儒跟道代替小乘有效。所以儒釋道在中國就變成一家,形式上有儒釋道,實質上沒有一個不學。學佛的人都讀四書五經、都學老莊,道教的道長也學佛經、也學儒書,儒家念書人他也學道、他也學佛,所以實際上幾千年前都已經融通了。我們在少林寺發現一個碑,這個碑傳說是唐肅宗時候立的,唐肅宗是唐明皇的兒子,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這個碑是什麼?「三教九流是一家」。現在我們講多元文化、講宗教大團結,唐肅宗時代碑立在那裡就告訴我們,是真的,那個時候的人已經開始三教九流是一家,多元文化的思想在中國發展得早,唐朝時候已就提出來,不是現在時髦的學說。所以法供養重要。

  我們儒釋道這三個根太重要,這三個根是戒律的根本。學習一定從《弟子規》學起,第二《感應篇》,第三個《十善業道》,有這個基礎再來學佛就沒問題了;出家還得要加一本,《沙彌律儀》,四個根。這四個根扎下去之後,無論是學儒、學道、學佛決定有成就,學儒成聖、成賢,學道成神、成仙,學佛成佛、成菩薩,真能做得到。所以你沒有根不行,沒有根,苦學一輩子,到後來都沒有結果,你就曉得扎根多重要。有這四個根,佛教就興旺起來;沒有這四個根,佛教肯定會滅亡,這是我們不能不注意的。今天供養三寶,用扎根的教育,然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真供養。這個供養讓佛法久住世間,續佛慧命,這真供養,這一生就沒有白來了,這一生到這個人世間建功立業,那真有價值。所以這個在今天不能不知道,如法修行,利益眾生。世尊當年在世,一生給我們示現的,做出來給我們看的,是身行言教,佛經裡這些戒律他全做到,經典上所說的,沒有一句他沒做到,這才是個好老師。

  所以我們要修供養,下面講「又分三種」,這三種講供養,供養又分三種,第一個是「利供養」,這個利就是前面講的財供養,「奉香華飲食等也」。第二「敬供養,贊歎恭敬也」,這個供養是替佛菩薩介紹學生。諸位要知道,佛法是師道,老師都非常謙虛,愈是有德行的人愈謙虛。你向他請教,他說我什麼都不懂,你要找高明人向他請教。絕對沒有一個老師說,我行,你都來找我,你不懂的都來找我。這個老師沒有。現在有,現在很多,古時候找不到,古時候都是謙虛。所以現在學校招生,從前哪個老師敢招生,你太狂妄、太自大了。招生不就表示什麼?我是個好老師,我有能力教你們,你們都跟我來,那就這樣的。以前不是的,以前老師謙虛。學生怎麼辦?同學介紹,我在這裡學得很好,我介紹一個人,我那個老師不錯,你可以跟我一起跟他學,介紹給老師,不是招生。我們要怎樣去接引這些大眾?大眾對老師又不認識。所以學生就要表示很好的榜樣,對老師恭敬贊歎,別人看到了,這是什麼?這個恭敬贊歎就是替老師介紹學生,這麼個意思。

  不是老師一定要我們恭敬,不是的,老師不會說這個話的。我們對老師心裡恭敬好了,形式上有必要嗎?形式上沒有必要,形式是演戲做給不懂的人、不認識的人看的。愈是有地位,在家信徒有地位、有學問,對這個出家人這樣恭敬,別人看到了,那一定有道德,一定了不起,人就都來了。這是學生應盡的義務,這麼一個好老師,人家不認識,當面錯過太可惜了,我們知道有緣,不跟他介紹,我們的罪過,我們有義務介紹。老師活著在世要常常去看老師,這是什麼?做給社會大眾看的,讓社會大眾知道,這是個高人,雖然默默無聞,真有修持、真有道德、真有學問,廣為介紹。老師不在了,建立一個祠堂紀念老師,老師有著作在,讓後人知道,肯向老師學習。我們的講堂、教室,我們會把老師的照片供養起來。這是什麼?這向廣大群眾介紹老師,讓大家認識老師。老師不在了,真的,統統都有著作流傳後世,人家將來看到這個東西,知道這是寶,這是個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修行人的著作,會格外的重視,一心一意向他學習,目的在此地。

  佛陀在世,大家都知道一生沒有住處,釋迦牟尼佛沒有建一個道場、一個寺廟,沒有,一生都沒有;圓寂的時候在野外,在樹林裡面。死了以後,你看後人給他蓋大雄寶殿,像皇宮一樣,塑個像供在裡面,這是什麼?都是讓一般人民對老師生起敬仰的心。能敬仰這個老師,對學生也就敬仰,對於老師的遺教經典,會生起信心、會生起興趣,由佛的弟子們來教導他們,他們歡喜接受,用意在此地。最初建立寺院庵堂真的是學校,寺院庵堂天天上課,我們這講經是上課。不是一個老師,真正身行言教的老師,大的寺院幾十個,小的寺院大概也有十來個,所以他的教學不中斷。學生多的時候,應學生的要求,特別給他開課,殿堂就是教室,每個殿堂都開課,像學校一樣。但是學生不能夠每門課都學,不許可的。中國古人的教學,講求的是「教之道,貴以專」,這個話雖然是老祖宗提出來的,佛教遵守,所以你學經教只能學一門,你不能學很多門。

  像我們現在早晨這兩個小時,在這裡學《無量壽經》,隔壁那個教室,他們那邊講《金剛經》,你在我這邊聽完了,到那邊再去聽《金剛經》許不許可?不許可,你只能學一種,你不能同時學很多種。這種學畢業、完了,他畢業是一個科目、一個科目,這個科目學完了,你可以再選那個科修,可以另外選一部經去修。這個科目沒有學完,不能學第二個科,一門深入能得定。所以因戒得定,戒是規矩,嚴格遵守規矩,他心清淨會得定。定的時間久了,又天天在聽經,不定什麼時候豁然大悟,就開悟了,這才是學習的目標。所以我們學習目標,第一個是得清淨心,第二個是得定,第三個是開悟,到開悟那就是圓滿。開悟之後無論哪個經教、哪個講堂,都歡迎你去聽;沒有開悟之前,不行,你只能學一門,你不可以學兩門。這敬供養,懂得恭敬的真實義。

  第三個「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老師對學生的考核,就是學生的成績,要在這方面考察。換句話說,你所學的東西你做到沒有?如果所學的東西,不能夠落實在生活,不能落實在工作,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沒學到;換句話說,不及格,不得受用。所以佛法它是真的學問,它不是假的,學以致用,它對這個比什麼都重視。你學了沒有得到真實利益,你學它干什麼?真實的利益,頭一個身心清淨,煩惱輕、智慧長,肯定的,這你自己得的好處。果然心清淨,智慧增長了,你可以想想,你在家學佛,你家庭幸不幸福?你會帶給一個幸福的家庭;你有智慧、有德行,你經營的事業是菩薩事業。現在在中國有幾個示范點,胡小林的公司企業,菩薩企業。青島劉克成劉總,她也把《弟子規》落實在整個公司,員工一千多人變成一家人,她真做到,真落實了,菩薩企業。行供養比什麼都重要,到行,真干,那就是真的了。做不到,天天念經,天天聽經教,做不到那沒有用,那不是真實利益。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不會失掉,修是修正,行是行為。從前你經營你的家、經營你的事業,你的想法、做法錯了。現在覺悟、明白了,依照佛的方法、依照《弟子規》的方法、依照《感應篇》的方法,把它修正過來,把三個根都在你的家庭、在你的事業上生根,扎根下去,把你所學習的佛法,讓所有員工大家都能得到法益,這叫修行。

  「《甄解》曰:能游無量佛土,興供養雲,故雲供養諸佛。」供養後頭用個雲,佛經上用這個字很多,這個字代表是什麼?代表不著相,就是根本智。雲非空非有,我們在地面上看雲彩,有;你坐飛機到那邊去看,沒有。所以它代表什麼?形相好像有,實際上沒有,代表這個意思。告訴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再多的好事,你心地要清淨,不能著相,著相就錯了。雲代表不執著、不分別,更深的意思是不起心、不動念,代表這個。所以興供養雲這是自行,自行之後要知道化他,幫助別人,「開導群生」。「如《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眾生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常修淨土,教化眾生」,「是名開導群生」。知道國土也是空的,眾生也是空的,菩薩教化眾生、開導眾生,給眾生做好榜樣沒有一天停止,不消極,干得非常積極,這個意思要懂,所以自行而後才能化他。自己沒有做到,去教別人做,別人不相信,說你是假的,你欺騙他。你自己真做到了,你再去教他,他會感恩你,他真的向你學習,為什麼?看到你太好了,確實你比我高明,比我做得好,我應當向你學習。所以後頭有這一句,這是佛菩薩住在世間的使命,他沒有別的。「開」是開啟,「導」是引導,引導、開啟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幫助社會恢復到安定和諧,我們中國傳統教育裡面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從前的家可以用現代的企業來代替,因為是大家庭,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一個大家庭。大家庭樣樣如法,對社會、對國家就是最大的貢獻,帶給社會的祥和,帶給世界的和平。終極的目標,如果說是懂得佛法,那應當常修淨土,來生再不搞六道輪回,這才是真正的究竟。要有真的在家商人菩薩來經營這個事業,帶動社會,好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通達法性 供佛度生—如何振興佛教  (共一集)  2010/8/14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節錄自淨土大經解演義02-039-0114集)  檔名:29-182-0001

 

上一篇:淨空法師:嫉妒、傲慢是嚴重障礙
下一篇:方海權:為什麼熱心傳佛法給眾生會得大財富大智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