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印光大師生平簡介(崇恩法師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印光大師生平簡介(崇恩法師撰)

本文摘自崇恩法師撰《印光大師與近代淨土宗的復興》:淨土法門,自廬山遠公開宗,近乞於紅螺資福,歷代弘揚淨土教者,代不乏人。然時久弊生,大化漸衰,淨土一宗,亦漸趨微。至清末民初,有印光大師出,蓮風溥被,如麗日中天,膺大師教皈心淨土者,不計其數。圓瑛法師贊曰:“徹悟大師之後,第一人也。”誠不虛之論。


印光大師(1861—1940),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陝西陽縣陳村人,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幼年隨兄讀儒書,穎悟非常。因讀程朱、韓、歐之書,受其影響而辟佛。15歲後,病困數載,得讀佛經書,始悟前非,乃回心向佛。清光緒七年(1881)大師21歲,禮終南山南山南五台蓮花洞道純和尚出家。次年,到陝西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律師座下受具足戒。此前,曾在湖北竹溪蓮化寺於曬經次,得讀殘本《龍舒淨土文》,得知念佛法門之妙。自幼病目,幾喪明,至是一心念佛,目疾乃愈。平生自行化他,一心淨土為歸,即肇端於此。

嗣後聞紅螺山資福寺為專修淨土道場,於二十六歲時辭師前往,翌年正月朝五台畢,仍回資福。同年十月進念佛堂,後任香燈、寮元及藏主等職。此間,除念佛外,深入經藏,研讀大乘典籍。

三十歲,至北京龍泉寺當行堂,苦行培福,潛修密證,長養聖胎。次年住圓廣寺,越二載,適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人都迎請《龍藏》,助理需人,眾以師薦,相隨南下,延居法雨寺藏經樓。

三十七歲時,應寺眾堅請,講《佛說阿陀佛經要解便蒙鈔》畢,即於珠寶殿側閉關,兩期六載。出關後,居茅蓬。四十四歲時,為溫州頭陀寺請藏經,事畢南歸,仍住法雨寺藏經樓。至此,出家三十年,終清之世,始終韬晦。

民國二年(1912)五十二歲,高鶴年居士取大師文章數篇,次年刊載上海《佛學叢報),署名常慚,讀者歎服。民國六年五十七歲,徐蔚如居士得大師與其友三書,以《印光法師信稿》為題印行。次歲,又得大師文稿二十余篇,印於北京,題回:《印光法師文鈔》。六十歲時,再集大師文稿數十篇合訂二冊,出版於商務印書館,木刻於揚州藏經院。後又迭次增廣,排印於中華書局,題曰:《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其文言言見谛,字字歸宗,上符佛旨,下契群機,發揮禅奧義,抉擇法門難易,發前人所未發。

民國十一年,師62歲,江蘇義務教育會成立,呈請省下令用寺廟作校捨,佛教界嘩然,大師為此奔走,護教護寺不遺余力。同年,應定海知事陶在東請,推薦智德法師去監獄講《安士全書》,宣揚因果報應和淨土教義,自己應聘為“江蘇監獄感化院”名譽院長。是年,陶在東又與會稽道尹黃涵之匯大師道行事跡呈報政府,請予題賜“悟徹圓明”匾額。贲送普陀,香花供養,盛極一時,缁素贊歎,喜悅異常,然大師對此則署若罔聞。有問之者,答曰:虛空樓閣,自無盛德,慚愧不已,榮從何來?民國十八年69歲,應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請,於該林連日開示,聽者蜂擁而至。

大師一生儉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養香敬,從來不入私囊,助印佛書流通而外,辦佛教義赈會、慈幼院等,亟力於慈善事業,廣種福田。

大師早就擬欲歸隱,於民國十九年二月住蘇州,掩關於報國寺,課余則修訂四大名山山志,民國二十六年77歲冬,由於抗戰,應妙真和尚請,移錫靈巖山寺掩關安居。中外信徒來寺叩關請益,大師對來者慈悲開導,折攝兼施,使聞者悅服。

民國二十九年(80歲)。農歷十一月初四,大師預知時至,端坐念佛,安祥生西,僧臘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茶毗,得五色捨利無數。僧俗弟子建塔靈巖山巅,並於民國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將師捨利奉安人塔。大師一生嚴持毗尼,一絲不苟,六時念佛,三業清淨,護教重道,勤奮修學,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弘揚淨土,不遺余力,皈依弟子,眾星拱辰。後人尊大師為中國淨土宗第十三祖。

師之一生,淡薄名利,嚴持戒律,通宗通教而專弘淨土。曾數次掩關深入經藏,遍覽諸經,析其微妙。然最終認定“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全收九界,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因而歸心淨土,一心專念。對一切人,皆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勸。作《淨土抉疑論》等文,以釋信眾心中之疑,深入淺出,發微抉隱,盡闡淨土法門之勝妙,使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堅信。

其一生之弘化工作及對淨土宗之貢獻,主要分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文字般若之流布,極力倡導,勸教念佛

大師不出關房,通過來往書札及撰文,將淨土聖教弘傳四方,其在《印施極樂圖序》中暢談淨土超勝曰:“淨土法門之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念成佛,歷劫修證者,益宜挹其高風。曾被上中下三根,統攝律、教、禅諸宗。如時雨之潤物,若大海之納川,偏圓頓漸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匯三乘五性,總證真常;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鹹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宜,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

大師先後在上海、蘇州設立弘化社,刊印淨土經書百數十種,達數十萬冊(按:流通經書達六百余萬冊,佛像百萬余幀)。該社除刊印流通《印光法師文鈔》、《印光法師嘉言錄》外,還校勘、重印益大師編著的《淨土十要》,並將《往生論注》、《徹悟語錄》、《蓮華世界詩》等十余種蓮宗語錄附集其後,並間弘揚。

二、增編“淨土五經”,擴充完善淨土宗之理論基礎

為了在理論上對淨土法門的殊勝圓滿進一步充實完善,大師增編了“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康僧铠版)、《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向稱為淨土“三經一論”。清末魏源(默深)居士加人《華嚴經·普陀行願品》名曰:“淨土四經”。民國二十二年(1933),大師增列《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名為“淨土五經”,排版付印流通。大師認為《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實為念佛最妙開示,眾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觀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故將此章列為淨土法門基本經典之一。

三、創建靈巖山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

師一生大業,“唯弘化社與靈巖山寺”。自民國十九年(1930)二月到蘇州報國寺閉關,至二十九(1940)在靈巖圓寂生西,“為弘化極盛之十年”。

早在民國十五年(1926),大師與真達和尚第一次上靈巖山時,即規劃創建靈巖山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之設施。十九年(1930)大師到蘇州報國寺閉關,靈巖山妙真和尚負責實施,常去蘇州叩關請示,殷切仰承指導,山寺日就振興。二十一年(1932)夏,大師改該山原名崇報寺為靈巖山寺,並為三門撰題對聯:“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全收九界,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開辦念佛堂,訂立念佛堂每日行持細則,安眾念佛。二十五年(1936)十月十七日,大師應請上靈巖在念佛堂開示,次年十月從蘇州報國寺移錫靈巖安居。建造大雄寶殿,主佛兩邊,根據《阿彌陀經》供奉十六尊者立像。後建天王殿正名為彌彌閣,改供戴五冠彌勒菩薩本像。該寺一切規章制度,悉秉大師意旨而定。大師為創建靈巖淨土道場撰文甚多,如《靈巖寺永作十方記》、《靈巖山笃修淨土道場啟建大殿記》、《靈巖重修彌勒閣記》、《靈巖普同塔記》等,還撰有若干殿堂之對聯,以及《靈巖念誦儀規》關於佛菩薩聖誕諸贊、偈,淨土宗十二位祖師贊、偈等。

清季以來,漢傳佛教某些寺院存在“三濫”現象,即剃度濫、傳戒濫、住持濫。一些僧眾熱衷於應酬經忏,不注重修學,以致佛教日漸衰微。印公當時針對上述時弊,在創建靈巖淨土道場之初,就特地訂立了五條規約:一、住持不論台、賢、禅、淨,但以戒行精嚴,深信淨土法門為准,只傳賢、不傳法,以杜法眷私屬之弊。二、住持論次數,不論代數,以免高德居庸德之後之嫌。三、不傳戒、不講經,以免招搖擾亂正念之嫌。堂中雖日日常講,但不升座,不招外方來聽耳。四、專一念佛,除打佛七外,概不應酬經忏佛事。五、無論任何人,不得在寺內收剃徒弟。以上五條有一違者立即出院。”這五條規約系真達和尚與印光大師商訂,亦是大師為弘揚淨土振興佛教、匡正時弊而發。從此,靈巖道風為之一振,迄今不衰,成為中國近代著名淨土道場之一。

四、提倡“兼仗他力,帶業往生”思想

在弘揚淨土法門時,大師提倡“兼仗他力,帶業往生”的思想,嘗曰:“念佛法門,乃佛法中特別法門,仗佛慈力,非淨業帶到西方去。”因為“一得往生,則定慧不期得而自得,煩惑不其斷而自斷。……俾帶業往生者,速證無生,此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與當人信願念佛之力,感應道交,得此巨益。校比專仗自力者其難易天地懸殊也。”因此,無論出家在家,士農工商,老幼男女,貴賤賢愚,但肯依修持,一心專念,皆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但是,他認為修淨業者要帶業往生應做到:“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其中尤重持戒,認為並不是帶業往生就可以不持戒,以致再造惡業。大師雲:“念佛法門,雖則帶業往生,然若YIN習固結,則便與佛隔,難於感應道交矣。”一戒如此,諸戒亦復如是。持戒念佛,才能身口意三業清淨,往生西方才能有分。

關於信願行,大師認為真信、切願、笃行為念佛法門宗要,曾雲:“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對於持名念佛,則提倡“攝心念佛”方法,“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白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末納一,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人。(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仍亦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其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此“攝心念佛”一法,乃大師積數十年念佛經驗之極談。

五、總結諸宗法門,彰顯蓮宗之勝

大師一生專弘淨土,認為淨土法門殊勝無比,歸納起來主要有四點:

其一,“適一切根性,萬修萬人去”。他.說:“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三根,高超律、教、撣諸宗”;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之則觀音、勢至……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則五逆十惡,阿鼻種性,亦可預人其中。”“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其二,“淨土法門曾被三根,實如來成始成終之妙道;彌陀誓願全收九界,示眾生心作心是之洪猷。”它含攝一切法門,又超過一切法門。師曰:“淨土者,乃究竟暢佛本懷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雖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諸師之妙義,亦诠之不盡。”所以,歷代祖師極力弘揚,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不但《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專談淨土,就是“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淨土法門,乃佛教中“至圓至頓”之法門。

其三,淨土法門,為佛教一切宗派之最後歸宿。無論修習何宗何法,最後皆得歸結於淨土法門。《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教導眾生“都攝六根,淨念相續”。《華嚴經》亦主張“導歸極樂”,“曾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由此可見,“淨為律、教、禅、密之歸宿,如百種萬流,悉歸大海。”

其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師在《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中說:“一切法門,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得了生脫死。”而修習淨土法門,只憑一句六字洪名,具足信願,一心專念,即可仗佛力自力而橫超三界,帶業往生,一生成辦,不須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長時間修行。一得往生,便是“蓮花化生,無有生苦,純章男相”。“壽等虛空,身無災變老病死等”;時時刻刻“追隨聖眾,親侍彌陀”;西方淨土到處“水鳥樹林,皆演法音”。淨土法門,修習易而成就高,如此殊勝方便,實為超生死證涅槃之最妙之門。是故大師觀機應緣,代佛宣化,慈悲心切,專弘淨土,普利一眾生。

大師雖一生專弘淨土,同時亦注重融合諸宗,並不揚此仰彼,排斥他宗。嘗曰:“佛法平等之懷,所有言論,唯理是尚,法無優劣,契機則妙。”他說:“善會者,則一切法,法法圓通。”“佛理圓通,法法歸真,頭頭合道。”又在《影印宋碛砂大藏經序》沖言:“綜其所說,厥有五宗,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淨,五者名目雖異,理體是一,可專主於一門,不可偏廢於余法,如有四門而人一城,如以四時而成一歲。其互相維持、互相輔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此文即含有護持諸宗之深意,由此可以洞悉大師之佛學思想,是以整個佛學全面發揚為目標,而以淨土一宗為歸宿。通過對比,顯示淨土法門收機之廣,化眾之勝。

六、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

大師一生,“以法為重,以道為尊.名聞利養,不介於懷”。出家以後“三十余年,終清之世,始終韬晦,不喜與人往來,亦不願人知其名字。”中年時代赴各地參學苦行,充當行單,遍閱經藏,閉關念佛。“以期晝夜彌陀,早證念佛三昧。”

然“鼓鐘於宮,聲聞於外,德厚流光,終不可掩。”民國元年(1911),高鶴居土得大師文章數篇,刊於上海的《佛學叢報》後,才引起社會名士的注目,於是索文者接踵而至,爭相請讀。太虛大師贊曰:“親其教覽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強,默然折服翕然崇仰,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也。”慕師道德,渴望列於門牆之善男信女,日益眾多。或航海梯山,而請求攝受;或鴻來雁往,而乞賜法名。”而師“皆以等心攝之”。凡所請益,皆觀其機,對其疑,針對性的一一作答,最終達到解人疑惑,示人正道的目的。其內容妙契時機,傅徵旁引,不拘於一說,不談玄說妙,“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聞者悉皆當下受益”。

師雖名聞遐爾,然“克苦儉樸,一如故昔,灑掃洗滌,躬自操作,粒粟雨紙珍逾拱壁。”“示人以老實修持之道,且更益之灑掃浣濯之勤”,嚴己寬人,與人為樂,一旦有錢,從不儲蓄,不是救濟孤苦,就是印經贈人,或辦慈善事業。而自己卻總是“破衲粗粝”,重老躬行,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在《略說印光大師之盛德》一文中,弘一法師回憶說:“大師一生於此事(指惜福)最為注意,衣食住等皆極簡單精劣……師每日晨時僅粥一大碗,無菜……飯菜盡已,注開水於碗中將滌蕩以嗽口人肚,與晨無異……”。若別人飲食稍作好些,師即“大加呵斥”,責備說:“我等道力微薄,不足利人,即施主一粒米,並無法消受,那可更吃好萊。”有居士供養慈補品,師亦轉贈地人,總言自己福薄,不肯領受。

在倡導持名念佛的同時,師亦極力勸重因果,常雲:“因果一法,為佛教人門之初步,亦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途。”無論上智下愚“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白干罪戾也已。”又回:“今時若不以因果為救國救民之急務。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屬虛設。”“佛則詳示因果報應,生死輪回。勢必改惡遷善,希聖希賢。”否則,若拔無因果,善無以勤,惡無以懲,天下大亂矣。若能明因果之事理,舉心動念,唯善是從,決不敢有非分之念及舉動,則天下太平,人民安樂矣。

縱觀大師之一生事業,就是一部淨土宗振興史,在那法化日衰,大廈將傾之時,唯大師孤身奮起,一肩承擔,亟力弘揚,解行並進,以身作則而天下歸心。古德雲:“人心弘道,非道弘人。”此語在大師身上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由大師之人天獅吼而在當時教內外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圓瑛法師“敬步後塵,奔南逐北,莫不因勢利導,指歸淨土”,“著《無量壽經解》、《彌陀要解》等講義,揭淨宗之旨。著《勸修念佛法門》,普勸修持,同生安養”。膺大師教而趨心向佛,歸心淨土者不計其數。括其盛況,弘一法師稱:“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太虛大師曰:“盡一生精力,荷擔斯法,解行雙絕者,印光大師也!”由大師之弘化,而使“善導高風,復見今日”,淨土一宗,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上一篇:印光大師生平簡介(真達、妙真、了然、德森等述)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幾個人覺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