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在愛中學習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在海邊,耶稣問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回答說: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稣又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回答說: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稣第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耶稣三次都問同樣的話,彼得就憂愁起來。他說:主啊,你是無所不知的啊,你知道我愛你。
“你知道我愛你。”
我們很多人,其實都跟彼得一樣,因為抱著“反正你知道的”想法,所以終生都沒有對所愛的人說過一次“我愛你”。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情侶之間,夫妻之間,或者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可能還會說這句話。但是,對於年邁的父母,或是已然成年的孩子,或是至親的兄弟姐妹之間,卻很難開口說“我愛你”;也很難開口說“你對我很重要,我需要你”之類的話。我們不是不愛,更不是沒有愛,而是,我們寧願用行動去表明,也不肯用話語來表達。
比如,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我母親因為過慣了獨居生活,始終不肯到來和我一起。所以,隔幾天,我就要給她打一個電話。有一段時間,她很失落,為了安慰她,我每天早晚打電話跟她閒扯,從南瓜籐扯到黃瓜籐,又從黃瓜籐扯到冬瓜籐。但是,無論如何,我就是無法開口對她說:媽媽,我喜歡你。媽媽,我們都愛你。有一個傍晚,我突然靈機一動,我說:誰誰說,他最喜歡姥姥了。又說,誰誰說,她最喜歡外婆了。這前一個誰誰,自然是我的侄子。這後一個誰誰,自然是我的女兒。母親一聽,就在電話那頭眉開眼笑,像個孩子似地問道,真的?他們真的這樣說呀?我說,當然真的,誰還騙您不成?您就快快樂樂地活著,等著享您孫子孫女的福吧。母親就哈哈地笑了,說,好哦好哦,我當然是要享我孫子孫女的福的,我要花我孫子賺的錢,我要穿我孫女買的衣裳。
就在前天深夜,我接到一個同學的電話,她告訴我,她此生最最痛憾的一件事,就是在她弟弟病逝之前,沒有親口對弟弟說“我愛你”。弟弟生病後,她四處奔走,籌錢、尋醫,又沒日沒夜地照顧弟弟,可是,她卻一直沒能對弟弟說“我愛你”。她很想這麼做,卻沒有做成。她說,有好幾次,話都到了嘴邊,卻又被她吞了回去。最後的一個月,弟弟大多數時間都在昏睡,但意識還是清醒的。那時,她就很想握著弟弟的手,摸著他的頭發、前額、耳朵,對他說:BB,我愛你,謝謝你做我弟弟。她還想對他說:對不起,BB,我很抱歉,請原諒我。但是,當她淚流滿面地開口時,她說出來的卻仍然是:你餓嗎?你渴嗎?你需要擦身嗎?你需要按摩嗎?
可是,那個昏睡的人,那個沒有多時就要遠離的人,在他尚能聽見親人的聲音的時候,他最想聽的是什麼呢?是這一句你餓嗎?還是那一句我愛你呢?死亡已經臨到,這個在死的痛苦與恐懼中喘息的人,最需要的是身體的某些滿足呢?還是一個愛的回答?
另一個朋友,曾經有兩年多的時間,在婚變的苦痛中掙扎。她的母親,自然是這個世上最疼愛她的人了。然而,在那並不算短的兩年裡,母親卻只會對她說:某某,你回來吃飯吧,我今天做了你喜歡吃的菜。而她的父親,則只是沉默,甚至看都不看她一眼。不看不是因為不愛,而是因為太愛了,以致看一眼,都怕觸到她的傷口。可是這個時候,我的這個朋友,她最最需要的是什麼呢?她最最需要的是安慰,是扶助,是有人默默地走過來,抱住她,對她說:我們愛你,不管你做什麼,我們都支持你。
昨天,和弟通電話。在電話的那頭,小弟歡喜地說:姐,給個聲音你聽。我說好。然後,我就聽到一個奶聲奶氣的聲音,在一遍一遍地說:我愛你。我愛你。稚嫩的聲音裡透著一種不能等待的急迫,好像這句話是一個玩具,倘若她不立即抓緊的話,就會被別人搶走一樣。
我就笑了。弟弟也笑著,歎息道:唉,真是太可愛了。
一個只有一歲半大的小女孩,在對深愛她也被她所深愛的父親說著世上最美的語言,當然是可愛的。父親先愛了她,她再以愛來回應父親。在這種愛與相愛的交流裡,那個急於訴說的孩子是可愛的,而那個樂於聆聽的大人,也是可愛的。
人活著,固然需要用行動表明的愛,但是人,也需要用話語表達的愛。放眼一望,生命處處是痛楚和空虛,幸福開始的瞬間,悲傷隨即就臨到。所以,趁著年幼,趁著年輕,總之是,趁那衰敗的日子尚未來臨,讓我們開口,對所愛的人說“我愛你”。
當你開口,這句甘美的愛之話語,便已然成為被愛者生命裡的百合花香,那溫暖的人類香氣,將深透地恆久地浸染他的生命,也浸染你的生命。
愛不是一道數學題,必須先學,然後才會做。愛是要愛中學習的,也就是,愛是要在愛的行為中學習的。就好比,當你把一塊零錢放進乞丐的碗裡時,你就在學習憐憫;當你對一個傷害了你的同學說“沒關系,我原諒你了”時,你就在學習寬恕;當你把一件你喜歡的玩具送給災區的孩子時,你就在學習慷慨;當你在母親的生日對她說“謝謝你生下我”時,你就在學習感激。乃至,當你開口,對所愛的人說“我愛你”時,你就在這一句簡單的話語中學習著愛。
|
|
|
|
|
|
上一篇:危急時刻是阿彌陀佛慈悲救我
下一篇:身處惡境緣 慈悲動天地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