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法語:慈善救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 從前古老中國的社會,寺廟的責任是負責教化一方,一般平民這教育實實在在得力於佛教。

2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非常貧賤,他年輕的時候在寺廟裡念書,生活很苦,但他有非常可貴的品德。

3 范仲淹先生從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積功累德,不疲不厭。他常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他的人生目的。

4 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范仲淹是虔誠的佛教徒,好善樂施。他這個人文武全才,武官做到元帥,文官做到宰相。

5 最難得的是,范仲淹做大官,那個收入很可觀,他還是過著很清苦的生活。他拿那些俸祿來養三百多家地方上清寒的子弟,替國家培養人才,自己的生活依然像從前做窮秀才那樣,這不得了!

6 五個兒子,兩個兒子做宰相,等於現在的行政院長,一個做御史大夫,相當於監察院長。死的時候沒有錢買棺材,錢哪裡去了?全部都做慈善事業,布施掉了。晚年把自己的房子布施給佛教改做寺廟。

7 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代代出人才,都不衰。印祖講他的家八百年不衰,為什麼?祖宗之德,子孫能夠繼承,代代子孫都這麼好,這是得力什麼?知足。

8 在物質生活上的享受,他知足;縱然自己發達有財富,這個財富去利益社會,叫大家共享,這個福就愈來愈大,子子孫孫享受不盡。

9 蘇州范家,從范先生到現在差不多將近一千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賢人,都有好子孫,什麼原因?積德修善!

10 我們要懂得積德修善,利益一切眾生。聰明人會散財,散財是真正保持財富,我們學佛明白這個道理。生活實在講要節儉,節儉是惜福。一方面惜福,一方面修福,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

11 釋迦牟尼佛本人就做了樣子給我們看,他是王子,捨棄富貴,富是財富,貴是地位,王位不要、財富不要,到沒人去的雪山裡面修苦行,知足常樂,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模范。

12 在中國,出家不必說了,在家居士當中有許多將自己的財富捐獻出來做慈善事業,自己一生保持著清苦的生活,沒有貪心。

13 貪是煩惱第一個根本,不貪就不愚癡,不貪就沒有嗔恚心,貪不到才生嗔恚心,貪到他就不生嗔恚,所以人家是認真地讓心地清淨,把這些外緣捨棄。

14 有不少同修想發心做一點好事、做一點慈善救濟事業,尤其是救濟一些災難,很怕“我這個錢拿出去,被當中經手的人貪污吃掉了”,這一想,“算了,還是不做了”,我們的觀念錯誤了。

15 我們不做了,這些苦難人永遠得不到支援。我們誠心誠意去做,當中這些人他貪污了一些,是他的過失,多少這個苦難的人他也能得到一點。

16 如果你要發個大心,“我普度眾生,貪污的人我也送他一份”,你這個心就廣大了。

17 我們普遍布施,那有什麼不好?修自己的福德,修自己的慈悲心,絕不因為有障礙我們就不做了,這是完全錯誤。錯在什麼地方?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把自己布施供養修善的機會斷掉,這叫真可惜!

18 有些機會很難遇到,遇到這是緣分,我們今天講,抓住機緣,真正有智慧的人抓住機緣,絕不輕易放過,積功累德就在這些地方。

19 當然,布施,《行願品》裡面普賢菩薩也教導我們,最好是親手去布施。我們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布施,功德是圓滿的。

20 現在這個社會,苦難的人多,尤其是生病的窮苦之人,相當可憐,所以有不少宗教團體,辦慈善事業,辦醫院,布施醫藥,好事情。

21 現代社會富裕了,對於疾病的預防,每個人都注意到,所以國家對於人民,有醫療的照顧。我們每一個人自己,也會有一些財物放在那裡,預備生病的時候用、有苦難的時候用。

22 真正聰明人,會把這些錢都布施掉。把准備的醫藥費,布施給那些病人,把准備應付急難的那些財物,都拿去救難。

23 也許你要問,到自己生病的時候怎麼辦?給諸位說,你決定不會生病。為什麼?你的醫藥費布施掉了。你的醫藥費放在那個地方,是決定會生病,不生病那個錢怎麼用法?非生病不可。

24 要准備將來有什麼災難的時候,我要准備那些錢,你一定遭難。佛法講得好,“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沒有病,在那裡想著要害病,沒有難,要准備將來災難,所以你的災難跟疾病決定不能避免。

25 今天世界上苦難眾生多,他為什麼受苦受難?前生沒修福,這一生又不知道修福,這個苦難就不能避免了。靠一些慈善團體來救濟,生活改善不了;靠人救濟,你的生活依舊不自在,所以最重要是教育。

26 慈善救濟,他有苦難,他沒有得吃的,你送一點食物給他,沒有穿的,你送個衣服給他,你只能救他一時,你不能夠幫助他一生。救苦救難最徹底的方法、最圓滿的方法是教育。

27 人要不受教育,沒有智慧、沒有能力,他就永遠不能改善他的生活,再慈悲的人救他一生、養他一生,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28 一定要教他,幫助他開智慧,幫助他獲得技能,他不但能夠改善他的生活,同時他也能夠對社會、對眾生有真實的貢獻,這才是徹底的救濟,佛家講“慈善救濟”。

29 你看看中國外國大聖大賢,他們都選擇教學。釋迦牟尼佛,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繼承王位,他放棄了。我們想一想,他為什麼要放棄王位?用政治的手段來為眾生造福,那不是更好嗎?

30 話是說得不錯,一個國家賢明善良的領導者,確確實實能夠造福這一個國家,但是不能造福全世界。所以他捨棄王位、放棄政治,他去教學,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去做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干這個事情。

31 他的教學范圍不是一個國家,全世界的,只要願意跟他學,他都樂意地教導,而且不收學費。他義務地教學,幫助一切眾生覺悟。覺悟,問題才得到真正的解決,永恆的解決。

32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這是慈悲救世圓滿的典型,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33 現代佛門裡面很重視慈善事業,可是諸位要記住,佛門裡面慈善事業是攝受眾生,是引他入佛門的,如果只是到此地為止,那就錯了。

34 入門之後,還要叫他接受佛陀的教化,還要幫助他“破迷開悟,修行證果”,這是佛法的目的,所以慈善事業可以作為接引,它是一種手段、是一種方便,不是目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35 以出家人來說,他的正業就是修行,禮拜、恭敬、贊歎、供養,或者是講經說法、領眾修行,這是他的正業。如果他要搞其他的慈善事業,這不是正業,這一點非常非常的重要。

36 我們做事,就是弘法利生,這個還不是普通的慈善事業,也要隨緣,不能攀緣。稍有一點攀緣,我們心不清淨,清淨心失掉了,這個不得了!縱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間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報。這一點一定要認識清楚。

37 在佛門,龐居士一家人可以說真正得道。他們家裡本來很富有,他把家裡金銀財寶都丟掉,不要了,全部裝在一條船上,船劃到江心打一個洞,讓它沉下去,統統不要了。

38 有人問他:你這些財寶不要了,捐獻出來做一點慈善事業不是很好嗎?他老人家說“好事不如無事”,留給後人這句名言。

39 他以後生活怎麼辦?打草鞋。稻草編成草鞋,編一雙草鞋可以賣兩個銅板,二、三分錢,編制草鞋賣幾雙過今天的日子。明天生活,明天再做工。

40 在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何苦來,這日子還能過嗎?他一家人快樂無比,這是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想象的。

41 我們今天學佛,總得銀行還要存一點錢,日子好過,我們今天學佛是無憂無慮,有房子住,生活不成問題,這是安心學道了。

42 這怎麼能跟古人比?人家什麼都沒有,他也安心學道,他那個心地真正清淨,貪嗔癡慢統統斷盡,心地多麼清淨!

43 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哪一類的眾生?身心清淨的眾生,自自然然感應道交。這是我們要知道的,身心清淨,有願往生,必定得生。

44 現在佛門普遍都在做慈善事業,是好事,但是那是世間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修清淨心,了生死出三界。

45 如果做世間慈善事業,心地清淨,外不著相、內不動心,行!那是行菩薩道。

46 如果做這個事情,我們會起心動念,會起貪嗔癡慢,這個事情就做不得!做了怎麼樣?自己墮落輪回,所修的是有漏福報。

47 這有漏福報,我都不加“人天”兩個字,為什麼?未必在人天裡面享,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們應當警覺。不出三界、不能往生,說老實話,就不得了!這個問題太嚴重了!

48 這一生遇到佛法決定要往生,決定要見佛,我們只有這個目標,只有這個方向,只有這個希求,其他的統統沒有。  

上一篇:身邊的十大障礙,你能看得透嗎?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無畏布施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