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

 

名人與佛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科學家說佛教】

《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是國際間最具權威的百科全書,指出:[ 佛法的可信,是因為從佛陀時代直至如今,一直有佛弟子以親身的修行體驗,證明著佛經的正確。]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佛之道可轉惑見為真智,即群迷為正覺,捨大暗為光明.佛學是一切真正科學的原動力

“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

“佛教是一切科學的源動力。”

“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

“假如世間還有一種宗教,能與現代科學研究之需求相適應,此一宗教,非佛教莫屬也。”

中國現代科學家尢智表說:

“科學和佛教真是世界上的兩盞明燈,他們照破了世間的愚暗,解除了人們的迷執,使人類的智慧得以無止境的發展,而達到無上的正覺,可惜現代的科學只限於明了物質的相貌,凡有關於心的部分,仍非借重佛教的一盞慧燈,不足以破除迷暗。”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精神痛苦時的麻醉劑,乃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處世接物的實用之學,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

“科學愈昌明,佛教的教義愈發揚光大。”

楊振寧,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1944年獲碩士學位,1948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說:“佛教是世界上偉大的宗教之一,兩千多年前傳入中國之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沈家祯,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紐約聖約翰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現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長,他說:“科學只能幫助我們多明了一些開悟,如佛陀對人所說的,但不能引導我們到悟的境地。如果我們要悟得正覺,我們須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實修行。” “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學家哈爾坦因說:“有智慧的人將宗教和科學理論並用。”
二.(名人與佛教)
白居易: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日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譏笑我,我且阿彌陀.
魯迅: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釋迦牟尼真是偉大的聖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的啟示了,真是偉大的聖哲.
章太炎:
佛教的理論,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智人不能不信.通徹上下,這是最可貴的.
康有為:

佛學之博大精深,雖有聖哲無所措手,其所包含尤為深遠.
梁啟超: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佛教為最崇貴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為人類最高文化之產物,而現代闡明傳播之現任全在我中國人.
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厭世,乃積極而非消極,乃兼善而非獨善.
佛學廣矣,大矣,深矣,微矣,切於人事證於實用,是天地間最高尚圓滿,深切著名之學說也.
佛教之最大綱領曰 悲智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恆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業.
有放萬丈火焰於歷史者焉,則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數百年中,志行高潔,學識淵博之士,悉相率入佛教之范圍.
孫中山: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他的動機是大勇,大智,大仁.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是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
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該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宏大的自然力.
毛澤東: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毛澤東讀過中國佛教各宗的要點.1953年3月8日,他在同西藏佛教人士談話時說:"我們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國,把世界搞好,佛教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是共同的."
周恩來: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周恩來在文革期間,紅衛兵"破四舊",沖擊寺院,周總理一封封關於保護文物的電報使得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許多名勝古剎連同佛經,法器得以保存於世.
1973年周總理在北京會見楊仁山居士的孫女美籍華人楊步偉女士,指示趙樸初要保護修復金陵刻經處,金陵刻經處才逐漸修復,重新成立其在海內外的盛名,為弘揚佛法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李瑞環: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佛教文化對中國倫理道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佛教許多主張和我們現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
 

上一篇:易碎的瓷瓶
下一篇:臨終時如何判斷是阿彌陀佛前來接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