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文學創作

 

琴道與佛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琴道與佛道
琴乃載道之器,非音樂藝術范疇之“樂器”所能局限。琴樂,亦非一般所謂之“音樂”,真正的琴樂,是並不追求旋律之優美,也不孜孜於節奏之合拍的。

琴道以儒家思想為基本,而釋、道兩家思想,亦琴道之重要內容。司馬承祯《素琴傳》:"皇王以琴道致和平也……閒音律者以琴聲感通也……靈仙以琴理和神也……君子以琴德而安命也……隱士以琴德而興逸也……"。並言古筝儒道內涵之多個方面,而其中"閒音律者以琴聲感通也",似也並非今日所謂之 "藝術琴",其以"瓠巴鼓琴,則飛鳥集舞,潛魚出躍"及師曠叩弦"乃變節侯、改四時" 等為例,乃盛贊琴德及音律之微妙、可感通自然乃至動物之性,與"藝術琴"將琴作為音樂藝術,致力於"為人",追求精湛演奏技巧及表現力、感染力等實不相侔也。其中"靈仙以琴理和神、士以琴德而興逸"則為道家之琴道思想。班固《白虎通》承襲儒家《樂記》之思想,言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至蔡邑《琴操》則增加"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之義,具有道家藉琴以修身養性、返本歸真之琴道觀念。東漢劉向《琴說》論鼓琴之作用有明 道德、感鬼神、美風俗、流文雅等,基本系儒家思想,至唐代薛易簡論鼓琴之作用,則見有道家絕塵出世之思想:

"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琴訣》)

薛易簡乃唐代職業琴家,以琴待诏翰林,能操琴曲達三百四十首之多,其闡述古琴之利益較為通俗,文也"近俚",於儒道琴道思想理解較淺,《琴史》謂其"辭雖近俚,義有可采" ,謂其論述鼓琴技藝及感染力頗有可取者。

至明清許多琴論中,儒、釋、道三家思想則交融出現,浸透於鼓琴之觀念及技法之中,其代表作為晚明徐青山之《溪山琴況》。徐青山為晚明琴學大師,時人譽為"今世之伯樂",崇族末年參加抗清未果,遂入蘇州穹窿山隱居修道。徐青山之《溪山琴況》著於崇祯十四年,抉漢唐以來琴道之精義,融儒釋道三家思想於一爐,探幽發微,總結為"二十四況",乃中華琴道思想之集大成者。其崇尚"中和"、"古淡"、"雅正"者,乃古來儒家琴道思想之繼承:

"琴尚沖和大雅"。
"凡弦上取音惟貴中和。"

"琴有正聲間聲,其聲正直和雅,合於律呂,謂之正聲,此雅頌之音,古樂之作也……"

"疏疏淡淡,其音得中正平和者是為正音。"
《溪山琴況》於道家琴道思想尤多發微,體現為對道家"大音希聲"、"虛靜淡遠"等境界的追求:
"大音希聲,古調難復。"
"所謂希者至靜之極,通乎杳渺,出有入無,而游神於羲皇之上者也。"
"調古聲談,漸入淵源,心志悠悠不已者,此希聲之引伸也。"
"心無塵翳,指有余閒,與論希聲之理,悠然可得矣。"
"絕去塵囂,虛徐其韻,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
"蓋音至於遠,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

概略言之,儒道二家思想在琴風上的體現可分別以"中正平和"、"清微淡遠" 兩句來概括。"儒者崇尚"中正平和","清微淡遠"則為道家飄然出世、遠離塵囂、卓然不群、悟形而上之大道、返原始天真之本然、追求清 虛淡逸之境界在琴道上的理想。
《琴況》中涉及佛家思想者有"雅"況中一句:"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靜貞正,而藉琴以明心見性,遇不遇,聽之也,而在我足以自況。斯真大雅之歸也"。

就琴道而言,佛家"藉琴以明心見性"、與道家之藉琴以"反其天真" 可以相通。"明心見性"為佛教禅宗用語。心性者,乃宇宙人生之真實,也名"真如"、" 本性 "。明心見性,徹證真如,乃生命之覺悟,與道家之修真、悟真,回歸生命之本真狀態,初始而言並無二致。徐青山雖然借用佛家名相以表操琴乃"為己"之修真而非"為人"之娛耳,卻也道出了琴道中之佛家思想。

佛教音樂以"梵呗"為特色,梵者清淨莊嚴,呗者歌詠贊誦。佛教梵呗音樂本來就以清雅、 莊重為特色,具有虛遠淡靜、莊嚴肅穆之意境,與琴道之中正平和、清微淡遠如出一轍;而梵呗之唱誦,非為抒發七情六欲、愉悅感官聲色,而為莊嚴身心、收攝六根,追頌聖者之功 德、體驗內心之祥和,與儒家禮樂之道亦乃相通。三教皆為聖人之教,精微處容有差異,而入手處初 無不同也。琴道以儒家之禮樂而發揚,以道家之修真而精微,而佛家於琴道也多有影響,故 琴道亦有"琴禅"之稱。荷蘭琴家高羅佩《琴道》一書中認為操琴修養中淨手、焚香、靜慮等要求來自大乘佛教修行儀軌之影響。琴曲"普庵咒"節奏平穩,莊嚴肅穆,音韻暢達,寧靜意遠,有古剎聞禅之效,在眾多琴曲中別具一格。此外,從唐宋詩詞中亦可知歷代操琴之佛教僧人頗多,著名如李白之"聽蜀僧彈琴":

蜀僧抱綠绮,西下蛾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遺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從中可見蜀僧操缦之境界。北宋有夷中、良玉、知白、義海、則全、照曠等著名琴僧。元代名相耶律楚材從萬松老人學佛,精於佛法,而師弟兩人皆能琴。明代有空塵禅師之《枯木禅琴譜 》,顧名思義,以三尺枯桐可與佛禅相通,靜遠淡逸之琴境不異禅境也,故可"以琴理喻禅" 乃至 "以琴說法"。清初心越禅師著有《東臬琴譜》,傳於日本,影響日本琴界甚巨。 近代著名琴僧有大休和尚,著名居士有恽城夏蓮居,收藏古琴甚多。民國時有著名禅僧月溪法師,行腳大江南北,琴不離身。當代古琴大師管平湖也曾於蘇州靈巖山中得悟澄和尚整理 指法。可見琴道雖以儒道兩家思想為主,而與佛家義理亦可相通。因此之故,佛門僧人、居士操琴者眾,以古琴靜心養性、調理身心,體味靜遠淡逸之靜境,確有收攝六根之效,可助 "明心見性"之禅修。徐青山謂"藉琴以明心見性",洵非虛語。

琴之為道,乃因琴中蘊有通往羲皇心地之道,初則抒發情志、調理性情,進則陶淑中和、進德修業,終可得逍遙物外之趣、達心通大之境,默契太古之心而有庸常人生之超越。琴之為道,義實大哉!


 

上一篇:母子連心
下一篇:廈門市佛教寺院通訊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