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認為中國在古代重男輕女,這種話不能隨便說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空法師:認為中國在古代重男輕女,這種話不能隨便說

在古代,有些人誤會,認為中國在古代重男輕女,男女不平等。這種話不能隨便說,為什麼?你對於古代這種風俗習慣要不是透徹了解,最好不批評。真知道清楚了可以說,沒知道清楚,最好不要說。我們看看中國古代的家教,你要看了你會感到很驚訝,教女重於教子,他的兒子、女兒都要教,教女兒比教兒子還重要。這個是輕視婦女嗎?輕視婦女可以不必教她,這不是輕視,是重視她。為什麼?五倫裡面講的夫婦有別。男女結婚成為夫婦,這是家庭裡面正式在家庭組織裡一個成員,他要對家庭負責任。夫婦有別,別是什麼?任務不相同。男子主外,對外,他主要的任務是什麼?負責家庭經濟收入,他要賺錢養家。在古時候社會,你工作賺的錢都要交給家裡面的管家,大家庭,不能夠私藏的。你個人每個月需要用的錢,就跟工資一樣,家庭管家發給你,他的財物是歸公的,不是歸私的。所以他是為這個家族,個人生活家族養,它有制度。婦女呢?婦女負另外一個責任,教養下一代,這個責任重要。你家裡有沒有人才,完全靠母親,家裡能不能出聖人、能不能出賢人,全在婦女。所以婦女她的使命是相夫教子,幫助丈夫,最重要是教育子女。古時候提倡的胎教,懷孕,母親的心情就要正,沒有邪思、沒有邪念,像古人所說的,懷孕的時候「目不見惡色」,眼睛不看不好的東西,「耳不聽YIN聲,口不出傲言」,這正是佛家講的身口意,護善三業。《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母親要做到。兒子,懷孕還沒有出世就受這麼好的教育。小孩一出生,母親是他最好的榜樣。嬰兒不離開母親,母親不離開嬰兒,母親的言行舉止嬰兒都在看、都在聽、都在感受,他已經在學習。你要以為他無知,那你就錯了,他已經開始在學習。學到三歲,也學了一千天,這一千天叫扎根教育,根深蒂固。這一千天要是學得好,三歲雖然很小,他就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他就有能力。所以中國古代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扎的這個根扎得好,八十歲都不變樣子。大聖大賢,誰教的?母親教的。

母親,中國人稱之為「太太」,這個歷史很久了,太太的名詞從哪來的?周朝時候來的,三千多年了。周朝開國,諸位知道周文王、武王、周公,大聖,聖人!孔子心目當中最敬仰的、最尊重的,你看開口就講文武周公,大聖!母親教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親太任,他自己的妻子太姒,都有個太字,太太就從這來的。太太稱呼婦女,要學周家開國的三太,三位聖人,你看她們教養出來的,文王是聖人,武王、周公都是大聖人,這對女子是多麼尊重,這種稱呼,贊歎裡帶著期望,至高無上!中國人把國家民族的前途都寄望在婦女的身上,希望她們養育下一代都是大聖大賢,跟外國人不一樣,這是對的,是正確的。這種文化我們得要把它發揚光大,不但救民族、救國家,能救全世界,「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你看周家的三太,為自己家族、為國家民族、為天下蒼生,所以她自己在嬰兒面前,言行舉止都要合乎禮法,一點不能違背,為什麼?嬰兒在學習。你自己要是不端正,嬰兒就學壞了,特別在這三年,規矩絲毫不能違背。這個規矩就是現在我們所提倡的《弟子規》,《弟子規》不是教孩子讀的,不是叫他背的,是母親在孩子眼目當中做出來給他看,身教,小孩的印象深刻。現在到哪裡去找這樣的母親?母親如果接受中國傳統文化,她要真正發心,她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生活要辛苦一點,為什麼?不能兩個人都出去賺錢,兩個人都出去賺錢,錢賺多一點,生活過得舒適一點,下一代沒有了。想想我們要不要下一代?要下一代,你就得代眾生受苦,在物質生活盡量節儉,得過且過。要看得長遠,要想得長遠,為家族、為宗族,真的是榮宗耀祖,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家族,做出真正的好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八集)  2009/8/2  台灣  檔名:12-047-0068

【附錄】:

余秋雨:在兵荒馬亂世道中,唯一與文明有關的痕跡,就是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吃素念經的女家長

【前言】: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先生,這兩年似乎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不但頻繁現身於大大小小的重要佛事,還寫下好幾篇文章,成為佛教的義務宣傳員。在前不久舉行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上,余先生接受了《鳳凰周刊》的獨家專訪,暢談了他心中的佛教。

余秋雨:佛教與我的生命俱在

鳳凰周刊:您這兩年經常參加與佛教有關的活動。請允許我問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您信佛麼?

余秋雨:這不是信不信的問題。我這麼說吧,我出生的地方,我的家庭,都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佛教是一個和我的生命俱在的宗教,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寄托都和佛教有關。我沒有皈依佛教,但是我對它有著高度的評價和巨大的尊重。

鳳凰周刊:您最尊重佛教的哪些方面呢?

余秋雨:我最敬佩它在中國民間社會文明的延續中起到的無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我想用一個我個人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你知道我的故鄉余姚,出過黃宗羲、王陽明這樣的大儒,但到我出生的時候,方圓幾十裡的土地上,幾乎沒有人知道那些大儒的名字,甚至連認識字的都沒有幾個。在一片兵荒馬亂、盜匪橫行的世道中,唯一與文明有關的痕跡,就是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吃素念經的女家長。成年後每每念及於此,我就不得不感謝佛教,感謝它在普通民眾的心間建立起來的精神秩序。

鳳凰周刊:想想有點不可思議:相比較其他的重要宗教,佛教的義理可以說是最高深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智者宗教,竟會如此深入中國的民間百姓。

余秋雨:你所說的這一點,牽涉到我對佛教另一個重要的興趣點,那就是,佛教究竟為什麼能夠傳入中國,並在這裡生根發芽。如果佛教傳入的是一個文明的荒漠,那是一點都不奇怪的;但是,佛教在傳入中國的時候,中華文明已經是一個超濃度的存在了。諸子百家早在公元前就已經完成構建,讓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諸多學派的文明體。佛教能夠傳入這樣一個和自己的文化背景不一樣、自身文化已經超濃度的地方,並且不是一般的傳入,而是廣泛的傳入——這是奇跡,文化的奇跡。這樣一個奇跡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非常吸引我。

鳳凰周刊:按照邏輯推理,佛教必定是具備一些諸子百家所構建的中華文明中不具備的東西。

余秋雨:非常正確,佛教具有特殊魅力。在對人生的關注方面,它補充了中華文化的嚴重不足。你發現沒有,我們的諸子百家,沒有特別關注人生本身的。道家,道法自然;墨家,提倡兼愛;儒家,主要講的是治國平天下;那麼多的先哲,唯獨就沒有專門研究生老病死的。在這一點上,佛教大幅度地補充了中國文化的因素。

鳳凰周刊:沒錯,佛教聚焦於人間的生、老、病、死,非常的專注和純粹。

余秋雨:而且痛快!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有許多的學派,眾說紛纭,但因為語言太多,有些道理就講得不太痛快。而佛教非常痛快,生、老、病、死,就四個字,但足以振聾發聩;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都無法對這四個字等閒視之。它的義理也很痛快:每個人在人生的旅程中都會遭遇到大量的災難,這些災難可以用一個字加以概括,那就是;而苦的原因也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而要擺脫這個,就要把這個世界看得簡單一點,也就是。多麼簡單直接,多麼痛快淋漓!

余秋雨:佛法與人生

我只是一個文化思考者和文化研究者,每次到普陀山,總覺得除了崇敬之心外,還有一點點遺憾。

宗教聖地它需要有一種精神的啟悟,有一種心靈的洗滌。普陀山佛事很多,香燭很多,但是談佛教和人生的講堂還是少了一點。

平常我是很少參加各種研討會的,但這次我一定要來普陀山,其目的就是一起倡導普陀山文化。

我對佛法了解不多,但對人生很有感觸。在我的人生過程當中,佛教文化對我幫助很大,我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個小山村,剛出生時,兵荒馬亂。這時候平心而論,在這塊土地上,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建立起碼的精神秩序,但為什麼一代代人活下來了,這個社會大體能夠安定,像我還能夠識字求得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在這塊土地上一直沒有失去的是佛教的種子。

因為每家都有媽媽,每家都有妻子,她們都是佛教信徒的話,用文化語言來說,對每個家庭道德層面底線的維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曾經在小說《文化苦旅》中寫到一個非常驚險的故事,我二歲的時候被隔壁鄰居的一個土匪綁架,我外婆發現後在後面追,土匪則在前面逃,結果綁匪逃到了一個正在做佛事的寺廟裡,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他進入了一個很擁擠的人群,抱著我邁不開大步子。他聽到了木魚聲,聽到了念佛誦經的聲音,受氣氛的籠罩,他在寺廟裡呆了很長時間,當最後走出寺廟時,他溫和地把我抱回我家中。後來,祖母告訴我,這是群體性的佛教儀式對一個不良之徒暫時性的啟迪。

到現在為止我對學生的第一要求是善良,如果沒有善良,後面的知識什麼都談不上。

大家知道,我換了很多很多的工作,而且每個工作是我在做得最好的時候不要了,離開了。這點對於不了解佛教文化的人一定感到非常驚奇。

但我相信,對佛教比較理解的人一定能夠領悟我的行為。其實,你認為你是什麼家、什麼專業都帶有很大的虛假性。你是偶爾的進步,哪怕你有很大的成就,你也不能執著於此,你要破除這個執著。大家知道我做過一段時間的院長,在做得最好的時候,我提出辭職,我一定要用我的行為,破除一個做官的執著,一個美麗的陷阱。如果一直做官,大家就看不到我後來寫的那麼多書了。我不斷破除對生命的執著,我把握住了自己生命的自由。在我不斷破除我的崗位甚至官位時,我還要破除空間的執著。家鄉是可愛的,但是我離開了。

我對中華文化到底了解多少,從書本到書本,有很多的不可靠,所以我開始旅游。在《千年一歎》我寫到法顯和玄奘,在巴基斯坦的一個山頭發現年邁的法顯從中國回來,還有年輕的玄奘,他們非常不容易。因為路上要背很多東西,不僅有經文還有禮物,他們還要投宿。一路上,我不斷尋找他們的足跡,使得我能走完這麼多的路,這一點要感謝古代佛教旅行家的鼓勵。但是破除空間之後,你的文化感覺和人生感悟會完全不一樣了。

在考察的最後一段時間,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追蹤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一直到他苦修的山洞。那真是艱難。當時感覺佛祖釋迦牟尼在苦修的時候看多了太多的苦,所以在尋求一種擺脫苦的真理。來到菩提樹下打坐,一點一點使我對釋迦牟尼這種非常偉大的求得自己解脫和人民脫離苦海的精神,求得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親身體會。你要脫離自己的空間,在走的過程中,讓你的生命與空間連在一起。

雖然我不是出家人,但是我的不斷離開,的確的受了佛法的影響。

現在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在這個競爭戰場越來越大,競爭程度越來越激烈……在當代中國大陸發展下去有些情節十分可怕,在這個情況下面,很多人希望通過文化來解決,其實文化裡面有很多復雜的事情,光講文化是不能解決的,但是佛教文化可能拯救,帶來生機,否則,精神全面下滑,所有的生命質量都會大大地降低。


 

上一篇:淨空法師:有神通但沒有智慧德行的人,可能是妖魔鬼怪附身
下一篇:淨空法師:什麼是普等三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