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為什麼修行人一絲貪戀念頭都不能有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以上貪欲的業相,貪欲圓滿的相,種種不圓滿貪欲的相,學習時,如果不反觀自心,只是字面上記憶宣說,那就和修行無關。上面講過一切佛語、菩薩語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聞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聞思和修行脫離,這樣聽聞,得不到真實受用。正確的方法應當是一切言教聽受之後,就要返觀自心、消歸自心,這樣對治,才能學一分,就以一分離過增德。譬如這一段講了貪欲種種的差別相,實際上都是直接指我們內心貪欲的相狀,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我們生於娑婆,必定是有貪欲,只不過所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沒有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這段的學習就很重要。我們對照論文,應當返觀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貪欲,是貪名聲?還是貪利養?貪恭敬?貪異性?貪財物?或者貪後世升天?這些要一一檢查,如果一天之中貪心等惡念多,就是墮落惡趣的前相,不及時遣除,後果不堪設想。
學習貪心圓滿的五相,應當把握一個要點,就是一切業都是從心而生,一念微細之間不知防犯,就會發展成嚴重的障礙。所以起心動念時,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觀照,習氣一增上,心態會逐漸轉變。譬如對小車、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習氣增上就會逐漸發展成有貪婪心、有饕餮心、有謀略心、有覆蔽心,貪以成性就會淪為不知羞恥、不知出離的心態,這樣成為貪結,嚴重障礙出離。既然知道業是起於心念,一念心雖然微小,關系卻是極大,不及時對治就會出現巨大過患,因此首先應在起心動念上勘察,到底對於何物何人、何種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責,或者用心咒佛號轉掉,這樣才能遮止惡趣,遮止輪回。下面看兩則公案:
臨終時依戀妻子死後變成妻子鼻子內的小蟲:
佛在世時,有一位居士,信奉供養三寶。在他臨終時,妻子在旁邊悲傷痛哭,他聽了心生悲哀,在對妻子依戀不捨的狀態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並未離開,在妻子的鼻中化為一只小蟲。有個修行人見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勸解她。恰好這時候婦人的眼淚鼻涕一塊流出,蟲子也跟著掉落在地。婦人見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腳把蟲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訴她說:“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婦人說:“我丈夫奉經持戒,精進修法,沒有人比得上他,為什麼會變成蟲子?”修行人說:“因為你對他非常恩愛,在他臨終時,以你的哭泣使他動了眷戀之情,所以墮落成小蟲。”修行人為小蟲說法,小蟲聽法後忏悔,命終升到天界。
從這則公案也能看到,臨終時刻最為要緊。古人說“念不一,不生極樂”,如果臨終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貪婪就會墮落。《楞嚴經》上講純情即墮,純想即飛,我們都會有這種體驗,一起貪欲,心是下墮的,臨終時如果生起貪心,不論貪著親友或名利,都決定是墮惡趣的因緣。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習,可是對妻子一念愛染,使他墮為小蟲,可見貪欲是解脫的大障礙,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無欲或者不被欲塵所轉,必須平時鍛煉從一切欲塵中出離,如果只寄希望於臨終時有種種順緣輔助,這是不保險的,還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綿密治心,只有長久地練習,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觸色聲等欲塵,要保持高度警覺,心一住塵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語或佛號,像利劍一樣斬斷情思,如果不是這樣,到臨終一刻,一念生情,就會前功盡棄。學習貪心的業相,應當時時刻刻用在自心上觀照。
商人們心生眷戀妻兒之情而落馬被羅剎女全部吃光:
《釋迦佛廣傳》中記載,釋迦佛因地時曾經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當時他帶領五百人去海中取寶,誤入了銅洲羅剎女的領地,和羅剎女們結婚,生兒育女。最終他們設法騎上具有神力的駿馬王,准備逃離羅剎國。這時候,羅剎女們打扮好,攜帶著兒女對商人們高聲喊道:“懇請你們能把我們當作家屬,我們已經沒有任何家人親戚,只有你們可以作我們的怙主、依投處、無偏親友。這些是你們所有的飲食、妙衣、住處、珍寶、金銀、右旋海螺……,請與我輩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們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那也請你們無論如何要把兒女一同帶走。”
商人們聽後,有些開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頭,有些想到兒女,有些想起飲食等物,結果這些人全部相繼落馬,眾羅剎女頃刻就把他們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無思無念,順利返回。
這則公案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其實我們正身處在現代羅剎世界,物質異常繁榮,外境令人眼花缭亂,充滿了種種誘人墮落的色聲欲塵。只要有錢,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時髦的巴黎時裝、名貴的首飾、高檔化妝品、奔馳寶馬等高級轎車、猶如王府般的豪宅,種種奢侈享受方式,種種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處在這樣的欲海當中,如果對這些似乎清淨美妙的假相產生耽著愛染,決定是個個相繼落馬,成為羅剎女的俘虜。這些欲塵從本質上來說是虛幻的,而我們欲界凡夫從無始以來就對這樣的欲塵有著強烈的貪執習氣,認為是恆常的、真實的、清淨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脫,唯有像桑嘎拉這樣於欲塵中無染,才能真正地超脫欲界,否則我們決定只有墮落惡趣而已。
頂生王本具大福德,因起貪心遭惡報:
《賢愚經》中有一則頂生王的因緣:頂生王是以宿世福報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經過三十三代天帝釋,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釋王朝時,阿修羅王興兵攻上天庭與帝釋戰斗,帝釋打不過,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頂生王出來吹貝角,彈弓箭,阿修羅王當時就墜落在地。頂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無人可比,今天還和帝釋天共坐干什麼?不如把他推倒,獨霸為快。”他這個惡心一生,很快就墮在天宮的大殿之前。
在他快死時,有天人問他:“假如後世有人詢問頂生王是如何命終的,應當如何回答?”頂生王說:“應答:‘頂生王是因貪欲而死。’”看過《賢愚經》的人都知道,頂生王曾經統領過四大部洲四十億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連下珍寶雨,後來逐步發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他仍然心無厭足,最後變成這樣的下場。從這個公案可以看到,頂生王的貪欲是一級級發展起來的,本來以宿世善業,享受福報,沒必要再在這上面去執著,但是因為他在享福的同時,耽著利養不知滿足,所以由耽著心惡化成貪婪心,不斷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長;進一步又有饕餮心,對於帝釋天王的權位勢力,心生羨慕;由權力欲的膨脹再生起謀略心,想獨占天王之位;以貪欲不知羞恥,故不知出離,這樣貪欲圓滿,導致墮落。所以名聞利養實為修行者的大敵人,我們應當心中常常思惟出離,求得離欲的妙法。
這個公案也具有現世意義,當今社會普遍贊揚對所謂權勢、地位、事業、財富等的追求,人們的貪欲不斷膨脹,不擇手段謀取私利,內心煩惱熾烈、惡業積累迅速,但最終無法逃脫因果律的嚴厲懲罰。
貪欲的異熟果是墮入三惡道。地獄痛苦深重,如果是轉生餓鬼道和旁生道,也是沒有衣食,即使拋棄的糞穢也難以得到,這樣歷經漫長的生死。即使以善業力恢復人身,仍然貧窮下劣,處處乞討也是一無所獲,即使能有少許收獲也往往被人剝奪,沒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貪欲黑業的障礙,將會使所願無法實現。 (益西彭措堪布講《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三冊:申三、以理與公案教誡學人)
|
|
|
|
|
|
上一篇:神通不可貪求
下一篇:如何念佛最容易成就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