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放生時如何當好義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各位法師、各位同學:

上午我們將舉行放生活動。因為放生物還沒有運到,所以就利用這樣一小段時間,同大家談一談關於放生的一些意義。

放生,就涉及到生命的問題。生命是怎麼來的?一般來講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生命是自然的。也就是認為我們人,生也好,老也好,病也好,死也好,就這樣來到世間,就這樣一天一天過日子,死了後也不知道會去什麼地方?反正順其自然。這是比較多人的一種認識。

第二種說法:生命是靠非自然力而存在的。也就是認為我們生命的來源,是靠神來給我們安排和創造的。

第三種說法: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主體,它是怎麼來?怎麼去的?靠什麼力量來推動?就佛教的觀點來講——業。我們常常講:業感緣起。生命推動的力量就是業力,我們在無明長夜當中輪回也好,轉凡成聖也好,都是業的力量在起作用。業的力量有世間業的力量,有出世間業的力量,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想在世間當中輪回,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逆生死流。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老死滅。隨順世間輪轉的業力,都是從無明出發,則所有的造作都是生死輪回之因,都是生死輪回的推動力。反過來,就是智慧。智慧推動力所產生的結果跟無明推動力所產生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是對生命來源以及它的何去何從的三種說法。

如何把放生同自己的生命,同這些放生物,乃至其它動物的生命聯系起來呢?我們看到這些放生的小動物,會怎樣作意呢?

你在家裡,可能養了金魚,養了貓、狗等寵物。對於這些寵物,我們可能會很在意,會說:這是我的金魚。這是我的貓,這是我的狗等等。會很在意自己所養護的這些小動物,會很用心去照顧。

在家裡,自己對父母,對兄弟姐妹,對自己家裡的人,也會很用心去照顧,用心去孝順、和睦、愛護等等。這些都是因為你心裡想:他是我的父親,她是我的母親,他是我的弟弟,她是我的姐姐,她是我的妹妹……總之,跟“我”有關系的人,我才會對他好,這就是眾生的分別心。

同樣都是動物,我們看到這些放生物,跟看到自然界所存在的其它動物,以及你家裡養的動物,乃至我們自己家裡的人,大街上的人,自然而然我們的看法、認識、感受就會不一樣,這就是業不一樣。你的感受怎樣,取決於你認為對方跟自己的生命是否聯系在一起。

我們要學大乘發心,普度眾生。所謂普度眾生,就是要把我們的心跟一切有情的心相聯系,把我們的生命跟所有眾生的生命相聯系。佛教有句話:“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是沒有條件。所謂沒有條件,就是沒有人為設立的這是什麼關系,那是什麼關系;同體——大悲是同一個體性的,面對任何眾生都是無二無別的。

我們剛才談到生命的來源有三:自然的力量,神的力量,還有我們自己的造作。在現實社會當中,有很多的因素都是人為造成的,就是人為給他加上去:這件事情是什麼意義,那件事情是什麼意義;這件事情有意義,那件事情沒有意義。這是人在現實生活當中,人在社會當中的一種屬性,是社會賦予我們的一種意義,而不是人本身自己存在的意義。

宗教對人的意義之看法又不一樣,是更高層的。我們學佛法,要從哪一個形態來認識自己生命的意義,就很重要了。如果我們看到那些被捕殺的生命無動於衷的話,我們對其它動物,對其他人的痛苦快樂、他們的問題,也會無動於衷。無動於衷,不是說我們已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不會受到外境的影響,反而恰恰是說明,我們面對生命受到威脅,面對死亡,面對極度痛苦的時候,內心裡沒有悲憫心,沒有同情心。這就說明,我們學佛法,發心上還有很大的問題。

放生,就是要把我們內心當中的這些殺心殺機、損惱眾生的動機和煩惱去掉、放掉。這就需要一個外在的境界來培養我們內心當中的這種慈悲心,來幫我們把內心當中的怨恨、嗔恨、殺心、損惱心去除掉,也就是要培養我們對其它眾生的同情心、悲憫心、慈愛心。

佛法是非常具體、可以實踐的,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是能夠得到利益的。常常說,修學佛法的目的是要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有眼前的,有究竟的。就眼前的來說,一個人如果佛法學得比較好的話,他肯定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一個積極向上的人,肯定有很好、很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因為當佛法現起的時候,內心裡就會有力量去面對所有的境界,去面對所有的人跟事。因為當佛法現起的時候,你的無明煩惱就消除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煩煩惱惱、六神無主、猶豫不決、彷徨不安,不知道怎麼辦?那都是煩惱當道的一個表現,一個特點,一個現象。

有時候,佛法學得比較久的人,會有一些問題,他會覺得:我學佛法學了那麼久了,怎麼沒有靈驗呢?佛法學了這麼久,這麼有體會,別人怎麼不了解我?他就會很苦惱,就會有疑惑,我們內心當中,就會跟信心背道而馳。我們高興的時候,非常容易去幫助別人、去給別人講佛法、去引導別人、帶動別人,這是心情好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做善事、幫助別人,是因為自己心情好,所以生命的內在有動力去做,認為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那個時候,你就願意去幫助別人。但是,利人、利益眾生是很難的事情,幫助久了,一天、兩天、三天,到最後就不提了,提的話自己也不照著去做了,這就是在退失。這種利益別人的心慢慢在淡化、慢慢在縮小,淡化就是沒那麼強,縮小就是縮小范圍——你願意聽,我就給你講一講,不願意聽也就算了,乃至慢慢地,就不想去跟別人說法,不想去幫助別人了。這樣的話,跟著學的人,也會感受到:這個人為什麼不怎麼管我們,也不給我們講佛法、帶動我們了?慢慢地,內心裡就會有許多積怨、抱怨。積怨久了,就會非常痛苦,因為內心裡有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掉。

有這些問題怎麼辦呢?這些煩惱、垃圾、塵垢,需要把它說出來,倒出來。於是有些人就會去找一個傾訴的對象,講給人家聽:我最近被法師、同行批評了,心情如何不好。對方可能就會想:你已經這麼發心了,別人還批評你,是不應該的。於是對你產生同情心。這時,你就會覺得:對方很了解我。只有這個人才了解我。這是很有問題的想法。其實,那個時候,只是對方對你這種痛苦的一種同情心。實際上,這些痛苦是怎麼引發的,其過程是怎麼一回事,我們住在寺裡邊,學佛法,是為了什麼,這些他都毫無了解。

學佛法學久了之後,就很容易想要把我們內心裡的煩惱、無明、塵垢、那些情感、那些體會,向另外的人表達。可你的體會是什麼呢?都是一些痛苦。為什麼這麼多痛苦呢?是因為佛法沒學好呢,如果佛法學好了,自然而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痛苦了。

有些人說,這個法師這麼講,那個善知識那麼講,還有第三種、第四種講法,是不是互相矛盾?這都是我們非理作意的表現。講佛法的目的,是為了要對治眾生身上的毛病,講說的人有可能看的角度不同,解決的問題不同,所以都是需要的。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存在的問題也不一樣,他要去對治,就是別別不同的。但是大家又有共同的地方,共同的地方跟別別的地方又有區別。也就是說,我們在寺院裡,或者在家裡,可能都會問:要怎麼用功?怎麼學習?這個就是共的。不共的地方,則是每個人的文化、年齡、學佛時間長短、發心大小、心胸格局的大小各有不同。

對同樣一個境界、一句話,個人的體會也會不一樣。10歲,20歲,30歲,乃至70歲,80歲,不同年齡階段對同一句話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我們學佛法也是如此,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們的體會都是會不一樣的。不一樣不等於說現在我認為對的,過去就認為錯了,或者過去認為錯的,現在認為的就對了。過去怎麼體會,代表你過去對佛法認知的水平;現在怎麼體會,代表你今天對佛法認知的水平。過去做的,是過去的成績,今天做了多少,是今天的成績。

我們學習佛法,講業果,是按心心念念來計算的。我們動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也不是說要等到最後再來細算,所有這些都是會有業果的。也就是說,我們如何思考、判斷、抉擇究竟佛法應該要怎麼學,究竟怎樣發大乘心,是很重要的。乃至說我們有沒有發大乘心,我們要不要發大乘心,我們有沒有准備要發大乘心,這都是很重要的。

什麼叫做發大乘心?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大乘人應該具備什麼條件?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這是很關鍵的,是有標准的,是有答案的。答案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緣起的部分,一個是空性的部分。空性的部分主要根據是中觀,是我們內在的一種體會和心靈上的一種境界。緣起的部分主要根據唯識,怎麼學才是菩薩,菩薩應該怎麼學。

緣起性空是什麼意思呢?首先要通達緣起,才能夠來觀空。因為你內心有這種正見,內心對空性有體悟,所以對外在無自性的東西就不會執著,能夠把事情辦好、辦圓滿,不會起煩惱。因為你知道怎樣做,最能夠符合現實緣起,最能夠符合大家的需要。

在空性方面,我們的體會是否如法,我們自己是很難驗證的。因為“下下人不知上上智”,只有更高的人,才能夠清楚我們這種空性的見解是不是有偏。但是對外在緣起的部分,我們是能夠檢驗得出來的。比如說我們這個場地,布置得合理不合理,莊嚴不莊嚴,音響的調配是不是合適等等。也就是說,在具體的、有形有相的東西、事物上,是有一定的外在的標准可以衡量和判斷的。

我們學佛法,在這兩個方面,都要去注意和用心。不學佛的人,可能更多的只是注意外在事相的部分,注重外在的行為,我們學佛法,既要注重外在的東西,也要注重內心的把握,是難上加難,缺一不可,不能偏離。這是一個事物的兩個認識角度,兩個認識角度都具足才是一個整體,才是圓滿的。也就是說,你坐在那裡思維,跟你在這裡參加集體念經,從佛法的究竟了義上講,功德都是一樣的,因為你都是和法相應。

那麼,問題在什麼地方呢?問題在於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能不能真正跟佛法相應呢?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號。儒家講“慎獨”,我們佛家講共業的力量。一個人跟佛法相應,只是一個人的力量,能不能持久保持這樣的歡喜心,保持這種內在生命無有窮盡的動力,這種力量對自己,對別人又有什麼作用,這些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你可能會說,我內心裡有很多佛法的體會,但是我們講出來,人家願不願意聽?聽不聽得懂?或是人家聽了以後能不能產生好的效果?這些都是很大的問題。

其次,假如寺廟裡沒有共修,近一步來講,寺廟裡沒有居士,沒有俗眾,也就沒有僧眾,也就沒有伽藍,沒有僧寶,沒有僧寶,佛法也就衰亡了。這些都是有連帶關系的。僧俗是一體的兩面,只有俗眾多了,才有人發心出家,出家以後,才能更好地傳播佛法,承擔如來家業。我們辦法會,就是要利人,大家來念經,吃齋,交流,淨罪積資,才能夠得到利益。大家看到碟片,看到我們的網絡上的弘法,能夠生起信心,這樣就能夠利益很多的人,這就是學佛法,這就是佛法和這個時代的因緣相結合,這就是我們借助科技平台來利益眾生。弘法不能離開整個時代背景,否則的話,我們就會偏離緣起,容易固步自封,脫離社會,脫離現實。所以要從更大的意義上來認識自己的生命跟所有眾生的生命是一體的,是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這是佛教大乘精神的體現,這才叫作菩提心。我們要不斷培養、策勵這種心,有了菩提心,才能夠談得上我們是在學菩薩的法,學佛的法。否則,就是在學二乘的法,甚至二乘的法還不到。即便你要學二乘的法,也要先從學人的法開始,就是從做人開始,所以學佛先從做人開始。


怎樣當好義工

――學誠大和尚在義工前行上的開示
大家發心當義工,為法會作前行工作,很難得。但是,怎樣才能當好義工?以下略談三點,以供參考。
一、明確目的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義工,首先需要明確參與法會的目的。
我們舉辦法會,就是為了更好地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善用人才。不信佛法的人通過參與法會能夠相信佛法,皈依佛門。己經有佛法基礎的人通過參加法會,信心得到不斷增長,資糧得到不斷積累。因此承辦一個法會,可以引導很多人信佛,啟發他們的信心,增長他們的善根。同時,我們也可以得到生命提升的機會,積累很多功德,獲得很多福報。
所以我們來參加法會的目的就是為了積聚成就佛道、圓滿菩提福慧資糧,幫助更多的人改善生命的方向。目的明確了,我們就會在承擔法會義工的過程中,積極提升內在的心靈,努力地改善外在的緣起,老老實實地反省自己的言行,歡歡喜喜地接納所有的人事,逐漸成長為合格的好義工。
如果我們參加法會的目的不明確,沒有學習和做事的方向,身心不容易得到改善,人事也不容易處理好,對三寶的信心容易減退,對法會的好樂容易消失。這樣,本來對佛法很虔誠、對法會很好樂,參與之後反而不好樂、不想再來了,造成在學佛路上出現較大障礙。其次,如果脫離了團體的共修,缺乏師長的引導、同行的策勵,自己一個人苦苦惱惱地修行,究竟有多大的進步,這就很難講了。
可見,我們來參加法會,承當義工,明確目的是第一步。
(我們心裡是否對參與法會的目的目標很清晰,很認同?目標為何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善用人才?這與成佛的宗旨有何關聯?在法會中是否能經常提策這一目標?法會結束後,是否拿此目標檢查自己是否達成此目標,或在向此目標靠近?)
二、善觀緣起
其次還需要透過對法會中種種事理的觀察,來培養對緣起的觀照能力,從而進一步擴大心量。
我們要善於觀察種種事項,善於觀察不同事項之間的相互聯系,善於觀察事情之所以發生的道理,觀察好了知道如何抉擇。如果觀察不清楚,對事實本身不了解,對重重無盡的緣起缺乏認識,那麼我們就只能看到非常有限、非常表面的一小部分,沒能真正把握到緣起核心的內容。因此我們往往就不容易明白真相,不懂得抉擇,無明煩惱緊隨著就會發生作用,容易埋怨別人,觀察過失,甚至退失對三寶、師友的信心。
以“福慧之旅”法會的前行工作為例。前行工作做的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法會正行是否順利,關系到每個人在這次法會中進步的大小、提升的快慢。並且,這次法會做好了,下一次法會就有了很好的基礎。這樣,法會才能一次比一次辦得好,學員和義工才能越來越得到提升,我們的團體才能越來越得到增長。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觀察各組、各部乃至法會整體相關人、事、物種種的事理、重重的緣起,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符合當下緣起的相應安排。如果我們忽略了法會前行的重要性,觀察不到前行工作與正行乃至與下一次法會的關系,或者雖然知道前行工作很重要,但卻沒能很好地觀察到本次法會的實際緣起狀況,都會影響法會整體的開展,影響參與法會的每個人的提升。
更進一步觀察,我們會發現,我們所舉辦的法會不同於世間的一般活動,在法會當中,不僅是僧眾,義工組員、組長、部長、執委也都是非常關鍵的中流砥柱。法會辦得好不好,就看大家是否做得好,再擴大來看,我們的團體是佛教中的中流砥柱,我們所作所為關系到佛教將來的發展方向,緣起是重重無盡的,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站在自己的緣起點上,不斷去觀察,不斷去放大,逐漸觀察到整個團體的緣起網絡,將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的生命緊密聯系在一起,擴大利益眾生的心量,讓自己越來越得到提升,讓生命更加有意義。相反,如果我們沒有善觀緣起,將自己孤立於團體之外,把法會同佛教相隔離,狹隘的心胸就得不到拓寬,生命便不容易獲得真正的成長。
因此,善觀緣起才能夠更好地抉擇事理、護持法會、擴大心量。
(參與法會、當好義工為何要善觀緣起?怎樣叫善觀緣起?為何善觀緣起能幫助我們打開心量?您是否有過善觀緣起的實際經驗?)
三、盡心盡責
我們有了明確地目的,了解了種種的緣起,還需要在法會當中歷事練心,盡心盡責,通過把法會的事情處理好來促進心靈的提升,並且幫助別人改善生命,從而積聚成佛的福慧資糧。
為了讓法會能夠如法有序地運轉,我們安立了執委、部長、組長、組員等等職務。每一種職務就是一種責任,每一種職務就表示一種義務;擔任一種職務就負有一項責任,就要盡一份義務。
如果我們不承擔這項責任,不盡這份義務,將會怎樣呢?社會上的人講究職業道德,沒有職業道德別人就不和你交往。我們在法會中如果沒辦法盡責任,或者不去盡責任,不僅自己不能夠進步,還會影響到第二個人、第三個人。同時,大家都看到這個人不負責任、負不起責任,久而久之就對他失去了信心,不在再讓他承擔事情。這個人也就逐漸成了對大家沒有作用的人,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沒有價值的人。並且,由於個人的不盡責任,還會影響到整體的正常運作,妨礙集體的共同提升。一個人的生命只有對大家有作用,對團體有付出,對別人有幫助,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生命。所以,我們要向大慈大悲、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學習,在法會當中承擔更大責任,盡更多的義務,把握生命中更好的成長機會。
那麼,怎樣更好地承擔責任、履行義務?我們常常說歷事練心,這就需要將參加法會的目的和對種種緣起的觀照,結合到具體事項的落實當中,透過成辦法會、成就他人來提升心靈、換句話說,學做事的本身就是學做人,事情做好了,自己也就成長了,在成長的同時又能成就別人,這就叫做“成人之美”。如果做事不能成就,反而屢屢耽誤事情,不僅自己得不到提升,也很難幫助別人提升。因此,作為執委、部長、組長乃至組員,無論第一次參加法會還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都要努力做到盡心盡責,因為每一次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成長都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去用心,一步又一步地去落實,一方面幫助別人,引導別人,另一方面提升自我,那麼,我們就是稱職的義工、優秀的義工。
希望大家都能明確目的,善觀緣起,盡心盡責,在法會中獲得更高更快的提升!祝福大家!  

上一篇:播種真理的人
下一篇:正確的認識佛教及因果關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