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寬昌法師:初學佛者該讀哪本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內容瀚如煙海,對一個初學者來說,不知從何下手。尤其對現在比較忙碌的人們來說,大家很少有時間去寺院系統學習,在忙於工作和生活之間,對於怎樣選擇入門典籍這個問題都比較關注。

如有明師指導,很快就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入門典籍,找到學修佛法的門徑;假如沒有明師指引,都是憑著自己感覺去閱讀佛經,很難選擇入門典籍,得其門徑而入。這種情況下,很難讀誦,或不知其義,感到味同嚼蠟,無味無得,甚至放棄讀誦經典的初心。

佛教源於印度,發揚大成於中國,與中華文明水乳相融,相互取捨,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其特有的思想體系、改造生命的修行方法,影響到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指引到一代代中國人的道德行為和價值觀念。

八個宗派的相繼產生,是中國佛教對世界佛教的貢獻。歷代祖師大德看到人們在瀚如煙海的佛法面前,不知從何入手,多走彎路。證對這個問題,悲心憫人,從思想內涵、說教因緣、修行方法等方面廣開方便之門,依“三藏十二部”典籍相繼創立了大乘八宗。給人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便利。

佛陀醫王,證對眾生身心方面的不同病症,對病就藥,為大家演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對於後世人們來說,要找到對治自己病痛的法門,首先需要找到病源,再尋找對治法門。但還有一部分人卻找不到自己的病痛和對治方法,空過光陰。歷代祖師這種方便,用一個譬喻來說明:佛法就像一個綜合性醫院,在這個醫院裡能夠治療各種病痛。但沒有明確的指示,容易讓人迷失方向,走錯地方。大乘八宗如同醫院裡的不同科室,標明途徑,不同病症的人們,證對自己病況,方便快捷地找到就醫地方。整體一個醫院,看似科室個別,卻相互關聯,卻能治愈各種病患。

從佛教八宗來看,各有依據經典、不同的思想體系和修行方法。從不同的角度诠釋佛法真谛,讓人們斷除生死煩惱,解脫自在。如同讓人們站在遠近高下,認清廬山真面目。其法平等,無有高下。

大乘八宗各有依據經典,華嚴宗主要依據經典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地經論》;唯識宗主要依據經典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天台宗主要依據經典有《妙法蓮華經》、《摩诃止觀》;三論宗主要依據經典有《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淨土宗主要依據經典有《彌陀經》、《無量壽經》;禅宗主要依據經典有《楞伽經》、《六祖壇經》;律宗主要依據經典有《四分律》、《五分律》;密宗主要依據經典有《大日經》、《金剛頂經》。另外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楞嚴經》、《金剛經》、《地藏經》等經典都可以作為入門典籍。雖然每部經典的體裁、長短都不一樣,每部經典皆能讓大家悟入法性,進入佛法大海,從生死輪回的此岸渡到解脫成就的彼岸。

選擇入門經典和修行方法,最好有善知識指引。教導自己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善知識為“教授善知識”;和自己一同修行,互相策勵的善知識為“同行善知識”;給予自己修道時物資費用的善知識為“外護善知識”。有了善知識的指引,容易入門,不走彎路。

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導,最好將每個宗派的主要經典作個簡要了解,選擇一本容易讀誦,讀後心生歡喜的經典作為入門典籍。長久讀誦,就會信解經意,得到身心方面的輕安,進入佛法大門,信、解、行、證相繼成就。

讀誦經典完全是個人的事,不要隨著別人的想法跑。有些人看到別人在讀誦《金剛經》他也讀誦《金剛經》,看到他人在讀誦《華嚴經》他又去讀誦《華嚴經》,不是經典不好,而是如此下去容易產生比較心態,比較那本經典最好,成天做表面文章。還有人干脆把別人讀誦的經典全部拿來讀,成天跟完任務一樣,不是趕時間就是看數量,結果不知經意,反把自己弄的疲憊不堪,本末倒置。

讀誦經典的時候一定要心存恭敬,潔手淨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這樣容易契入法性;不能心無恭敬,手案不淨,躺在床上,身心不正,如此久讀無益。讀後要將經典放在高處或干淨的地方,要知“多一份恭敬,則多一份功德”;讀後不要隨便亂仍,或放在不干淨的地方,免得“與法無得,反造惡因”。

讀誦經典的目的是進入佛法門徑,必須要身口意三業清淨,可出聲或默念,字字分明,不求速度,但求契入;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可以一次讀誦一部經典,也可以讀誦一句或幾句經文,根據個人情況來定,不要勉強。

讀經可以啟智,“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讀經還可清淨心念,明了佛法旨趣;讀經更得修行途徑,斷除煩惱而證得佛道。總之,其益良多,不可不讀。

 

上一篇:衍慈法師:修行猶如洗廁所
下一篇:淨界法師:三招化解心中怨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