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能行法師:漫談學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漫談學佛

  中國佛學院北京法源寺首座能行法師開示

  什麼是佛!

  時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今天,尤其是年輕人和有些知識分子沒有接觸到佛學的人們,往往對學佛的人,會產生一種偏見和誤解,進入寺廟有一種神秘的感覺或誤認是封建迷信,甚至認為是落後、無知、愚蠢。這都是對佛教缺乏認識的具體表現。

  如果了解研究佛學之後,絕對會消除疑惑和誤解。有鑒於此,特作如下的漫談。我們要了解佛是什麼?

  “佛”,是印度梵語佛陀,全稱“佛陀耶”。簡稱謂:“佛”。譯漢語,謂“覺者”。即覺而不迷之義。佛不是神,亦不是上帝。佛與我們每個人是平等的。成了佛,比我們凡夫並不多一點。我們雖然是凡夫,比佛不少一點。所謂:“在心性上不可以增一物,在心性上亦不曾少一物”。佛與眾生是平等的,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凡夫與佛不同的地方是什麼呢?佛是覺而不迷,凡夫是迷而不覺。所謂:“迷者眾生”,“覺即是佛”。佛是有覺悟的人,人是沒覺悟的佛。正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就是佛”。用印度梵語講,即“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漢語謂:“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覺悟的眾生。譬如說,佛是一面鏡子,能照天、照地、照萬物,無所不照。既然凡夫與佛平等,為什麼我們凡夫不能照呢?佛這面鏡子,鏡光是干淨的,凡夫鏡光是污染的。什麼叫污染?就是我們心性上的沾染,壞思想、壞習氣、壞作風、十惡不善、五欲雜念、貪嗔癡愛、名利恩愛、酒色財氣,所謂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使心光不能顯現。什麼叫修行呢?即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自我改造。修者,改也。修改自己的行為是也。就是與壞習氣作斗爭。能把心性中的染污除掉,就成佛了。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是學佛之綱領。

 凡夫與佛差別在什麼地方呢?佛是“覺”而不迷,清淨無染。凡夫是“迷”而不覺,心光污染。學佛即是去“迷”還“覺”,去“染”還“淨”。凡夫與佛差別即覺、淨、迷、染四字差異。

  以上所談,我們明白:佛是人,是有覺悟的人。修行並不神秘,就是自我改造,與壞習氣作斗爭。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高尚完美有覺悟的好人。

  關於“宗教信仰”!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宗教,所謂宗教就是有一定的“宗旨”和“教育”。例如我國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五大宗教。這五大宗教有三個不同的分類,既無神教、多神教、一神教三個不同的概念。佛教是無神教,道教是多神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是屬一神教。

  中國過去就是一個多神教的國家,由於上古時代科學不發達,人們對大自然現象不理解,例如雷電的震閃、風雨的暴注,疾病死亡的莫測。因此有一種恐懼的心,產生了迷信,形成了什麼牛鬼蛇神的崇拜。科學發達以後,知道很多是屬於自然規律,並非神的作用。迷信及受到自然的淘汰。但是還有很多問題用科學也做不出正確的解答,既有一神教的產生,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信仰上帝和真主。所謂上帝萬能,創造一切,我們世界和生命都是上帝創造的,命運都掌握在上帝手中,一切聽命於上帝的安排。佛教是否定上帝萬能,不承認有個萬能的神和上帝能創造一切,故佛教屬於無神教。

  不論是多神教、一神教和無神教,教義不同,它有個共同的願望和目標,就是希望人類能過一種幸福生活,世界達到永遠持久和平。宗教之間是互相尊重的。宗教信仰是自由的。每個人都有信的自由,亦有不信的自由,有信這教的自由,亦有信那教的自由。過去信現在不信有自由,過去不信現在信亦有自由。今天信,我明天不信,有自由,後天我想再信亦有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不論怎樣自由,必須要在愛國愛教的基礎上自由。每個人都必須遵守國家法令、法規,都必須愛國,用戶政府。

愛教就是要遵守佛的教導:佛教到弟子要“斷惡、修善、利濟眾生”。佛教對善惡的定義是:“損人利己”即是惡,“有利於人”即是善。“不因善小而不為,勿因惡小而為之”。即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果大家都能愛國愛教,遵守國家法令政策,精神文明可以勝利的實現。

  佛教既然是無神教,究竟佛教信仰的是什麼呢?我們佛教不信神鬼、不信上帝,2500年前佛陀在講遺教經中告誡弟子說:“佛弟子不能求神拜鬼、信天、看相、算命、擇良辰吉凶、推步營虛等迷信活動”。所以說佛教是正信、智信、破除迷信的宗教。

  佛教徒學佛的目的“是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聖稱佛來迷惑眾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不在於討好殷勤,乃在於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新關懷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

  佛教不信鬼神,是相信“因果”的。使自己種因,自己結果,命運是自己掌握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自作自受、自因自果”的。古人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但世上的事不盡如此,有人說:“善人得不到善報,惡人生活得很好”。若只看到現世因果,確實有些好人過得並不幸福,有些惡人過得很美滿。佛教是要人們明白三世因果。三世並非指祖父、父母,而是指本人前世、今世和來世,是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即前一分一秒、前一年、十年、百千萬年都是過去世。“未來”之今後的一分、一秒、數月、數年乃至百千萬年。“現在”是不住的,“現在”馬上是“過去”。“未來”即可變為“現在”。是前無始後無終的。有些人不承認後過去或未來,說:“過去種什麼因我不知道,未來結什麼果我也不曉得,我是現實主義者,只見活人受罪,沒見死人帶枷。人死如燈滅,只要現在享受快樂,管什麼來世轉牛變馬”。這樣不信因果的人,精神非常空虛,所以六神無主,胡作為位,為非作歹。造成社會紊亂,不安定現象發生。

  因果律是這樣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例如說,你現在能得到榮譽、獎金、表揚、模范等,不是命運好,不是上帝恩賜肯定是你自己過去一定對社會、對人民做有好事和貢獻,所以才評為先進模范的獎金榮譽和表揚,是自因自果。假若你現在上班遲到早退,違法亂紀,胡作非為,做壞事,將來一定會受到扣獎金、開除、法律制裁等應得的惡果。所謂“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佛教相信因果。還相信因緣。所謂“因緣果報”內因外緣,因是種子,緣是條件。例如說,將種子放在石板上是不會發芽的,必須有水和土的外援才能生長。因果律有偈雲:“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譬如說:有些人很有才能得不到發揮作用,埋沒一世,潦倒終身。也就是沒有“緣”的關系。又如有些人有地位有權有勢,違法亂紀,沒有人能管它,逍遙法外,橫行霸道,等到打擊經濟犯罪運動時,一定逃不出法網,一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因果是不受時間限制的,故有現生報,多生、多劫的報。“劫”是時數,一個大劫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每一個小劫有一個增劫和一個減劫。一增一減時數為1680萬年。每一個大劫等於80×1680=134400萬年。故此因果不受時間限制。故而佛教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佛教不信神、不信天、不信上帝、不信命運,只信因緣果報。“萬有因果律”認為世間事沒有無果之音,亦沒有無因之果,“有因必有果”。古人雲:“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我們人生在世,大家都是希望求幸福,求安樂,爭取離苦得樂的。佛教的教義就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幸福、安樂、離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自求多福。“佛”叫我們要想離苦,首先要“斷惡”,要想“得樂”必須要“修善”。佛教之義是:慈悲平等的、萬物一體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自他不二的。以“慈悲為懷”,所謂“慈悲”,是與樂拔苦。如果大家都有一個萬物一體,自他不二,同體大悲的觀念和共識,人之善猶己之善、人之惡亦己之惡,利人即利己,這樣即所謂人間淨土,大同世界就可以到來。

  有人說只要做好事就可以,又何必要學佛呢?要曉得,做善事只能得人天福報,仍然在四生六道生死輪轉之中。學佛是為了解決一個最大的問題:“生死”。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生死”大事,只是不去追究何謂生、何謂死,以為一死即百了,什麼也不存在了,這是錯誤的想法。“死”只是現有的肉身改變,但我們體內的佛性猶在。也就是平常人們所認為的靈魂猶在。我們所作的“業”猶在。這是去不掉的。其實“生”與“死”是一體兩面,猶如手掌與手背,生死是不二的。“未知生、焉知死”。

  一個不明生死的人,往往是貪生怕死、喜生厭死、醉生夢死。這樣即便活一萬歲,亦是等於“行屍走肉”。生死是一件大事,但詩人漠不關心。我們餓了會預備食糧,冷了會預備衣服,熱了會預備空調、扇子,下雨會預備雨傘,可是人有生必有死,而沒有准備,實乃可歎可悲。

  我們學佛的人,對生死觀念,是不二的。大丈夫視死如歸,生而何歡,死而何懼呢?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像劉胡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雷鋒年輕雖死,他的精神仍在,有重於泰山。所謂“死得其所”。

 要知道我們這個“色身”,即現在的假我,是父精母血配合而生的,所謂:“二五成形”,是一部機器,四大假合的。除了“假我”色身之外,還有個“真我”,即使不生不滅的“佛性”所謂“二五成形,三五成性”。

  身形有生有滅。佛性是不滅的。世人迷失了本真,只為假體的追求,吃喝玩樂,迷真逐妄。所謂十纏十使積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塵妄作無邊之罪,迷淪苦海,深溺邪途,這是張家為男,下世李家作女,天上人間,驢胎馬腹,六道輪轉,永無出期。沒在生死苦海中。所謂“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學佛的人,就是遵循我們偉大的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導走出四生六道的苦海,到永遠超出三界之外的極樂世界,就的真正的解脫。什麼十四生六道呢?我們世間的生命有四種:(1)胎生;(2)卵生;(3)濕生(4)化生。胎因情有,卵惟想生、濕以合感。化以離應。六道通四生。

  六道:即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稱三善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謂三惡道。合稱曰:六道輪回(詳看六道輪回導論)。

  有人問,我們這個色身是假的,真的在什麼地方呢?要曉得人是生不認魂,死不認屍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滅、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充塞宇宙的。儒教雲:放之彌漫六和,卷之則退藏於密。所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嗅香,在舌談論,在手執捉,在足奔運。明白曰“佛性”,不明白謂之“精魂”。色身中有它在,是活人。它若離去,即死屍了。所謂“有理走遍天下,無力寸步難行”。世人只逐妄迷真,不曉得捨妄存真。佛教是真妄不二。真因妄有妄依真立,真妄不二。故曰心性之中不曾少一物,心性之上不可添一物,即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也。

  色身雖然是假軀殼、臭皮囊,也是來之不易的。佛在世時,有一天,與阿難尊者有段對話,佛用小拇指甲在地上挖了點土問阿難曰:你說是大地土多,還是爪甲土多?阿難答曰:世尊,大地土多,爪甲土少。佛說:答的很對,一點不錯,你要曉得,人身難得嘛。得人身者如爪甲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為什麼呢?人身是從五戒中來的,現在我們能得到人身,前世是遵守了五戒,所以今生能轉入了人道,得到了人身。(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為什麼人道中有富貴貧賤,智愚賢傻等苦樂不同的差異呢?五戒全則富貴,五戒缺則貧賤。我們佛弟子知道遵守三皈五戒。不學佛的人試問有幾人能遵守五戒呢?故曰:“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要明白現在我們在人道中的色身是來之不易的。希望我們要珍惜它、愛護它、利用它來為我們培福修慧。不可隨它造業。故曰“借假修真”。我們的假軀殼,譬如是汽車,真如佛性比喻是司機。汽車是一部機器,有司機在才能前進,後退,奔馳活動。如果汽車壞了,就要到廠裡修理,修好了還可以用,如果修理不好,零件不能使用了,就是廢鐵。汽車壞了而司機並沒有死,就又開另一部汽車去了。

  我們色身假體亦復如是。身體比喻汽車,佛性比喻司機,我們有了病要到醫院中醫治,病痊愈就能繼續工作,治不好,就死了,色身死了,佛性未滅,又轉世投胎了。故曰之分段生死,此乃自然規律,所以說生死不二。

  以上色身與汽車、佛性與司機是一種比喻,我們從比喻中悟明些道理。 假如我們真如佛性來運用色身,為大家做好事,勤奮工作,就能受到表揚、獎勵、榮譽,得到幸福的樂果。如果終日為非作歹、干壞事、吸毒等,自然會得到惡報的苦果,汽車的運用亦復如是。司機會運用他的汽車,搞運輸開出租,能掙錢養家致富,假若用它來防毒走私,搞違法活動,必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停運扣留。

  故曰:“禍福無門,為人自招”(《太上感應篇》)。以上說的人身難得的道理。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既得人身更應運用這易失而得得假體,追求永久的解脫。

  欲達解脫之道,除了學修佛法之外,別無它門可求。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可真難聞了,佛經雲,世人聞到佛法,比喻盲龜遇浮木。“盲龜”喻人,“浮木”喻佛法,人能遇到佛法,如大海洋中一直瞎眼盲龜,一口咬著了一塊漂浮的木頭,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呀!若隨便丟掉,是再難遇上的了。遇到佛法有八難,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北俱泸州,以樂報殊勝,而總無苦也。五長壽天、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處。六聾盲喑啞。七世智辨聰。八佛前佛後、二佛中間無佛法之處。謂見佛聞法有障難八處也。世智邊聰難。也就是說,知識分子信佛是較難的,因為知識分子一般來說有固步自封的習氣,誤以為佛教是迷信、落後、無知,總想到這些都是愚夫愚婦所為之事,是一種精神寄托,所以不值一曬。但知識界的古往今來的學者,信仰佛教的人,如唐朝李白,清蓮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轼,東坡居士。近代的有康有為,梁啟超、魯迅、趙樸初、啟功等。有識之士精研佛學的人很多。不可例舉。

  盲聾喑啞難,邊地下賤難,三途惡道難,佛前佛後難,北俱泸州和長壽國等都是不易聞道佛法的。故開經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聞而不信等於不聞,信而不行等於不信。佛學是重實踐而非空談。故曰“從聞思修”。佛學是博大精深的教理知識。佛法是修行的方法。若能依佛教、佛學、佛法、和學佛的概念應當分清楚。所謂“實踐出真知”。很多人欲學佛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覺得學佛“神奧莫測”,或者說清規戒律太多,遵守不了。這不讓吃,那有不准喝等等障礙不敢步入佛門,若做不到還不如不入門。又有人說我現在還沒有研究明白,條件不夠等。因循而自誤,未免太可悲歎!

  佛是大慈大悲的,對一切眾生慈悲平等,希望眾生都能短惡修善。離苦得樂,明三世之因果,識本具之佛性,……生極樂之蓮邦,同成佛道,共證真常。假如說,我們不能因不動法律可以去犯法,這同樣要受懲罰。也就是說我不受佛制定之戒律,這同樣要受懲罰。也就是說我不受佛制定之戒律,而可以犯戒。例如醫生給病人處方也不能因不明藥性而不去吃藥,必須等待研究明白藥性後,再去服藥。我們學佛之人,只要認清目標,去努力實踐,自然能達到預期的果報。如果只去研究教理,而不去實踐的人,恰如只背藥方而不肯吃藥是同等道理。

  很多學者,教理精研的很好,只當一種學術研究,無常到來之時,一點也不起作用。所謂“一日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

  怎樣能入佛門成為居士呢?首先,皈依三寶(即佛、法、僧)。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清淨無染。佛法僧是梵語,譯漢語,即覺、正、淨。

  遵守五戒,力行十善,勤修六度……即使解脫之門。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做到身口意三業清淨。依普賢菩薩行願、觀音菩薩之慈心、文殊菩薩的智慧、地藏菩薩之願力,使我們精神升華到最高境界,做一個優秀的三寶弟子,證到無聲法忍,達到圓滿解脫。

  關於唯物與唯心的問題,我們應該也有必要加以分析。有些人認為兩者是對立的。我們學佛的人,認為心物是不二的矛盾是統一的。唯物論說存在決定意識,我們應該明白“意識”能影響“存在”,若只有“存在”沒有“意識”,還有什麼存在不存在呢?佛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是不二的。

  也就是說“意識”與“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唯心唯物:“合之則完善,破之則兩傷”。在莊嚴劫第一千尊毗捨浮佛傳法偈雲:“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此半偈包含了三藏之奧義。心即是佛,借境明心。

  境即森羅萬象,即物質。心與境,色語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萬物一體自他不二。所謂“明心見性人,見物便見心,無物心不現,淨穢都是心”。由此可知佛教亦唯物,亦唯心。故稱不二法門。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謂:心物不二,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包太虛。心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悟明心地說:“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若人明悟佛與眾生心物不二的道理,也就明白佛與我們每個人是息息相通的,起心動念。佛是曉得的。因心即是佛,做件再機密之事,也瞞不了佛。不能違心呀。 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所以我們佛弟子,使自然清淨之心,當外托事儀,內明理觀,而起廣大慈護之心,偏緣一切情非情境,放此境上,誓斷惡修善,利濟眾生,心境緣覽,系法於心,心法和合。
 

上一篇:世尊和地藏菩薩早給我們開示:戒邪YIN的一大關鍵:外緣環境
下一篇:鐘聲梵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