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了凡四訓》講記(二):改過之法(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二)改過之法
接著我們看第二篇。第二篇就是「改過之法」,第三篇是「積善之方」,這兩篇是重點、是重心。要用佛經的方法來說,第一篇是「序品」,是序文,第二、第三篇是「正宗」,最後一篇稱為「流通」。我們用三分來看這四篇文章,文章的旨趣大致上就明了。「立命之學」懂得了、明白了,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從改過下手。人既不是生來就是聖人,怎麼能沒有過失?孔子說「過則勿憚改」,這個意思是說,有了過失不怕改,要有勇氣改過,要有決心、要有毅力來改過。所以,他把改過的這些道理、方法,教訓他的兒子,小小過失都要改。我們一般人,因循、得過且過,疏忽了小過失。小小的惡念沒有把它看重,於是小過失養成大過失,小的惡念慢慢養成大的惡念,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現在我們來看正文。第一段是講「改過之因」。避禍納福是人之常情,可是吉凶禍福決定有預兆,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文章一開端,了凡引用古人的記載: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春秋時代,孔子就生在這個時候,這個時候還是周朝。周朝到了晚年,王室衰弱,許多諸侯對於周天子大多都是陽奉陰違,各自都有私心擴展自己的勢力,所以春秋是一個動亂的社會。孔子生在這個時代,也是感慨萬千!那個時候的諸大夫們,『大夫』是國君、諸侯的助手,大概像現在政治組織裡面部長、總理,都屬於大夫這一個階層的人物。他們見人多了,學識、經驗豐富,看到這個人的舉止,聽聽這個人的言語,『億而談其禍福』,「億」是猜想,想到他將來的吉凶禍福,都能夠說得很靈驗。這些事情在《左傳》、《國語》,《左傳》、《國語》都是左丘明的著述,『諸記』,像《公羊傳》、《谷梁傳》,許許多多的記載,我們都可以明確的看到。這就是說明,吉凶禍福它有預兆。文接著說: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人心裡頭存的善惡念頭,你所造的善惡業行,瞞不了人。你能夠欺瞞愚人,你瞞不了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這種人你瞞不過他,他真的是一眼看穿你的肺腑。現在世間還是有這種人,我一生當中就遇到好幾位。我這三個老師都非常難得,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他們都有這個能力。接觸大眾,有時候偶爾也談談,「某人命很薄,沒有福、沒有壽」,「某人心地純厚,積功累德,將來必有福報」。他們也能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對於福薄的這些人都生憐憫心,教他改過修善,創造命運。我年輕的時候,就是屬於沒有福報、短命,屬於這一類的。我肯學,肯聽老師的話,所以老師特別的憐憫我,教我改造命運,自求多福。所以這些預兆都非常的明顯。『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心裡頭起心動念自然表現在外面,就是言語動作。怎麼個看法?這裡提出一個原則: 【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 這是觀察人兩個原則:你看到這個人心地善良、厚道,待人忠厚,處處能替別人著想,這個人將來有福。如果他是相反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的利益,做出事情損人利己,對於自己沒有好處的他決定不做,對人很刻薄,這些人沒有福報。縱然他眼前有福報,眼前有福報那是他命中的福,命中福不小;因為他存的心不善,行為不善,他的福已經折了,折了還有余福。由此可知,他要是存好心、行好事,他的福報一生享不盡,他的余福一定子子孫孫都享受到。這是事實真相。 【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世俗人沒有這個學問,沒有這個常識,眼光就像被東西遮住,我們現在人講「白內障」,白翳障住眼睛,你什麼都看不見了,說禍福沒有一定,而且沒有辦法預測,這是世俗人的看法。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不是這個看法,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接著說: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這是說明禍福可以先知的,可以預測得相當准確的。我們能不能得到這個能力?答案是肯定的。在此地第一句話他就說出來了,『至誠合天』,我們要想有這種能力,只要把這四個字做到就行了。我們以真誠起心動念,合乎自然的法則,「天」就是自然法則,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面。絲毫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的妄想、分別,絕不加絲毫妄想、分別在裡面,我們也有這個能力了。心地真誠、清淨、平等,這個能力現前了。 一個人福報快要現前,你看他,『觀其善而必先知之』,你能夠看得出,他的心善、言善、行善,對人厚道,我們就能夠推想到他的福報快到了。如果他的思想言行不善,我們就曉得,他的災難愈來愈近。這是小。大,觀察這個社會,觀察一個家庭,觀察一個團體,乃至於觀察國家、世界,沒有不准確的。這裡面有道理在,有學問在,決不是妄言。我們自己要曉得自己這一生當中,特別是將來的吉凶禍福,應當從這個地方反省,從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果純善,自己可以肯定災消福來。如果自己的心不善、言不善,言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行為不善,自己要警惕,禍患災難必定是一天一天接近。從個人到家庭、到社會、到國家、到世界,無不如是。下面是講「改過之基礎」。 【今欲獲福而遠禍】 這就是趨吉避凶。 【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所以這兩篇,「改過之法」、「積善之方」,排列的順序就從這兒來的。我們沒有談行善積德之前,先要講改過。為什麼?過如果不改,改得不徹底,改得不干淨,雖然修善,善裡面夾雜著惡,善也不純,善的功就不能夠顯著。因此,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今天就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七卷) ——2001/4/17、檔名:19-16-07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了凡四訓》第二篇「改過之法」,我們從第二段看起: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說到改過,了凡先生提出三點:第一個就是羞恥心。所謂「知恥近乎勇」,「勇」是勇於改過自新,所以他在此地第一句話說,『但改過者』。改過的方法,第一『要發羞恥心』。人能夠知恥,他決定不會起一個妄心,動一個惡念。應當常常想到古時候這些大聖大賢,我們都同樣是人;佛在經典裡面也常常跟我們說,我們跟諸佛如來原來都是同樣作凡夫。為什麼他能夠成佛、成菩薩,成聖、成賢,我為什麼不能?以這個標准來觀察,我們這個羞恥的心就發出來了。他們確實是百世可師。孔老夫子傳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釋迦牟尼佛傳到今天將近三千年,為什麼這個世間不分國家、不分種族,甚至於不分宗教,流傳到今天,這世間人還有許許多多人尊敬他,接受他的教誨向他學習?這叫「大丈夫」。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人能常常有這個思惟,必定能夠發憤自強。 接著說,這是說我們自己的毛病。『我何以一身瓦裂』,瓦裂,就像一個陶器破碎了,一文不值!我們的病是『耽染塵情』,「耽」是過分的快樂,「染」是染污;世間人耽染在七情五欲當中,而不知道這個情欲不是真的。這裡面有樂,沒錯,聖人也不反對,但是你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換句話說,得不償失。這個代價之大,如果不是佛在經教裡面跟我們詳細說出來,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這個代價就是六道生死輪回。如果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可怕,世出世間沒有比這樁事情更可怕。由此可知,聖賢人在這個世間,也不能離開七情五欲,但是對於情欲他淡薄,他的行為合禮合法。「禮」一定是有節度的;換句話說,它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不及是不合禮,過分了同樣也是不合禮。所以禮講「節」,節是節度。在古聖先賢教育裡面,家庭結婚生子,夫婦相敬如賓,他都是有節度的,絕對不是縱情耽染,決不是這樣的,跟現在社會不一樣!所以他家庭和睦,家庭有秩序。這一句放在前面,用意非常之深,把我們凡夫的病根說出來了。凡夫何以不能成聖,病根就在此地。 現在,我們講到最粗淺的地方。人歡喜七情五欲的享受,但是人更愛惜自己的生命。到了要捨的時候,大概七情五欲也可以能捨,不願意捨自己的身命,而且還希望自己要長壽,這都是人之常情。你要使自己長壽,你就要在生活各個方面,你要懂得節制。古人說的話沒錯,「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你要遠離災禍,言語不能不謹慎,態度不能不謹慎;你要想身體健康,你的飲食起居不能不謹慎。今天許許多多人希求健康長壽,他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中年以後身體就衰弱了。不懂得養生之道! 我接觸佛法,那個時候我二十六歲。我接觸半年,我明白了素食的好處,對身體健康的好處,我就決心吃長素。我學佛半年吃長素,二十六歲,整整吃了五十年。當時,我的一些長官、同學、朋友都說我迷了,勸我不要這樣做:「年紀輕輕,學佛是可以,佛教很多事情不能做!」而我告訴他們:「我知道佛教太晚了。古時候許許多多人十幾歲就明了、就接觸,我到二十六歲才聽到,太遲了!」可是到了晚年,五、六十歲的時候,這些朋友們看到我,從前那個態度完全改變了,見到我都說:「你的路走對了。」現在再過二十幾年看到我,一個個都羨慕! 頭一個羨慕是什麼?羨慕我的相貌改變了,我的體質改變了。我今年七十五歲,我沒有生過病,我身體很健康。去年,澳洲政府給我永久居留,按照規定要去做身體檢查。檢查完之後,醫生告訴我:「法師,您來檢查是多余的。」我說:「多余也要檢查。」這是什麼?這是在修學佛法裡面得來的第一個好處,大家都能看得見的。我今天的體力,大概跟三、四十歲的人還可以比賽。他問我:「您到底吃些什麼東西?用什麼營養品?」我說:「所有一概營養品,我一點都不沾的。」為什麼?那個東西都有副作用。生活愈簡單愈好,青菜、豆腐。我喝水,飲料我不喝。飲料裡面,實在講,現在人講衛生,飲料並不衛生,裡面有很多化學的東西在裡頭。連茶葉、茶,除非在應酬的場合,人家准備了茶水,我們對人尊敬,我們也喝茶。我自己不喝茶,我自己喝水。吃得很少,決定不吃零食。我每天讀書的時間多,晚上大概都到十二點鐘才睡眠,第二天差不多早晨六點多鐘起來。沒有事情,中午吃過午飯之後休息一會兒,有事情可以不必休息,精神飽滿,工作正常,你能說素食沒有營養嗎?我可以給你做證明。許許多多出家人,身體都很好,也吃得肥肥胖胖的,他沒有吃肉! 健康真正的因素,是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其次,是飲食起居如法。有秩序,有節制,決定不沾染五欲六塵,你的心才會清淨;一定要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癡慢。心地清淨,這是健康的真因;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這是健康的外緣。有真因,有外緣,健康的果報自然就現前。「耽染塵情」,「塵」就是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東西一定要有節制。如果沒有節制,縱情放逸,後果就不堪設想,你一定把你的身體糟蹋掉了。 『私行不義』,「不義」就是不應該做的。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想到:我應不應該做?說話,要想到:這個話我應不應該說?真正講求修養的人他懂得,他很謹慎。私行不義,『謂人不知』,以為別人不知,錯了。古人說:「若欲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掩藏再密,終有敗露的一天,哪會有人不知的事情? 『傲然無愧』,「傲」是傲慢,「無愧」是沒有慚愧心;「慚」就是良心的責備,「愧」是輿論的制裁。外面人來批評你,你不在乎,「無愧」就是不在乎,我們今天講「臉皮厚」。這樣的行為,『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這一句話,我們要細心去觀察。「禽獸」是三惡道,它的意思是:你必定淪於三惡道,你自己還不覺察。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失掉人身,來生再得人身這個比例很小,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夠得人身。得人身的條件是什麼?不僅是佛法,中國古聖先賢都跟我們說過,就像佛經裡面講的五戒十善,儒家講的是倫常道德、五倫十義,你都能夠做得沒有欠缺,來生一定得人身。我們這一生能得人身,是過去生中我們的五戒十善修得還不錯,這一生得的這個果報。但是這一生當中,我們有沒有再去做?那就要問自己了。 『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這個意思就是說,那些聖賢人原本跟我是一樣的,他們今天作聖、作賢,作菩薩、作佛,生天了;而我們今天思想、見解、言行都不善,我們的前途將來是餓鬼、地獄、畜生,果報相差懸殊太大了。我們看他們,那真是可羞可恥!有人問我:「法師,您為什麼學佛?」我的答復很簡單:「學佛就是學聖人,學做一個明白人。」唯有明白,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現前過諸佛菩薩的生活,將來入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學佛真正的目標在此地。這個身體現在還在,還沒有離開,我們要把這個身體當作工具,多替社會、眾生做一些好事;現在人講,為人民服務、為國家服務、為眾生服務,這身體是個工具。在《了凡四訓》裡面來講,就是改過修善、積功累德,為大眾做個榜樣。做榜樣不能沒有工具,這就是個好工具,而與自己毫不相關,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此改過之要機。』儒家講「知恥近乎勇」,你要能夠得到,你就能夠成聖、成賢;你要是失掉,不知恥,你就會淪落到禽獸、餓鬼、地獄。「知恥」是改過重要的一個訣竅,我們不能不注意。有一年我在美國休斯敦講經,遇到一位同修,他在那一邊學校裡面擔任教授。我們吃飯的時候,他就跟我談到這個問題:「今天的社會動亂不安,要從什麼地方來幫助大眾回頭?」他想到一個問題,就提到「知恥」這兩個字。他說:「現在人之所以敢造惡業,帶來社會的動亂不安,追究其根本的因素,就是不知恥。所以今天必須要提倡知恥。」我聽了之後,我同意他的說法。他那個時候就想出來,他說:「我們組成一個知恥學社。」我說:「很好,你去擬定章程,我會響應。」以後,我離開了美國,這個事情大概也就淡漠下去了。所以,任何一樁好事,一定要有熱心的人士去推動。能夠在社會上尋找對於傳統道德倫理還有概念的人、聽到還能生歡喜心的人,把這些人集合起來,成立一個社團,我們自己認真努力修學,大力的來推動、弘揚,是一樁好事情。這個教授姓蔡,蔡居士。 我們再看第二條: 【第二、要發畏心。】 知『畏』,知道畏懼,才能夠生誠敬之心。 【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畏」是怕、害怕,這裡面也含著有恭敬的意思,「畏」跟「敬」常常連起來用,「敬畏」。過去,弟子對於父母、尊長,學生對於老師,都有敬畏之心,又敬愛又害怕。如果沒有畏心,又不知恥,諸位想想,他還有什麼樣的壞事做不出來?今天這個社會,知恥的人少了,敬畏的人也少了,原因在哪裡?原因在沒有好好的教導。人不是聖賢,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所以,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確實是中國的古聖先賢。在《禮記‧學記》裡面,我們讀到:「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再看看中國的歷史,自古以來,一個政權的建立,一個朝代的形成,不出五年,國家一定是制禮作樂,教化人民這一個工作就完成了。所以,改朝換代的亂世時間很短,很快就恢復秩序了。唯獨在我們這一代,這一代的人很可憐、很苦!滿清滅亡之後一直到今天,禮樂都沒有制作。禮樂沒有頒布,這個時代將來在歷史上就稱為「亂世」,這是在中國歷史上動亂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人民的生活,人與人之間的往來,無所適從。 過去我在台灣,有人問我。在台灣一般民間,父母過世了,兒女喪禮穿的孝服,有人披麻帶孝,有人穿黑色中山裝,同修們看了問我,他說:「這個合不合禮?」我說:「中華民國建國到今天,沒有頒布禮樂。他披麻帶孝,他是用清朝的禮;他穿黑色衣服,是用外國人的禮。」我點點頭:「都可以用。因為國家沒有禮了,人家用什麼都能行得通。」沒有禮了,跟過去不一樣。過去帝王時代,禮樂是非常重視的。穿衣服不能隨便穿,你是什麼身份穿什麼樣的服裝,士農工商都有分別,人家一看到,知道你是從事哪一個行業,你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地位比你低的,對你一定要尊重,便於行禮。現在沒有了。現在你看看台灣,總統跟老百姓都穿中山裝,在一塊不能分別,沒有禮了,天下大亂,社會秩序沒有了,這在從前是絕對不行的。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向往古時候那種社會,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現代的現實,雖然別人不講了,我們心裡頭要明白。 天地鬼神有沒有?肯定是有的。有,在哪裡?我們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身體接觸不到;不能說我們接觸不到,他就不存在,接觸不到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不可以說他不存在。何況鬼神的這些感應,不但在中國歷史上記載得很多,就是在現代,我們也常常在信息、報章雜志裡面看到一些報導。那些報導當然都是事實,可是依然有許許多多人不相信。這個也難怪,如果不是親自經歷的,別人講的都不相信。到哪一天你有這個福分、你有這個緣分,鬼神被你見到了,你才相信。 我初學佛的時候,二十幾歲。朱鏡宙老居士,這是對我非常愛護的一位長者,他的故事很多,都是他親身經歷的,常常講給我聽,我們也很喜歡聽故事,因為這些故事是他親身經歷,真的不是假的,他不是編故事來騙我們。我們問他老人家學佛的因緣。因為他是學財經的,在抗戰期間,他是四川的稅務局長,管財稅的。抗戰勝利之後,他是浙江人,他做浙江省財政廳長。抗戰之前,他曾經在蘇州做過一個銀行的總經理。我向他請教學佛的因緣,他告訴我,他說學佛因緣是在抗戰期間。他住在重慶。他有一天晚上跟幾個朋友打麻將,這是常事情,常常夜晚兩點多鐘才散會。散會,各人就回家了。那個時候雖然他的地位那麼高,依舊沒有交通工具,回去還是走路。不像現在,都有車了,那個時候走路。而且路燈很暗,這個現在人都很難體會,像我這個年齡的人說起來,你都能夠知道。路燈,很遠才有一個電線桿,而且路燈那個燈泡大概是四十燭光的,掛得很高,很遠的距離,真的是若有若無。深夜回去之後,他走回去要走很遠,大概要走四、五十分鐘才能夠走到家。他在路上走,他前面有個人,也是那個時候走同一條路,在他前面,他也沒注意到。走了差不多將近半個小時,他忽然想到,看到前面是個女人,他就想到:「一個女子單身,怎麼會半夜這個時候出來?」他這一想,他說自己寒毛直豎,仔細看看前面這個人,她有上身沒有下身,這就嚇呆了,這一驚嚇,前面這個人不見了,就沒有了。他跟這個人在一起走,走了半個小時,絕對不是眼花,他真的看到鬼了。他說從這一天起,他才真的相信佛。 學佛之後,他對那個鬼非常感激。如果不是親自遇到的,他說他一生永遠都不會相信。他的岳父是章太炎,在中國學術界很有地位的。他的岳父是個虔誠佛教徒,故事也很多,常常講給他聽,他聽了半信半疑。一直到自己親身遇到這個事情,他才相信了。這個事情真有,他的故事很多。如果我要講,得花好幾個小時,非常有趣味,決定不是虛妄的。 我自己雖然這一生沒有見過鬼,可是我曾經真正遇到過像《聊齋》小說裡頭講的狐狸精。大概是我在十五、六歲的時候,我確確實實遇到過狐狸精,所以我相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遇到的這個狐狸精,已經變成人形,但是是男的不是女的,很多人見過,在湖南衡山。抗戰勝利之後,我回到家鄉,我家鄉有個親戚遇到一個很奇怪的事情。我們家鄉出米,收的稻米都運到蕪湖、南京那邊去賣。我這個親戚,他有一船米,是用麻布袋包好裝在帆船上。在裝船的時候,看到有一只黃鼠狼從跳板進到船上去了。船上工人於是就找,找了很久都找不到。找不到,大家以為是眼睛看花了,就算了。這一船米運到南京,運到南京之後,在下貨的時候,忽然之間麻布包裡頭的米一粒都沒有了,一船的米不見了。大家曉得,這是黃鼠狼作怪。看到那個東西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船米沒有了。所以在南京逗留幾天,只好回家。回家之後,他的米在他的米倉裡頭。不知道是怎樣得罪黃鼠狼,黃鼠狼給他開個玩笑。沒有損失,但是一船米它把它搬回家去,這是個真正的事實。所以,世間之大無奇不有,不能說自己沒有親自見到就不相信,我們親自見到的事情太少了。這些事情在香港也很多,在中國大陸是更多,在外國也很多。我遇到的人多,因為講經聽眾多,常常他們將他自身親身遇到的事情講給我聽。所以,天地鬼神難欺,我們欺騙人容易,欺騙天地鬼神太難太難了。 『吾雖過在隱微』,我們的過失非常隱密、非常微細,人覺察不到,但是『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鑒」是鏡子,就像鏡子照得清清楚楚,照到了。『重則降之百殃』,如果你造的惡業重,你一定會遇到意想不到的災難;『輕則損其現福』,輕,你現前的福報折損了。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你要是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怎麼不害怕?再看下文: 【不惟是也】 不但如此。 【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 前面講天地鬼神看我們看得清楚,這一段講我們現前居住的環境,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尤其是現代都市社會,人口稠密,我們一舉一動都有許許多多人看到。我們掩藏得再密,『文之甚巧』,「文」是文飾,你遮飾得再巧妙,你的『肺肝早露,終難自欺』。前面跟諸位說過,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他一看就清楚。被人家看破,一文不值。想到這些地方,又怎麼不害怕?『懔懔』是恐懼、害怕的樣子。這就是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本著良心、天良,要畏懼輿論的制裁。我們造善,不願意別人知道。我們造的惡,我們希望人都知道;別人指責,我們的惡就報了,這是好事情。他所指出來的,我真的有錯,我要接受,我要悔改;他指出來的,我沒有這個過失,我也很歡喜。我被冤枉了,被冤枉那是消災、消業障最殊勝的方法。 所以,不論別人指責是不是事實,我們都要存感恩的心。古人講得好:「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別人對我們的批評,特別是惡意的批評,我有,趕緊改過自新,沒有,我要更加勉勵,決定不犯這樣的過失,成就自己的德行。所以,一個真正懂得修養的人,真正懂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的人,跟一般人確實不一樣。而自己念念當中,都想別人的好處,絕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裡,那是最不值得的事情。為什麼?我們的心純善,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把自己的善心破壞掉了,你說這個多冤枉?我們看社會上這樣的愚癡人不在少數。別人贊歎我們、恭惟我們,我們也要冷靜去思惟,「他恭惟我的、贊歎我的,我有沒有這個實德?我是不是真的做了這個好事?」縱然是真的有,我們要謙虛,我們格外要努力。如果他贊歎是言過其實,我們要生慚愧心,一定要向他道歉,「我沒有這麼多的好處,你說得太過分了。我自己應當努力勉勵自己,希望不辜負你的贊歎」。這樣的修養自己,自己的德行才能成就。果報上,凶災才能夠免除,善福才能夠降臨,這是一定的道理。我們要明了,要認真努力的去修學,要有恥心,要認真努力。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八卷) ——2001/4/17、檔名:19-16-08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改過之基」,談到要發知恥心,其次要發畏懼心。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但是要畏懼天地鬼神的鑒察,同時也要畏懼一般社會輿論的指責。今天我們繼續看下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 這是改過自新的理論依據。人只要還有一口氣,一生當中造作再大的罪惡,都能夠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 這是舉出證據來跟我們說明。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都很多,只要我們細心去觀察,你就可以看得到。為什麼一生造作極大的罪業,真正忏悔,這個業障就能消除,道理在哪裡?實在說,這個理太深太深了,不是凡夫能夠理解的。不但凡夫不能理解,佛在經上講,二乘聖者、權教菩薩都沒有法子理解。為什麼?這個涉及到虛空法界宇宙的來源、生命的起源、眾生的起源,涉及到這些大道理,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透徹、很明白。所以,古時候的中國人贊歎《楞嚴經》,說它是「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我相信這兩句話,許多同修都聽說過。《楞嚴經》上講得明白,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國土眾生原本是一體的。因此,極大的罪惡,只要回頭,所謂「回頭是岸」。這個道理底下就說到: 【謂一念猛厲】 『猛厲』兩個字非常重要。 【足以滌百年之惡也。】 下面舉個例子跟我們說: 【譬如千年幽谷】 我們在現在旅游當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巖洞、鐘乳石洞,那就是『千年幽谷』。 【一燈纔照,則千年之暗俱除。】 我們點一盞燈進去,千年的黑暗就破除了。 【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過失就像黑暗一樣,只要一盞燈就能把它照破。這盞燈比喻智慧、比喻覺醒,真正覺悟了,過去所作所為是錯誤的,一念覺,一念真智慧現前,罪就消了。但是,這一念覺,這一念智慧,非常難得、非常可貴。為什麼?因為我們迷在情欲裡面時間太久了,無量劫來就迷在情欲裡頭。生命是永恆的,生命不是短暫的是永恆的。我們的身命很短暫,我們的精神長存;在佛家講,我們有法身慧命,那是永恆的。所以,無量劫來生死輪回,迷失了本性,於是盲目無知的執著這個身是自己,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才造成這一生當中事事不如意,造成這一生當中許許多多的苦難。我們要想趨吉避凶,首先就要知道改過。改過,了凡先生把他自己的經驗在這個地方詳細為我們說出來,特別提醒我們,只要一口氣還在,只要肯改,再大的過失都能夠消除。接著他說: 【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 『塵世』是凡間。不但我們這個身命無常,國土也是無常。佛在《八大人覺經》一開端就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兩句話是真實的警告,世間無常的,剎那剎那在變化,我們這個身體很容易失掉。人身難得而易失,一口氣不來,這一生的身命就結束了。這個時候,你想改也沒有辦法,『欲改無由矣』。 【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 這就世俗而論,你造作惡業造得太多,你的惡名流傳到後世,後世人聽到你這個名稱就生厭惡之心。像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一般人從小念書都讀過,宋朝的秦桧,這一生作惡多端,千百年來留下的罵名,他的兒孫再孝,也沒有辦法幫助他洗滌,這是一個例子。 【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這怎麼不可怕?世間留的罵名,是一樁非常不榮譽的事情。現在人常說「榮譽是人的第二生命」,大家把榮譽看得這麼重。其實這個還在其次,最嚴重的是來世的果報。惡業造得太多了,所謂「十惡五逆罪」,佛在經上時時刻刻提醒我們,這個罪業是墮阿鼻地獄。說到地獄,那是非常恐怖的。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說得很清楚,造作極重的罪業,感得地獄的苦報。地獄從哪裡來的?往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跟我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真的。是他的岳父章太炎先生,那個時候住在北京,他曾經有一段時間被東岳大帝請去作判官。這就講到有鬼神,真的有!東岳大帝在中國的山東省泰山,他管轄的區域有五、六個省分,管轄范圍很大。這個地區裡面的人生死、吉凶禍福,他都在掌理。判官的地位很高,相當於秘書長,他請章太炎先生去擔任這個工作。章太炎先生說,晚上小鬼就來了,抬著轎子,那個時候沒有車,抬著轎子請他上轎,他就上班了。第二天早晨天才亮的時候,他就下班,就把他送回來。他日夜都不休息,白天在我們人間辦公、上班,晚上要到鬼道裡上班。 他也常常把他在鬼道裡頭夜間所見所聞,跟一些朋友們敘說。有一次,他就講到,他問東岳大帝(閻羅王比東岳大帝還要高一級),他講:「地獄的刑罰,有一種叫炮烙」,炮烙是把鐵柱燒紅,使罪人抱著這個柱子。章太炎說:「這個刑罰太殘酷,希望東岳大帝能夠大發慈悲心,把這個刑罰廢除。」東岳大帝聽了這個話,點點頭,也沒有說。他說:「你先去參觀一下,你到刑場裡面看一看。」於是東岳大帝就派兩個小鬼帶他去參觀現場,他就去了。去到那邊之後,小鬼就告訴他,他說:「這就是現場,你看。」他看不見,於是才恍然大悟,原來地獄裡面的刑罰不是閻羅王設的;不是他設立的,他就不能廢除。這個刑罰從哪裡來的?是你那個惡業裡頭變現出來的。就跟人作惡夢一樣,自作自受,不是別人做出來給你受的。他恍然大悟,以後再不提了,他才曉得佛經裡面講的道理真實。 所有一切境界,歡樂的境界、痛苦的境界,無一不是自心變現的,這就是佛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法,包括天堂、地獄,「唯心所現,為識所變」。心,是你自己的真心;識就是妄心,依妄心造作善惡業。你的心善、你的行善,現出來境界自然是至善美滿;你的心惡、念頭惡、行為惡,現出來境界自然是災難。所以,天堂是自己心變現的,地獄也是自己心變現的,我們現前這個生活環境,還是自心變現的。 可是有人就說:「我的心怎麼會變現這個境界?」這的確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什麼是心?心在哪裡?心像什麼樣子?這在佛教是大問題。如果把這個問題解決,換句話說,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叫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在《楞嚴經》上,所以說「開智慧的《楞嚴》」,沒有錯!《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尊者討論真心、妄心,心在什麼地方,心是什麼樣子,心有什麼作用;那個經文就太長,經有十卷討論這些東西。所以禅宗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一句話的意思,一個人真正把心搞清楚、搞明白,世出世間所有法你都通達無礙了。這是真的。 所以,一切唯心造,一切法唯識所變。因此,我們不能不害怕。地獄境界現前了,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能不能度你?如果你執迷不悟,地藏王菩薩再慈悲,也幫不上忙。佛菩薩確實常住地獄,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苦口婆心的教化。受教的人一定要覺悟,一定要能信、能解、能行,他才有機會脫離地獄的苦報,然後一個層次一個層次不斷向上提升。所以佛的恩德是第一大,超過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一生一世,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永遠不相捨離,我們造作再嚴重的罪惡,他也不會捨離我們。這一點實在講太偉大了,是我們應當向他學習的。再看下文: 【第三、須發勇心。】 勇猛精進,改過自新。說到改過,了凡先生提出三心,這三心我們必須要記住。第一個是知恥心,人不能不知恥;第二個是敬畏心;第三個是勇猛心。你要是能具足這三種心,改過就不難了。他說: 【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 『因循』就是得過且過、馬馬虎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認真,你的過失就很難改了。『退縮』就是退轉。這就是人為什麼不能改過,多少人想改過而改不過來,就是「因循退縮」這四個字障礙住了。 【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 這就是勇猛心的樣子。什麼叫「勇猛」?要振作起來,絕不懷疑,立刻就改。不要說這過失「等待明天、等待明年吧!」那你永遠沒有辦法改過。立刻就要改,當下就要改。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囓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小的過失,就像刺在我們肉裡,趕快要把它剔除。這是我們有經驗的。大的過失,就像毒蛇咬了我們的指頭,這個時候立刻就要把指頭斬斷;如果不斬斷,蛇毒攻心,人就要死亡。這個時候,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無絲毫凝滯』。這是『風雷之所以為益』,「風雷」是《易經》裡面的卦,取它的現象,風吹雷動;春天的現象,萬物生長,所以它有益,「風雷益」。在此地形容當機立斷、勇猛改過的這種相狀。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改過必須具備這三種心,然後有過你才能夠改。底下兩句話是比喻,譬如春冰,春天的冰遇到太陽,太陽出來,冰就融化了。把「冰」比喻作「惡業」,把「太陽」比喻作「勇猛」;勇猛改過,你這個過失自然就消除了。 【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 這是說到三種效果不同,有人從事上改,有人從理上改,有人從心上改。但是諸位要知道,都必須要具足前面講的三心。沒有三心,無論從哪一方面都沒有法子下手,都得不到效果。下面再分別跟我們說,先講從事上改的。 【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強制於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這是先講從「事」改。從事改難,這是一種強制的行為。一味把它制止,這個的確是有限度的,它有個飽和點,改得不徹底。舉這一個例子,譬如從前殺生,現在你發心持戒。你去受戒,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你發心持戒,這五條戒都是斷除自己這五種習氣;習氣太深,要斷掉非常困難。你現在就不殺了,你這「不殺」能支持到多久?從前喜歡發脾氣、喜歡罵人,現在戒除,不發脾氣了。舉這個例,這都是從事上改的,這是一種強制的行為,很困難。 『病根終在』,為什麼?貪瞋癡慢是病根,這個東西沒有辦法斷除,所以境界現前,它又會起現行。有一些人善根深厚的,還能夠強制得住。善根薄弱的,往往遇到大的逆境,他就沒有辦法控制;小的逆境他行,能控制得住,大的就不能。下面說『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廓然之道」就是徹底拔除的意思,沒有辦法徹底拔除。這是從事上改的。所以我們了解,學佛的人很多,都有善心,都想改過,大家發心去受戒,受了戒之後又做不到。我遇到不少人:「法師,我受了戒,現在都做不到,又犯戒,又破戒,怎麼辦?」這個事是難! 其次,了凡教給我們從「理」上改,理論,這個功夫比前面要提升了一層。 【善改過者】 『善』是「會」,會改過的人。 【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譬如我們要想不殺生,不殺生的「事」,我並沒有斷,還沒有斷,先要去了解為什麼不殺生,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 【如過在殺生】 我們有殺生這個過失。 【即思曰】 『思』,要常常想。 【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 我們在從前,沒有人教導我們,我們疏忽了,從來沒有想起這樁事情;到我們接受聖賢教誨之後,我們聽到這些教訓,常常放在心上。確實,「上天有好生之德」,所有的動物,哪有不愛惜自己生命的道理?連蚊蟲螞蟻都貪生怕死,我們要想殺它來養自己,我們的心能安嗎?如果反過來說,人家殺我們去養他,我們能甘心情願嗎?常常想這個道理。 【且彼之殺也】 你再想想動物被屠殺那個時候的狀況。 【既受屠割,復入鼎镬。】 『鼎镬』就是放在鍋裡面去煮。 【種種痛苦,徹入骨髓。】 我們如果設身處地來想想,如果這個動物是我,我被人殺了,然後被人去煮,被人吃了。 【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 我們常常想這個。我在二十六歲遇到這本書,讀了之後,我是非常受感動。所以我從開始接觸,大概是六個月之後,我就素食。我常常想到「不忍心吃眾生肉」,想想這個狀況,太可怕了。再想想果報,尤其是寒心。 早年,我的家父在世,他是個職業軍人。抗戰期間,我們家裡面槍枝就很多。那個時候,我還記得很清楚,長、短槍我們家裡大概有八枝。他喜歡打獵,我們小的時候跟著父親去打獵,天天有野味打回來吃。可是,抗戰勝利之後,他死的那個狀況,就跟《地藏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他瘋狂,看到山,他就往山上跑,就跟野獸一樣,樣子完全像野獸;看到水,他就往水底下鑽。佛在經典上講殺生的果報,我親自看到的。想到我父親生病到死亡那個狀況,我非常恐懼!我自己也打了三年獵,也殺了不少生,所以想到這些情形,讀這些書,我再也不敢了。我從二十六歲開始吃長素、放生,贖過,過去殺生的罪過太重了。所以我學佛之後,我只做三樁事情:印經,跟印光大師學的;放生,消除我殺生的罪業;布施醫藥,看到有很多人生病很苦,窮人沒有能力買醫藥,我每個月捐一點錢布施醫藥。我就做三樁事情,很簡單,很單純。 這個地方文字講得好,『己之養也』,這是講我們一般的日常生活習慣;『珍膏羅列』,就是你的菜肴很豐富。你有沒有想到,『食過即空』?我們貪圖美味,為誰來貪圖?我們殺生吃肉,為誰?能夠辨別滋味的舌頭。舌頭不過三寸長而已,到喉嚨底下就不知道味道了;為了滿足這個三寸舌頭,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值得!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我們有沒有認真去想過? 如果說素食沒有營養,素食妨礙健康,我可以跟大家做證明,我素食到今年整整五十年,我一生當中沒有生過病,確實是健康長壽。我的體力不衰,健康狀況能夠長久的保持,什麼原因?素食。實在講,我對於養生這一樁事情非常含糊,沒有講求,真的是不懂得。唯一在身體上遺憾的,就是牙齒不好。我的牙齒沒有掉,都是好牙齒,就是牙齒還不夠標准。什麼原因?不懂得保護牙齒。我到前年,有一個同修帶我看一個牙醫,替我洗牙。洗牙的醫生跟我講:「法師,您的牙齒很不錯,保持得很好。這是您得力於素食。七十多歲,別人牙齒都比不上您。」他教我保護牙齒:「每一次吃完東西之後,一定要漱口、要刷牙,不要用牙膏。牙膏只要早晨跟晚上用兩次。平常多漱口、多刷牙。」我這個不懂。我在過去,只是早晨刷一次牙,晚上都不刷牙,所以對牙齒沒有照顧好。如果我要早遇到這個醫生,年輕的時候我就懂得保護牙齒,我現在的牙齒大概會跟二、三十歲人一樣。所以這醫生告訴我,要好好的保護牙齒。我這已經算是很好了,不夠好。現在我懂得了,我每一次吃東西之後,我立刻就刷牙、漱口。牙縫裡決定不能有東西存在,那是很容易帶細菌的。牙齒好,我們的消化系統就好,人就不會生病。 素食對於健康大有好處,特別是中年以後。中年以後不知道在飲食上攝生,對於你晚年身體健康會有很大影響。這是從飲食起居,我們一般講「衛生」。世間人都懂得講求衛生,可是還有重要的,大家疏忽了,那是什麼?衛性。「性」是好的性情,它會影響生理。所以伊斯蘭教(回教)他們的飲食有很多規矩,有很多東西他們都不吃的。我曾經研究他們的教義,為什麼不吃?原來那些動物性情不好。凡是性情不好的動物、植物,他都不吃。為什麼?怕影響自己的性情。他懂得衛性,保護一個好的情緒,我們今天講「情緒」,這就比一般人高明。以後,我讀佛經,佛更高明,佛講三條,除了講求衛生、衛性,還講求衛心,保護自己的慈悲心,保護自己善良的心。所以,不食一切眾生肉,這個有道理在。佛家確實通情達理,我們一般人講的,它的教學合情、合理、合法,它並不是一成不變,它是活活潑潑的,我們要懂得這些道理。 在素食蔬菜裡面,佛法揀別五種蔬菜不吃,這五種叫「五葷菜」。諸位想想看,「葷」是草字頭,葷不是肉,肉叫「辛」;佛家叫「葷辛」,這個要戒除的。肉類是屬於「辛」。「葷」是指五種,這五種菜:蔥是一種,大蒜、小蒜(荞頭)、韭菜、洋蔥,這五種東西不吃。為什麼不吃?這五種東西生吃刺激生理,容易發脾氣,因為這個原因,防止你少發脾氣、少動肝火,所以戒除。熟吃,這個東西能夠產生荷爾蒙,容易引起性沖動,是這麼個原因,不是別的。但是,如果用這些東西做香料,配在菜裡面,這個可以。為什麼?它不起作用。所以,一定要懂得佛家這些戒律真正用意之所在。 佛家在戒律裡面戒酒,五戒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佛說了,酒本身沒有過失,酒醉了,怕你干殺、盜、YIN、妄。所以酒是防止的,本身沒有過失,這個我們要懂得。但是在做菜裡面用料酒,這個沒關系。這個料酒,你就想到,它不會醉。佛家制定這些法,通情達理,尤其是酒這一條戒開緣很多,「開緣」就是開戒不是犯戒,在某一種時期可以飲酒。戒經裡面講,七十歲以上身體健康狀況差,血液循環緩慢,每一餐飯都可以飲一杯酒。為什麼?幫助血液循環,當藥用。中藥裡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藥引,統統都許可用。所以它不是說什麼都不能用的。現在有很多人持戒,對於這些小小戒持得很嚴,重要的戒就馬虎了,這個錯誤,完全搞錯了!所以,這些事情要是不能仔細去辨別,人就會死在戒條之下,那就什麼都行不通了。有人說,「戒條是殺人的」,那是他錯會了意思,死在戒條裡;確確實實是一般人所說的,他不知道佛家的戒律活活潑潑。戒律有開、遮、持、犯,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懂得佛為什麼制這一條戒,這一條戒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如何運用,什麼情況之下怎樣運用,活活潑潑。你才曉得,戒律是大自由,戒律是大自在,斷惡行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自然就會選擇素食,歡喜素食。 養心,要養清淨心,要養真誠心,要養平等心,要養慈悲心。你懂得養心,懂得養性,又懂得養生|養衛生,你的身體當然健康,你怎麼會生病?新加坡有個許哲居士,她今年一百零二歲,她常說:「我們要長壽,我們不要老,我們不要病」。一百零二歲了,每天還照顧許許多多窮苦的病人,每天忙得不亦樂乎。一百零二歲,除了頭發白之外,牙齒只掉一個,我再就看不出她的毛病了。健康、活潑,跟年輕人一樣。所以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二歲的年輕人」,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效法的。 【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 何必殺其它的動物來損自己的福報?這是決定錯誤的思想、行為。今天就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第九卷) ——2001/4/18、檔名:19-16-09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接著看下面這一段文: 【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依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 這一段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們要常常想到,這一切動物有血、有氣;『血氣之屬』,都是講的動物。動物都有靈知,都有知覺。『既有靈知,皆我一體。』我們知道物質是有限界的,靈知沒有界限,沒有界限這才知道是一體。所以佛說:虛空法界是我們心的現相,跟我們的心是一體;也就是心顯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虛空法界。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樣子就是眾生、國土,包括現在所講的自然現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難覺察到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正因為它本來是一體,所以一切眾生彼此之間都有感應。感應的靈敏程度,與眾生的清淨心、染污心,可以說成一個正比例;心愈清淨,感應的靈敏度愈強。所以在佛與大菩薩他們的境界當中,整個虛空法界所有一切眾生跟他都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就如同他的接收器非常靈敏,極微弱的波動,他都能夠收得到。而我們凡夫接收能力差,實在我們接收能力原本是相同的,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他的接收器保持的非常完整,跟新的一樣。我們這個接收器不知道保管,染污了許許多多塵垢,髒亂不堪,所以接收的能力差了。只有大的波動我們能夠覺察到,微細的波動完全接收不到,就像這個比喻相似。如果我們自己能夠真正做修養的功夫,所謂修養功夫,就是把我們心地的穢垢洗刷清除掉,恢復到我們的本能,那我們接收的能力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虛空法界,過去、未來,所有極其微弱波動的現象,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個接收的工具不需要機械,不需要肉體。諸位要曉得,接收能力不是肉體;靈知。靈知有沒有相?我們一般人講,靈知沒有相,佛在經上也這麼說。這個說法是對凡夫說的,凡夫能夠理解,就他的程度、就他的常識來說,不是佛菩薩自己所說的。佛菩薩自己他們在一塊說:靈知有相。這個色,色就是色相,這個色相叫無表色;換句話說,我們的眼、耳、鼻、舌,乃至於意,都沒有辦法感受得到,所以這說無色。其實,無色還是有色,我們見不到這個色,佛菩薩能見得到。這個話很難懂,舉比喻來說,譬如人都會作夢,我問你:「夢中有沒有色相?」我們細細去想一想,不能說沒有色相。為什麼?我夢醒之後,回憶夢裡頭境界清清楚楚,我夢到哪些人物、夢到他在做些什麼事情、夢到那些生活環境的狀況,就像真的一樣,怎麼會沒有色相?既然有色相,你在作夢,旁邊的這個人為什麼看不到?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到佛講無色界,無色界就像夢中的境界、定中的境界,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別人覺察不到。別的人跟我們在一起,無論他是醒著,或者是一同睡著,他沒有辦法進入到我的夢中,他見不到我夢中境界,道理就是這樣。如果是有功夫的人,也就是說心地清淨的人,清淨到一定的程度,你作夢他在旁邊能看見。我們在傳記、小說裡頭看到,那些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大家讀書,也許都讀過傳奇小說《黃粱夢》。這個老道是個修行人,有定功。他在那個地方閉目打坐,這個秀才在旁邊打瞌睡,在作夢。夢醒之後,這個老道跟他說:「你夢中做了什麼事情,什麼事情」,他全都知道;怎麼知道?他看見了。夢中那個境界是心變現的,他看到了。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色有粗的色,有顯色,很明顯的,有極微細的色,我們凡夫無法見到,無法體會到,這樣我們才能夠信得過佛菩薩甚深禅定。他那個清淨心,清淨的純度,我們無法想象得到。在他那個境界裡頭,一切眾生極其微細的念頭,極其微細的現象,他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知道靈知跟我是一體。靈知既然是一體,色相也是一體。 『縱不能躬修至德』,我自己不能把自己的道德水平修到究竟圓滿,為什麼?道德真正到這個程度,這些小動物對你都尊敬,對你都愛護。『親我』,就是愛護。決不會來干擾我,我們要有德行去感化他們。印光大師七十歲之後,房間裡的一些小動物都沒有了,蚊蟲、螞蟻、蟑螂、跳蚤,一個都找不到,七十歲的道德修養達到這個水平。這些小動物對大師都敬仰,都來保護他,怎麼會來干擾他?我們見到了,我們聽說到了,自己也要加功修德。我們今天自己修得還不夠,為什麼?自己居住環境裡面還有這些小動物。不過自己也有體驗,也能證明古人所講的是事實,因為自己斷惡修善,心地一天比一天善良,一天比一天誠懇,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慈悲。我們很認真、很努力在做,從什麼地方看?從居住環境的小動物上看。它來騷擾我們少了,數量少了,次數少了,這是我們自己很值得安慰的,自己的善德在進步,但是還不夠。為什麼?沒斷絕。但是自己有信心,二、三年之後,大概我們居住環境這些小動物可以斷絕。我們決沒有心想把它趕走,當然更沒有殺害的念頭,我們愛護動物。我們每天讀經、念佛,修積功德也都回向給它們。我們把它們看成自己的兄弟姊妹。我們照顧它,它也會照顧我們,都有明顯的感應。我們尊重它,它也尊重我們,我們敬愛它,它也敬愛我們。 不僅是動物,連植物、樹木花草都有感應。我們愛護它、照顧它,它長得美,花開得好,開得香,它的回報來供養我們。我們種的菜,種的花果,需要的時候,我們要去采來吃,那是什麼?那是它甘心情願來供養。我們對它真的有愛心,現在我們發現,外國人常講的植物喜歡音樂,確實是如此。所以我們的菜園播放音樂,這音樂是給這些植物供養它們的。現在我們播放音樂,我們改播放佛號,改播放講經,它們也會聽。我在圖文巴山上,我們自己種的有絲瓜,大概種的也不少,悟謙法師照顧它們。有一天晚上絲瓜托夢給他,說絲瓜長得太大、太老了,你還不來采。到第二天,他果然去找,找到一個很大的絲瓜,真的已經太老了,采下來之後只能留著做種子。絲瓜會托夢給他,叫他去采,已經太老了。植物都有靈性,何況是動物? 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一定要生在愛的世界裡面,要生在感恩的世界裡面,要生在互助合作的世界裡面,這個人生多美!真、善、美、慧,不是口號,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能夠契入這個境界,又何樂而不為之?為什麼天天殺害生命來養活自己?這些動物,它不是甘心情願來給你吃的,你殺害它,它恨你,你跟它結冤仇,這個冤仇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佛在經上常常提醒我們:吃它半斤,來世要還它八兩;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酬償。這樁事情多可怕!這是愚癡到了極處。所以一個人修行,在菩提道上障礙很多。這障礙從哪裡來的?都是無量劫來,以及這一生當中,跟這些有情、無情結下許許多多的冤仇、怨恨,造成許許多多障礙。我們今天有幸,讀到聖賢書,聞到聖賢的教誨,幸虧還有一點善根福德,聽了、讀了,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老老實實認真努力去做,才證明古人的教誨真實不虛。佛教導人「信、解、行、證」,最後一定要證實,事實真相於是大白。所以我們常常能想到這樁事情,特別是在飲食的時候,你能夠想到,你就不忍心吃眾生肉,這是一定的道理。接著了凡先生又說: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 這個真的要看得開。你為什麼會發脾氣?當然看到別人把事情做錯了,得罪於我,我才會發脾氣。人為什麼把事情做錯?為什麼會得罪我?要多想一想。這個人毀謗我、侮辱我、傷害我,我要想一想:他為什麼會有這些行為?他對我不了解,對我有誤會,我們彼此之間沒有良好的管道溝通,所以才有這樣的現象。這個事情不能怪他,我自己也有不是處。縱然自己沒有不是處,過失都在他那一邊,與我又有何干?佛在《無量壽經》上說得好,特別是我們處現代的社會,看到許多人為非作歹,使我們自己有時候確確實實好象不能忍受,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些人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佛說這個話多溫和!這些人,他的父母、他的長輩不懂得仁義道德,沒有好好的教導他,所以他才犯過,才做一些違背法紀的事情。我們看到了、聽到了,應當原諒他,不能夠責怪他。這樣的心多平和,這個心量多偉大!我們應當要學習。不可以責怪他。即使教導他,他還犯過失,我們也要回頭反省,「我教導的不夠好,我教得不夠圓滿,我教導他,他為什麼還做不到?」不要把過失都推給別人,應當回過頭來自己好好想想。 譬如,現在有很多作父母的遇到我,「法師,現在兒女不聽話了。」有很多作老師的來告訴我:「法師,現在學生不聽管教。」我的回答,我說:你的子女、學生沒有過失,你沒有教好,你怎麼能怪他?不錯!現在社會的大環境非常惡劣,邪知邪見,導致邪行充斥在世間,年輕人哪有不受熏染的道理?這是現在年輕人難教的一個外在因素。可是這外在的因素,我們如何用內在的真誠去克服,古人講得不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再細想一想,連這些小動物、蚊蟲、螞蟻都能感動,花草樹木也能感動,人豈不能感動嗎?不能感動,是我們的精誠沒有達到。如果我們自己能夠這樣的反省,那就好了,一定會把自己的德行向上提升。唯有提升自己的道德,才能感化現代這些年輕人。我們自己沒有清高的道德,一味去責怪年輕人,去懲罰年輕人,這不是辦法。教育這個手段,懲罰不是一個最好的手段,最好的手段是感化,是要自己用真誠愛心,清淨平等的愛心去感化一切眾生。佛菩薩對於畜生、餓鬼、地獄都能夠感化他,都能夠引導他回頭是岸,何況世間有情眾生?我們應當想想,要怪自己的功夫、德行不夠,決定不能怪別人還沒有接受感化。這樣才能成就自己,成就他人。佛在經上說:「未能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句話說得好。所以你要想度化別人,必須成就自己的德能,唯有自己的德能,才能感化別人,才能夠度化眾生。佛在經教上說得這樣的圓滿,這樣的究竟,我們讀誦經典的人不能疏忽。我們不能成就,實實在在,了凡先生在這裡所說的「因循」、「粗心大意」。進一步這又教給我們: 【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這些都是我剛才所說的。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豪傑,凡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這個人決不是英雄豪傑。稱贊他是英雄豪傑,那只是稱贊而已,有名無實。真正的英雄豪傑,決沒有自以為是。我們稱佛為大英雄,寺院供養佛像的大殿,稱為「大雄寶殿」,我們稱他是大英雄。佛有沒有自以為是?沒有。佛跟眾生講經說法,他說了,他自己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句,說了四十九年,這是什麼緣故?他所說的都不是自己的。是誰的?古佛所說的。孔老夫子一生教學,也說他沒有他自己意思,他一生只是「述而不作」,所說的都是古聖先王的教誨。你看,這麼樣的謙虛!絕不自以為是,絕不加自己的意思在裡頭,這是真正的英雄豪傑。 『亦無尤人之學問』,「尤」是怨恨的意思。聖賢人的學問,決不會引發一個人自私自利,決不會引起一個人貪瞋癡慢,決不會教你去害別人利益自己,聖賢的學問沒有這些。一個從「人」上說,一個從「學」上說。回過頭來,我們反省自己:『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所以我們要回過頭來反省,我們自己確確實實道德沒有修,我們的真誠不夠,所以我們的感化達不到。 【吾悉以自反】 這些東西,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所以要想幫助社會,幫助別人,幫助社會安定和平,幫助一切眾生幸福美滿,從哪裡做起?從自己修德做起。你自己沒有真正的德學,如何能感化眾生?自己還有一絲毫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念頭還沒有放下,如何能感動眾生?如何能行菩薩道?這些話句句都是真話,都是實話。所以,我們想幫助這個世間減少災患,現在大家都知道,世間有不少人都相信,古老預言所說的,我聽很多同修從歐洲回來,歐洲人都非常尊敬、相信十六世紀預言家諾查丹瑪斯。他們都把他當作聖人來看待,他的預言是講我們這個世紀有大災難,基督教《聖經》裡面講世界末日,伊斯蘭《古蘭經》裡面也講世界末日,大概都是在這個階段當中。我們這些書看了,這些話聽了,也憂慮不安!我們自己如何能在這個災難裡面幸免,如何能夠幫助世人度過這個難關,有沒有可能?我們今天讀了《了凡四訓》,答案是肯定的,可能。我們自己修養道德,自己就超越了;佛家裡所說的,「共業裡頭有不共業」,我們自己可以超越。我們自己有能力超越,那就要幫助廣大苦難眾生。如何幫助他們?一定要以德行、要以學問去感化他,讓他覺悟,讓他明了,讓他忏悔,也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災難可以化解。縱然不能完全化解,可以把災難程度減輕,把災難的時間縮短,這個效果就是很大的功德。我們應當認真努力去做。怎樣修養自己的德行,這個書裡頭舉的例子很多,我們細心去體會,反復的推敲。他底下又舉了一個例子: 【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 這一條,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遇到,我們能不能做到?別人惡意的毀謗我,我聽了之後,能不能一絲毫怨恨的心都不起?這是功夫。 有人造謠生事在外面毀謗我,有同修來告訴我:「某人說你的壞話,毀謗你」,他一開口,我就制止他,不要再說下去了。他感覺到非常驚訝!他說:「為什麼?」我告訴他:「我希望我的心,對那個人永遠保持最好的印象,我不希望他的不善、種種的言行放在我的心裡,我不希望。」我永遠記人家的好處,記人家的善處,我的眼睛看天下,都是善人,都是好人。決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我心上,把我的心變成不善,這個損失就太大太大了。那個說我壞話的人,破壞我的人,從前對我很好,我永遠感他的恩,戴他的德。以後種種不善,那是別有因素,這個因素裡面多半都是誤會。他為什麼從前對我好,現在對我不好?從前我對他有好處,現在好象我對他沒有好處。從利害上,心理、態度、言行改變了。這個改變我清楚,我過去對他好,現在對他更好,是他不了解。為什麼?他的心目當中只是名聞利養的利害。我今天已經提升了一步,我今天完全講的是德行,在道德上向上提升,名利上我放下了。我對他的好,他不了解,他產生誤會,我應當要原諒他。說原諒他,我的心胸已經很小了,已經是錯了,完全沒有這回事情。這個事情,他在別的地方可以發生,在我心目當中永遠沒有發生過。我們這才能回歸到自然,回歸到天性。 許哲居士為什麼一百零二歲還這麼年輕,還這麼健康?一生不生病,還能為社會苦難眾生服務。她為一些老人服務,其實那些老人比她小得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她一百多歲的人還替他們服務。什麼原因?心地裡頭不夾雜絲毫不善的念頭。決定不許可有絲毫不善的東西跑在我的心裡面去,我得要防范。我這個心裡只容納一切眾生的善心、善行、善德,這才是修養自己的道德。所以我們遇到人家毀謗、侮辱、陷害,我感激。為什麼?從這個境界裡面,來勘驗自己功夫究竟到什麼程度。如果我還有一念厭惡的心,有一念不高興,自己要立刻回過頭來忏悔,我的德行不夠,為什麼禁不起考驗。所以決定是「歡喜受賜,何怒之有?」人家這樣對我,我用這個態度對他,慢慢傳到對方去,對方會感激,會回頭是岸。我救了自己,也救了別人。如果我一聽到別人毀謗,我就發怒,我就存報復的心,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自害害他。這個道理不難懂,這個事情利害得失也不是很難明了的。多想想,多思惟,我們就能夠自救救人、自度度他,這又何樂而不為之? 所以,一個人在世間,希望一生當中都能保持著真誠心,都能夠永遠保持著愛心,愛一切眾生。人愛我,我愛他不難;人恨我,我愛他,這才叫真正功夫,真正的德行,真正的學問。造五逆十惡罪業的眾生,我還是真誠、平等的愛他,因為我知道他有佛性,《三字經》第一句說:「人之初,性本善。」我知道他的性本善,他的真心、他的真性是本善,我尊敬他,我愛他。他染上一些不良習氣,那不是真的,那個可以改的。所以只要一念回頭,他就是善人,恢復到他本來。這些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了凡先生接著說: 【又聞謗而不怒】 若無其事。 【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我從年輕的時候學到了,我懂得,我明了。好象是在去年,悟道法師把台灣一些報紙、雜志傳真給我,寫了一封信給我。這都是台灣一些出家人,指著我的名字毀謗我、侮辱我。說我提倡《無量壽經》會集本,是很大的罪過,誤導許許多多念佛人,長篇累牍的文章寫在那裡。悟道法師要找一批同學,要寫文章來反駁。我立刻打電話告訴他:「隨他去罵,一句話都不要說。」為什麼?他罵累了就不罵了。與我不相干!他寫文章隨他寫,他總會有寫累的一天,我們一絲毫反應都沒有。悟道師忍著氣,好!聽話,我們就不理他。現在不就沒有了嗎?這個罵人要知道,兩個人愈罵愈起勁;如果一個人罵,一個人不吭氣,到最後他罵累了,他自然就不罵了。這個人坐在這裡很舒服,在這裡做什麼?在聽唱歌。哪個人高,哪個人低?旁觀的人說:「某人有修養,某人風度很差。」由人批評,我們何必說一句話?何況罵人好累,發脾氣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嚴重,發一次脾氣,許哲居士講:「三天都不能恢復。」你為什麼要發脾氣?他罵你,你很難過;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難過?他罵我「淨空」,淨空是假名,很多人都可以叫淨空,我何必要接受?人家罵你,你就接受,你傻,你愚癡!你聽了,像他罵別人一樣,與我不相干,心平氣和。這個冤就化解,對我誤會也化解了,不要去理他。打架,也是如此。兩個人愈打愈起勁;如果一個人打,一個人不還手,那個打的人打幾下,他就下不了台,再打,人家不還手,不打自己又難看。這個方法對於喜歡打架的人很有效果,我都用過。我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些朋友發脾氣了,他打我,我不還手,他把我推倒,我就倒在地下不起來。旁邊人看到,他在那裡很難看下不了台,要打,打不下手,不打,好象也沒有辦法收回,我這招很高明。所以不要跟人爭,一定要保持好的友誼,這種過失、錯誤,希望把這個時間縮短,友誼要恆久、要常久。這是做人的道理。幫助自己,成就別人。所以,一切讒言自己會消失,不必我們去辯駁,愈辯愈黑,不能辯駁,自然的化解了,這個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了凡四訓》講記(二):改過之法(下)
下一篇:淨空法師《了凡四訓》講記(一):立命之學(下)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