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茗山法師:什麼叫守五戒修十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就五戒來說,數字雖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可以稱為清淨居士,清淨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斷諸惡法,行諸善法,逐步趨向解脫。在世消災免難,健康長壽,受用如意,眾人受敬,善名流布,身心安樂。去世不墮三途,常生人天,受勝妙樂,乃至超凡入聖,成佛度生,其功德實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不僅不是清淨居士,而且不能進受大小乘戒,一切律儀不能護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長,更談不到成佛度生了。出家比丘,以前四戒為根本戒,應清淨受持,不得毀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壞,枝葉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斷頭,不可復活,於僧團中不得共住,永棄於佛門之外,死後墮落三途,長期受苦。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鹜遠,要腳踏實地,先從五戒修起,戒殺、盜、YIN、妄語、飲酒。 怎樣戒殺呢?上自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 飛蠕動,微細昆蟲,凡是有生命的動物,都不能有意殺,教他殺,隨喜贊歎殺;被殺的眾生肉,都不應吃。當念眾生如父母,如同六親眷屬,如同自己身體,等無差別。古人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菩薩戒中就有一條“不食肉戒”,因此,漢族佛教徒千余年來,一直是吃素不吃葷,已成為優良傳統。不僅如此,更應對一切眾生,常起慈悲愛護之心,勿起貪嗔殺害之念,常護生,常放生,不打人,不罵人等等,在日常行動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樣戒盜呢?我們對公共財物,私人財物、寺廟和僧眾財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針一草,不得不給而自取,或竊取,或詐取,乃至違反世法偷稅漏稅,無票乘車,冒名頂替,貪污舞弊等,都不應為。不自盜,不教他盜,不見盜隨喜。我們佛弟子,對於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應當守護,勿起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儉持家,廉潔自重。 怎樣戒YIN呢?在家居士,唯制邪YIN,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YIN穢行為。出家比丘,全斷YIN欲,如或干犯世間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經雲:“生死根本,欲為第一。”又說:“YIN佚而生,不如貞潔而死。”因此,我們佛弟子,應當誓守此戒,常修不淨觀,多多念佛,避絕犯緣,克制欲念。 怎樣戒妄語呢?妄有四: 一者妄言,謂口是心非,欺诳不實; 二者绮語,花言巧語,傷風敗俗; 三者惡口,罵辱毀謗,惡語傷人; 四者兩舌,向此說彼,挑撥是非。還有一種大妄語,如凡夫自稱聖人,說我已證羅漢等,其罪極重,更不應犯。以上四種妄語,要堅持勿犯,另一種方便妄語,是為了救人急難,護他生命,方便權巧,說些慈悲利濟的話,不算犯戒。如為了方便自己,說假話,打妄語,應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怎樣戒飲酒呢?學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飲,除因重病,非酒莫療者,所謂藥酒,還應告知大眾,方可飲用。無病,一滴不可沾唇,古代有一優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俱犯,種種過失,由此產生。貪飲酒者,迷了心竅,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喪生,因此,學佛入防患未然,應持酒戒。 我們將入佛門,先要皈依三寶,既進佛門,必須受持五戒,這是我們學佛成佛的基礎。因此,我們應把五戒學習好,守持清淨,不可有一點違犯。如果能這樣,才能不失人身,不墮三途。 無名小卒 2004-3-4 09:11 在守持五戒的同時,還要積極奉行十善。 第一、不殺生而行放生、救生、護生。對人類應常行救死扶傷,敬老憐貧,保育幼兒,幫助殘廢,救人急難,調解糾紛,以及社會福利、公益慈善,維護和平等公共事業,都要當仁不讓,見義勇為,對眾生也要學古人“水中救螞蟻,行路不傷蟲,卷簾歸乳燕,憐峨不點燈”。隨時隨地常行慈悲,廣修方便,見生即放,見難即救,等觀音之慈心,行普賢之願海。 無名小卒 2004-3-4 09:12 第二、不偷盜而行施捨。如缺衣施衣,缺食施食,求財送財,求法說法;又如看到盲人攙一手,看到腿腳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難幫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勸導,吵嘴打架的給予勸解,老人跌倒扶他起來,見到尋短見的設法挽救,需要幫助的人為他出點力,做點事,如此等等,樂善好施,見義勇為,出錢出力,捨己利人,都是功德無量的好事。 無名小卒 2004-3-4 09:12 第三、不邪YIN而修梵(清淨)行。出家人應全斷YIN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亂搞男女關系。依戒修行,看經念佛,潔身自好,自淨其意,敬事三寶,孝養父母,親近良師,遠離惡友,深信因果,廣種福田,學修正法,斷除邪見,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為梵行。 無名小卒 2004-3-4 09:13 第四、不妄言而說老實話。《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我們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語,不混淆是非,不顛倒真理。 無名小卒 2004-3-4 09:13 第五、不绮語而說質直語。《法華經》雲:“若欲說此經,當捨嫉恚慢,謅诳邪偽心,常修質直行。”學佛人,直心是道場,應當存直心,說直話,修直行,這是佛教徒本色,花言巧語,哄人騙人,非佛弟子所應為。 無名小卒 2004-3-4 09:14 第六、不兩舌而說調解語。《成實論》說:“善心勸化,雖使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斗亂,即是兩舌,得罪最深,墮三惡道。若得為人,世世得敝惡眷屬。”因此,我們在人與人之間,在遇矛盾爭吵,都應善意調解,排難解紛,解怨釋結,息事寧人。 無名小卒 2004-3-4 09:14 第七、不惡口而說柔軟語。《法華經》雲:“是人口清淨,終不受惡味,以深淨妙聲,聞者皆歡喜。”我們學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言吐語,自當“柔和順善,而不卒暴”。別人聽來,也就歡喜接受,假設口出粗言,疾聲厲色,辱罵誹謗,別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難免招受苦報。 無名小卒 2004-3-4 09:18 第八、不貪而修不淨觀。對治貪欲。貪欲有五種,即財、色、名、食、睡。使人造業受苦,是障礙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一、貪財:對於財物我們應不悭貪而慈心施捨——自己的財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財物,但欲歸我,叫做“貪”。悭貪嚴重的人,他為不擇手段去獵取財物。根本不考慮法律、正義、良心、和他人受損害等等。既得之後,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計,保持安全,市場變動,提心吊膽,患得患失,惶惶不安,心為財累,不得安寧,這種人怎能修行聖道呢?所以我們學佛人要慈心捨施,不悭吝自己的財物,也不貪求他人的財物,把合理謀生得來的錢財,用以奉養父母師長,教育子女,幫助親友急難,救濟病困孤苦的社會福利事業,此是佛法的勸人慈心捨施以對治悭貪的方法。什麼事都有因緣,因緣成熟時,財物就聚集,因緣分離時,財物就散失。聚得多的,失得也快,你不捨財,財將捨你,這是一定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悭貪有什麼用呢?佛曾經說“貪多業亦多,取少業亦少,萬般苦惱事,除貪一時了。” 二、貪色:是指男女之間的YIN欲,YIN欲是從愛念生起的,因為愛他(她)身上的這樣那樣美好優點,就發生追求的念頭,為了達到目的,就不惜財力、功夫,不辭赴湯蹈火,不顧性命地位,甚至皇帝也不願做,不愛江山愛美人。戰場上咤叱風雲的將軍,在女人前面俯首貼耳,唯命是從。歷史上才志過人的俊傑,他們很多失敗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難過美人關”之句。為什麼有這樣大的迷惑力呢?原來這是我們眾生的生死根本,(從YIN欲生)《圓覺經》上說:“欲從愛生,命因欲有,愛欲為因,愛命為果。”所以佛制,比丘必須斷YIN欲,才可了生死,如不斷愛欲,比如煮沙想成飯,任他堅苦修行無量世,終不能成佛,因此出家人以斷欲為第一戒(主要戒)。 那末怎樣斷YIN呢?斷YIN應該先從斷愛上著手,就是說從思想上開始。 第一、尊重他們,視一切女人如姐妹母女一樣,不起邪心。 第二、不淨觀。我們認為可愛的對方身體,實際上是很不清淨,可愛的只不過外表一層表皮使你迷惑罷了,剝去外皮,只是一堆膿、血、痰、唾、屎、尿、筋、骨……等等腥臭之物,哪一樣使你留戀可愛呢?在顯微鏡下是各種蟲類成堆蠕動,互相吞食,剩余分泌物,通過各個孔道及全身毛孔排出體外,即屎、尿、汗、垢不淨之物,在X光下是可怕的骷髅一具,骨架一堆。在紅外線儀器下所見的是紅、黃、綠三種色彩旋轉不停所構成的人體。經過透視分析,不見得有什麼可愛的東西在裡面吧! 人的身體是息息在變化的,難免有種種疾病。想到生病時的涕唾屎尿,吐嘔抽搐,瘡爛膿流呻吟悲泣、乃至癫狂愁苦種種情形,你還愛得起來麼。 還有睡熟時身體僵直形同死人,及流涎鼾聲,蓬頭磨齒,夢言驚呼你還有愛心麼?青春不常駐、轉眼已老年,那時發白面皺,耳聾眼花,腰佝背駝,行動蹒跚,那時還有愛欲否?直到最後死時:昔是淺颦輕笑,已成僵屍一具,逐漸發青發脹,流水流血,皮脫肉落,面目具非,最後只剩枯骨一具(詳見九想觀)昔日所迷戀的原來本質如此。 上面所說的身體上種種不淨事實,是要使我們從理智上清醒過來,減輕愛念,割斷YIN欲。一個人抱住一個滿盛屎便臭穢的皮袋睡覺,總不是滋味吧? 三、貪名:名譽是好事,它是工作後自然產生的,得了名譽驕傲自滿,便不會進步了。念念不忘於名譽就是貪名。不是你的功勞,硬拉在你身上更不應該,有人為了要名,寧願化了很多錢去活動,也有為了勝過他人,要面子賭氣不賭財,也有的人做種種好事情,目的是為了一個好名聲,學佛的人為求名聞利養都是不對的,名聲越大,攀緣越多,就不能清淨修行了。 名、實際上是個抽象的概念,沒有實質,但卻比財、色更細微深入,難放難改。同事二人,一同工作,成績一樣,表揚了他,沒提到你,心中終有些不平,受到幾句誹謗就尋死尋活。偶然和大人物講幾句話,拍個照,或獲得了世界性獎狀,就終身念念不忘,這不都是為了名?有一些人說:大丈夫不流芳百世,也當遺臭萬年,貪名到入地獄也不怕,可見得貪名的危害性多麼嚴重。佛經上說:“比如焚香,煙出香盡”可為貪名者戒。 四、貪食:食欲是與生命同來的。目的是治療饑餓,維持生命,標准應該是一個飽字,但是貪食的人吃飽了還不算,要吃好吃多,講鮮味,講營養,講闊氣,講排場,講調味。考究色、香、味等等。原來山珍海味,人參鹿茸還不夠,甚至蝸牛、螞蟻之類亦列為上品,為了貪吃,殺害大量生命,化費無數錢財,浪費寶貴時光,消耗有用精神,反而使身體造成種種疾病,因為高蛋白、重補品不是每個人吸收得了,而動物屍上各種毒菌所繁殖的病毒,也被吞入肚內,還有被殺時一股怨氣,在血液中產生毒素,附在肉上,即是屍毒,屍毒雖經蒸煮毒性難以消滅。種種葷腥油膩吃得多了,慢性疾病中毒、死亡必定相繼發生,所以平常人的疾病和死亡從過量飽食中來,占絕大多數,饑餓致死者極少(災荒除外)。佛教是提倡素食的,第一為了慈悲心,不忍食其肉。第二清潔衛生,保證健康。第三經濟節約。還可減少市場壓力。第四簡單省時,多余時間可看經用功、所以信佛人以素食節約為宜,用功的人經常過午不食。佛時印度名醫耆婆說:“比丘患病,減食為宜”。可見貪食不可取。 五、貪睡:睡眠能調節身體疲勞,醒後精神充沛,可繼續工作,睡過了頭,就是貪睡,反而使頭腦昏沉提不起精神來,養成貪睡習慣的人,越睡越想睡,多睡的人肌肉松馳發胖,精神萎糜不振,工作沒有干勁,事業沒有信心,念佛修定時坐下來就睡著了,這種人做不好任何一種工作,何況學佛是節眠用功的事,貪睡雖不是什麼罪惡事,佛教認為它是一種過失,一生中大好辰光都在昏睡中浪費了,所以佛說:“咄咄為何睡,螺師蛤蚌類,一睡一千年,佛法不聞知”。可為警惕。 上列五種貪欲,略說一些,供大家參考,總的來說,貪的根本是身體,身體是罪惡的聚集點,(八大人覺經:形為罪薮)。我們為愛護身體而造罪,現在知道這個身體是不淨的,無常的,就不為它做種種惡事了,這是治貪欲的方法。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觀。《法華經》雲:“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大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行菩薩道者:“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我們佛弟子應當學佛菩薩的慈悲喜捨,視一切眾生,如父如母如六親眷屬,常思與樂拔苦,不應懷嗔恨惱怒之心,讓他離苦得樂才對。 第十,不癡而修因緣觀。《緣起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緣生緣滅,因果相續,在空間上是無量無邊,相互依存,錯綜復雜的聯系著,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相續不斷,循環往復的流轉著,形成“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因果關系,一切聚散成敗,還有什麼事情想不通呢? 以上十善法,要從身口意三業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著力去修,務使三業清淨,六根純和,遠離五欲,不染六塵,做一個清淨的佛弟子。 我們佛弟子,不僅要懂得一些法相名詞,增加一些佛學知識,更重要的,要有真切地信解修證,要深信五戒十善,可以離苦得樂。要認真修行,堅持到底,必獲人天勝果,進而趣向聲聞、緣覺、菩薩、乃至無上菩提。能如此,對國家來說,這樣的人也是一個愛國親民,奉公守法的好公民。
|
|
|
|
|
|
上一篇:學佛者當以戒為師
下一篇:道源法師:七種傲慢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