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一行禅師:太陽我的心31風有知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風有知

  咱們跳一會兒舞,輕松一下,以便更好地理解"知"。假如我說,"我知道在刮風。""我"與其是說指我的身體,不如說是指我的心,這樣,這句話的真實意思就是:"我的心知道在刮風。"心是知者,這實際就是說:"知者知道在刮風。""知者"是主語,"知道"是動詞,"在刮風"是賓語。但是如果說"知者知道",就顯得可笑。不是嗎?我們想象知者是獨立於它對象之外的一個實體,它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為了弄清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情,它就走進外界作簡單的短途旅行。正如我們用尺子度量某物,我們讓自己的心去適應某一預想的模型,而這個模型正是由我們自己的心創造出來的。因此,我們稱之為"心"的東西,並不是純淨的真實的心。它已經陷入了名相概念之網中。

  當我們說:"我知道風在吹",我們想說的不是一物在吹另一物。"風"和"吹"是並行的。沒有吹,也就沒有風,沒有風也就無所謂吹。"知"也是如此。心即是知者,知者即是心。我們現在談論一下知與風的關系。"知"就是知道某物。知道與風是不可分的。風和知道是融為一體的。我們可以說"風",這就夠了。"風"的存在暗示著"知"以及"吹"這個動作的存在。假如我們把"我知道風在吹"這個句子壓縮成一個簡單的"風"字,我們可以避免語法上的誤解,從而接近真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養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這種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基於這樣一種觀念,認為每一事物都是相互獨立的。這種思維和言談方式使得我們要契入非二元的、無分別的真實變得困難起來。真實是無法用名相概念來表達的。

每一行為是它自己的主語

  The wind blows(風在吹),The rain falls(雨在下),The river flows(河在流),在類似這樣的句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主語和動詞是一體的,相同的。不吹就沒有風,不下也就沒有雨,不流也就沒有河。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我們就會發現,行為的主語就在行為當中,行為本身即是主語。

  最一般的動詞就是"to be(是),"如"I am (我是)","you are (你是)","the mountain is (山是)","a river is (河是)"。動詞"to be(是)"不表達宇宙生機勃勃的動態,如果要表達的話,我們就必須說"become(變成)"。"to be(是)"和"to become(變成)"這兩個動詞都可以用作名詞"being(存在)"、"becoming(正在存在、正在變成某種存在狀態)"。但是,"being" 是什麼?"becoming" 又是什麼?"becoming"意思是"不斷地變化",像動詞"to be"一樣通用。假如主語和動詞是相互分立的,那麼我們根本無法表達某一現象的"being(存在)"和它的"becoming(正在存在、正在變成某種存在狀態)"。在"風"這個例子中,"blowing(吹)"就是風的"being(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對於"雨"而言,它的"being (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就是"falling(下)"。對於"河"而言,"flowing(流)"就是它的"being(存在)"和"becoming(正在存在)"。

  我們說"rain falls(下雨)",但是,這個"fall(下落)"並不是一個很精確的字眼。因為雪花、樹葉甚至輻射等,都可以說"fall(下落)"。假如我們用"to rain"代替"to fall",這樣更能夠確切地表達主語"rain(雨)"的行為動作。為了表達下雨這個行為動作,我們可以說"the rain rains",在這裡"rain"既作主語,又作動詞。或者干脆說"Raining",乃至"Rain"。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說:"The painter paints(畫家畫畫)","The reader reads(讀者讀書)","The meditator meditates(禅者坐禅)"。仿照這種句型,我們也可以說:"The king(國王)Kings","The mountain(山) mountains","The cloud(雲)clouds"。國王存在的理由就是"to be King(是國王)","to act king(按國王的要求活動,扮演好國王這個角色)"。山存在的理由就是"to be,to act,to do mountain(按山的方式去存在)"。"Acting being king"的意思就是做一個國君應當做的,如統治人民、接見外賓,諸如此類的事情。於是,按照"rainains"這個句式,我們可以簡單地說"The king kings(可譯為《論語》中的"君君")"。在這種句式中,第一個詞"King"是主語,第二個詞"King"是動詞,而且這個動詞不具有普遍性,只能用來描述國王。因此,每一個主語可以變成動詞,而這個動詞正是主語的存在狀態。也許,說"The painter paints(畫家畫畫)"比說"The king kings(君君)"要順耳一些,但實際上,這兩者沒有什麼區別。很久很久以前,孔子就使用過這種句式,他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King kings,subject subjects,parent parents,childchilds),意思就是"君為君(The king is does kings)","臣為臣(The subject is doesubject)",等等。對此,我們可以進一步作如下解釋:"國君必須盡一個國君的責任",或者說,"國君必須像一個國君的樣子去嚴格履行職責。"但是,這些補充和潤色最後並沒有增加什麼。當我們明白了每個行為是它自己的主語,我們才可以說開始領會了"知(Knowing)"這個詞的巨大功用。

無生物啊,你有靈魂嗎?

  我們習慣於從受和想的角度來理解"知(Knowing)",以至於我們把無機物貼上了"無生命,無感情,無知性"的標簽。但是,這些事物只是從我們的觀點來看沒有生命。一個巖石是由無數的分子構成的,而分子又是由無數的原子和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在電磁和原子核力的攝引下構成的。原子並不是無生命的惰性固體顆粒,而是一個巨大的空間,內面有無數的粒子(如質子、電子、中子等等)以極高的速度在不斷地運動。為什麼它們要如此這般地運動?我們還宣稱巖石是惰性的、無生命的、沒有感情的嗎?詩人拉馬丁(Lamartine)曾經問道:"無生物啊,你有靈魂嗎?"如果我們按自己的觀念和信仰來定義靈魂的話,顯然,它們沒有靈魂,至少,它們沒有表現出這一點來。但是,若從動力學的活生生的實際來理解的話,它們肯定有靈魂。
 

上一篇:我見到了佛,我激動萬分!
下一篇:一行禅師:太陽我的心32所知以無盡的方式展現自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