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持誦《普賢行願品》速得成就的道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人問:經書上是清楚地講了,對於《普賢行願品》受持、讀誦等有極廣大的功德,我們怎麼對此生起信解呢?
  我的看法是,關鍵要從“唯心變現”這個要點上進入觀察。就是要深深地領會“唯心變現”的原理,並且,深入地往普賢行願中,一條條地觀察,就會對它的功德引起確定的信解,而消除懷疑。
  所謂“唯心變現”,意思是,我們是什麼樣的心念,以此就會造成什麼樣的顯現,在身體、在環境、在人際關系、在福德受用……方方面面都會造成同類的顯現。真正能契合上普賢行願,由此全盤發出的善念,它的變現作用確實非常廣大和全面。
  很多人都讀過《水知道答案》這本書,裡面一些科學實驗的事例,對我們理解“唯心變現”很有幫助。
  比如,對湖水發出美好的祝願,會形成非常莊嚴美麗的結晶圖案;孩子們對水說“好可愛”時,水結晶所呈現的形狀也非常可愛。聽到罵它“混蛋”時,水幾乎不能形成結晶。無論看到哪個國家的語言所表示的“感謝”,水都會呈現出形狀整齊的美麗結晶。
  這都在證明心是器情萬法的作者,水結晶只是一個小小的法,它同樣是被心念准確地制造的。它的莊嚴形態,不是造物主造的,也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而是由善的心念造成的。
  這個例子,在佛法看來很淺,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按普賢行願修學能得到莊嚴的三十二相,能出現莊嚴的國土,能攝受一切順緣等等。
  大家返照自己的身心,很容易發現心念對身體所起的作用。在我們發起善念的同時,身體的分子結構就會變得莊嚴整齊,細胞會更富有活性,這樣,由微觀和合的各部分的相貌一定在變好、變莊嚴。
  大家學好了“諸行無常”,會深深地相信這一點。我們當下的身體是剎那性的,以它為因,在善心的作用下,一定會變出下剎那的好相貌。這樣的好作用累加多了,就造成穩定的好相貌,這就是“相隨心變”的意思。
  我們隨著《普賢行願品》發善願,不是簡單地說一句“感謝”,這是對周遍時空、具足萬善的普賢行海在作意發願。它的內涵無比深廣,種類上,人間能見到的一切善行都包含在內,出世間諸佛菩薩的所有善行也都包含在內;深廣度上,每種善都拓展到周遍時空,所以這是萬善的總集,是善中之王。
  大家誠心地緣著這樣的願王,開發最廣大的善念,能不讓身體的相貌轉變嗎?不轉變是不可能的,不朝著最圓滿的相好轉變也不可能。
  我們返照著身心來體會:我們翻開《普賢行願品》,緣著經文,廣闊地運用自己的心來發願:“願我禮敬一切人,願我盡未來際稱贊佛的功德,願我在一切佛前獻上廣大供養……”這樣,一條條地真誠發願,再看身體——皮膚、容色、肌肉、眼睛、舌頭等等,是不是方方面面在潛移默變呢?這樣不斷地發善願,不斷地串習,力量積聚起來,就會出現明顯的金色膚色、柔軟皮膚、廣長舌相、青蓮花眼、腳底千輻輪相等。莊嚴的三十二相,最後會完全顯現出來。
  一般說來,三十二相的每一種都是由一類相應善業造成的。普賢行願中什麼善都有,所以能引發圓滿的三十二相。比如,按照供養三世諸佛的願王去發願,逐漸地在內心形成善願,而且推動著行為去做供養,自然得到腳底千輻輪相;常常按攝持正法的願文作意發願,而且,按那麼去實行,就會變成廣長舌相,大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且,一一舌出無量音聲海,一一音流無量言辭海。
  總之,一個“感謝你”的善念、一句“讓我來幫助你”的善語,都能讓水結晶變得莊嚴,何況是依普賢行願發起廣大無量的善心,周遍時空的善願,這樣會造成怎樣的器情莊嚴呢?當心相應了普賢行願時,就能開發廣大無量的善心;當這些善心發出來時,就一分分地引起身體的變化。整個身體的相貌都在全方位地轉變,整個器世界也在全方位地淨化。所以,異熟果上就出現三十二相和國土的無量莊嚴。
  所以,應當時時活在普賢行願的發願中,從自己心中時時發出周遍時空的善念電波,這會使自己的身體、心態、生活、工作,乃至整個生存環境,方方面面都往好的方面轉變。

種子的作用


  有人認為:現在發的善念是很微小的,雖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像經上所說那麼大的果報,則讓人難以置信。
  這要理解種子的作用。像這裡種的文殊花,夏天開花後,花凋謝了,留下像小蓮蓬那樣,裡面包藏著很多微小的花籽。這些花籽落在地裡,來年會長出根、莖、枝、葉,開出紅紅黃黃的文殊花,非常美麗燦爛。在花籽的階段,體積很小,見不到任何根、莖、葉、花的色、形、味,但種子的功能成熟就都能顯現出來。如果在草原上撒滿花籽,時節到了,就會開出一片鮮花的海洋。
  把這個比喻移到心上來體會,我們念誦《普賢行願品》,在理解了願文涵義之後,准確、深刻地作意(“深刻”:深深地刻在心上,並非表面化地嘴上溜過。),就在心上種下了願王的種子,將來會顯現多少果實,會顯現多長久、多廣大的果實,確實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內種子成熟果實的能力,遠遠超過外種子,更何況是內種子中最不可思議的普賢行願的種子。
  再講一個例子,就會明白這個甚深的道理。
  往昔佛在世時,捨衛國有位須達長者,信敬佛法,是僧眾的施主。
  須達家中有兩只鹦鹉,天生聰明伶俐,能聽懂人的語言。每一次見到比丘來時,這兩只鳥就先行告訴家人,讓家人出來迎接。
  有一次,阿難尊者來到長者家,看見這兩只鹦鹉聰明伶俐,就給它們講了苦集滅道的四谛法。長者家門前有一棵樹,這兩只鳥聽完法後,就飛到樹上歡喜地持誦四谛法。
  夜間,兩只鳥在樹上入睡,被野狐狸吃掉了。死後以歡喜持誦佛法的善根,生到四天王天。壽命窮盡,生到忉利天;忉利天壽命窮盡,上生夜摩天;夜摩天壽命窮盡,上生兜率天;兜率天壽命窮盡,上生化樂天;化樂天壽命窮盡,上生他化自在天。然後他化自在天壽命窮盡,又下生化樂天,又從化樂天依次往下,生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壽命窮盡,又往上升,漸次生到他化自在天。這樣上上下下在六欲天七次受生,隨意享受快樂。最後命終生到人間,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賢愚經》)
  當時,兩只鹦鹉持誦四谛法時,口中、身內、枝頭都沒有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的妙宮、莊嚴的天身、天眼天耳等的神通、天衣天食等的受用,它們僅僅歡喜持誦了一些法句,但在種子功能成熟時,竟變現了上下七返六欲天、長達億萬年享受天樂、最終降生人間出家證果這樣廣大的果報。
  兩只鳥種了什麼善因?它們只是聽了比丘說法,歡喜持誦,持誦的也只是四谛法這一部分,但後來顯現的天界福報、出家證果確實源於這個法行。這無法和普賢行願的法行相比,且不說普賢行的全部,單單“攝持正法”一願,誓欲受持三世諸佛的所有法-輪,誓欲演說佛法光顯一切菩提行,誓欲修行令普賢道究竟清淨,盡未來劫,相續不斷。如果能對這攝持正法的菩提行生起仰求之心,就已經遠遠超過了歡喜四谛法的量。
  像這樣,多往深廣的方面、多往菩提道全分修行的方面進行觀察,就能理解到普賢行願的法行具有極廣大的變現果實的能力。
  我們現在得到了珍寶人身,心力、智慧不知比鹦鹉強多少倍。如果能廣闊地運用自己的心,緣著廣大無量的普賢行海發起渴仰之心,那麼,以這個內涵就會無數倍地超過鹦鹉的善行功德。將來會出現多少廣大的果報,心裡衡量一下,就知道不可思議。經上說:“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這證明這種果報的量,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證知,此外誰也沒辦法衡量。



類推觀察法
  可以用類推法來觀察。
  例1:佛書上記載,有位比丘對著一座古佛的遺塔恭敬地禮拜,佛說:從他腳下的地面到金剛地基之間有多少粒的極微塵,就會得到那麼多次的轉輪王福報。頂禮一座佛塔,功德都這麼廣大,何況對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的諸佛一一禮敬,這種禮佛的功德按佛的數量相乘,確實廣大不可思議。
  再者,我們理解了三世佛的意義後,時時處處見的都是佛,不但已成就菩提的是佛,任何眾生下至蚊蟲螞蟻也都是佛。之後,我們發願恭敬一切眾生佛,以這個行願力會讓生命境界完全改觀,也就是,時時處處對面前的一切佛都生起禮敬,由此不必要脫離生活,時時處處都積集廣大功德。
  因此,能發起這一行願,不必要等到後世,在生活的當下就有極大轉變,身心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2:稱贊如來的功德,《菩薩本行經》上說:假使有無量億人都成了緣覺阿羅漢,有人對他們作衣服、飲食、醫藥、臥具的四事供養,堅持做一百年,這會得到極大的功德,但不如有人以一偈歡喜贊歎如來的功德。經上還說,釋迦牟尼佛因地以一首偈贊歎當時的弗沙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以此功德,比彌勒菩薩提前成佛。
  一偈贊佛都有如此廣大的功德,何況普賢行願,發願以最微妙舌根,每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每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對這廣大不可思議的稱贊妙行,哪怕一剎那生起渴慕仰求之心,功德也無量無邊。
  例3:《悲華經》上說,往空中撒一朵花供養十方諸佛,能引生直到一切苦滅盡也無有窮盡的大福德。又如億耳阿羅漢,前世以一朵花供養佛塔,致使九十一劫中感受人天妙樂,最後以此福德面見釋迦牟尼佛,證得阿羅漢果。
  我們觀察,普賢供養行願,供養境是十方三世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供養具是人天世界最好的花、香、衣服等,和一切正法修行,供養時間是窮盡未來劫數,相續不斷,供養心是有勝解信、有行願的力量。我們以無上供養願王的願文作為開發助緣,把心投入到願文的意境中發起善願,一定會生起極大的福德,誰也無法計算的福德。
  以上舉了三例。按這樣,把十大願王和十六種願差別的內涵展開來具體觀察,就會恍然明白,為什麼念修普賢行願是積資淨障的無上方便,為什麼做任何修行都要以普賢行願印持回向,諸如此類的問題都自然會在心中解開。
  講到這裡,還想告訴大家,《普賢行願品》的願文是極殊勝的開發助緣,它能起到總開關的作用,一觸及它就開出了一片光明。意思是,只要我們用心去和願文相應,就會開出內在廣大的善心。
  為什麼要依靠經文來開發呢?這有很重要的道理。我們沒看到這些殊勝的願文之前,恐怕億萬年也想不到有如此廣大的善行。世間的專家、學者、天仙、阿羅漢都說不出這樣的大境界。而在有幸遇到了佛語之後,只要緣著願文如理作意,就能開發極廣大的行願。這就是不能離開經文熏習的道理。想想看,億萬年中都無從生起的善心,借助經文很快就開發了,十法行的功德不可思議。




  得道者多助
  有人問:講記上說,修持普賢行願,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順緣,都會任運地(自自然然地)攝集,種種能產生苦惱、能引發身心疾病等的惡因緣都能轉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對這一條,怎麼生信解呢?
  先看一個故事,看懂了故事,就會把問題解開。
  有一位洪居士,與一位中學老師結婚,生了四個子女。丈夫的工資微薄,她要用這些錢維持一家六口的生活,還要提供孩子們讀書。二十年來,她沒做過一件新衣服,中午幾乎都是在饑餓中度過的,可見生活很艱難。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時間,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對她去寺院,子女們也不喜歡母親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滿地說:“放下家裡的事去寺院,成什麼話?”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親近佛陀。如果不讓我親近佛陀,我沒辦法活下去。”
  丈夫說:“那樣的話,你干脆去寺院過日子!”
  她說:“要那樣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頓,回到家裡又要吵一頓。
  後來,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狀況,就對她說:“從現在起,你不要再來寺院了。沒有轉變家裡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來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說出來:‘媽媽,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裡的事我們來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裡也能說出:‘所有的事我們來做,你去吧!’你再來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裡好好地發願盡責任。”
  後來,洪居士十年當中沒有進過寺院的門。
  像觀音菩薩的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來是應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獨自在家中一個人發願,她對佛說:“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責任還沒盡完,所以去不了。我沒有忘記佛的恩德,我在這裡給佛頂禮。我為我的全家祝願,祈求佛光恆時加被我的全家。”
  後來,從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終於說出了這樣的話:“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變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對寺院做些供養也很困難。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漢城定法寺,見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養了兩袋大米。她當時心裡一陣羞愧,她很想供養佛陀,又拿不出錢來買米。正當她無奈的時候,忽然冒出來一個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飯時省出一勺大米,把這些米積攢起來供養佛。
  從那天開始,她每天做飯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個口袋裡,接著就為家人一個個地祝願。然後,每個月去一次寺院,把攢下來的米供養在佛像前。
  這時,出現了奇妙的事——從此再沒有出現過因糧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業也很順利,孩子們都上了大學,成家立業,過得都很幸福。
  故事講完了,洪居士錯在哪裡?她是怎樣轉違緣為順緣的呢?
  以前,她對果位佛懂得尊敬、內心畏懼,但對身邊的佛陀卻不知道尊敬。實際上,她天天和被煩惱覆蓋的活著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對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顧。本來,自己具有絕對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樣如此,本來應當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卻為了上寺院,輕視了身邊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責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頓,讓丈夫、孩子不高興,這都是因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實,在佛教的傳統裡,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誨,但一般人狹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對身邊的佛卻非常輕視。實際上,這和佛陀的教誨相差十萬八千裡。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裡盡心盡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發善心為家人祝願。後來,她以善願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時時祝願:“願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願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對於家人有這樣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們嗎?所以,他們最後都請求她去寺廟拜佛。
  從這裡想到,我們修持普賢行願,一個關鍵就是要把佛性作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這樣的話,我們不但對自己輕視,對別人也輕視。這都是因為沒有對佛性生起確信,才落到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們能夠有一切眾生是佛的信念,普賢行願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來,對於三世諸佛禮敬、稱贊、供養,乃至隨學、恆順,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行為。
  大家要領會經文說的“三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來佛是指一切眾生。尤其恆順眾生中講到,承事眾生要像承事如來一樣。如果我們對待一切人都像對待佛一樣,那我們就能任運地積聚順緣,以前結下的不好因緣都會化解,轉為好因緣。
  推演開來,如果我們深深地領會了普賢大行的意義,那我們就會開始調整觀念和行為。比如,“恆順眾生”:對於親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眾生,都像恭敬佛那樣承事、供養;依止善知識和同分菩薩:盡心盡力地讓善知識生歡喜心,和同分菩薩和合相處,同修普賢行願;而且,對一切諸佛都禮敬、稱贊、供養;對一切凡夫、阿羅漢、菩薩、佛的功德,都至誠地隨喜;對一切佛的教法,都攝持、宣演、修證;對一切器世界,都莊嚴、都淨化……。朝著這樣的方面去發願、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順緣都會攝集,一切違緣都會轉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這個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觸的有哪樣沒包括在內呢?自己的生活境緣分解開來,不過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識和道友,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處的這個器世界。如果面對這一切時,都按普賢行願來做,那就會任運地攝受一切修行的順緣。而且,修普賢行願,發願忏除一切不善的行為,遠離一切菩薩行的障垢,因此能遠離一切違緣。
  按這樣思維,會深信修習普賢行願是“善得勝壽命,善來人中生”。



速得成就的道理


有人問:《普賢行願品》有好幾句都有快速的意思,比如,速見如來無量光、速成普賢菩薩行、速滅極惡五無間、速詣菩提樹王下,而且講記上說,這是超勝下乘不可計數倍的無上妙法,這些該怎樣理解呢?
  先講一則故事,再作啟發。
  朝鮮時代有戶姓郭的人家,兒子結了婚,新娘子的行為瘋瘋癫癫,不僅衣服穿不整齊、說話難聽,對公婆也不盡禮儀,行為上我行我素。
  丈夫一開始對她好言相勸,卻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嚇唬過她:“你再這樣下去,會遭天打雷劈的。”但也毫無效果。最後,氣得手裡拿起棍子來了,把她關閉在屋子裡。總之,想了很多辦法,但女人的習氣太重,仍然改不過來。
  郭家是士大夫家庭,不能把她休掉趕出家門,只能將就著維持一種形象的夫婦生活。
  有一天,丈夫在讀《孟子》,注意到一句話:“人性本是正直的,每個人的本性都與堯舜[1]一樣。”他開始深深地思考起來:“這個人的本質本來和堯舜一樣善良,看來是我錯了,我以後要像對待堯帝和舜帝一樣尊敬她。”
  第二天清早,他首先去祠堂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後直接來找妻子,很恭敬地跪下來向她磕頭說:“你本來是了不起的人。”
  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她想:“我的丈夫心意轉變了嗎?直到昨天,他還打我罵我。”她認為丈夫精神出了問題,就趕緊閃開,往屋外逃跑。
  丈夫追了上來,又磕頭說:“你本質是善良、了不起的,是我看錯了,我對你又打又罵,請你原諒我!”
  就這樣,做了有一兩個月。這個女人的心開始轉變了,她對丈夫說:“為什麼總這樣呢?我現在開始也要好好地做,請千萬不要再磕頭了。”
  丈夫說:“你本來像堯舜一樣,為什麼不能禮拜你呢?”
  丈夫繼續向她磕頭。妻子的心變得柔軟、恭敬了,她也開始向丈夫磕頭,而且說:“你把我看成堯舜,真正的堯舜是你啊!”
  就這樣,郭氏夫婦互相尊敬,開始了幸福的生活。
  翻掌覆掌,轉變只在一念間,有翻掌的願望,就能讓手掌朝上。惡人善人,轉變也只在一念間,有向善的願望,就能趨向良善。
  人都可以做堯舜,人都可以做普賢。受持普賢行願,就能開發自性無量無邊的妙德。所以這是速疾成就的法門,能快速開發普賢萬行,快速滅除罪障,快速面見阿彌陀佛,快速到達菩提樹王之下。
  下面作一個啟發,比如:你有沒有成為書法家的可能性呢?決定有。你不是石頭,有手可以動,有心可以運筆,只要有真誠的願望和努力,就一定能寫出一手好字。
  這個寫字的成就不是從心外來的。這只是心在運轉、手在揮舞,心在隨緣起作用。這種可能性誰沒有呢?話說回來,雖然有可能性,但如果沒有寫好字的願望,也不可能有書法的成就。
  推演開來,我們的心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只要有上進的動力和努力,往文學的方向去開發,就可以成為像李白那樣的詩人;往音樂的方向開發,就可以成為貝多芬那樣的音樂家;往物理學的方向開發,可以成為愛因斯坦……甚至想作釋迦牟尼佛、想作耶稣、想作孔子,都可以做成。
  我們解釋體普賢時,曾經按《別行疏鈔》講過,“體性周遍”叫做普,就是一切一切的現象並不是從其它地方來的,唯獨是這個心體上產生的;“隨緣成德”叫做賢,意思是,心是很妙的,隨著不同的因緣就造成不同的事相。
  這些話說得很明白,能結合自己的心領會嗎?就是,心本來有無限的可能性,往哪方面開發,就可以得到那方面的成就,做文學家、做音樂家、做科學家……,做什麼都有可能性,你的佛性是萬能的,因此,你的本體就是普賢,就是如來藏。
  [1]
  堯舜即古代的堯帝和舜帝,是人格完美的聖人。

小結

  佛性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是因;有某方面開發的願望,是緣;因緣和合,就會形成果。而且,正因為佛性是可能性,沒有想開發的願望,沒有向上的努力,就不會出現果實,任何時候只是隨業流轉而已。世間多少人活得庸庸碌碌,一事無成,便是明顯的證明。
  其次,從差別上觀察:隨著開發的願望和開發的努力不同,自然就有成果上的差異。
  普賢行願,不像人天乘,只想求到今生和來世的受用圓滿,也不像小乘,只求自己得到解脫,也不像一般的漸教,先修一點、再修一點,直到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這都是因為向上的願力不夠,所以不能最快速、最全面地開發自己的佛性。比如,小乘的願力到了成就阿羅漢果時,就不再起作用。一般修大乘的人,沒有擔荷普賢行海的大願力,他說:先修一點然後再看,再修一點。也是不敢直下承當,隨著他的願只能慢慢地成佛。
  總之,佛性就是無限的可能性,隨著開發者的意願和努力程度,它可以無限地、無窮盡地向上。如果能依靠普賢行願直下就全分地承擔起深廣無盡的普賢行海,那就直接朝著菩提果進趣。以這個原因,不依照普賢行願修持,即使經歷多劫也不能成就。相反,能受持普賢行願,就可以開發如來的殊勝功德。

節錄自 益西彭措堪布:請入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大共修法會開示)  

上一篇:大悲法師:起心動念
下一篇:益西彭措堪布:福盡而死是真理 故當惜福少享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