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學會不生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生氣是人的一種情緒現象,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人生難免遇到不真不善不美不公平不講理的事情,於是便會生怒氣、生悶氣、生閒氣、生怨氣……殊不知,生氣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使本來不如意的事情更加不如意。更嚴重的是,生氣極其有害於身心健康,可以說是自己摧殘自己。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憤怒使別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卻是自己。”我國清末文人閻敬銘寫過一首《不氣歌》,頗為風趣:“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大可推,誠恐因病將使廢。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美國一位生理學家為研究生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支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裡,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結果發現,即使是同一個人,他心平氣和時所呼出的氣成水後,澄清透明,可生氣時呼出的氣成水後則有紫色沉澱。他又把人生氣時的“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過了幾分鐘,大白鼠就死了。這位生理學家進而分析得出,一個人生氣十分鐘所耗費的精力,不亞於參加了一次3000米的賽跑,且人生氣時會分泌毒性的分泌物,經常生氣的人自然難以健康長壽。
生氣既不利於身心健康,也不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那麼,我們就應當學會控制自己,萬一碰上生氣的事,要自己給自己“消氣”,使不良情緒得到疏導,不致於“氣”出病來。有人認為“江山易改,禀性難移”,以為脾氣不好似乎是無法改變的,這種觀點不符合實際,也十分有害。一個人性情急躁,易於動怒,固然與氣質上的特點有關,但主要還是一個思想修養的問題,這就需要性格上的自我陶冶與調適。
當然,改變動辄生氣的性情要通過長期的努力,下一番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的工夫。有的人在牆上掛著“難得糊塗”的條幅,玻璃板下壓著“制怒”、“慎思”的字條,但“火”還是照發,“氣”還是照生,這些座右銘只是一紙空文。由此可見,要使自己少生氣,不生氣,首先,要心胸開闊,寬宏大量,凡事要想遠點,想通點,想開點,不斤斤計較細枝末節的區區小事。其次,要與人為善,對別人多一點理解,相信別人也是懂道理和講道理的,遇事不要總往壞處想,懷疑別人總是心眼不好,有意和自己過不去,似乎“洪洞縣裡沒好人”。再次,要學會息怒,善於控制和調理自己的情緒,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時要提醒和告誡自己:“生氣是自己懲罰自己”,把生氣消滅在萌芽狀態。
學會不生氣,少生氣,要靠自己去努力琢磨、尋求,要認識到容易生氣是自己的修養不足,從而有意識地加以克服和改進,假以時日,就會取得成效。千萬不要認為愛生氣是正直、坦率的表現,甚至是值得炫耀的豪放,那樣就會放縱自己,害人害己,影響和諧。
轉自http://sxwtsfx.blog.163.com/blog/static/66644578200991013219898/
|
|
|
|
|
|
上一篇:低頭看得破
下一篇:怎樣修福報才能迅速增長經濟收入?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