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之第四講


   今天是第四講,我們從另一部經談起。這部經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這部經的經題就是:《大方等如來藏經》。這部經最早翻譯於南北朝之前的東晉時期。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師佛陀拔陀羅翻譯的。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剛阿者梨又翻譯了一次。他譯成的經名就是《大方廣如來藏經》。其中“大方等”與“大方廣”是一個名詞兩種翻譯。

   “方等”這個詞大家應當是很熟悉的。例如,佛五時說法: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方”通俗的話解釋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等到“方等”時佛就說大乘法了,並且“談偏斥小”,就是呵斥偏、小的小乘,稱小乘為“焦芽敗種”,是長黑了的芽、腐敗了的種子。因為小乘人不能生起大乘菩薩心,故而佛就呵斥他們而反過來“贊大褒圓”,贊歎大乘、褒揚圓法。所以,“方等”代表著大乘佛法,而小乘中沒有“方等”。所謂“大方等”是指方等法中最為殊勝、最為稀有、最無上的法。“大方等”的經題就是這個含義。

   至於“大方廣”呢,是一個名詞,也就是甚深廣大之法來教導眾生。其中最殊勝稱為“大”。我們也知道《大方廣華嚴經》的經題上面也有這三個字,所以由此可見,這部經與《華嚴經》是同宗旨的。

   “如來藏”在《大乘起信論》中講的特別多!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如來藏”是什麼呢?眾生煩惱之中就包含“如來法身”的功德。這是最不可思議的!是最難的法!在《大乘起信論》中,馬鳴菩薩就是為了大家對此有信,所以才造了這部論。眾生的情見對此很難相信呀!現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中國和日本。因為大乘法很難讓人信。其實,在你的煩惱之中,就有“如來法身”的功德!所謂“藏”者,是“藏(cang)”之意。即藏在裡頭。每個眾生的本心裡頭,都包括“如來藏”的智慧功德。

   在這一部經中,佛就直接地說明了眾生的“如來藏”,以種種的善巧方便為我們打了不少的譬喻,由此可以使我們明白:無論是《金剛徑》還是《無量壽經》乃至淨土法門,之所以殊勝,就是因為佛所演說的,都是以這個“如來藏”(這部經)為根本的。

  今天我們不是講解這部經,而是側要地向大家來做個匯報,做些貢獻。下面所涉及的一段經文是很多古大德都引證過的。


“大比丘眾百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六十恆河沙。皆悉成就大精進力。已會供養百千億由他諸佛,皆悉能不退法轉。其名曰:法慧菩薩、師子慧菩薩、金剛慧菩薩……”(見《大方等如來藏經》)

   當時這個法會是為眾菩薩們說的,但這部經沒有具體講有幾個人參加法會,而只有《金剛經》裡講是千二百五十人。至於參加會者有多少人?中間有誰?名子叫什麼?都沒有說,只是以“大比丘”這幾個字就全概括了,這說明對於這部經,“聲聞乘”不是當機者,當機者是什麼人呢?是“菩薩摩诃薩”。所謂“菩薩摩诃薩”,是大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這些位菩薩,眾生哪怕只要聽一聽他們的名子,你都可以在天道上得不退轉。這樣的菩薩有多少呢?有六十億恆河沙那麼多。一個恆河裡的沙子多得數不清,更何況有六十個恆河那麼多,可見有那麼多得數不清的菩薩。這些菩薩的功德都是極其殊勝的。只要聽到過他們的名子,你無上道都不退轉。其中有我們熟知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雖有那麼多的菩薩,但阿羅漢卻一個也沒列席!所以我們說:今天咱們大家在一塊能聞到此經,已經不是小緣了!

   關於在這個法會上,如來現出極殊勝的瑞相,經文上講了,我們在此不多說了。下文是菩薩請問於佛,然後佛就作答復。

   這其中有四位大菩薩是最突出的:金剛菩薩慧、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四大菩薩在久劫以前,在“常放光明王如來(佛)”說法的時候,那時無量的聞得法的人都已成佛了,但還有四大菩薩為救度眾生而沒有成佛,就是這四大菩薩:金剛慧、文殊、觀世音、大勢至。這時金剛慧菩薩又來問法,其實釋迦佛就是後來聞到這個法而成佛的。


“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經名如來藏,將欲演說故現瑞相,汝等谛聽善思念之。”(見《大方等如來藏經》)

   對大乘說的法、對菩薩說的法,我們應當極其殷重地來聽授如來的開示。他說有一個“方等”經,名叫“如來藏”,將要演說給大家所,所以現出瑞相:有種種的花、種種的化佛、種種的放大光。目的是要讓大家都能認真地聽、認真地思悟。接下來就是經文:


“如是善男子,我從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疑緒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見《大方等如來藏經》)

   佛有“五眼”,這在《金剛經》中講過,只有佛眼才能見,其它一切都不能呀!見什麼呢?能見眾生的貪。“貪欲”就是貪;“恚”就是嗔恨;“癡”就是愚癡。此為“三毒”,存在於種種煩惱之中。而這種種的煩惱之中,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眼目、如來的身,在那結成“跏趺坐”俨然而不動。這些個煩惱卻與他無關!所以稱之為“如來藏”


“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俱足如我無異。”(見《大方等如來藏經》)

   這一段話給我們做了極大的說明,這是佛眼所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啟明星而悟道,悟的也就是這回事。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這一件事,也就是這樣一個大事因緣,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給我們開示佛的知見。什麼是佛的知見呢?“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跟以上經文所講的意思一致!“唯有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問題就出在這了!你出了個妄想、有了執著,因此你才不能現證!那麼“一切眾生雖在諸趣”,其中“諸趣”是指“六趣”,在“六趣”之中,雖然是在“地獄、餓鬼、畜性”這三惡趣中,但仍然於你的煩惱中有“如來藏”存在,你的那個“如來藏”是常無染污的!種種煩惱染污在纏的眾生,你的“如來藏”並沒有被染污,是“德相俱足”的,而且是“如我無異”,與我釋迦牟尼現在三覺圓滿成就的佛一樣,這個“德相”是沒有分別的!所以佛為我們說“大方等”,就是大平等法。正《華嚴經》如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這個大平等法是佛在這一段經文中開示的主要內容。


   下面,世尊非常慈悲,給我們打了種種的譬喻,讓眾生知道這個道理:


“譬如淳在巖樹中,無數群蜂圍繞守護,時有一個巧智方便,先取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遠近。”(見《大方等如來藏經》)

   樹上有許多蜜,但有許多蜂圍著,你要吃蜜,蜂就要蜇你,這該怎麼辦呢?你得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現成的,你得的就是這個嗎!這裡“蜜”譬喻的是“如來藏”;“蜂”代表的是“煩惱”。你只要除了煩惱,這個“如來藏”乃至一切功德、一切受用都是現成的。這個譬喻如同《圓覺經》中“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的話是一樣的。許多人對於這個“本來成佛”的這個“成”字極為不信呀!甚至連古大德也有信不極的。如果說“本來是佛”還可以,而說“本來成佛”這話可不敢相信。所以我們在這部經中再選幾個譬喻,以此證明佛所說的這個話沒錯!因為佛在說《圓覺經》時說的這句“本來成佛”,是佛的本意!不是哪個翻譯的人給翻譯錯了!上面的那個譬喻不是講了嗎,“蜜”是已經有了的,不需要蜂還去采花,而是因為蜂圍在那才使你設法吃那個蜜。眾生本來有“如來自性”、就有“如來藏”,如來的德相與釋遜牟尼佛的一樣!但你的煩惱就象許多蜇人的蜜蜂一樣,所以你才不能受用他,這是一個比喻。下面的比喻就更妙了:


“譬如粳糧未離皮糠,貧愚輕賤謂為可棄,除蕩既精常為御用。”(見《大方等如來藏經》)

   這是說,吃飯的人,他們的飯上還帶著稻子殼,不管是掏米的人還是吃飯的人,只要見了帶殼的米粒,一定是帶著米一起扔了。給國王做的御用飯與咱們吃的飯都一樣。這也是個比喻,那殼子裡的米就是“如來藏”;種種的煩惱就是那稻米殼。你只要把殼子去悼就可以給國王吃了,沒必要偏要連殼帶米一起扔掉呀!

   以上兩譬喻說的就是這個“成”。就是多了點“皮”罷了,我們要是有去皮、去殼的機器,倒進去皮殼就會脫了,也就成了好東西了。所以,我們學佛,特別是有學問的人,越是知識分子,學起佛來越是變成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實領受佛法的真意,往往是按照研究學問那樣去研究佛學,所得恰恰是相反的東西。“為學日增”,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搞學問嘛!你的學問一天比一天增長,學問要是越學越不會了,比如本來會高等數學,越多就越只會加減乘除了,那次不就白學了嗎!所以,為學當然是越學越增長。“為道日減”,有很多人肯讀書、肯讀經,但是他就不知道這讀經的要旨是“日減”。減什麼呢?正如剛才所說的,你要把殼去掉!而沒有什麼可增的!就象淘米一樣,你只要把米殼去掉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加什麼了,也沒有什麼可加的。下面的經文中許多譬喻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我們只是要去東西,而不是要得東西。就拿有些人來說吧,總是想得點神通、得點什麼定、得點什麼奇異功能……對於奇異功能,我曾在一次佛學會上講過:“這沒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有個人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因為他在這裡曾經大講過什麼奇異功能。其實,你真的把你的“殼”去了之後,如來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


“譬如真金,墮不淨處,隱沒不現經歷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見《大方等如來藏經》)

   這第三個譬喻,是以真金為喻。真金你把它掉到髒的地方,多少年也沒有人能知道。這個金子怎麼樣呢?這個金子不壞呀!金子扔到糞坑裡多少年後,你把它拿出來洗干淨,金子還是金子,從來沒被染污!這就是譬喻這些髒東西、糞便就是我們的煩惱,金子就是我們的“如來本性”。所以,有人一聽說,我自己本來是佛?那不就驕傲自大了嗎!對此有兩點可以把這種錯解打破!頭一點,不是說了嗎,雖然是金子,但這金子是掉進糞坑裡的金子,如果不清洗,那連用手接都不敢接的,所以這個金子不比首飾店裡的那個金子,就這一點,我們當然沒有什麼可驕傲的,因為雖是金子但還是帶糞的。再有一點,你也是沒有什麼可驕傲的。一切眾生都是這樣,你也是,別人也是,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所以也不值得為此驕傲!這是大平等法--全是金子。


“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於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此珍寶藏,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見《大方等如來藏經》)

   譬如咱們造佛像,有個模子,把金子燒紅成水後倒入模子,要造一個真金的佛像,當然好寶貴,可是等你把成水的金子倒入模子後,只有等到冷卻後成像才能造成功。這時候你還看不到佛像,因為被模子包著呢。所以,你必須把模子去了後才能見到佛像。金色光明、種種莊嚴相好也就顯現出來了。因此,釋迦牟尼佛說:


“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佛藏在身,諸相具足,如是觀已,廣為顯說,得息清涼。(如來看一切眾生,不光是咱們人,還有蒼蠅、蚊子、螞蟻……乃至地獄中的眾生,一切都是眾生。都有佛藏在裡頭。如來遍一切相,不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言的,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釋迦牟尼佛在尼泊爾出生後,示現給眾生的相,實際上菩薩看到的是無量的相、無量的好。這是很難形容的。而這個無量的相好,咱們眾生身體裡頭本身都是具足的!這麼看了之後怎麼樣呢?佛就廣泛地普遍地跟大家顯示這個道理,說了干什麼呢?讓大家的心得到休息,得到清涼。)

   以“金剛慧”這種智慧來認識自己,也就是在我們貪、嗔、癡之中、煩惱之中、勃然大怒之時,種種的愚癡之中,而如來卻是常照放光轉大法輪的!對此,禅宗祖師就悟到了這一點,比如德山禅師,臨終大病,“嗳呦!嗳呦!……”病痛得叫個不停。於是有徒弟問了:“和尚疼嗎?”回答是:“有個不疼的。”他這個肉身還是疼,但他卻答有個東西不疼。徒弟就又問了:“那個不疼的東西,他還來看老和尚嗎?”德山就又回答:“老僧看他有份!”。我看他還有份。這就是禅宗的大祖師的一宗公案。如來觀一切眾生都有疼!大徹大悟的德山禅師,他雖然臨命終也在病疼之中,但他還知道有個不疼的,這就是“金剛智慧”。這個“金剛慧”能摧破煩惱。

   “金剛智慧”不同於其它外道的智慧。有的人學著佛還總不放心,還想找誰學點氣功,或看些外道的書,不是看點這,就是看點那。他根本不知道,這樣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只有金剛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這一部經以金剛慧菩薩為當機,是經中的主角。這部經中,佛所打的這些譬喻,就是“開淨佛身如出金像”,就好象把模子裡的金像打開一樣,金像本來已經成功了,只是那模子在外包著,所以只需打天不就容易了嗎,就如同有人所說的“只要去東西”一樣。釋迦成佛了,我們不也成佛了嗎。

   有一位佛學院的學生,他曾經對我說:“我體會這個‘佛性’,就是有這個‘性’,而不見得人人都具有佛的智慧。”要是按他這麼一說,當然也就好講了,大家也就容易懂了,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懷疑了。但是他卻沒注意到釋迦牟尼佛成佛時曾說過的那句話: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你如果認為凡夫只有佛性而沒有智慧(佛),那不就如同在與釋迦牟尼佛搬扛嗎!這說明什麼?說明難信呀!雖然佛學院畢業了,但他還不懂這個道理,而做自我發揮呢。這都說明這個法是難信之法呀!雖然難信,但你信了,你就有這個智慧!

   對於頓法,許多人只能信漸法,而不能信頓法!因為他的根器只能信漸法,頓法他不能承認。你把模子一去,佛就出來了,這就是頓法!現在有些修禅宗的人,也不相信頓法,他還在那整天地打坐,只是第五度的禅,而不能相信頓悟。所以,盛教之衰就表現在這呀!

   底下,我們講持這部經的功德:


“若持此經者,當禮如世尊。若得此經者,是名佛法主。則為世間護,諸佛之所歎。若有持是經,是人名法王。是為世間眼,應贊如世尊。”(見《大方等如來藏經》)


“若持此經者,當禮如世尊。”(我們對於這部經的禮敬,就當跟禮敬佛一樣。)


“若得此經者,是名佛法主。”(得到這部經的人,如能真懂,那麼他於佛法就不是門外人了,不但是門內人,而且是佛法的主人了!)


“則為世間護,諸佛之所歎。”(一切世間、天人、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來護持於他。十六諸佛也都給予贊歎。)


“若有持是經,是人名法王。”(如若有人能夠持這部經,他就是‘法王’了。這個‘法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為法王,於法自在”的這個‘法王’)


“是為世間眼,應贊如世尊。”(他就是這個世間的正眼,我們對他的贊歎應該象贊歎世尊一樣。)


   今天我們講這部經,並不是讓大家連《金剛經》、《阿彌陀經》都不念了,而去精進念此經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我們要通過這部經中的幾個譬喻,以及如來開示,使得我們把金剛智慧帶到我們天天所念的《金剛經》、《阿彌陀經》乃至一句佛號中去,這就是“持是經”。如此,你就是“法王”,你就不會被一切世間所掛念,也就被一切佛所贊歎。這就是我們的目的!這部經,前面也談到了,不空三藏法師也曾翻譯過,叫做《大方廣如來藏經》。如若能夠得到,有此因緣應該讀一讀!他為什麼要再翻譯一遍呢?不空阿者梨翻這部經,說明他是密宗,中國的密宗稱為“唐密”。密宗在唐代盛世一時。日本的密宗,現在日本高野山還有,很是興盛!當年就是從唐朝學去的。在中國沒能流傳至今,而在日本卻一直流傳到現在,這說明此經和密教有著極深的關系!不然不空三藏為什麼還要翻譯呀!對於密宗,大家還有很大的誤解。以為所謂“密”就是“秘密”,一定有什麼特殊的巧門。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所謂“密”是指道理太深了!大家不能領會,即使給你說了之後,你也跟沒聽一樣,因而稱為“密”。

   密宗的道理就是《大方等如來藏經》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的道理。比如密宗經典《大毗盧遮那成佛經》所說:密宗最根本的五個字可以包括起來講,就是“如實知自心”。如那個實際、實相來知道自己的心。通過不空阿者梨的翻譯,就把這個“心”告訴你了。你的心就是已成佛的心!你的心,所有的功德跟釋迦牟尼佛是沒有分別的!可是你就是總在那兒貪嗔癡、煩惱熾盛而不能自主。

   我們對於“如實知自心”這樣的佛的開示,就應該知道我們每個人現在這個身就是一個模子,在種種的愚癡和煩惱之中,這個“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就象外頭那個殼,這個“模子”裡頭就有佛。我們知道了這件事,這是一大殊勝的“因”。如果沒有聽說過,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敢相信,有時還覺得“我這麼想是多麼‘我慢’呀!”其實,我自心中已成就了佛。有人就不敢這麼想呀!而佛就希望你敢於這麼想。大家要知道這就是修行的“因”呀!你要先知道你這個‘模子’裡頭就有佛嘛!這才能有下文,下文是什麼呢?就是要去掉這個“模子”。這就很簡單了,你就不用再去買金子,也用不著你再去刻“模子”,也不必再去燒什麼了,都不用了!你只要把“模子”去掉,打開“模子”就可以了,這是很現成的事嗎!“模子”也不是整個的,是兩片合在一塊的,把它掰開就完成了嗎!是徒手之勞的!什麼是“正修行”?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了這個“模子”裡就有佛,這就是正知見,有了正知見才能有正修行!而不要去搞其它什麼亂七八糟的了。很直接了當、很簡單的。“模子”一打開,佛就出來了,也就成就了,證得佛法了!這就是“如實知自心”。第一步先知道、先產生正知見,剛掰開一點你就見到了,也就放心了。你努力繼續去掰開,第一次見一點,就是“悟”;整個都掰開了,全部修行也就圓滿了。掰開同時佛成了!這個“因”與“果”是同時的。所以“性修不二”呀!“性”與“修”不是兩回事呀!“修”就修在“性”上;從“性”上起“修”。我知道了什麼是佛了,就從“性”上起修,修什麼?把“模子”掰開這佛就出來了。修在“性”上,就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這樣修就快了!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接了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現現成成,沒有那麼多羅嗦,那麼多繁瑣。所以這就稱為“無上法”、“頓法”。密宗所講的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剎那即成佛。密宗的“無上”就表現在這!密宗的“紅教”,特點也就在這!

   從道理上懂得了“如實知自心”,這是彼量的知。真正到了最後,“佛像”被打開出來了,你是佛了,這是現量的知。有三量:非量、比量、現量。這個“知”,是指從比量的知到現量的知。所以,我們一生參學佛法,也這是這樣一個過程,到了這就功德圓滿了。密宗的精華就在這。所以不空阿者梨要翻譯這部經,因為他跟密法極其密切。禅宗經典《金剛經》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佛性”、“如來藏”,但是從禅宗的公案中,你就明白了。六祖於《金剛經》只聽了半部,他就壓倒了神秀。所以,漸法和頓法,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只抓住一個漸法把它定死了。應該是有漸有頓才成。漸法也是對的,我們也應贊歎,但是你要是因此而排除頓法,那就不合適了。六祖慧能大師就示現在咱們中國,離咱們的年代也只一千多年的唐代,有歷史記載的。雖然他的修證超過了神秀,而得了衣缽。但五祖的座下五百人各個都尊敬神秀,有神秀在,當然是他得衣缽。他繼承了五祖的法脈,其他人沒份的,他的威望就那麼高!他還做了四句偈。而慧能呢,因為聽了半部《金剛經》而來到寺院,因為只是個居土,還沒資格上殿,只是在食堂裡勞動,他的本錢就那麼點,還只是從別人那聽得的半部經,而他也做了四句偈,卻被五祖所看重。而神秀呢,能夠到皇宮給武則天講經,被奉為“國師”,可想而知他是一位什麼水平的人。可是偏就是被慧能所壓倒,他的四句偈超過了神秀的四句偈。一個大字不識的人卻能說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你看這四句好不好!這智慧是怎麼來的?!

   “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審再做何物。”

   這些話是普通人所能說得出來的嗎?咱們普通人能“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恐怕是日生煩惱吧!這件事一來就煩惱了,那個事一來就生煩惱了……我們如此,而六祖是“無住生心”。“無住生心”就是頓法;無住了就是去了“殼”了。煩惱就是你的妄想執著,就是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若離了這“四相”,能夠“無所住”,你本來的佛(智慧)就自然是了。六祖的話是活潑潑的,既不是斷滅也不是死的,而是把“如來藏”的精神完全顯示了出來。

   當六祖寫了此偈之後,五祖就叫他夜裡來方丈室,再給他講《金剛經》,這第二次講又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六祖便大徹大悟了,也就是見性了,“殼”完全打開了!於是他說了一句話:“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大地山河種種一切,乃至“十法界”都不離開我們自己當人的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能說出樣的話,說明六祖完全開悟了。五祖也曾說過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我們要知道“本心”就是“如來藏”。如果不知道這個,那麼你學法無益。學也只種點福田罷了!福享受完了,你也就完了,所以五祖說“學法無益”。


“若識自心,明白本性,”那麼怎麼樣呢?“是名大丈夫、人天師、佛。”

   這就是頓法,如果你不識,就學法無益!識了之後,你就是大丈夫、人天師、佛。

   通過以上所講,說明我們通過學習《金剛經》要“明自本心”,要知道這個“模子”中就有佛,打開“模子”就見佛了。在咱們這個世界上,六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對於我們來講,這個“無住生心,不是一般人境界所能達到的!

   在“別教”而言,天台宗分為:藏、通、別、圓四種判教。

   “藏教”:就是經、律、論三藏,全稱“三藏教”。要知道“藏教”屬於小乘,(即為三乘人等分別說生滅之‘四谛’法,以析空觀同斷思惑,令入‘無余涅槃’)

   “通教”:指般若類經典義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淺。

   “別教”:專屬於大乘,(即專為大菩薩所說無量‘四谛’令證‘但中’之理。)

   “圓教”:就是無上圓滿之教。

   在“別教”裡立“三賢十地”之位,但這“三賢”都不能做到“無住生心”。“三賢”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個階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來四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妙覺”,別教分菩薩修行為四十二個階位。別教的“地前三賢”,只能做到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時候就不能無住。必須到了“初地”菩薩以上,才能實際做到“無住生心”這句話。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們聽了以後,只能幫助我們起到熏習的作用,得到無上的啟發。


   那麼,我們當前眾生到底該怎麼辦呢?


   笫一個,首先“知有”。雖然《金剛經》是破空論,教我們離相,講什麼是無相、無為,但很容易使人錯體會到一個“空無”上去,而偏空了!偏於空,就促二乘,是阿羅漢所證的“偏真”。實際應該是“中道”而不落兩邊。因此,我們讀了《金剛經》、又舉了六祖的例子、又通過《如來藏經》,而要珍惜“知有”呀!知道我們本心之中有“如來藏”。所以禅宗最強調這個“知有”!必須“知有”始能知道我們有“如來藏”、我們有“佛性”。對於這個“知有”,我這裡再打兩個比方,一個比方舉的是古大德,另一個比方舉大家所接近的科學為例。

   梁武帝執政的時候,有個大菩薩叫傅大士,現的是居士身。一次,梁武帝請他講《金剛經》,他上了座便把戒尺一揮,然後就又下座了。他這麼一揮戒尺,整部《金剛經》也就講完了。他曾著有一本書為《興亡銘》,其中就有幾句話:

   “水中鹹味,色裡膠青,”

   要上顏色就要往裡面擱一點膠呀,這樣染色畫出來才能粘住呀,但水裡的鹹味依然是有的。不然你嘗怎麼能嘗得出來呢!(白水就不鹹。)雖然有鹹味,(知道實有)但是我們不見其形,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我們不可以形象來求。所以《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以見如來”。所謂“如來法身”,佛經中打過種種的比喻來說明,都不可能於各個方面都表達恰當,而只是表一方面的意思,一分的表述,但現在告訴了你“實有”,這就達到了一萬分的表示。再把《金剛經》的道理結合進去,如釋迦牟尼佛所說,我們能圓融起來理解,就好懂多了!這個“見”,不是以色見聲求得來的,就如同水中鹹味一樣,決定是有,但不見其形。這個“鹹味”比喻的就是“佛性”。這個“佛性”,眾生決定是有,但是無形的,你偏要把他找出來,看看是個什麼形象,那你就是執著了。你用執著的心去找是永遠找不到的。所以,以色見聲求的方法是邪法,是不行的。

   對於什麼是“佛性”,我們再舉個常見的例子:誰都見過指南針,因為磁性作用,所以與地球兩極磁性相吸,也就起到“指南”的作用了。這是科學的發現,還有就是知道吸鐵石可以吸起針來,為什麼?因為針與吸鐵石都有磁性。不僅如此,人類的科學發現,已經在利用這個磁場,使之發揮更大的作用:

   比如,你拿一個能導電的金屬物,讓它在磁場裡頭轉,這就起到發電的作用。發電機的原理就是這麼來的:能導電的銅線在磁場裡面轉,電能就產生了。作用就這麼大!大到工廠的發電機、飛機,小到家用的電扇、電吹風機……靠的都是這種發電方式來運作的。總之,靠的不過是這個“磁場”的磁性作用。那麼,這個磁場的磁性作用這麼大,而磁性是個什麼樣子呢?不可得呀!這個“見磁性”就如同禅宗所講的“見性”,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有朝一日,覺得能看到一個特殊的象出來,見光見色了,還搞得自已很緊張。其實,所謂“見性”的“見”是不可以色見聲求的。“佛性”雖然決定是有,但色見聲求是求見不到的。這一點在此有必照重申。

   對於淨土宗來講,這部《如來藏經》與之關系更為密切。淨土宗最關鍵的兩句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老實講,這兩句話大家聽得都耳朵磨出趼子了!但是否能真得相信--這個心就是佛!倒過來說,有人才能信,“我是作佛”,我在念著佛號,身在作佛,在這念佛,我才能是佛呀。通過這麼理解才能有所信,而直接了當地就講“是心是佛”,這就不大敢相信了。

   今天我們講了這部《如來藏經》,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說的。眾生就是在貪欲、嗔恚、愚癡之中,但你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眼、如來身、跏趺坐、俨然不動。如果把釋迦牟尼佛的話放在這個開示之前,咱們結合起來看,對於“是心是佛”你信得就會更真切的多了。

   當然,“是心是佛”這句話,我們要真正能夠很深的信入,那就太了不起了!但是,釋迦牟尼佛雖打了這麼多譬喻,每個譬喻都說得很清楚,但並沒說完。當時古佛為解釋這句話,光打譬喻就打了“五十劫”。用了無數的譬喻來說明這句話,可想而知這句話該有多難信!通過引入《如來藏經》中佛所說的開示,結合起來也許大家會比以前多信了一些,信得深一點了,這也是一大進步!

   大家不要以為,我念佛可以念得入定了,已經如何如何了,這個是我的進步;或以為我能夠講多少多少部經了……這都是務外了。如果你真是對“如來”所說法,從內心中把他接受下來,你堅信不疑,這才是“信為道源功德母”。

 

   我們要在“信”上加深認識。入“寶藏”有沒有空返呢?可別空入“寶藏”呀!今天連我也在內,咱們也別空入“寶藏”。要不空入“寶藏”,便有兩個條件:

   一是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見哪個是寶,而不至於去揀破爛。只有把寶找出來了,才有可能去拿寶。但只有眼睛還不行,要拿還需要手。什麼是手?“信”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會空入寶山。如果根本沒到寶山,空手回來那才是錯過,而你進到寶山卻空手回來了,豈不如此太可惜了嗎!

   “是心是佛”,《淨修捷要》說:“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阿彌陀佛是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無量光”就遍滿虛空,沒有一個地方不存在的。無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滿虛空,這是本覺!“無量壽”就是無窮無盡,沒有終止。人要想求長壽,大不了活上二百歲。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歲的,但畢竟是一剎那的事。這“無量壽”才真正無窮盡。這個“無量壽”也就是我們的“本心”。從空間上說,哪也找不到邊,東也無邊,西也無邊,上也無邊,下也無邊……從時間上講,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盡頭,不可窮盡。這樣一個大覺的“性”,就是我們的“本心”。

   這“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人人都有“法身如來”,“如來藏”我們已經下了一個定義,它是什麼意思呢?眾生煩惱之中有“如來法身”的功德,不是“如來報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而是“如來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我們的本心是佛,剛才的譬喻就說明了這點。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說“那就行了,我這真行了。”可是你要知道:我們凡夫就如同是那帶殼的稻子、掉在茅屎坑中沒洗過的金子以及模子裡沒被打開的像,因此,還需要我們去修呀!天台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個“修”也就簡單了、直接了。不是從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這個殼(模),這個殼就是“無明”。只要一分開殼就見佛了。所以,所謂“修”就是開殼。修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但在這一切修行法門之中,我們要想直接了當地“開殼見佛”,莫過於“持名念佛”這個法門了!它最為容易,也最穩當。因為這個“無量光”就是你的“本覺”!你在念念中,也就在“無量光、無量壽”中。你也就是直接了當地開了這個殼。

   因此,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這一念相應一念佛,最直接、最了當!

   念佛有四種念佛法。這四種念佛法跟別的法門比,都是捷徑!而這四種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徑中的捷徑。因為此法最為方便、最為簡便、最為直接、最為穩當、最為現成。人人都能念,什麼時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麼?念的就是我們的“本覺”,就是“阿彌陀佛”。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所講的“宗”就是“信願持名”。

   “信願持名”這個“信”有六信。往往我們有些修淨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念佛號能往生、信有因果,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信理”的就往往不夠了。這部《如來藏經》和《金剛經》就是幫助我們產生“信自”的!而且這個“自”是平等的,一切眾生都具。彼此之間沒有什麼不同。而同時,你的那個“自”就是如截流大師所說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只在於佛是已經成就了的,我還在迷、還與佛相差天淵。那你該怎麼辦?念佛嗎!念佛的時候,因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眾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這樣感應道交,不相間隔。

   對這話,大家可能也還是不太懂:“啊!我是佛心中的眾生?”那當然了!我是在佛心裡頭,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對不!現在打個比方:

   你只要把頭一點,承認下來,在煩惱之中你的“如來藏”中的如來就與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那個“如來”,便完全沒有區別了。釋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邊的一盞燈,我們就好比是這邊的這盞燈,他的燈當然就照到了我的這盞燈,因為佛光普照,所以,我們這些眾生是佛心裡頭的眾生、就是佛光中這個燈。而我們這個燈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邊佛的那個燈,所以佛就是我們眾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內。合起來講,這就重重無盡了。照著我們的這個佛,同樣也被照在我們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間的關系。而且佛這個燈的光和我們還個燈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體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這個道理!

   念佛的時候,這兩個“燈”就互照。這樣去修,就決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證入無生法忍”。晉朝就有這樣的人,現代也有人能證入“無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個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夠多少天不飲不食,端坐念佛,見光見佛,正念分明,那要沒有達到“事一心”是很難得做到的。就是因為通過這個殊勝的法門才做到的。因此,這個法門是如此的殊勝!

   最後,對於這個淨土法門,我們還是用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的話做個總結:“從事持達理持”。

   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離相或不離相,你只要好好去念就是了,這就是“事持”。按蕅益大師的說法,念佛一天要念三萬聲,而且三萬是最起碼的,最低的數。當然現在就不好說了,我老勸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還念不到一萬,恐怕功效不會有大明顯。當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顯著起作用的話,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萬,這離蕅益大師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蕅益大師提出最少要每天三萬遍,大家從他的開示錄中可以看到,他的數是三萬、五萬、八萬、十萬。蕅益大師拿著佛珠就是這麼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處,可以起提醒我們的作用。就這麼念,什麼時候我們有這一句,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達到“理持”。

   所以,盡管我們“無住生心”做不到,就象剛才所講的連“地前三賢”,成了聖賢的賢了、菩薩了,也還做不到呢,可以這個淨土法門的妙就妙在,你這麼去念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做到了。念來念去,你就這麼老老實實地,念著念著,什麼功名富貴、什麼人我是非,都沒有了!念來念去就不知誰在念了,能念與所念的分別也沒有了,這時你也就“無所住”了!我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相繼不斷,這不就“無住生心”了嗎!這個“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同樣達到了。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


(第四講完)

 

上一篇:淨空法師:公案
下一篇:黃念祖居士: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7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