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空觀思想的永恆意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空觀思想是佛法的精髓,佛法與眾不同的特色都可在其中找到,它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兩千余年來一直發揮著輝煌的生命力。  

空觀思想強調一切現象或事物(法),並不是有些是空,有些不空,而是“一切皆空”。這套思想起源於佛陀的“緣起說”,龍樹繼承之並將其系統化。然而什麼叫做“空”?為什麼“一切皆空”?它的論據何在?筆者將予簡短的說明。  

依據龍樹在《中論》一書的論點,一個事物之所以“空”,乃是因為這事物是“緣起的”,因為是緣起的,所以這個事物沒有自性(實體),事物沒有自性故說之為“空”。“空”的定義是“沒有自性”,因之,事物之所以“空”(沒有自性)是根據“緣起”的。  

“緣起”又是什麼呢?佛陀在觀察萬物時,發現一切事物皆是依賴各種因緣條件而生起。因緣條件發生了變化,事物也就產生變化;因緣條件消失了,事物也就不存在(消滅)了。說有某種事物是“不空的”(有自性的),就是說它不是緣起的,它的產生或存在不必依賴因緣條件。這樣的一種存在,必然地包含著如下的性質:1、完全的孤立性或獨立性(不依於因緣),2、恆常不變性(沒有生起與消滅,互古常存),3、主宰性(不依因緣,就能完全地自己主宰自己)。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宗教哲學體系都主張這種“不空論”,例如主張 有“上帝”(婆羅門)、“靈魂”(神我)、實體(不論是一元的、二元的或多元的;精神的或物質的)、理念、極微等等,這些思想在佛法看來都是“戲論”,經不起緣起的考驗,即使佛教中人有主張“涅槃”是恆常自存、非緣起的,也為佛陀和龍樹所破斥。  

這種“一切皆空”、“一切皆緣起”的思想具有什麼樣的永恆性意義呢?下面幾點可以說明:  

一、緣起的思想反對一切“恆常性”的存在。佛陀對萬象無常的體驗和“緣起說”密切相關,一切事物都在生起與消滅的過程中,而事物的生滅必有其因緣條件,這是有廣泛的經驗作基礎的,從現實的經驗和以此為基礎的推理尋思中,找不出任何超越經驗、形而上的實在。每一件事物都在演變中,同時又不是孤立而封閉的存在,從這一意義言,緣起性空思想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一個開放(open)系統。  

說“一切皆空”意味著一切都是開放的、可變的。以人的煩惱言,如果主張人性必然含藏煩惱,則此煩惱也因此必然不可改變,那麼再如何精進修行也不能將煩惱消除,這樣一切宗教活動皆變成不可能而且毫無意義了,反之,正因為煩惱沒有“定性”,才有可能解除,人人也因而才有成佛得正覺的可能性,所以龍樹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這種開放性的思想,允許人類去掌握或創造一切可能的因緣,以改變自己及改變世界。  

二、緣起性空的思想,是和人類古老傳統的思維方式──形而上──神道的封閉思想完全不相融的。這可從佛陀及龍樹當時對婆羅門教的“婆羅門”(上帝)及 “神我”的猛烈抨擊看出來,一旦根本上否定了任何形而上“實在”的思想,它們的尾巴附屬品──宗教、封閉的道德、僵化的政治社會制度也就失去其立足點了。就當時的社會背景而言,佛法這種新思潮可說是劃時代的革命性創舉,人類成熟理性所開創出來的無比光輝與果實。這種開放的思想,本來就隱含著對任何封閉僵化制度的批判,可惜後代佛教思想家並不努力發揚光大這方面的蘊含,這無疑是值得惋惜的。現代佛教徒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恢復佛法原有的激進性,對各種不合理的制度或社會現象加以批判,畢竟這是實現“人間淨土”的必要手段。  

三、緣起性空思想既主張宇宙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從而吾人對現象發生的因緣條件的追尋也是一個無止盡的工作。換言之,人類知識的進展是一個無止盡的過程,這完全符合現代科學的思維方法,佛法教示我們如實地正觀萬物,如實地找尋因緣條件,回歸現象本身,而不依賴形而上實在來解釋一切,這是佛法被稱為“理性的宗教”的根本原因,佛法“世俗谛”可以包容一切合理的科學思想與政經制度。世俗谛經過無限的擴充與修正,將有助於“人間淨土”的實現。四、佛法這種積極追求事物生滅因緣條件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發現了“苦集滅道”四聖谛的道理,這使得佛教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四聖谛是佛法的真谛,在任何時空下都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糾纏,佛法指出人們的煩惱是有其因緣的,而這因緣是有方法去消滅的,最終人可以獲得自由自在的解脫境地。 依佛法的觀點,煩惱的原因是貪嗔癡三毒,而三毒的根源來自對“自我”的執著(我執),由於這種我執,人們傾向於把世界分成“我”和 “非我”兩部份,以自我為中心去主宰“非我”,並變成我的所有物(我所),這樣的我執就是“無明”(癡)。人們妄想自我是孤立自存,不受外物影響,可以自由主宰一切的存在,這種妄想即是把自我視為“自性”的有實體的存在,推而廣之,即形成形而上實在(神、絕對)的思想。  

緣起性空說指出這種思想的虛妄性,從而去除以自我為中心的封閉偏狹心態及行為,進而徹底解決貪嗔癡三毒,人心從此不受物役,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種純淨開放的心靈與一切事物應對,逍遙自在無所畏懼,這就是佛教所要達到的人格理想──涅槃境界。佛法這種解脫觀,既是宗教的又是哲學的,沒有絲毫不可捉摸的神秘性可言,它既具有合理精深的內涵,同時又是平易近人的生活實踐,佛法何以能在兩千多年來始終散發著驚人的“魅力”,根本緣故在此。

 

上一篇:印光大師:生出離心(白話文)
下一篇:淨空法師:人不能跟命爭,這個道理要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