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 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接著我們看,『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這三個喜好,對自己的德行、身心都有嚴重的損害。首先是驕傲,對別人傲慢,自己還洋洋得意,哪些時候會傲慢?以身分對人傲慢,這個叫什麼?自己本來有尊貴的身分,卻做出低賤的行為,那是作賤自己。人有身分、地位,應該珍惜這個尊貴的地位,去造福人群,而不是耀武揚威。這是什麼?這是糟蹋了他祖先幾代給他積的福,這不孝。包含有學問傲慢,這學問也是老師們、經典、聖賢們給我們教的。聖賢人教導我們,是希望我們去利益別人,「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怎麼可以學了聖賢書自以有學問去對人傲慢?那太對不起聖賢人,這也是大不孝。因為才能而傲慢,我們才能也是來自於很多貴人的指導,他這麼愛護我們,我們應該用這才能去服務人,這才對得起他對我們的栽培。哪有一個人把好的能力教給別人,是讓我們拿來傲慢的?這都是忘恩負義的行為,教導我們的貴人、老師了解了一定很傷心。而且上天給我們養成了這個能力,是對我們的栽培,讓我們要替天行道,拿這個好的能力去幫助人。你假如有一些好方法可以幫人家治病的,不可以藏私的,所謂壅塞方術。有一些好的藥方真的能幫人家治病,要趕緊印出來流通,沒有絲毫的私心。
「樂佚游」,佚游就游手好閒,很散漫、游蕩,也就是說整個生活、工作都很混亂,其實還有一個就是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所以看到孩子、學生游手好閒,父母、老師要反思有沒有引導孩子立志?「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我們不能教育孩子連根都沒有好好幫他引導好,沒有給他教好。你這個志可不能立錯了,讓他追求名聞利養,讓他追求享樂的人生,那可能就把孩子帶成欲望的奴隸了,那方向就帶錯了。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句子當然也是反思,好像自己有這個嗜好,好的保持提升,不好的當下要把它放下。一寸光陰一寸金,怎麼還忍心蹉跎時光?夏老有一句教誨,「勿使一句話空說,勿使一秒鐘空過」。為什麼不能一句話空說?人與人這一生有緣做親戚、朋友,都是難得的緣分。整個世界六、七十億人能夠在同一個屋檐下,甚至於能夠這一生有見過一次面,都是難逢的因緣。應該想著惜緣,然後造福於他就對了,一句話都不會空說。我們假如處世當中,跟朋友相處,把每一次都當作人生最後一次,那惜緣的態度就出來。包含我們有機會跟大眾分享經典,分享傳統文化,要把每一次分享的機會,當作最後一次機會。事實上也是如此,可能這個人跟你這一生這一次因緣,你講了他非常歡喜,他從此以後開始接觸中華文化。然後他剛好隔天可能就移民到澳洲去,或者就離開這個地方,你就跟他一次緣。甚至於剛好他懸崖勒馬,你那一席話把他的道義提起來,把他的家庭挽救回來,這都是非常有可能發生的。
再來,「樂宴樂」,他喜好飲酒狂歡這樣的嗜好,我們想想,一飲酒又放縱,又搞到三更半夜的,這身體的損害就非常大。現在人應酬很多,有一句話講,叫「上頓陪,下頓陪,終於陪出胃下垂」,現在人一天應酬很多,吃好幾餐,這脾胃都搞壞了。所以身體不是自己的,「身有傷,贻親憂」,誰憂?所有愛我們的人都擔心,又不孝、又不慈、又不愛。這是糟蹋所有愛我們的人,對我們的那分心,讓他們提心吊膽的。很多人講話很不負責任,我的身體我自己負責,等他在那哎喲、哎喲,誰負責?還不是愛護他的人在那裡受累。所以照顧好身體是我們的本分!父母愛子女,他最關心的有哪些?第一就是我們的健康、康寧。實實在在講父母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我們的父母常講,你只要過得好,快樂幸福,就是他們最安慰的事。但是只要我們一生病,那就急壞父母。
我記得聽到一位媽媽在談,有時候我們聽媽媽在談孩子,回光返照就想到自己,以前給媽媽著急的那種景象,很忏悔。她的孩子走樓梯不小心沒踩好,整個人栽下來,頭去撞樓梯那個稜角,一撞撞到眉毛這裡,一下子血就噴出來了,又是晚上。他母親看血流得這麼快,以最快的速度把孩子送進醫院,趕快縫。送進去醫生開始縫了,這個媽媽才松一口氣,她松一口氣頭就低下來,看到自己只穿了一只拖鞋就沖出來,都不知道自己才穿了一只鞋。我聽到這裡,媽媽那個愛真是無我,哪有想到自己,連鞋子只穿一只都沒有感覺,就是拚命的趕緊要把孩子送到醫院去。所以人只要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在與父母相處的這些細節,你都能看到父母無私無我的行為。真的體會到,孝心自自然然就起來了,不帶任何勉強。我們現在這個孝心還得人家勸半天,實在有點麻木,實在是什麼?為什麼麻木?自私自利太強,都只是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已,沒去體恤父母的苦心。父母在乎我們健康,再來,在乎我們的家庭。所以你夫妻要和樂,下一代要教好,讓老人家能含饴弄孫,這是盡孝。事業能夠發展得穩定,也是讓父母不擔心,這就是保家的部分。
第一是康寧,第二是保家,第三也是希望我們這一生,對社會有所貢獻,希望我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祖宗,以顯父母。這都屬於父母愛孩子,希望孩子能健康,能家庭幸福,又能夠揚名後世,這個都我們親所好,力為具,去做到。《論語》當中也有一句話講,「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唯一擔心的,是孩子的健康,這句話我們冷靜去想想,從我們自身去比較一下,古代讀書人只有什麼時候讓父母擔憂?生病的時候。人吃五谷雜糧,有時候這五行失調,生個病在所難免,以前讀書的人只是生病的時候才讓父母擔心。我們現在什麼時候讓父母擔心?當然不是Anytime、Anywhere。但是還是有很多,尤其生活習慣、處世,會不會又跟人家不愉快沖突?會不會又讓領導操心?父母都會擔心。嫁出去了會不會給人添麻煩?所以看到這一句效法古人,德行合格,不讓父母多操心。我們報恩都來不及,還因為我們的言行,讓父母提心吊膽擔憂,是不妥當。那怎麼樣能盡量讓自己不生病?這個時候也是謹慎的態度,謹嗜欲,慎飲食,謹慎自己的嗜好,慎重飲食習慣,現在很多文明病都是吃出來的,病從口入。
再來,會影響身體的首先要把脾氣改掉,壞的脾氣,慎憤怒,脾氣改不了都是不孝,暴怒傷肝,人一生氣對身體的損害非常大。慎寒暑,天氣冷熱變化的時候要注意,不然就會著涼。尤其夏天的時候很多冷氣房冷氣開得很冷,又沒加衣服,冷熱之間就很容易感冒,這都要謹慎。不然打電話回去,講沒兩句就打噴嚏,又增添父母的擔心。還有慎思慮,有時候不要胡思亂想太多,開口神氣散,所以話說多,不如少,話講太多你耗氣會影響健康。再來,言多必失,「吉人之辭寡」,吉祥有福報的人不會話很多。「思多血氣衰」,人在那裡鑽牛角尖,或者在那裡舉棋不定,煩惱很多很耗血氣,很耗你的體力。想清楚了就這麼做,放下了,不要在那裡想到連覺都睡不成,這都是慎思慮。人在想事情要有個原則,對自己、對別人都有好處的再想,想通了以後不要舉棋不定,想清楚了就去做。再來,慎煩勞,不要煩惱叢生,也不要勞動的時候,透支體力過頭,這人個性假如太硬撐,身體容易垮掉。有很多人都說,我從來不生病的,我從來不感冒的。這種人都是比較會撐的,不感冒則已,一感冒要好幾天才緩得過來。
一個人都不感冒是不大正常的,是什麼?他的免疫系統給他拉警報的機制不是很強。你看一個軍隊都會有守衛,站在最高的地方:敵軍來了,趕緊起來准備。你都不會有什麼小感冒,代表你這個免疫系統好像沒有什麼警覺性,真的一感冒的時候反而就很嚴重。所以一個人要感冒,也是要有本錢才感冒得了,你那免疫系統夠力量它起來起作用。健康的問題可以靠自己多學習,你看我們上次,還有邀請袁昌文老師來給我們教原始點,學一學自己可以保健,同時還可以為父母、為家人做家庭護理。我突然非常感謝我的爸爸媽媽,把我的手生得比較長,自己可以做原始點,整個後背都拉得到。身體健康要靠自己好的生活習慣,不能靠別人,每一次都讓別人給你做原始點,自己都不運動,生活習慣又不好,這是糟蹋別人辛勤的付出。你應該珍惜別人的付出,靠自己生活得正常,然後多運動,讓他們每一次看到你愈來愈健康,臉色紅潤,這樣才對得起他們的付出。所以我下一次得胖一點,而且臉頰要有點泛紅,不然他們這麼照顧我,我就有點對不起他們。這是照顧身體,這些方面都要謹慎。
資料恭摘: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十五集) 2012/8/1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