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劉媛媛:女性與菩提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女人是世界上永恆的話題。
女人是世界的色彩。正因為有了女性,世界才變得讓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在過去的時代,女性一直生活在歷史的夾縫中,在歷史學家的筆下,能夠“功成名就”的女性都有些許蠱惑的色彩——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恸哭六軍俱缟素,沖冠一怒為紅顏”……仿佛女性只是為了誘惑而生。因此,壓抑、貶斥女性成為了歷史的主流。即便如此,女性還是在歷史夾縫中散發出了或溫柔慈愛、或慷慨俠義的女性之光。
這個世界缺少不了女性,沒有了女性,人間是充滿缺陷的世界。尤其在我們這個高倡平等的時代,女性對於整個社會的重要作用,大家大概都不會否認。不論是對於世間各種事業,還是對於文化傳承,女性都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貢獻。而兩千多年來佛教的弘揚與發展,女性也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大乘佛教中,描述了很多優秀的佛教女性,並給予了熱情的讴歌與贊頌。勝鬘夫人在佛前發起菩提大願,佛陀授記她“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應正遍知”;在《佛說阿阇贳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中,用極富故事性的筆調描了阿阇贳王的女兒阿術達如何舌戰各位聲聞比丘,弘揚菩薩精神……
在當代,學習佛教文化的女性越來越多,在各個佛教團體,都可以看到“娘子軍團”的身影。她們或作為護法良將,忙碌在種種弘法活動中;或作為慈悲天使,為社會默默奉獻;或作為獅子一吼,百獸群伏的女法師,弘揚佛陀正法。可以說,沒有女性的參與,佛教將無法邁步前進。在《佛說法滅盡經》中,佛陀曾說:“法欲滅時,女人精進。”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寫照。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接受佛教。
但女性有自己特有的心理特質。多數女性感性方面要強過男性,容易感情用事,理性思維較差;女性較為脆弱、膽小,虛榮心和自尊心較強;喜歡依附別人,不獨立;喜歡引誘異性對自己心動,從而得到滿足感;不喜歡擔當,不喜歡有壓力、負責任,所以女人往往有隨意和任性的舉動,有時甚至會歇斯底裡;嫉妒心理更是女性心理的一個典型特征,由此而心量小,多疑……
佛陀曾在多部經典中不客氣地指出女性所具有的這些心理上的弱勢。盡管很多女性對此不以為然甚至懷疑、排斥,但真正有智慧的女性應該明了自身所有的弱點——自知對於女性來說非常重要。只有自知的女性才能真正沖破自身的藩籬,從而能夠成為“不是人間凡種花”的佛苑仙葩。
作為女性,應該如何自我期許,迅速擺脫種種心理弱勢,為家庭、社會、佛教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呢?如何使自己的心量能夠快速打開,具有彌天蓋地的“大丈夫”情懷呢?在這其中,發菩提心是關鍵。
發菩提心,經教中強調為修菩薩道之本、成佛之因,在大乘的整個修學過程中是最為根本、至為重要的環節。菩提心就相當於理想、志向,是人生艦艇的動力和方向盤,從根本上決定一個人的行為取向、人格形象和生命價值。我們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會發現整個大乘經典其實都是在強調如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勸他人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實踐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道。
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無上圓滿的智慧之心。發菩提心,就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發起的一種求取無上菩提的真誠意願和行持。它具有兩種特征:一、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二、欲成就無上菩提即成就佛果。
《華嚴經》中說: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對於大乘佛法的修行來說,發菩提心是起碼的第一步。“入佛道之要門,發菩提心為首。”如果不能發起大心,立堅固願,即使經過千劫萬劫,依然還在三界六道輪回中。“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華嚴經》)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菩提心是萬善之本。
在原始佛教時代的很多典籍中,都指出女性如果能夠發起無上菩提之心,就能夠沖破女性所特有的種種局限與桎梏,能夠“轉女成男”,具“大丈夫”相。基於當時整個社會文化背景對女性的壓抑與限制,也由於女性自身所具有的一些弱勢,很多人認為,脫離“穢惡”的“女身”是女性修行必須要經歷的一步。所以,很多經典指出女性應該如何修行才能夠“轉大丈夫相”。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發起菩提之心。
《佛說腹中女聽經》中載:各位迦羅婦請教佛陀如何能夠獲得男身,佛陀回答:我沒有什麼妙法可以使你們變成男子或女人,全靠自己修得。有一種方法可令女子迅速轉成男子,即發心為菩提道。

今座中大有諸迦羅婦,願佛為說經,令得男子身。佛言,我亦不使汝作男子,亦不使汝作女人,皆自從身行得。佛言,有一事可疾得男子,何等為一,發心為菩薩道,是為一事。

《佛說轉女身經》中提到:

爾時世尊,欲利益成就四部眾故,告無垢光女言。若女人成就一法,得離女身速成男子。何謂為一,所謂深心求於菩提。所以者何,有女人發菩提心。則是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離二乘狹劣之心,能破外道異論之心,於三世中最是勝心。

佛法認為,要轉掉的女身重點,始終落在大乘佛教倡導的發菩提心與行菩薩道上。《阿阇贳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中舌戰各個聲聞大阿羅漢的阿術達、無愁憂菩薩對他的父王說:
女復言,如是大王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欲度一切。被僧那僧涅之大铠,持大悲大哀,如師子吼。雲何當為,恐畏比丘,而無大悲大慈大哀。

充分說明了只要女性能夠真切發起菩提之心,就已經超越了所有的聲聞比丘,緣覺種姓,已經成為堪為眾人所尊敬的菩薩,根本沒有必要再去怖畏、禮拜這些雖然證得聖果,卻只求自己解脫的阿羅漢。一旦發起菩提之心,則為“大善人心,大丈夫心,大仙人心,非下人心,永離二乘狹劣之心,能破外道異論之心,於三世中最是勝心”。女性一旦發起菩提心,當下就是人天大丈夫,轉女身為大丈夫身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當然,當代人會認為,為什麼要“女轉男身”呢?以女身行菩薩道不也是很好嗎?所謂的“女轉男身”是對女性的歧視。筆者認為,佛教所提倡的,更是對心理及精神氣質的轉變。而所謂的女轉男身,是因應當時的時代背景。古印度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存在著婆羅門、剎帝利、吠捨、首陀羅等四大種性。女性的地位和首陀羅一樣,處於社會的最低層,是最低賤的一類公民。她們只是男性的依附品,沒有任何的社會權利。她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取悅丈夫”。因此,在當時,要能夠自由自在的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脫離女身。同時,社會地位的低下也導致了女性心靈的桎梏,從而使女性種種煩惱熾盛。所以,佛陀一再強調女性要厭離女身,才真正能夠進入修行者的行列。
在很多大乘教典中,也充分體現了佛陀講述的重點是對於“大丈夫”之心的贊歎,而不是單純的在男身、女身上做文章。
佛陀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
善男子!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

佛陀在這裡明確的指出,真正發起大乘菩薩心的人,是不分男女的。
《涅槃經》中說:

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則名為丈夫;若有男子,無此四法,則不得名為丈夫,何以故,身雖丈夫,行同畜生。

又說:
如來性是丈夫法故,若有眾生,不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男兒身,我說此輩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來性,雖是女兒身,我說此人是男子。
這段話明確指出,什麼才是真正的人天大丈夫呢?就是自知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能夠親近善知識而聽聞佛法,並認真思維佛法的義理,而且能夠按照佛的教導如理如法去修行的人。如果空有男性的外表,卻不知自身本具的佛性,沒有一種為眾生發起菩提之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男子漢氣概,那是絕對算不上大丈夫的。而且,佛陀在這裡很不客氣,罵這種人是“行同畜牲”。
在《大毗婆沙論》中,佛陀雙手捧著大愛道比丘尼的骨灰對他的比丘弟子們說:
汝等谛聽,一切女人其性多輕薄、多嫉妒、多謅媚、多悭念,只有大生主雖是女人,卻能脫離女人一切過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謂此輩為丈夫。

在這裡,佛陀指出,大生主(即大愛道)雖然是女人,但是,卻能夠擺脫心靈的桎梏,做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事業,所以,這種人就可以稱為“大丈夫”。佛陀真正贊歎的是“大丈夫”之心,而不是指單純的男性。唐代呂洞賓有一首絕句詩,其中有一句寫道:“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大丈夫與男性的概念是不可以等同的。
當然,從第一義谛的角度來審視,又哪來什麼男身,女身呢?正如一首偈語中所說:

我觀諸世間,常自寂滅相。
雲何幻化中,乃生男女根。
譬如太虛空,捏目出狂華。
是華不可取,從汝妄想生。
又如《佛說轉女身經》的一首偈語說道:
諸法悉如幻,但從分別生,於第一義中,無有男女相。

作為21世紀的新女性,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可以主宰自己命運的時代,慶幸自己擁有母親般的慈悲情懷,擁有女性所特有的細心、耐心、細膩與慈悲,我們才能更深刻的去體味他人的疾苦,他人的無奈,才能發起深切的使人離苦得樂的菩提之心。只要我們肯努力,認真地去除客觀存在的種種心理缺陷,發起浩然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之心,護法之心,以母親的情懷關愛天下蒼生,慈悲普潤,這個世界必然會因燦爛的女性之華而更加美麗。  

上一篇:高雄小林村村莊169戶398人遭泥石流掩埋
下一篇:劉梅:也看女性情愛與修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