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滅眾生九種惱處。”
這九種惱處是哪九種啊?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啊,以釋迦牟尼佛往昔之因緣,就受到九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就是六年苦行。釋迦牟尼佛行苦行行了六年,最後怎麼樣呀?喝了牧羊女的奶,然後恢復體力,菩提樹下一坐,得正等正覺。那麼這六年苦行的因緣在哪裡呢?佛說,往昔有兩個少年,一個叫火鬘,是婆羅門子。一個叫護喜,是瓦工就是瓦匠的孩子,就是這樣兩個人。有一天,就是瓦匠之子叫護喜,就給火鬘講啊,說咱們去見迦葉如來吧,迦葉如來呢,是賢劫中第三世尊,第一佛是拘留遜,第二佛是拘那含摩尼,第三是迦葉佛,第四是釋迦文佛。那麼迦葉佛出世的時候,人壽是兩萬歲,那麼護喜對火鬘說,我們見佛去。火鬘就說了一句話,說,有什麼必要去見此禿頭道人呢?他把迦葉佛當成是禿頭道人,沒必要去見他。護喜就強執再三,反復強調,這個時候火鬘呢才跟他一齊來見迦葉如來。火鬘見到迦葉如來之後,見佛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心生歡喜,非常高興,就出家學道,就後來逐漸成佛。這個火鬘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就此謗佛因緣,他說迦葉佛是禿頂道人、禿頭道人,所以受苦無量。今雖然成佛,余殃未盡,復受六年苦行,這是他六年苦行的來源。你看,這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一惱,九惱裡面的第一惱。那麼,這個苦行啊,其實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沒有六年五年苦行做基礎,苦行是破除身見的必經之路,沒有這個苦行,想破除身見,不破除身見,想入道,門兒也沒有。我相不除,道相不見。那麼,我們回頭再講十二頭陀苦行,我們最後再講,我先把這九種惱處講完。
第二惱,是孫陀利YIN女謗佛,就是有個妓女來謗佛。這是什麼因緣呢?這個妓女為什麼來謗佛呢?他說昔有博戲人名淨眼,有一個YIN女,就是妓女,叫鹿相。淨眼這個人呢,就引誘鹿相去娛樂,就是玩,游玩去了。當時呢有個辟支佛,在林中修道。因為這個妓女不從,等等原因,這個淨眼哪,就把鹿相給殺了,殺了之後哪,他就對外宣稱,是這個辟支佛見這個妓女色相起了YIN心,把這個妓女給殺了,就誣陷這個辟支佛,然後呢,致使大家對辟支佛產生了誤解,辟支佛差點都死掉。後來呢,淨眼這個人良心發現,即自承其罪,就說啊是我殺了這個鹿相,不關辟支佛的事,國王就殺了這個淨眼,當時淨眼這個人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而這個妓女—鹿相者,就是孫陀利的前身。以是因緣,受無量苦,今雖成佛,以是余殃,猶受女謗,就被孫陀利來謗他,就是說,這也是講的第二惱處。你看哪,第一惱,我們講的是苦惱,就是經受各種苦行,約束身體的苦,第二種苦呢,就是男女這種苦,孫陀利來謗他,這是人世間的第二苦,就是男女之苦。
第三苦,第三惱,是木槍刺腳。就是用木槍,刺這個腳,釋迦牟尼佛都成佛了,木槍刺腳,把他的腳刺了。什麼因緣呢?就古昔呀,有兩個部落的主人,兩部主賈客,就是有兩隊人馬,兩隊人來入海取寶,就到海裡面去取寶。那麼,後來因為水漲了,兩個就爭船,兩隊人馬爭這個船,然後發生爭斗。那麼,第二部主,就是第二個部落的主人,以矛刺傷了第一部主的腳,令這第一部主腳傷命終,這第二部主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這第一部主呢,就是提婆達多的前世,以是因緣,因為在前世的時候呢,爭船,釋迦牟尼佛把人家提婆達多的腳給傷了,然後讓人家喪命了,以是因緣,這一生哪提婆達多木槍刺釋迦牟尼佛的腳。“今雖得佛。有此殘緣。尤受木槍刺腳。”雖然釋迦牟尼佛成佛了,因果也是不昧。這是第三惱,這是講所遭受的各種意外的傷害的這樣一種惱處。人在世,就不能沒有這一惱。
第四惱,叫三月馬麥,這是飲食方面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雖然成了佛了,他也有三個月沒得吃,只能吃馬麥。何等因緣呢?古昔的時候,有一個如來叫婆葉,婆葉如來在盤頭摩跋城中,與大比丘眾俱,就是有一幫比丘,在一個城市裡邊,有一個大王,就是盤頭王,這個城裡面的城主王,奉大供養,就是來供養這個婆葉如來。爾時城中有婆羅門,這個婆羅門呢,帶著五百童子,見佛應供,起嫉妒心,這個婆羅門啊,挺大勢力,還帶著五百童子,見到這個婆葉如來受供養,他就懷恨在心,起嫉妒心,就罵人家說:此禿頭沙門,應該吃馬麥,不應該吃這麼甘甜美妙的食品,不應食甘馔,這個婆羅門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五百童子就是後來的五百羅漢。“以是因緣。受諸苦報。今雖得佛。以是殘緣。三月安居。無有供養。唯食馬麥。”只能吃馬麥,為什麼呢? 當時釋迦牟尼佛啊,就是在這要安居了,安居了這個時候呢,有一個國王,這個國王啊就說,世尊呀,這三個月安居,我來供養你們吃飯。世尊默然,就說好吧。那麼其他人都知道國王供養佛三個月,沒有人敢來供養,也沒有人供養。結果這個國王回去之後就把這個事給忘了,就沒供養他。這沒有供養,怎麼辦呢?結果這個時候有馬販子,見到世尊沒人供養,就以馬麥相供養,所以釋迦牟尼佛呢就吃了三個月的馬麥,這些比丘僧,就包括這五百阿羅漢嘛,當時說人家,你這個禿驢,那有資格吃這麼好吃的東西呀?應該吃馬麥,結果現在兌現了,自己吃馬麥。當時,吃了馬麥之後呢,阿難就很懷疑呀,阿難就說,世尊您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經成就了,功德福德都圓滿了,怎麼還吃這馬麥呢?然後,世尊就把這個缽拿出來,裡面是馬麥嘛,就告訴阿難說,你看看。阿難就從裡面取出了一粒吃了,這樣一吃,如飲甘露,一個月未知饑渴。這個就是說,我們講什麼叫因果不昧呢?釋迦牟尼佛謗佛,誣陷人家,說人家、罵人家應該吃馬麥,就自己受果報,這是因果不昧。但是他以佛之圓滿功德,這個馬麥之形其實也如飲甘露,阿難吃了一個,一個月未知饑渴,如飲甘露,這個是他自己的受用。知道了吧?因果不昧,是必須要承擔因果的,但是怎麼樣的受用,取決於你自己,這是講的三月馬麥,這第四種惱,這是飲食上的苦惱。但是飲食上的苦惱,關鍵在於你心的受用,不在於你的因果,要無條件下隨因果而受,不要去逆因果而行,不要埋怨因果,不要對因果生懷疑,不要想逃避因果,這是第四惱。
第五惱,這是琉璃王殺釋迦族,這也是講的因果報應,這也是一惱,就是說自己和自己宗親的一個關系的惱處,他自己的六親眷屬這種關系,人都逃脫不掉。說在許久以前,有一個城市叫羅悅城,羅悅城裡面有一個捕魚的村莊。當時呢,時世饑馑,就是饑荒吧,沒有糧食。然後村裡面呢,有一個池子,池裡面有許多魚,池子裡面的魚,大家都把它逮來,把它給吃了。逮來吃了以後呢,有一個魚王,有一個大魚,這時候,村莊裡有一個小孩過來,看到這個大魚在跳,他就以杖,就拿了一個棍吧,打這外魚頭打了三下,還說什麼,你該死喽你該死喽…,就這樣說。那麼這個魚,池塘裡這麼多魚,魚王就是琉璃王,這些魚民就是琉璃王的兵。那麼後世他們轉成為人,就來報仇,把釋迦族全體給滅掉了。那麼釋迦佛呢,因為當時指著這個魚頭敲了三下,所以以他佛身這世頭痛三天,三天頭痛。那麼世尊呢,三止,就是琉璃王來了,因為琉璃王也恭敬釋迦牟尼佛呀,釋迦牟尼佛就在路前邊打坐,結果琉璃王就換個路再走,換個路他再去截,那個琉璃王再躲,躲了三次,最後不管他了,就沖進去了。然後把釋迦族全部殺光。當時啊,目犍連就不服氣,目犍連就說,我神通第一呀,雖然是因果,但也不能讓釋迦老子滅了種啊。他就用這個神通飛到這個城裡去,把這個五百壯丁呀,就是釋迦族裡的精華帶到缽裡面就帶出來了。他想挺美的,這下給釋迦族留了五百個種子。結果出來以後,把這個缽倒出來,這五百釋迦族的精英全部融為血水,因果不空啊,真是沒有辦法。這是講的六親眷屬的惱處,第五種。
第六者惱處,乞食空缽。就是釋迦牟尼佛來托缽,結果三天不得飲食,空缽相隨,有一個比丘就自賣一缽來供養世尊,這是講的釋迦牟尼佛也是類似一樣事情,就不多作解釋了。
第七種惱處,叫旃荼女謗佛,有一個多嘴多舌的女人來謗佛。前邊那個是什麼呢?是一種男女之相,這也是男女之相,這男女之相,不是一個,是兩個。這個叫多舌童女,叫旃荼女。釋迦牟尼佛正在講法呢,這個童女啊,就弄了個臉盆弄了個盆子放肚子上,把衣服遮上,過來就謗佛。就說,釋迦佛呀,你怎麼光說法不說家事,你看我肚子都大了,這孩子將來怎麼養呀?你得給我弄點供養,“事須酥油。以養小兒”啊。就意思就來壞釋迦佛的名譽嘛,是不是呀,這個時候你講法的正襟危坐,就女人說她給你懷了孩子了,就這樣謗佛。後來目犍連看著這事情可能不太對勁,就琢磨了個法,讓這盆子“咚”自己掉下來,結果大家都笑了,她不是說自己有孩子嘛,結果掉出一個盆子出來,但是呢這個是謗佛。何者因緣呢,佛自述本生言,他說:昔有佛名淨勝,就有一個佛名字叫淨勝。有兩個比丘,一個叫無勝,一個叫常歡。那麼這個時候呢,有一個大愛長者婦,就是有一個我們叫大功德主吧,是一個女眾,她名字叫善幻。這兩個比丘就住在這個善幻家裡面,這個善幻這裡邊呢,就供養這兩個比丘。那麼,這個善幻呢,覺得這個無勝比丘呢,以斷漏故,修養比較高,供養無乏供養得很豐盛。而常歡比丘呢,這還沒有到那個境界,結使未除,供養微薄,就供養得不一樣。這個時候,常歡比丘就起了嫉妒心,就污蔑說這個無勝比丘和這個善幻私通,就說人家私通。那麼,這是釋迦牟尼佛往昔所干的事。那麼,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污蔑人家這個女的。這個善幻婦者是誰呀?就是今天這個多舌童女,今天來還一報,說你誣陷我跟人家私通,今天我就說你跟我私通。就這麼一個因緣,就也是男女之事有惱處。
第八者,調達推石,就是說用一塊石頭來砸釋迦牟尼佛。何以故,這佛又講了,說:往昔在羅閱城,有長者名須檀,有子名須摩提,他的父親長者須檀命終之後,須摩提呢有一個異母,就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名修耶捨,那麼須摩提呢,恐怕他的弟弟呀,分他的財產,就把他的弟弟騙到山上,推到崖底,以石頭把他弟弟給砸死了。誰干的好事呀?也是釋迦牟尼佛前身干的好事。這個修耶捨,這個弟弟是誰呢?就是提婆達多,以是殘緣,提婆達多以石擲我頭就是砸他的頭,但是釋迦牟尼佛呢,本來應該把他頭砸稀巴爛,一報還一報的,山神以手接石,山神用手把這石頭接到了,但是小石片沒有接住,傷我足趾,把釋迦牟尼佛的腳給傷了,這是仇人的報復,這也是一種惱處。
第九者,就是寒風索衣,這也是前世的因緣果報。
那麼九種惱處,一就告訴我們,都是因果所現,要隨順因果。連釋迦牟尼佛成佛之人都不能逃避因果必報。但是也告訴我們,我們要重視自己的受用,是心解脫,不是身體解脫,這是常常遠離,這叫斷滅眾生,九種惱處。這些東西呢,都是要我們斷滅,這是講的這個。
好,現在呢,我們還一點時間。我們來講一下頭陀行。這個頭陀,我們形象來解釋這個頭陀,頭陀又翻譯成抖擻精神的抖擻,就是抖擻的意思,就是說始終把那一股勁提起來的意思。“頭陀行分為十二種頭陀行。”
第一種叫“住阿蘭若”,就是講的住處。那麼,住在阿蘭若,阿蘭若意味閒靜處,為身離愦鬧,心離欲蓋。住在一個山林的安靜的地方,遠離城邑聚落的地方,這是講住的行,不離住之苦行。
第二,講食,“常乞食”,就是托缽,著衣托缽乞食,就是說討吃飯的東西。然後呢,托缽乞食。我們大悲寺呢,每年都有一次托缽,組織幾個僧人,著衣托缽,沿途化緣。這個托缽啊,用缽吃飯,是很重要的一種修行方式,真正的缽呀,咱們那個大的,就是那個缽。這個缽托來多少吃多少,托什麼食品吃什麼食品,培養沒有分別心。然後呢,托來這個食品以後呢,正常來講呢,這個托來的食品,要分三份,三抟,一抟之食,就是抟成一塊,一部分施以鬼神;一部分分給饑餓的人;一部分自己吃,那沒碰到饑餓的人,就是一塊要施食,一塊留下來,三分之二自己吃。他們的要求啊,托缽乞食。這個缽呢,它是一個修行的工具,衣缽衣缽,衣缽傳人。那麼這個缽吃飯的時候呢,飯放在底下,菜放在上面,吃飯的時候不能看,不能挑,次第吃。如果全部是辣椒就全吃辣椒,如果全部是菜,就全吃菜。不能挑,叫次第食;一坐食,坐在這兒,吃一頓飯,屁股一離地方也不讓吃了。一坐食,次第食,不分別食,然後等等。這是講的,其實它這種修行的方法,而且是一天一頓飯。以此來斷除自己對食品的分別,來過我們所說的飲食關。然後就不想了,托到了多少吃多少,托不到就不吃。這講的這個常乞食。
那麼第三,講“次第乞食”。就是說乞食,比如說今天找第三戶要,明天找第四戶,第四戶不給,然後找第五戶,不能挑挑揀揀,這個地方供應豐富,我就找他去托,那不行,次第乞食。不擇貧富,平等次第而乞,平等來給眾生建立關系,積累福報,也不挑飲食,也不挑分富,培養自己絕對的平等心。
第四是“日食”,就是說日中一食。
第五是“節量食”,就是分三份,節量食就是少欲知足,不是有多少吃多少,不是想吃多少吃多少,是一定要分一份出去,這個一份是啥呢?這個我們施食的人哪,早上都會念一個偈子,叫什麼呢?“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那麼,這是要施食,施給誰呢?第一,要施給大鵬金翅鳥,這金翅鳥呢,身體特別的巨大,它呢身體巨大,翅膀這麼一忽悠,就把海水給掀起來了。不僅把海水掀起來,把海水的龍也給暴露在外面了,而且它專門吃龍,叼這個龍為食品,就像雞吃蚯蚓一樣。龍王就來找世尊求救,它說我的兒孫日益減少啊,懇請世尊愛護它的性命,讓它們的性命能夠延續。世尊就跟比丘們說,你們吃飯的時候要分一半給大鵬金翅鳥,讓它呢,不要再殺生,遠離殺業,並給金翅鳥授了不殺生戒。所以比丘吃飯的時候要拿著施食,施食給什麼,給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剎鬼子母。那羅剎鬼子母呢,也有個典故。什麼典故呢?羅剎鬼子母專門吃小孩,把小孩見一個吃一個,一天吃一個,這樣吃。後來呢,世尊為了度它,就讓別人把它的孩子給偷走了。它急了,就瘋狂,到處找找不見,就發了一個願,說誰要是把我孩子找見了,叫我干啥都行。這時候,世尊就說了,可以,我給你孩子找見了,你以後別吃孩子了。它說不吃孩子我怎麼活呀?世尊說叫比丘啊,施一份食給羅剎鬼子母,告訴它,你就有吃的了。就是說這樣一個典故。以此典故、以此偈語、以此節食之法,節量食之法,或者說抟食之法,培養比丘僧這些人,要少欲知足,要能想眾生,要能度眾生,要節量食,這是第五行。
第六,“過中不飲漿。”就是蜂蜜呀、果汁呀、豆漿呀,這類東西,過了中午之後不飲漿,過午不食,過了中午,連這種流食的東西都不准吃。但是這裡有些人會偷機呀,什麼偷機呢?他說過中不飲漿,意思是中午之前可以飲漿。所以我就發現有的人哪,他說日中一食,他早上不吃食,他吃什麼,他吃流食,飲漿。什麼豆奶啦、核桃糊啦、黑芝麻糊啦這類東西。哇,有一天,我看到一位大德,他說他日中一食,我說哎你怎麼吃東西呢?他說師父老人家說了,可以吃流食。我一看,他合了滿滿一碗,這碗稠到什麼程度?我看幾乎跟饅頭差不多,他說這叫過中不飲漿,他也吃這個東西。其實我體會呀,你日中一食會不會有餓的時候,感到有饑餓感啊?會有,一定會有。你就吃日中一食,晚上又踏般舟,怎麼可能不餓呢,怎麼可能沒有饑餓感呢?問題在於你不要把這種饑餓感放大,你忍一忍,咽幾口唾沫真過去了。聽到沒有?(大眾:掌聲)呵呵,真管用。其實雖然有餓,餓不致死就行,明白了沒有?如果你能說沒餓死,正好,就可以。那萬一餓死了怎麼辦哪?(大眾:往生了。)餓死了正好往生了,呵呵,所以以此之心啊,過午不食、日中一食這關可以過。真的,你不喝東西、不吃東西很好的。今天我又在說我妹妹,我說你別老給我搞這搞那了,現在終於理解了。以前妹妹還體諒哥哥吧,動不動給我弄點東西過來,我說不違她的好意,其實吃了真難受。有的時候偶爾吃一下,好多時候就怎麼說都沒用。最近她自己修行了知道了,哎呀,我現在明白了吃了不舒服,我現在終於解放了,告訴大家。哈哈哈...不要吃這些東西,那早晨起來,她又過來了,說你不吃東西那你喝口水不行?我說水也不要喝,你不喝水一直有甘露水,知道吧?都是自己的習性。你看,你們終於也不給我端水來了,是不是呀。前天放了一杯水,放了兩天都沒有喝,他現在知道不喝了就不端了。這沒有這個必要。實際上來講呢,你說沒有渴的感受、沒有餓的感受,是不可能的。但是,這種感受是可以度掉的,你要有度掉這種感受的心,就能持戒、持齋戒。祝願大家都能把這種感受度掉,不要理睬它,好不好?(大眾:好!掌聲)阿彌陀佛!
第七種,“著弊納(衲)衣”,就是糞掃衣,就是人家醫院裡那個裹屍體的衣服,他把它拿過來,縫一縫,縫干淨,然後那個百納衣呀,就糞掃衣,百納衣,一塊補丁納一塊補丁,這種衣服弄起來叫糞掃衣。就衣服不要講究,不貪衣服,這也是衣上的苦行。
這個不僅是穿百納衣,而後呢,要求三衣,就是三衣,袈裟除外,不得儲蓄過多的衣服,這也是對頭陀行的要求。
第九,就是“墳間坐”,坐在墳頭上。那麼,常觀死,觀屍,常修無常苦空等觀,求出離。不是說休息,是要坐,不是坐在舒服的椅子上,是坐在墳頭之間的空地上。以此,一是寂靜,沒有人去沒有人打擾;第二呢,能夠常念生死無常。
第十是“樹下坐”。就是坐的時候坐在樹下,並不要求坐在床上,也不要求多麼舒適的位置。
第十一叫“露地坐”,坐的時候就坐在地上,主要是怕身貪愛。
第十二,是什麼呢?叫“常坐不臥。脅不著席。”常坐不臥,恐貪睡眠。
十二頭陀行,你就看,就這十二個方面,要能約束自己,少欲知足,苦行妙行,就能夠降服你的身體,降服你的身見,就能破我相,那這個就能進入無上的奧妙,苦行才真的有妙行。否則的話,衣服也牽扯你,床也牽著你,吃飯也牽著你,等等等等,都牽著你,你不得自由。這十二方面都得自由,你就得大自在,不自在也難。阿彌陀佛!祝願大家苦行妙行,其妙無窮,阿彌陀佛!(大眾:阿彌陀佛!掌聲)摘自常善法師講《大方等大集賢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