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夏蓮居居士:夏蓮居佛學文集:淨修捷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 撰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於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信願未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贊、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效良多。是以付印以來,已歷四版。受持獲益,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揚帆徑渡矣。但每條均系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如嫌簡略,則有《大經五念儀》,行將脫稿,請益諸方也。
  適屆“聯合普遍祈禱法會”圓滿之期,勉循同修善信之請,略題數語,用志緣起雲。

  淨宗學人郓城夏蓮居識於燕京寓廬歡喜念佛齋   




香 贊
戒定真香,虔誠修供養,
普令聞熏,善根皆增上。
香氣心光,悉遍滿十方,
誠感佛慈,加護恆吉祥。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三稱)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拜三稱) 一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三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娑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四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五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希有,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六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七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八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九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贊供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一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二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三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四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五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六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稀有,鹹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七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八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捨,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十九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恆河沙數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贊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恆沙世界一切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一

  一心觀禮,經雲:“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二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徑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三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返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四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五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六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願共眾生同生極樂,系心一佛,專稱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七

  一心觀禮,靈山會上,親承佛誨,授與《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現在兜率內院,當來三會龍華,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八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捨利弗等,諸大尊者;及賢護等,十六正士;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諸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二十九

  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以及本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位大師。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三十

  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三十一

  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哀忏悔;普代法界眾生,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三十二


無量壽佛贊

  無量壽佛,甘露王,威德願力難量,洪名虔稱消災障。化火宅,為清涼,菩提心中接佛光,福慧善根自長。一向專念莫彷徨,勤熏戒定香,信願行三是資糧,苦海得慈航。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大願大力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千聲或萬聲)


·清涼書屋點校·
2003.07


 

 

《淨修捷要》報恩談

 

 

注:此部分內容均為黃老往生後,據錄音整理,未曾得大善識鑒定,如有錯誤之處,請指出,並以原錄音帶為准。

 

黃念祖老居士 主講

 

姜善和 記錄整理

 

 

《淨修捷要》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著作。一個具實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寫的東西和所講出來的東西,不同於一般人的。所以,我們在研究正文之前,先看一下前頭這個序文。

“淨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簡課”。天親菩薩有“五念法門”,這“淨修捷要”也就是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所以稱為“五念法門”的一個簡單功課。所以就有了兩個名字。我來向大家匯報這個內容,這也是第三次了。

圓瑛法師講《首楞嚴經》,講了一百多次,他每講一次都有新的體會、新的進步,佛法就是如此。那麼我這次是第三次講了,和前次一比,因為這老本子裡頭也有一些記錄,一比之下,覺得老的本子裡頭,即上一次談的很不足,認識很不夠,所以也要感佛之恩哪!我們今天所談的名稱就是《淨修捷要報恩談》。要知道佛對我們有恩哪!我是帶著要感恩、要報恩的心情來談的。

這個序文,我們不能全部介紹完,而是側重它的重要部分。

 

講解序文如下:

淨宗一法,易行難信,非探教海,莫窺津涯。

淨土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確實是難信哪!雖然是易行,也是難信哪。佛的教法稱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邊際。你不是親自到教海裡面,親自去探究是不成的。要入大海,不能只是在岸邊上呆一呆而已。你若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如果不知道佛法,怎麼能夠可以入,怎麼可以度,怎麼可以知道邊是多廣大無邊呢,這些就都不知道。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天親以五念為門,而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

《華嚴經》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指明了大家的歸宿。佛法學教的最高經典就是《華嚴經》“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之處,他便也就修歸淨土導歸極樂了。他也說“教海算沙”。大教如海中之沙,你算有多少沙子,是算不清楚的,因而也就不知道歸宿。而《華嚴經》恰給我們指明了歸宿;天親菩薩也以這五念作為法門。

五念就是:一是禮拜;二是贊歎;三是發願;四是觀察;五是回向。

凡是能修這五念的人一定能往生!天親菩薩以這“五念”作為門。《華嚴經》指明了歸宿,五念法指出這個入門。有門才可入,所以菩薩把門告訴我們了。

“末法淺學,未易遽入也”。現在到了末法期了,佛滅度已經兩千多年了。按真正佛歷來計算其實有三千多年了。現在大家所說的兩千幾百年,是按印度“貝葉經”上的點數數出來的。佛經每年集結一次即點一個點,數點數出兩千五百多個。但是印度淪為殖民地,受到外國統治,經過了很多很多的戰亂,你吞並了我,我吞並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點個點呢?不一定!點點的那部分是不是有損失呢?也不一定!所以,好像是證據確鑿,實在打很大的問號。至於中國這三千多年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漢朝佛法就來了。我們把當時那個年代一折合,佛出生時候,正是中國周朝時的某個時候,以此時起用天干、地支的方法計算,佛出世到現在就是三千多年了。現在流行的,佛出世於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說法,是按印度“貝葉經”文上點的點兒計算出來的。過去集結的方式是:到時候,把“貝葉”經文翻一翻,曬一曬,作為一次工作,便點一個點兒,一年一次,數那點兒數出來的結果。

現在到末法期了。正法期,佛在世五百年;相法期有一千年;末法有一萬年。因此,很多人說“佛法就要完了”。完不了!末法剛過一千年,後頭還有八千多年呢。到了末法期,咱們這個“劫”是“減劫”——眾生根器越來越差。這時代又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一個淺學,於佛法所學很淺,便不容易進入這個法門。很多自稱是修淨土宗的,其中有很多是法師,實際上都沒有能深入於本宗。怎麼才能深入呢?

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

真正能讀大經的人很少了!有也很稀有了。所以,淨空法師在這方面,我們很為之贊歎的。他這樣的帶頭人,並不多呀!他倡導熟讀大經。“必須熟讀大經,方能略明綱要”。只有如此,你才能略略明白一點淨土法門的綱要,才知道它的重要點之所在。知道了綱要,才能夠理解全部的奧意。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大率僅持小本,僅持秦譯,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殊不易睹。

熟讀大經還只是略明,可是現在修淨業的人怎麼樣呢?“大率僅持小本,”一般還只知道念《阿彌陀經》(小本),不知道念《無量壽經》(大經)。大家所念的小本(〈阿彌陀經〉)也只是鸠摩羅什翻譯的,稱為秦譯。那時正是南北朝時期,鸠摩羅什在北邊,他所在的國號叫姚秦。不是秦始皇時代的秦,而是六朝時期的秦,稱“姚秦”。大本不念,而只念這個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羅什翻譯的這本。現在大家不但都不知道念大本,而且就連這個大本的名子也不知道,不知道還有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經名為《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唐代的玄奘大師很聰明,他從印度回來時帶了很多經,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鸠摩羅什已經翻譯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兩部經,雖有羅什的譯本,但他又翻譯了:一部是《金剛經》,玄奘大師翻譯的稱為《能斷金剛經》;另一部就是《阿彌陀經》。他之所以翻譯,是因為他所翻譯的本子裡面有重要的補充。現在大家修淨土的只知道念鸠摩羅什這本,不知道玄奘這一本。所以,現在修淨業者,既持誦秦譯本又持誦玄奘的唐譯本的,而且還念大經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現在淨空法師重視夏老師會集的《無量壽經》,可是對於唐譯,對於夏老師的會集本還沒有十分的重視。但他都把它列為“淨土五經”的讀本中了,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看起來、說起來修淨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願者少。所以修淨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願力,你深信切願就決定往生。現在是號稱修淨土宗的人多,但是真正能夠深信,能夠懇於迫切發願的人卻很少。

信願不深,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信願不深,卻還想要得到真實的受用,那就難了!所以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就決定於信願”。你念的再好,沒有信願是不能往生的。你現在理解的太少,你沒有能發起真正如實的信和願,這個就很難往生了。

庚辰之歲病中發願,敬集經文,副以祖意,作為簡課,俾授初機,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括贊觀願向於一禮之際,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現前,需時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那一年於病中,夏老師自己發了一個很大的願。願很恭敬地來集結淨土諸經中的文句,“副以祖意”,這是夏老師對淨土宗的獨到之處,就是和印光法師也都有所不同,付以了祖師意,把祖師的真意也結合進來了。可能有人會說:“一學一念淨土,再搞禅,就務外了、不專了。”這麼說也有道理,因為末法時期眾生根器本來就差,一門還學不好,再多加一門更學不好了。但是絕對不讓學淨土的人去碰一碰禅宗,那麼就不會有人“有禅有淨土”了,沒有人“有禅有淨土”就沒有“帶角虎”了。所以“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永明壽禅師語),因此夏老師禅淨結合的獨到之處還是需要我們注意的!

對於淨宗,大德們各有己見,都有原則。我們對印光法師沒有一點輕慢之意。有些觀點跟夏老師本人雖有點不同,但印光法師本人對禅還是很理解的,尤其是他對藕益的贊歎,他說:“佛再做注解〈阿彌陀經〉也不能超過藕益。”這是大修行人的話,是大祖師的話。我很尊敬,很贊歎!但是對於禅這一方面跟夏老師的態度這裡有些出入。夏老師明白地說:“我這裡面,一方面根據經典,一方面把祖師禅的一些風格、一些精神也融匯在一起了。”什麼是祖師意?什麼是西來意?祖師意、西來意也就包括在這“淨修捷要”裡面了。所以我們讀《淨修捷要》,不光是理解淨土宗諸經中的許多精華,而且禅宗的祖師意也在其中了。因為集結的時候就結合了祖師意,這一點大家是很應該留心的!

“作為簡課,俾授初機”是說作為一個簡單的功課,“三十三拜”有利於初機人修。

這“簡課”的內容是怎麼回事呢?“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這個修行,就是要感應,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之間有感應了是最好的事情了。怎麼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做業稱為“三業”。人就是在這三業裡頭,而我們是在這三業裡頭達到自他感應的。身在禮拜是身業;口在念誦是口業;意在念經文並要住於經文的奧意之中,是意業。你的身、口、意以此作為“能感”,就得到感應,得到佛的加被。

“括贊觀願向於一禮之際”。“括”是包括,就是“五念法門”都包括了。五念就是:一禮拜;二贊歎;三發願;四觀察;五回向。這是“五念法門”。“贊觀願向”是指這個贊歎發願、觀察、回向都包括在“一禮之際”。一個頭磕下去或在這之前有一心觀禮(就觀了)。贊歎、發願、觀察、回向都在禮拜裡頭了。因為天親菩薩的“五念法門”融匯在這樣的修持中了,所以稱“五念簡課”。

“妄想不易乘隙”,這麼做的話,妄想沒有機會鑽空子,沒有機會給它。因為一件事接一件事沒有可乘的空隙,一個頭磕完了,下邊又一心觀禮……這裡文字文句都很緊湊,念完後,又是念佛,念佛中帶三稱“南無阿彌陀佛”。起來又念,妄想沒有空子可鑽,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然現前。這是多麼直接了當的方法啊!

     “需時即少,收效良多。”這三十二拜一會兒就能做完,時間很短,收效卻非常大。

先後相望,節時省力,行者稱便。果能隨文運心,久習純熟,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

與別的方法相比,這個“簡課”又節省時間,又節省精力。現在大家都忙,都緊張,就是出家人也不閒著,甚至比我們還忙。因為現在的寺廟大多成為旅游景點了。一早晨起來就要把寺廟打掃干淨,然後來了游人,又是香煙頭、糖紙、果皮,在一天中都掃不完,還談什麼用功?腰酸腿痛,動都動彈不了……因此大家都是在忙啊,有的人想出家,現在到哪裡出家?現在在家人也是有各種的忙碌,比如美國,就是中年人的戰場,都是在斗啊,在競爭啊,要專門修持很難!只有這個法門,簡單扼要,效果很高。我們講效率,高效率,花時間少,效果大,效率高。我們要謀求高效率的法門呀!

所以,前前後後有很多人在修,我就看到一個人修到了九十多歲,他在馬路上還一邊走一邊念。他從來不坐車子,幾十裡地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邊走,一邊就修這個“簡課”,他在心裡觀想著磕頭,這麼樣的話,“果能隨文運心”,隨著這個文,心知運轉,跟《淨修捷要》相一致了。“久習純熟,”純熟之後,“則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你就對於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待研討,自生信解”不用研究,也自然能生起信解。“性修不二、境智一如”,這兩句話現在不講,在以後要詳細地講,因為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現在的修持關系就在於:你本性就是佛,現在又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所修持的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境和智”,你的境界和觀想極樂世界種種境界是一樣的,和金剛智慧不是兩樣的。

常會有人說:《金剛經》和《阿彌陀經》兩者之間有矛盾。理由是:《金剛經》講一切有相都是虛妄,而《阿彌陀經》卻說又是黃金為地,又是這又是那……全是有相,所以這兩部經矛盾。其實這兩部經並不矛盾,是看經的人自己矛盾了。其實“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這些道理以後都要細講。

再讀大經,於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揚帆迳渡矣。

懂了道理之後再念大經,淨土法門“有如順水行舟,揚帆迳渡矣”。你就是在順水乘船,而且是順風帆劃起來了,直接就渡過去了。

但每條均系經文法語,萬勿滑口率意,致蹈輕慢。務宜誠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之旨,自能獲密益於潛移默運中……

“五念”當中每一條、每一條都是經文,不要大意,要恭恭敬敬,這就是天親菩薩“四修五念”。“五念”說過了,還有“四修”,“四修”的意思是:

第一恭敬修,我們要很恭敬阿彌陀佛和一切聖眾。

第二無余修,你稱名就是專念“阿彌陀佛”名號,不稱經中其他如來的名號,這是無余修。

第三無間修,就是要淨念相繼,無有間斷。

第四長時修,就是畢命為期,我一生一直到命終才念完。

天親菩薩主張要“四修五念”,這樣去“四修五念”自然就能獲得利益。

我們要知道,修淨業必需知道《無量壽經》,知道夏老師會集《阿彌陀經》等著作。那麼這其中,最簡易的就是“淨修捷要”。序文就講到此,下面開始講“三十二拜”、“五念法”的具體內容。

首先介紹我們這個世界的導師——釋迦牟尼佛。

所有修學首先就是要尊師重道,要重道必然先要尊師。對於師要有不是一般的恭敬,尤其是佛法,要不是釋牟尼佛如來,誰也不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實重要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釋迦牟尼佛不但是我們的導師,而且是我們的恩師。這個恩勝於父母!父母生了我們的肉身。而佛卻生了我們的慧命,給了我們以慧命。所以我們要禮拜的話,第一禮拜的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下邊磕頭的時候,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這個佛的名號。“佛”是通號,阿彌陀佛、藥師佛……都稱為“佛”。但“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別號,單指釋迦牟尼佛。我們在拜時,在贊歎當中,贊歎什麼呢?我們所贊歎的正是他告訴了我們“淨土法門”。那麼對此大家會不會懷疑呢?釋迦牟尼佛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有種種功德,為什麼只贊歎他這一點呢?是不是只是站在淨土宗的立場?只談淨土呢?對此,我們可以進一步體會一下善導大師所說的話,就明白了。

善導大師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長安的時候,因為他的教化使長安幾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錢他都拿來印經,現在敦煌出土的還有很多,都是他用大家所供養的錢請別人寫的經,還有他自己抄寫的經,而且經、畫都非常壯嚴。比如畫中的婦女都不露齒笑,笑不露牙齒。由此可見戒律的種種莊嚴。日本人對善導大師恭敬、景仰極了,都傳說他是彌陀的化身。蓮池大師也曾說過:“大家尊稱善導是彌陀化身,縱然不是,也是觀音、勢至、文殊、善賢同等人物。”有關善導大師,我寫有一篇文章《依止善導大師稱念阿彌陀佛》。就是這樣一位大德,但中國人不恭敬,為什麼呢?因為中間把一段歷史文獻弄錯了,以為他是自殺死的。其實這是記錯了的緣故,是當時向他問話的人上樹跳下來摔死了,而不是善導大師!所以,台灣有一位法師前兩天就住在這裡,我問他,他也是不知道這回事,說:“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導大師自殺死的嗎?”我把我寫的那篇文章給他,讓他拿去宣傳以示校正。我們恭敬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怎麼講?

“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一切佛要出興在世間,他唯一要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這個“大願”功德如海,所以一切佛出現到人世間來救度眾生,他唯一要說的就是“淨土法門”、“念佛法門”。由此可見,我們一定要對淨土宗有足夠的重視才成。不管修哪個法門,你要離開了求生淨土,想即生解脫生死,超出六道輪回,可以說是不可能的!這個“淨土法門”的大恩大德,十方的佛都在贊歎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贊歎他什麼呢?贊歎他能在這樣的世界說這樣的法。所以,夏老師禅淨結合才會集了這部大經,這樣做就不是偏見了。跟善導大師是一致的,和十方佛也是一致的。十方佛都贊歎釋迦牟尼佛這一點哪,沒有贊歎他別的!《阿彌陀經》裡面也有記錄。因此,我們也是一樣的要尊師,依教奉行。

下面,我們來講“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的內容。


一心觀禮,娑婆教主,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於五濁世,八相成道,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拜三稱 (第一拜)


十方如來所同行的,阿彌陀佛做到了這一點,也是十方佛所同贊的,共同贊歎的。第一句就是“一心觀禮”,每一拜的第一句都是“一心觀禮”。

所謂“一心”是離言絕說的,不是用言語所能表達出來、形容出來的。我們凡夫都是在“二心”裡頭,我們都是有矛盾,有對待的思維。所以陳真如當年給毛主席上疏論佛法,“說是一個絕對,已經是相對了”。絕對本身和那個相對是對立的。所以用言語表達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沒有對待!所以佛教常常說“絕待”。這個“待”不是指絕代佳人那個“代”,是對待的那個“待”。沒有對待了,所以我們世間一切法,好和壞是對待,邪和正是對待,佛和眾生是對待,男和女是對待……都是對待之法,都是“二”。而《維摩诘經》講的就是“不二法門”。因為世界本來“不二”,這“二”是因為眾生糊塗、妄動、分別的結果,所以變成了無明,無明之後才出現這“二”的。我們之所以用最恭敬、最清淨的心去禮拜,就是要恢復到本來面目。不二就是一心,最高境界就是如此。

現在我們如何下手以達到“不二”境界呢?在你三十二拜過程中,心裡頭已經把別的念頭都放下了,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地念這個禮拜文,作觀想,這樣禮拜的結果就是“一心”。剛下手就達到了“一心”。這時不要想別的事,若還要想:今天我的教案要怎麼改一改……那就不是“一心”了。好事、壞事更不可以想,一切都要放下,要專心一意的。能夠這麼做,也就可以了,從這地方下手。

“禮”就是禮拜,因為要“三十二拜”嗎,所以以“禮拜”為中心,而且這個“禮拜”對於我們知識分子來說並不困難,因為禮拜的過程並不需要多大的運動量,對於身體不好的人、病人來說,都可以做得到的。只要能慢一點拜就沒有問題。拜佛可以說是最好的運動健身!其實,不光佛教有拜佛,當年列寧在監獄裡,他也禮拜,也就是做運動,對身體是有好處的。所以我們能磕頭,一心的、恭恭敬敬的,便可以“至心一禮,罪滅恆沙”,至心恭敬的磕一個頭可以消滅恆河沙子那麼多的罪。從得福的方面說,你好好磕一個頭,從你腳底下哪怕只有一個微塵,將來都可能達到轉輪王的位。所以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個因很小,將來果大極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惡事也是如此。我們都要知道這些事。

所謂“觀”,高水平的是“觀照”,一般凡夫做不到。水平低一點的就是“觀想”,觀想還做不到的話,那麼就從“想”字入手。我心裡想的就是這個禮贊文的內容。我們這個想之中隨著這個文字很細很細的,沒有別的想法,這就叫“隨文入觀”。隨著這個禮贊文進入到“觀”的境界中了。這一句是什麼?下一句又是什麼?心裡绐終沒有離開這個禮贊文的內容。久而久之,這樣觀想就進入到“觀”裡面去了。真正到了“觀照”這個“觀”就比“觀想”的“觀”高了。但到了“照”字那就更了不起了。這個“照”就是離開了心意識,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經》語)的境界。如鏡子一樣,了了分明,不留痕跡,不管是誰,我喜歡、不喜歡的,都清清楚楚。男的來,男的現出來,女的來,女的現出來。你有一個黑斑、一個汗毛,它都“照”得清清楚楚、秩毫不爽,也沒有愛憎、也沒有取捨,誰走的時候一點不留痕跡。這就是“照”。這是用境子打了個比方。所以能達到“照”,就能“度一切苦厄”了。我們念《心經》,念完是照樣煩惱,一點沒度。就是因為你在“想”而不是在“照”。而“想”沒有那麼大的力量,但久而久之,你也還能減輕一些煩惱,等到有一天能用“照”了,那你也就是菩薩了。菩薩也有等級層次——大菩薩、小菩薩。“一心觀禮”可以從初級開始入手,也可以從大菩薩位上直接修。

“一心觀禮”這四個字,適應度很寬。我們“觀”誰呢?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

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兩個字含義是“堪忍”。這“堪”是提土旁加一個甚字。這個世界對於苦我還能忍受,我們這個世界雖然種種苦,大家還能活著,有的還活得很高興,可等到生病了很苦了。叫呀!呼天喊地……病過去又來了,跳舞、唱歌、喝酒……。“堪忍”就是指還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沒有不苦的,但是還可以忍受。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特征。這個世界有善有惡,每個人都帶有一些善一些惡,“娑婆”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這個“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世界。這個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為就只是一個地球,而具有地球這樣最小的基層組織,就有四個像地球這樣的星球。有“四大部洲”。“四洲”都有它的中心。現在還很難和天體完全結合到一塊,但至少是一個太陽系,這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也叫“三千大千世界”。由一個“小千世界”要自乘三倍(即千的三次方)才是一個“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並不是指有三千個“大千世界”。到了“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千個“中千世界”,一個“中千世界”是一千個“小千世界”,由此可見大極了!這是以釋迦牟尼佛為教主。我們地球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在“南瞻部洲”,又稱為“瞻部”,也就是我們地球的名稱,屬於南方。

“九界導師,如來世尊”是指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所在的“九界”的導師。什麼是“九界”呢?我們都知道“六道”(又稱六趣):天、修羅、人、畜牲、鬼、地獄。這“六道”之上還有三道,即聲聞、緣覺(阿羅漢)、菩薩。這三道都屬於超凡的聖人道。上有三個下有六個,就是這“九界”(又稱九法界)。再加上一個就是佛界了。除佛以外,下邊有九界。釋迦牟尼佛不光是人的導師、天的導師……還是一切聲聞、緣覺、菩薩的導師,是九界的導師!

現在,有很多人誤會,以為“如來”就是專指釋迦牟尼佛。這是一個錯誤!“如來”是通號。比方說,這個人是教授、學者,但你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因為教授、學者是通號,你有學問都可以稱為學者。到大學當老師,給你定職稱,都可以稱為教授,是通號。必須加上張某某,董某某你才知道是誰。所以大家把“如來”當成釋迦牟尼,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很多僧人也這麼說。“如來”是佛的“十號”中的第一個號。這個十號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指最廣泛的一種說法。

第一是如來,第二應供,受供養。第三正遍知,無所不知。第四名行足,名也足,行也足,都圓滿。第五善逝,能夠善於逝趣。第六世間解,世間的都解脫了。第七,無上士。第八調御丈夫,無人師。有的把這個地方分成兩個,這是《大智度論》裡頭的分法,這合成一個。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

要把這第八分成兩個呢?世尊就在十號之外了。分成十號之外怎麼辦?總體來講,世尊也是佛的一號。總之,這種開列沒有什麼關系,佛其實千號萬號都可以。這“十號”是綜合起來講的,是最殊勝的美德,以十種作為美稱。“如來世尊”,“如來”是“十號”中的頭一號;“世尊”是十號中最末的一號,所以就不把這十號名稱全部寫出來,拿一個頭一個尾代表全部,“如來世尊”就等於我們說“十號”圓滿的佛,“十號”都簡省了。釋迦牟尼佛功德在何處呢?這都是通號,諸佛共有的。而釋迦牟尼佛獨有的功德是什麼呢?

“於五濁惡世,八相成道。”

在我們這個世界,十方佛所稱贊的,也就是稱贊釋迦牟尼佛能在這種“五濁惡世”上成道,在這“五濁惡世”上說這個淨土法門。很難哪!稱為甚難稀有。

“五濁”是哪五濁呢?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這個時代,這個劫很壞是劫濁。命濁,當然大家的壽命很短。眾生濁,眾生都是壞人多,心都是不良善,眾生也都很濁。煩惱濁,眾生煩惱很重,都在煩惱之中。煩惱,大家不要以為發愁是煩惱,狂歡高興其實也是煩惱,能使你的本心不清淨的都叫做煩惱。有人知道愁是煩惱,歡樂也是煩惱,煩惱很重。

更根本的是“見濁”,這個“見”字很重要,這個“見解”是糊塗的、是混濁的、不清淨的、顛倒的。不知道什麼叫好,什麼叫壞,應該做什麼,不應該要避免什麼……這就不好教化了。有人不理解“五濁惡世”就是這個現象。大家弘法感到困難,這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像我費了這麼大力,而沒有取得什麼成績。

因為“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就很難了。所以,要弘法不是那麼容易的。可是釋迦牟尼佛就在這個世界中“八相成道”。“八相成道”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我們也是說最普通的,稱以“八種”,這也是成佛的一般規律。釋迦牟尼佛是這樣成佛的,下一個彌勒來也是這樣成佛。“八相成道”是指釋迦牟尼佛已經修到“一生補處”,一生補處位到人間一次就成佛了。這樣來成佛示現八種示相:第一項從兜率天下降,捨兜率。第二入胎,入到母胎裡面。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成道。第七轉法輪說法。第八入涅槃。“八相成道”,這其中也有開跟合,稍有點不同,無關大雅。我們不再介紹其它還有別的不同。在“大經解”(即〈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裡頭講的非常詳細,“十號”各具很多種;“八相成道”各種也都有介紹了,我們知道一種就夠了。

“興大悲,憫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宣說易行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在這“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他是興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義不同,慈是與樂。就如慈母般,小孩要什麼給什麼,這是“慈”啊。“悲”就是拔苦,所以大悲觀音是千手千眼,現出種種威猛相。如第一相是紅的阿彌陀佛,第二相是青面獠牙的金剛相。要給眾生拔苦是“大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對於眾生把苦拔出來,給他快樂那不都好了嗎。贊歎釋迦牟尼佛興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悲——大悲。看待眾生等同義子,都跟自己的獨生子一樣,都要平等的救度,這是大悲,而且是讓咱們得到徹底救度的大悲心。

“憫不情”,悲憫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眾生。悲憫這一切又該怎麼做呢?就“演慈辯,授法眼”,所以佛法無人說,你雖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所以要輾轉、解說、教授才成。於是當一個時代、一個時期缺少了弘法之人,佛菩薩就現化身,再來度脫再來培養一些人,所以佛來就是要演慈辯,要給大家說,這個慈是給大家快樂,像慈母般的心,這種的演說稱為“演慈辯”。出於關懷救眾生的心“受法眼”,把這法眼給眾生,因為眾生離法眼的程度差的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種:

一種是肉眼。咱們都有,都是肉眼。眼晴很重要,沒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憐的。什麼好的都不知道,花開了也不知道,就是用錄相機錄下來也沒用。眼睛就是這麼的寶貴。肉眼是最低能力的一種眼。

第二天眼。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就是天眼。天眼洞達,能從這個星球看到那人星球,沒有什麼東西能擋得住他的,牆壁、大地、山河……都不能擋住他,所以天眼很洞達,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這是第二種比肉眼稍微高一點。

第三慧眼。“慧眼見真”,“真”就是真實。人人都有本心,本心是什麼?都有法身,法身是什麼?什麼叫真空、真實?慧眼就是見“真”。見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羅漢也見真,阿羅漢已經達到了“無我”了;他也證“涅槃”了;也沒有煩惱了;也斷“見思惑”了,但是不徹底呀!他的“見真”還不能像佛一樣的徹底。佛是大徹大悟了。第四法眼。法眼就是知道決策。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佛就有八萬四千種藥,應病與藥,就像大夫一樣,知道某人生某種病,給他什麼藥。就算大家今天都來學淨土法門,當我們詢問各種問題的時候,佛都能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給以應答的,應你的根器來做回答。對症下藥,不對症是不行的,你雖然只是間單的感冒傷風上火,我給你補藥吃就不對症了。我有個女婿就是吃藥吃錯了,他病剛好就吃補藥,結果吐血又住進了醫院。所以補藥不是誰都能吃的,補藥雖然是好,最養人,但不對症吃壞了就是毒藥。砒霜是毒藥,但是只要對症就是好藥。所以關鍵在於能治病,能應病與藥。法眼者知所決策,所以慧眼見真是“根本智”;法眼見真是“差別智”。有了“法眼”便能知道哪些法最好、哪些法最差、應該學什麼法、眾生有什麼樣的水平、遍知一切法中哪個法最適合於我們。法眼是佛給我們的,佛告訴我們的,告訴你之後,你只要能夠相信,就等於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樣。佛法好就好在,你雖然不懂醫,可是醫生就告訴你的病就吃這個藥,你只要肯吃,其結果和那個懂醫的人不是一樣的嗎!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智慧就像我們不是通過研究醫學得到的一樣,但是醫生給我們做了種種的檢查,又是超生波、又是x光……各式各樣的先進儀器給你確診了,你吃這個最合適,我們自己雖然沒有確診的能力,但是我們能聽醫生的話去吃藥,照吃就好了。不用再去自己學醫了。這就相當於“授法眼”的意思。“授”,一個字都不可忽略。要感恩也是,我們今天能夠這樣,為什麼?這是佛的恩。佛給了我們這個眼睛,所以不但給我們,告訴我們,而且鞏固我們。十方佛都在稱贊,千經萬論都這麼給你指出這一點,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你承認了,等於你自己有了法眼,你承認了,你就信下來了,就和你自己做對了的一樣。如做數學題,你自己不會做,別人給你做了之後,你自己看懂了,你也就會了,你自己做,做不出來。所以佛的恩是授給我們法眼,一步一步深入,這些句子都是《無量壽經》裡頭的。

“杜惡趣”,在“六道”(又稱六趣)裡,一般說是三惡趣三善趣。畜牲、鬼、地獄是惡趣;人、天、阿修羅是屬於善趣。惡趣都知道不好,把惡趣的門給你堵塞住。“杜”是堵塞,堵住。把這個門給你封起來,通惡趣的門不通。這裡所指的“惡趣”不只指“三惡趣”而是指整個的“六道”。《無量壽經》講,“橫皆千五趣”,所以把天、修羅、人,這一切一切都列為“惡趣”之中。為什麼說他們是“惡趣”呢?即是“六道”就還是在輪回中輪轉不休,轉來轉去你就會轉到地獄裡去。所以外道、基督教、回教,他們以升天作為最後的目的。升了天道雖好,但在佛法看來,還是“惡趣”,這個“惡趣”是就極樂世界比較而言的“惡趣”。你總是在六道中輪回的,所以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他就是惡。現在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把生死當中“六道輪轉”這條路給我們堵住了,我們不會再輪轉“惡趣”裡去了!所以,沒必要辯論是否“帶業往生”,對此很多人不承認能“帶業往生”,若不能“帶業住生”,那淨土法門就沒有了,佛開這個法門也就沒有什麼殊勝了。所以就是“帶業住生”!我們本來還要經歷“六道”、經歷“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這些業,但我們只要一往生都帶著好了,這些業全消除了。並不是等你消除所有的業後才能往生,而是去了之後就消除了。所以很多人對於是否可以帶業往生這個問題想不通,其實這個“杜惡趣”就說明了在我們現在就給我們“杜”了。不是你必須自己達到惡趣的業都消滅了才能去。很多人就誤解,目前難也就難在這呀!有人干擾你,故意作另一種說法,說帶業不能往生,結果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杜惡趣,開善門”。這個“善門”不是指“三善道”的門,而是指淨土法門與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門給我們打開了,要出“六道輪回”,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世間還處於最低的欲界中,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世界,一些眾生包括動物在內情欲很盛,不僅是人,低的天界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說王母娘娘、七仙女等等,其實還都在欲界中。沒有欲界,怎麼哪還有娘娘、有公主的存在呢!所以都屬於欲界。但欲界是很低的,我們一般都知道欲界,許多宗教修行的結果也不出欲界。修行的境界再高也只能達到色界,色界就離欲了,所以稱為“梵天”。清淨沒有肉身了,沒有肉欲了,但是還有形象還能看出誰是什麼樣子,所以稱為色界。再上一層就是無色界。合稱為“三界”。要出這“三界”才出“六道輪回”。這才是善道。要出這“三界”,需要把見惑、思惑全斷了才成,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疑。也就是貪心、嗔恨心、愚癡心、我慢心、疑心。不但要把欲界、色界眾生的貪、嗔、癡、慢、疑斷盡,而且還要把天界眾生的貪、嗔、嗔、癡、慢、疑全都斷干淨了才成佛。由此我們自己想一想,一個人能夠完全沒有貪、嗔、癡、慢、疑容易嗎?向往一件好東西,老盼望著能買到,這個就是貪心,不但算計人叫貪心,你喜歡這個喜歡那個,求之不得,就念念在茲,這都是貪心。所以很難擺脫這種貪、嗔、癡、慢、疑。一句話不順耳,馬上心裡就不高興,所以完全免除很難,完全不能免除,你就沒有辦法出“三道”哇!

怎麼“杜惡趣,開善門”呢?往生法門就是最殊勝方法!打比方,往生法門是“橫出三界”。其它法門是豎著出的,像麥桿裡長了一個蟲子,它要跑出來,它生長麥桿也生長,等它長成熟,麥桿也形成了。出來的一個方法就是順著麥桿一節一節咬,要咬好多節才出得來,但是有一個很巧妙的辦法,橫著一咬,咬破一個窟隆就出來了,所以我們淨土法門就是“橫出三界”,就如麥桿裡邊的蟲子,橫著咬一個洞,雖然是辛苦一點,因為厚一點要費一點事,但咬破一個洞就出來了。而順著就難了,咬一個還有一個,而且你咬的過程中它又長出兩節,很難了。所以說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就是開善門。大家都可以做到的。雖然豎出也能達到善門,但絕大多數人做不到,所以佛普遍為一切眾生開了一個這麼個門——往生極樂世界,就在極樂世界成佛。有的人念佛卻不想成佛,只是想求一點保佑,這樣的眾生佛說是很可憐的。佛憐憫大家,佛的希望是人人都能恢復自己的本來。我們本來是佛,只是現在糊塗了,都在做夢,夢見苦惱,多少人追你要殺你,恐怖極了,你醒來就好了嗎。其實沒有這些問題,都是迷惑做夢的結果。佛並不只是自己才可成佛,你們都不能成佛,不是唯我獨尊,不是那個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徹底覺悟的,所以才開這個善門,那麼就是一氣呵成,“興大悲,憫有情,演辭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那具體的做法是什麼呢?就是“宣說易行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宣說了一個易行難信之法,這也就是淨土法門的一個最大特點。所以也向大家慶賀。這個難信之法,大家現在能信,這是多生的善根,很不容易。《無量壽經》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得裡面的難得,沒有再難過這個法的了。這個難信之法,在小本《阿彌陀經》裡頭稱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光是人類、天界種種,上三界的眾生比我們智慧更高,但都很難信,所以對於一切世間乃至九界都是難信的法。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中加一個“極”字,“極難信之法”。都說明這個法是非常難信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就僅憑著念念佛就能往生,就能夠出三界嗎?於是不敢相信。因為這個道理極其微妙。要知道這個法能出三界、出生死,跟一切八萬四千法門來比,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容易的了。其它都各有各的難處,比如密宗如果真實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的。但密宗也有比淨土難的地方:因為是密法,你怎麼能輕易地就認識一個真正的師父呢?怎麼能保證這個師父他就不是個魔呢?如果是魔,就要破壞佛法,因為對於不懂佛法的人而言,他混淆、破壞佛法是很容易的。在這兩方面表現最突出的,一個是密宗,一個是禅宗。兩個法門都非常殊勝,但這其中就很容易出現冒充。比如,有些人對密宗並不大理解。其實密宗的戒律還是很嚴格的,這些人自己不尊重,所以冒牌起來一般都是說:密宗又吃暈、又不講戒律、又不研究經典……實際上密宗對於經典的研究是很深的。只是我們一般人不知道罷了。另外還有愛顯示一點神通的,各式各樣為滿足人們的欲望,這其中的欺騙性就特別強了。如果大家認識不清楚,就沒有法子辨別真假。禅宗也是如此:不設語錄,隨便可以回答你。古德問:“什麼是佛?”答:“麻三斤”。“什麼是佛?”“新娘子騎驢丈夫牽。”……這個冒牌起來不是很容易嗎!隨口說,誰知道你是深是淺、是對是錯呢!所以這裡頭魔容易在裡面藏身哪。而淨土宗在宗師上,你可以不一定依靠一個師父,經典都有,法都包含其中,你自己按著這個好好去念,好好去看書,就穩當了嗎!而且淨土宗師的師父起碼他都要講戒律的,他要知道經論,懂多少,你還是可以了解到他的,他理解的如何?他的戒持的如何?……都容易觀察得出來。總之,這個淨土法門又容易又穩當,加上不易於上當,因此就沒有更超過淨土法門的了。但是有一點提醒大家注意,有人說:即是易行之法,一旦我得到這個法門之後,就可以很輕松的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點力。這樣想法就又錯了!這個所謂的易行之法和其它法門相比才說是最容易的,但是你要能夠符合達到佛來接引的條件、達到住生的目的才成。你的一切業,阿彌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擔了,能做到這一步,你必須要符合彌陀的心願才成。所以關鍵是要真實的信、真實的發願哪!如果還留戀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切,那麼你這個往生極樂的心就不專一了。只有把一切擱在一邊,我們要好好的有信有願才成。而且還要很好的念經、念佛。真能做到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也要通過自己的覺悟、自己的努力才能辦到。所以,這個所謂的易行法是比較而言的,在修行實踐中還是需要一番寒窗苦的。“若非一番寒窗苦,怎得梅花撲鼻香”。當年夏老師也是由於(大軍閥)張宗昌要抄他的家,說他宣傳赤化,要殺他,他才逃亡海外的。張宗昌雖是大軍閥,實際就是土匪。夏老師當年作的是山東的督軍。因為這事逃避到了日本,再回到天津後又重病,於是閉關修持,也直到這時才明白,只有淨土宗才是真實的。夏老師閉關修法很精勤,只是一個人在樓上,不下樓有幾年功夫……由此可見淨宗修行也是要有一番真實的努力才成的。

“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也是《無量壽經》的話。當時佛弟子阿難跟佛在一塊,看到佛有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著佛從來沒有見過,於是問佛:“今天為什麼這樣放光,從來都沒有見過,是不是佛在念佛呀?”釋迦牟尼佛就稱贊阿難:“你問得很好啊!你這問的功德勝過其它做很多很多事情。”為什麼?“因為當來的眾生都是因為你這一問而能夠得以度脫的。”於是因為他這一問,佛就說出了《無量壽經》。從釋迦牟尼佛說法到現在,不僅我們乃至未來的一切眾生。“當來”就是指以後要來的眾生,我們不正是嗎!在佛以後來的都算,一切沒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夠度脫,都是依照這個法,都要相信淨土、求生淨土,離開這個法便再沒有法子能度脫了,所以說“皆以此法,而得度脫”。

“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一句就是在贊歎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來給我們關閉“惡趣”的門,開了善的門。怎麼開善門?就是給我們宣說這個法,宣傳這個法為將來一切有靈性的眾生。“含靈”就是眾生,也翻譯為“有情”,連細菌都在內,都依這個法而得度脫。所以眾生是無量的,無有窮盡的。“大恩大德,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恩是大恩,不可思議的,沒有可以相比的,這樣的恩、這樣的德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意譯為“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靜。“能仁”是親一切人事,這個人事是指給眾生以仁愛、度眾生,也就是寂默,寂中能照。這其中的意思都含有很深的道理。

那麼這一段文念完之後,就開始拜了,在這拜的過程之中,念三句,這三句跟你一拜的時間應當恰好是一致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從站著開始念這三句,在念的過程之中完成這一課的內容,磕一個頭。完了之後,又站起來了,又一心觀禮,“阿彌陀佛……”緊湊得不給妄想留空隙。因此你所念都專注在這個殊勝的法門裡了。很簡單、很易行,而且效果是無限大的。所以這第一拜,我們就要拜我們的本師。我們稱贊本師,正是他說了淨土法門,正是他告訴了我們“阿彌陀佛”。所以這個淨土之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們要尊師就要依教奉行。為什麼大家在這個世界上不念“釋迦牟尼佛”,而是念“阿彌陀佛”呢?這是因為我們聽師父的話,師父教給我們要念“阿彌陀佛”的,師父沒有說你們都要念我釋迦牟尼佛。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不會見怪的。“你怎麼不念我,而念阿彌陀佛呀?”我們是聽釋迦佛的話,最要緊的是依教奉行。真正是遇到了善知識,最要緊的是依他的教導去做。中間可以反復,可以匯報情況,可以做些調整,但總是要很重視。

釋迦牟尼佛之後,第二拜就拜阿彌陀佛了。兩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是此土的導師,阿彌陀佛是彼土的導師。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什麼因緣?有什麼願力?並勸我們去極樂世界。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住真實慧,誓拔勤苦生死之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以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第二拜)


“一心觀禮,極樂教主,”極樂世界的教主,“因地聞法,即發無上正覺之心。”一切有因有果,我們現在就是在修行的“因地”上,我們還沒有證果。在“因”的這個地位,而不是“果”覺,“果”的地位是將來得“果”。我們現在先說這個“因地”。

阿彌陀佛當年,他在“因地”的時候,是一位國王,稱為“世饒王”。“世”是很豐富;“饒”是饒足;“足”是很豐足。世饒王那個時候有佛,佛叫“世間自在王如來”,住世的時間很長。這個國王,他那時還是在修行的“因地”上,他聽“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於是不作國王了,國位不要而出家了。他並沒有實施“政教合一”,不像梁武帝那樣又做國王,又當出家人。出家之後,他的法名叫“法藏”,即“法藏比丘”。“因地聞法”,聽了“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他就發了無上正覺之心。所以我們這個“正覺”就是“覺悟”。無上的“正”的覺悟。“覺”就是菩提。“菩提”這兩個字發音“布達”,是印度活。這個“菩提”是翻了音沒有翻意。翻成意就是“覺”,就所以菩提就是“覺”,就是“正覺”。所以“無上正覺之心”就是發了“菩提心”,就是發起覺悟的心,就是發起成佛的心。

“住真實慧”,你的心住在什麼地方?住在真實的智慧之上。《無量壽經》裡有三個“真實”,一個是真實之際,“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際。另一個就是法藏比丘後來“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致壯嚴淨妙土”。他怎麼壯嚴淨土呢?他住於“真實慧”去壯嚴這個淨土。一是真實之際,二是真實之慧,再有一個是真實之利。佛為什麼要出現於世?釋迦牟尼佛說“是要給眾生真實的利益”。我們現在做慈善事業,做了很多,幼兒園、敬老院……,能讓眾生得到好處,甚至每個人發給他一萬美金,他可以生活的很愉快。但這可並不是他的真實之利,等他壽命完了之後,他又要輪回了,後頭的惡夢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金錢對他沒有永久的幫助,而我們要給他真實之利。

這三個真實: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在夏(蓮居)老師的會集本中,這三個“真實”都出現過。對於這三個“真實”,是互相呼應的。因為你是開化了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體顯露了,所以你才能夠流露出真實的智慧,因為你有真實的智慧,你才能為眾生謀求真實的利益。除此之外,盡管你也有好心,也願意為眾生謀利益,但是你能否做的成功呢?做得成功之後,那個利益到底有多大?真實的利益是徹底的、永恆的、真實的、究竟的,讓眾生都能成佛,這才是真正的真實之利。

“誓拔勤苦生死之本”在經文中文字雖簡單,但這三個真實,智慧是根本,是從真實之際所流出來的。有了真實之慧,就可以來“拔眾生的勤苦生死之本”。眾生輪回於生死之中實在是苦哇!“勤苦”是什麼?這個“勤”是沒有停止、沒有休息之意。“勤苦”就是總是苦。這個“勤苦”的生死,現在雖是生,但總有一天要死的。死了又要生,生了又要死,沒完沒了。這個“勤苦”有個根本嗎?阿彌陀佛就發了這個心,要為一切眾生拔出所有眾生的生死的根本。這個志向多大!所以我們真正信了佛,為佛做一點事情,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不然就對不起每天吃的糧食。糧食來之不易,眾生辛苦萬分。而我們又該怎麼報答眾生呢?只是享受嗎?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沙門”我們每天所做的這些工作,對眾生起了多大的好處?這是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的!如果熱衷於撰述一些學問文章,要想拔除勤苦眾生的生死之本,那沒有什麼作用。所以我們要真正的像阿彌陀佛那樣,發起一個大願,在因地之中,“棄國捐王”。國家他也讓位了,王位他也捨掉、放棄了,而出家作沙門。“沙門”是翻譯過來的音。“和尚”這兩個字也是尊稱,但大家用亂了,其實是不能隨便稱呼的。“沙門”也是指有很高的德行的修行人。“識心達本名曰沙門”,你認識了自己的本心,了達了自己的本性,這才叫“沙門”。這裡的意思是指出家作了和尚。這時候他的法名就叫“法藏”名號為“法藏”。以後在經中提到的“法藏比丘”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成佛前所行的是菩薩道。

“修菩薩道,於無量劫,積植德行”。“菩薩”就是利他為本,行菩薩道。“劫”是指很長的時間,是時間名稱。這個時間多長?沒法說,只能打個譬喻:四十幾裡直徑的大石頭,天人穿著比輕紗還輕的衣紗,多少年下來一次,拿這個紗在石頭上蹭一下,把這塊石頭蹭沒了,這個過程所用的時間叫“一劫”。可見這個時間太長了!就在如此長的時間以前,法藏比丘發了這樣的大願,在無量劫中,無量的“劫”,劫也數不清,都在“積植德行”。我們之所以說佛大恩大德,就是因為為了我們佛才經過了多少個生生世世、多麼大辛苦,用這麼長的時間,在那積德,“種植”就是種、積德、種德,用以救度眾生。所以,我們今天大家能夠在一起聽關於阿彌陀佛的法門,都是因為我們在過去生中,曾經受到過阿彌陀佛的救度。阿彌陀佛已經對我們有恩了,我們得過阿彌陀佛的救度,所以今天才能有緣又聽到這個法。我們歡喜,我們願意學。

“所發殊勝大願,悉皆圓滿成就,名具萬德,聲聞十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願,所以他發了這願後跑到自在王如來那說:我想發一個大願,要超勝一切佛,這個願可以做得到嗎?我要把佛國建的比各國都好。於是自在王如來就把所有佛世界都現給法藏比丘看,經過很長的時間,他一一都看清楚了。於是他通過總結采取各佛世界的長處,發了一個四十八願,發出這個“大願”,稱為“願中之王”。

“殊勝”,“殊”:特殊,“勝”:超越其它,稱為勝。願都圓滿成就了、落實了,而且不是一個空願,都成為實際了。“名具萬德”,“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之中包括無量的德。“無量劫積植德行”,佛就是無量劫都在積德培德,才得到成就。所以這個名子是萬德所成就的。這個名號中就包括萬德,所以“名具萬德,聲聞十方”。

阿彌陀佛第十七願:願一切佛都宣揚佛的名字。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不管你是台灣、美國、香港、大陸……。知道阿彌陀佛的人很多,而咱們這個世界,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的名字,知道的人卻很少。大家想想看,多少人只知道有“佛”、有“阿彌陀佛”,但卻不知道“釋迦牟尼”,這個名號大家都不熟悉。可是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的名號,倒是婦孺皆知。“阿彌陀佛”,高興了就說一句“阿彌陀佛!”大家都知道!這個現象不是偶然的。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阿彌陀佛願十方的佛都宣揚阿彌陀的名子,讓十方的眾生都聽到這個名子,十方眾生都羨慕極樂世界,都念這個名號,都得以往生這個極樂世界。

我們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上加“接引”兩個字,是因為我們在臨終的時候,要靠佛的願力來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不是我們自己能從這個世界達到那個地方,而是靠佛的願力接引。當然也有靠自力的,如果你修到跟菩薩同等地位了,靠自力可以往生。但是億億人中難得一個半個能真正得到上品上生的。佛來接引,已經是極其殊勝了!所以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接引導師”。

這第二拜就是拜“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念三聲。這三句佛念完之後就起來了,恢復站著,念完後再站著念,拜就是那麼拜,這是第二拜。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安隱住持,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拜三稱 (第三拜)


“一心觀禮,從是西方,去此世界,過十萬億佛土,”從我們這個地方起,往西距離我們這個世界要超過十萬億個佛土以外,十萬億佛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萬億佛土就是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現在世界的廣大,天文學家已經發現,有的星球距離我們在一百多億光年之外。光的速度,每秒鐘三十萬公裡,這說明光速快極了,沒有任何能趕得上光的。現在用天文學望遠鏡,靠先進的設備能看到一百多億光年之外,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光是一百多億年前放出來的。天之大,這還是目前有限的科學水平知道的,將來還會知道得更多。而佛早就說了,極樂世界離開我們有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遠。西方在哪裡?進一步說,佛不是遍一切處嗎!所以,說佛就在西方,這是一種方便說。善導大師曾說:“指方立向。”為什麼你一定要說西方?善導大師說,為了方便示現成一個方向來,能使大家心上有一個專向的目的地,因此容易攝住這顆心,管住這個心。即使告訴你“在西方”,有的人專心起來還不容易,如果根本不說“在西方”,而說哪兒都有,那更沒法兒使人專一了。所以這種“指方立向”是一種很殊勝的度眾生的方便。

“有佛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佛,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過十萬億佛土以外有一個佛世界,名子叫“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名號叫做“阿彌陀佛”,也叫“無量壽佛、無量光佛”。

“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如來、應供、等正覺……,這些都是佛的名號共有十個稱號,這裡只列舉三個以代表這“十號”。這十號都圓滿了!

“安隱住持,具足莊嚴,成德廣大,清淨佛土,阿彌陀佛。”《無量壽經》說的很好、很圓融:阿難問釋迦牟尼佛,法藏到底成佛沒有?成佛多久了?釋迦牟尼佛回答:“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佛從哪來還回那去,既沒有生,也沒有滅。唯以酬願度生。因為要實現自己的本願,要來度化眾生,所以才示現在西方。為了要滿足自己度生的願望,所以示現這麼一個極樂世界,在西方。成佛以來,這時間是十劫。阿彌陀佛現在說法,所以阿彌陀佛是現在佛。天天在說法,目前也正在說法。我們在這兒說法,阿彌陀佛也在極樂世界講堂中隨時說法。有關極樂世界的名號與成佛十劫的情況,在《阿彌陀經》中有,其中就說了,佛此時此刻正在說法。佛十號圓滿,極樂國土“具足壯嚴”,一切壯嚴的事,完全具足。“威德廣大”,這個功德很大,這個德是威德,威德就表示有佛的力量能夠破除眾生的種種無明、黑暗,予以救度,消除眾生的業力。有威有德,非常廣大,不可窮盡,有一個“清淨國土”。“清淨”兩個字非常重要,佛是“無量光、無量壽”,也叫“無量清淨”,這都是佛的名號。《無量壽經》是無量清淨平等覺,也是阿彌陀佛的號。心是無量清淨,所以清淨心是非常之難得的。我們只要心中無所思,很干淨、很純,一切放下,這就漸漸和佛相應了。阿彌陀佛已經在極樂世界成佛了,為了酬願度生,才現在西方極樂世界。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離娑婆苦,得究竟樂,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四拜)


“一心觀禮,清淨法身”法身是最清淨,離一切相的。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在西方現說法的是報身。報身之本是法身,這個法身“遍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所以各個地方,到處是阿彌陀佛的法身。不但到處是,你的身體裡頭,我的身體裡頭,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如果身體裡頭不是的話,那阿彌陀佛的法身不就缺一塊了嗎,也就不能說“遍一切處”了。而“遍一切處”正說明,不管是有東西還是沒東西,全都是法身所在。不要說法身是如此,就是無線電波不也是如此嗎!無線電波就是因為牆也擋不住它,所以電視機無論在什麼地方,哪怕你把它扣起來,但一開機,一對應調頻,圖像照樣出來了。這個法身本來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也就是“八不”:

不去不來、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法身沒有什麼叫“生”,也沒有什麼叫“滅”。證到“無生法忍”,沒有生,不在動念,既然無“生”了,也就沒有什麼叫“滅”了。既然“遍一切處”,都是法身,那麼法身從哪裡到哪裡?有沒有個歸屬呢?其實都是自家!就好比我黃念祖的鼻子到嘴,鼻子是黃念祖的鼻子,嘴也還是黃念祖的嘴,都是黃念祖。從鼻子到嘴沒有去,沒有來,不一不異,沒有一,也沒有兩個,也沒有斷,也沒有常,於是借用“四不”作為代表,使人能深入地理解。所以“法身”是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之”。不是我們用人的語言所能描述的,也不是我們這個分別的心、分別的見解,所能夠了知、明白的。所以“法身”這一句話就把凡夫你這個語言的思想的限度指出來了,稱為“不可思議”。不可思是指你不可能想;不可議是指人用語言是說不出來的。並不是下禁止的命令,不讓你說,而是你根本說不出來,連想都想不到的,也不是你的言語所能夠表達的。

“講誦之徒”是古人是用來批評的話,就是說,有些人沒有出息,只是會念念,會講講,應當是能夠開示顯化真實之際,那才真算是“沙門”了!所以“講誦之徒”是貶義語。法身畢竟不是靠語言分別所能表達得出來的!

“但以酬願度生,現西方極樂世界,常寂光土”即是這樣的話,對於眾生佛又怎麼來酬願哪?因此要酬願度生就要示現。示現和示教是一樣的,示教是指用示教儀器的示現。而佛示現在西方的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法身在哪裡?不是在實際莊嚴土,就是在極樂世界的常寂光土。所以佛有三身,土有四土。

三身是: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在咱們這個土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應化身佛。報身佛,我們眾生看不見,六十萬億恆河沙的四十裡地那麼高,一個“由他旬”是四十裡高,用六十億恆河沙的沙子那麼多的數去乘四十裡,可見報身之大!咱們連一根漢毛都看不到一半的。咱們的視線所能達到的,實際上看不了多遠。報身佛看不見,所以我們所能見的只能是應化身。

四土:常寂光土、實報壯嚴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一般我們能往生的,都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這已經很不錯了!法身佛在常寂光土。所謂“常寂光”,“常”指很寂淨,而放光,他是寂而常照,照而恆寂。可見這是一個很殊勝的境界。在寂之中,不動一切,而能照;在照之中,仍是照而不動的。

法身佛在極樂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眾生”。這個法界就包括一切了。是盡太空之所有的種種空間,不僅僅是我們所存在的一度空間、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咱們現在所能看得到的三度空間,可以用三個坐標來表示:長、寬、厚。如果學數學的人都知道:不光是有一維、二維、三維,有了三維,就有四維、五維、六維……。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已經證實到了有第四維,也就是時間。最新科學已經有了很多新的發現,證明空間時間都不是常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有一句話最好,可以拿來說明:“物質、空間、時間都是人類的錯覺”。

對此,不開悟的人總會不無疑惑地說:我好好的一個人,明明是實在的,怎麼能說是空呢?你說它是實在的,那麼愛因斯坦就告訴你了:“把物質當實有,這就是人的錯覺”。你既然還是人類,你就肯定有這種錯覺,你就老認為它是實在的,但是你錯了!那還是站在有限的三維空間來看問題。而到了四維、五維……這些空間,現在科學已經證實到十一度空間。四維空間以上的事,你在三維空間裡是不能夠知道的!你只能是推測罷了,不能夠了解。所以人的頭腦思維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麼,佛要接引法界眾生,不只局限在三維空間裡,而是在一切空間中。一切空間的有情之類都接引,都讓他脫離開像娑婆世界這樣的苦,而能得真實的、究竟的、徹底的、永恆的、沒有變異的樂。“得究竟樂”得究竟安樂、法樂、沒有苦的樂。

我小的時候,看見人狂歡,我就覺得很可悲。在世俗人眼裡有很多樂,而依我認為並不是真歡樂,反而覺得很可悲。有人劃船、跳舞……我看很可悲,但是當事人卻很高興,他認為這就是樂了。直到有一天錢花光了或者犯了罪,樂也就不能再享受了。所以樂不能長久,一旦樂逝去了,人就難過了。好時候不再來了,這就叫“壞苦”。所以有種種的苦隨時都發生:生病長瘡,被人家打……這些苦是“苦苦”。你狂歡、高興是“壞苦”,因為這個樂的境界是你造的,一旦沒有了,你就苦了,所以它還是苦的原因。娑婆世界種種都是苦,離開這些苦,得究竟的樂、得徹底的樂、得大乘法樂,這個樂確實是世間一切事物所不能相提並論的,也是你理解不到、想象不到、推測不到的。只有真實用功,你才能領略得到“法樂”——永悅歡喜。

有的人對於“法樂”還能有所觸動,這種觸動你是可以體會得到的。比如當你聽到“一切皆成佛”這句話時,你就心喜了一下,這種觸動就是“法樂”。經常有這個觸動,你就能夠去掉一些東西,去掉一些障礙了。大家是有份的,你如不前進那就永遠停止在目前了。本來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而你卻與此不相干,不能得救,那可就落伍了。

不僅僅是樂,到極樂世界真的是究竟樂,這種樂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比較比較,起碼氣氛在那,他不是世間這一切同類型的樂,世間樂與法樂是不能相比的。所以“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一切都是因為阿彌陀佛證了法身,從法身就酬願度眾生,建築極樂世界,這是報身佛,實報壯嚴土是報身佛。還有化身佛,還有其它土,接引一切眾生,大恩大德造就的就是報身國土。

剛才談到了“法身”,還已經知道了極樂世界的名子。要知道“法身”流出的是“報身”,這裡談的是報身佛以及他的報身國土。這第四拜就是拜圓滿報身所居之處。從“法身”流現出“報身”。對於佛的這個“報身”,在菩薩地位才能見到。這個“報身”所居之處是實報壯嚴土。所以,下面第五拜拜的就是實報壯嚴淨土。報身佛就在實報壯嚴淨土。

 

一心觀禮,圓滿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寬廣平正,微妙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實報莊嚴淨土,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五拜)

 

報身所居之處,永無眾苦、諸難、諸惡趣魔惱之名。不但沒有這些東西,而且沒有什麼叫苦?什麼叫難?什麼叫惡趣?什麼叫魔惱?連這些名子都沒有!極樂世界有許多鳥,那麼極樂世界怎麼會有鳥呢?鳥不是畜牲嗎?“彼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呀!連名子都沒有,怎麼會有實物——鳥呢?其實這是彌陀佛變現的。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苦難惡惱之名,也沒有四時寒、署、雨冥之季。什麼雨天、陰天、冷熱……這些變化都不存在,永遠是溫和、睛朗、寬廣平整。非常廣大,大到你去多少人都能容納。

十方的佛國都勸自己國土的眾生去極樂世界,也不知有多少眾生已經往生。“寬廣平正”從沒有聽說極樂世界容納不下、客滿的。根本沒有這事,多少人來都可以,無限大。極樂世界是平整的,既沒有山,也沒有驚流、急湍、高山大岳……這是因為心淨則佛土淨,心平則世界平。人心能平等,世界也就平等。所以極樂世界沒有高山深谷,都是平坦的。極樂世界沒有驚濤駭浪,但他卻有好多泉池、流泉、小溪流。只要有住的地方,就有蓮花池、八功德水。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從下往上流,圍著你的房子流上來轉圈,不同於世間的噴泉那樣不自然,咱們世間的水都是只能向下流,而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向上,不受地心吸引力的影響。這跟人在太空可以漂起來的道理是一樣的。

“微紗奇麗,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極樂世界極妙啊!妙的無法說了,美麗得出奇了!超逾了十方一切世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發了這個願,就是想得到一個國土,並超逾十方,當時他問世間自在王如來自己可以不可以?自在王如來告訴他“只要發願,就都可以實現”於是利用神通把一切國土都給他看。法藏比丘是經過總結後發的這四十八願的。願圓滿成就了,所以他得到果報就是“實報莊嚴淨土”。這是一個壯嚴的淨土,報身佛所居的地方沒有任何恐怖、惡難,表示一個大平等。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字,都勝十方,無衰無變,建立常然,殊勝稀有,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六拜)


“一心觀禮,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極樂世界教主的壽命是無量的,所以是無量壽佛,放的光明也是無量的。下面還要講無量光、無等光、無邊光、無礙光……阿彌陀佛共有十二個稱號。

“菩薩弟子,聲聞天人,壽命悉皆無量。”不但佛是光明無量,而且國中所有的菩薩弟子,所有的聲聞、天人也是如此。所謂“聲聞天人”是指往生的人,說的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往生此土並沒有斷惑,見、思二惑還有,是因佛的接引而往生的,所以還是凡夫。但是,往生者雖然還是凡夫,可是可以不再退轉了,這可是最不可思議之處!因為往生者的斷惑的水平還屬於天人、人的水平,另有一些往生者雖然斷了見思二惑,但還有塵沙惑、還有無明惑,斷惑程度只相當於“聲聞”,所以這裡稱為“聲聞天人”。如果往生者僅僅是發了“小乘心”,那就根本不能往生了,因此凡是能往生的,那都是發了大乘心的人,因此也就超過了“阿羅漢”(果位的一種稱呼)。大家要知道,這個事情不是一個小的事情,阿羅漢不聞他方佛名,所以發不起要廣度眾生的大乘菩薩心,最終成就的也只是“般涅槃”即“自了漢”。我了脫了,我清淨了,我再沒有煩惱了,也就大功告成了。這確實也很不容易,因為我無我了,沒有我了,“人無人了”、“般涅槃”了。但是,我還有塵沙惑、無明惑,這些都沒破!

“無窮無盡的,時間空間都無盡的,廣度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永遠沒有休止的,都讓他們得到一切徹底的利益!”這樣一個宏大的心願,阿羅漢發不起來,所以佛批評他們是焦芽敗種。而我們要發心超過阿羅漢,就在於我們是不是只求自己了脫、自己解脫。這裡的“聲聞”指的是往生者斷惑的水平,達到的只是“聲聞乘”水平。盡管如此,但他們還都是發了大乘心的,所以才能往生。如果不發大乘心而只是“聲聞乘”的水平,那就不能成就、不能生到極樂世界了。可見發心發願是最關鍵的!極樂世界是一佛乘,都是發大乘心,都是要成佛的。“壽命悉皆無量,國土名子,都勝十方”這個國土的種種壯嚴超過了十方諸國,這個國家的名子到處聞名,也超過了十方諸國。“無衰無變”是這個極樂世界沒有衰退衰變現象發生。不比咱們這個地球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將來總有一天會大爆炸的,絕對要毀滅的!有地、火、水、風四災,火災能把整個天都燒光了。所謂“天”,其實就是指整個銀河系,所謂“火災”其實就是大的核爆炸,因此而產生巨大的熱浪,所謂“風災”就是熱浪產生的巨大壓力波……這一切人類遲早都逃不過!這個世界,現在雖還存在,可現在天文學已經證明,有的世界已經是在新生,從微塵中聚匯而形成一個新世界,而另有的世界則已經衰老了,就要退出歷史舞台……所以,現代天文學中有一種大爆炸的理論。怎麼出現?就是大爆炸。過去世界出現過大爆炸,大爆炸之後,這些微塵又聚匯成新的世界。也就是佛教裡所講的:成、住、壞、空。形成之後,就是住,也就是存在;住了之後便又要壞;壞了之後就通過爆炸的形式變成了空;空了之後又成……循環不已。學術科學理論承認了佛教的這種說法。但極樂世界“無衰無變”因為極樂世界不同於我們這個微塵所成的地球世界。它不是微塵所成的世界,所以它“無衰無變,建立常然”。到了這個世界真正是保險呀!所以“殊勝稀有,阿彌陀佛”。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七拜)


“一心觀禮,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所謂“無量壽佛”,也稱為“無量光佛”。加上“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又合稱“十二光佛”。都是阿彌陀的名號。所以阿彌陀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的光中種種的妙用,表現出十二個光的佛,同時都是阿彌陀佛。

“無量壽”是體,是指時間永遠不止,通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三際如一,沒有變化,這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是指遍一切虛空,遍一切處。這樣一來,一個是豎,一個是橫。時間是豎的,空間是橫的。由此表明阿彌陀佛窮三際遍虛空。過去你也找不著頭,未來也是找不到結束,是常住,這是“無量壽”。而又遍一切處,沒有邊際,這是“無量光”。同時這個“無量光”也可以解釋為“光中無量的功德”。所以“無量光佛”同時也可稱為“無邊光佛”。“無邊光”膚淺地講,指光沒有邊緣。哪是多大呀!你找不到邊,極大!深一步講,這個“邊”是什麼呢?就是佛教裡所講的“見惑”中的“邊見”。所以,我們都要斷“見思惑”才成。眾生最初的迷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眾生就是因為這些迷惑而沉淪苦海的。愚癡稱為“惑”。斷了惑才能證到自己的“真如”。“見思惑”之中首先是“見惑”,修行成就初果就是破了“見惑”。“見惑”有十種,其中有一種為“身見”

所謂“身見”就是指總愛惜這個身體,老是想滋養這個身體,練這個身體。所以現在許多氣功外道,所做所為就是一種邪見,也叫做身見,是見惑。愛戀這個身體,比如很多婦女就是如此,起心動念都不離她的身體,因為她非常喜歡這個身體,覺得很美、很招人喜歡,整天琢磨著如何打扮自己……這就屬於身見。

另還有一種為“邊見”。這個“邊”並不是當“邊緣”講,而是指把一件事情分兩邊看待,執持於是非、矛盾的一方。所以,一切事情都有了是非、矛盾的兩面。“矛盾”就是“矛”和“盾”,“矛”有一邊,“盾”有一邊;“是非”就是有“是”有“非”,“是”是一邊,“非”是一邊。一切都有兩邊,矛盾各持一方。有了是非、有了矛盾,就會有對待,就會斗爭。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特點:一切都有二。正如中國有句古話:“聖人不死,大道不止”。有了“二”的分別,聖人要不死了,大道是不會完的。如果“無邊”那就沒有對待了,沒有了這個“邊”,一切就都不二了,一切也都平等了。平等就不對立了。所以佛最後稱為“平等覺”。

漢譯的《無量壽經》中稱“無量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只有佛達到了大平等。我們要修“慈悲喜捨”,但很多人甚至於傳法的人也把這個“慈悲喜捨”四個字講錯了,把這個“捨”字,講成“要慈要悲,要喜歡要施捨”。這麼去講,是講淺了,講的太淺了!不是原意。好多東西是從一些和尚嘴裡說出來的,有的說法十分的謊謬,水平很低。這個“捨”字是指:捨掉你的一切分別,一切邊見,一切對立矛盾,而能把這些事情看得平等。一個人要做到平等的話,那不管別人說什麼,不管別人怎麼對待自己。所以,佛教講“冤親平等”,跟我有冤和跟我有親,這是兩個極端,屬於“邊”的二方。如果邊見沒有了,那麼冤和親就都平等。所以我們學佛就在這地方學,當然學起來不容易,但還是要努力去學的!冤親平等,就是把“冤”字擱在“親”字上面。這個擺不是隨便擺的,佛教教育我們,如果你真要度人,那先度的就應該是對自己有冤的人,這是佛教的偉大之處。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個人叫提波達多,他想方設法地害佛,甚至於一生都一直在害佛,而佛反倒感恩於他,認為自己的成就為佛全因為有提波達多,於是還給提波達多授記……這一切都表明了佛的佛大、佛的智慧、佛的慈悲。對此我們是心悅誠服,五體投地。當然我們並不是盲目的崇拜,我們並不是因為佛有多大權威,拜佛之後,佛就能保佑我,我就得到好處了……這是世俗的一種很低、很愚癡的認識。是一種顛倒的看法,是錯誤的。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捨這個“邊”。

“無邊光”是由於大平等的智慧而放出來的,因此見到這個光,也就可以加持你,使你能放棄這些“邊”,沒有這些“邊”了。

“無礙光”人們說:自在無礙呀、沒有障礙呀、能夠自在呀,所以稱“觀自在菩薩”。這個“自”指的就是我們的“自性”。看你的“自性”是不是當家作主,當家作主了,那才能自在。而我們凡夫的“自性”並沒有當家作主,而被這個“假我”所欺騙了。現在大家都是“假我”,自己本來跟佛一樣的“真我”,但自己卻不認識。現在這個形象叫黃念祖,於是就把這個像當作是真的我,其實它是“假我”,並且是“真我”的敵人。有這個錯誤的認識,就叫“妄我”。所以“妄我”,就是由於妄認“假我”而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把敵人當我了。因為虛妄而使“假我”當家作主了,所以真正的我們的主人卻靠邊站了。於是“自性”就不顯現了,我們本有的佛的智慧光明也就不能顯現了。由於妄認“假我”的程度有不同,“無明”的厚薄也就不一,所以我們聽了佛的經教,有的人很感動,接受的很快,恢復的很快,而有的人不但不接受,他還要毀謗,還要破壞……這就是“無明”障很重所造成的。我們有礙,而佛無礙,一切都無有障礙。

“無等光”就是說,這個光是絕對的殊勝,沒有另外一種光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或能與之對等的。所以也稱為“智慧光”。光明就是智慧。禅宗也是這麼說的。用大慧禅師的三句話講:

“只以此光宣妙法”(只是拿這個光來宣揚妙法。)

“是法即是此光明”(這個“法”在禅宗指的就是傳心之法,也就是真實之法,所以具有光明。)

“不離此光說是法”(不離開這個光明來說這個法。)

光明和本心、光明和智慧,用大慧禅師的話講,是等同的。大慧禅師的這些話在經典裡也是有根據的,釋迦牟尼佛的在最後的遺教——《涅槃經》中說:“光明名為智慧。”說明智慧就是光明!

“超日月光”是指:佛的光明比太陽光還要明,比月亮還要明。正如《超日月三昧經》所說:“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大的智慧發露到外邊來,能夠照了法界,這個叫做光明,所以“自瑩謂之光”,自己很干淨叫做光;“照物謂之明”,能夠照見別的東西叫做明。比如夜明珠,自己很干淨、很光瑩,它就可以照見別的東西,別的都亮了就叫明。所以光明就是清淨。你能看到一點點光,這說明是在你這個心裡絕對清淨的時候,才會發現這個現象。你心只要稍為一動,啊!我看見光了,好了!不清淨了!光明也就沒有了。你心剛剛有點感覺不一樣,馬上就會沒有了。如果你心裡能完全離開一切分別而清淨的時候,光明智慧之象就會顯現。所以智慧就是光啊!

“常照光”,寂而常照。常照光是寂默,沒有動搖不定,可是卻又常常在照,所以寂而常照。

“清淨光”的“清淨”用《無量壽經》的話講就是“一念淨信”。只要有一念清淨的信心,你只念一句阿彌陀佛都可以往生。由於一念淨信,所以你念這一句的時候是功德極大的。所以,在慈舟法師所做的“種判”中,講到念佛的最大功德之處,對於“往生三昧”,法師提出了一個“一心三昧”的說法。“一心三昧”的念佛,而不是像一般的淨土宗,整天整天的拿著佛珠念多少多少。他說:能夠達到一心的時候,那怕你念一句都能往生!他說的這“一心三昧”是在一般的“三昧”之外,又添了一個。這跟夏老師的精神都是相合的,這一點很值得贊歎。我的《大經解》(《大乘無量壽經講解》)也是根據這個精神做的注解。“一心三昧”不同於常情,都是由於清淨,一念淨信、一念淨心,都用這個“淨”字。對於這個“清淨”,天親菩薩在“三經一論”之一的《往生論》中也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壯嚴:一種是佛壯嚴,一種菩薩壯嚴,再一種國土壯嚴。一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壯嚴可以匯到一個法句裡頭,(這很像禅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是句子的“句”。)所謂“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我們應當心中清淨。清就是離開了濁;淨就是離開了亂。現在這個世界是濁亂的世界,所以我們就是要在這濁亂的環境裡面保持內心的清淨,這才是極大的修持啊!而修持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了!現在大家被搞的心裡頭很髒亂、很混濁不清、忙亂不安、憔燥……這就不淨啊!清淨就是干淨啊。所謂“清淨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這個智慧很重要,是真實的智慧。

“無為”,在道場裡頭一開始常常講四句偈,其中“十方同聚會,個個得無為”也提到了這個詞。十方來的一切到這聚會,來干什麼?都到這學“無為”。所以《金剛經》也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怎麼學“無為”呢?“此事選佛場”(這是一個選佛的考場);什麼人考取呢?“心空及第舊”(心要空了你就考取了,就可以圓滿回去了,得到結果了)。所以“清淨”的重要就在於此!

“歡喜光”,夏(蓮居)老師曾告誡我:遇事生歡喜。所以我們也要常常保持歡喜心。許多經的最後,也都是講皆大歡喜。皆大歡喜是一種情緒,能夠聽佛講經後愉悅歡喜、皆大歡喜、個個歡喜、大歡喜……佛的偉大之處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看經書切仔細,往往對於經的最後一句,都草草的帶了過去。其實我們不知道“皆大歡喜”正說明了佛講經之後,聽者獲得的是一個很殊勝的、真實的果實。

現在眾生就是苦啊!都是在煩惱中過日。心裡頭好容易能清淨點,馬上就又來事了,讓你心擾而放不下。所以我們就要對一切都要看破,要不被環境影響才成。五濁惡世,必然濁嗎!眾生必然是惡嗎!這個世界就是有好多不近情理的事,如果都講理了,那就不叫五濁惡世了。所以必然有不可理喻的事、不可理喻的人。既然不可理遇,你還講什麼理,講不通啊!放下!放下!歡喜解脫,不被瑣事捆住。如果事一來的時候,你心一動,那就被捆住了,於是茶不思飯不想,很憂慮、很苦惱,本來好好的,突然又不行了……所以要解脫。

成佛之後有“涅槃三德”。一個是“法身德”,人人本有的。本來人人本有,但是大家卻纏縛住了。我們都是被束縛的眾生。有時我給別人寫信,自稱為“具縛眾生”,就是說:我是被捆住的,纏縛住的,被種種煩惱捆住了的人。眾生都是被束縛的,在纏縛之中,就要尋求解脫、成就解脫德。誰不想解脫,誰不想證悟成就“三德”,但為什麼我們有法身而自己卻不知道呢?因為缺少智慧嗎!所以“涅槃三德”,關鍵就是智慧,智慧非常重要。

我們為什麼被捆住?因為我們缺乏智慧,因為你這樣被捆住後,法身就顯不出來了。因此我們要使煩惱得到解脫,完全恢復我們的法身,完全靠的是智慧!我們學佛主要是學習智慧、學習般苦。只要你學習般苦,就可以稱你為“菩薩”,稱你為“菩薩”並不過分。再加上一個形容詞,叫“學般苦菩薩”。你要發了菩提心,就稱你為“初發心菩薩”。這跟觀音菩薩還有點不同,觀音菩薩徹底,而我們還在初步,但是已經可以稱為“菩薩”、“大士”了。只是你在學般苦階段,在初發心的階段,與觀音菩薩比,那就是“同中有別,別中有同”。

“安隱光”《宗鏡錄》(編者按:作者為永明延壽大師)裡頭說:“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又安隱,又快樂,這樣的人“則寂靜妙常”。“寂”是常寂光的“寂”;“靜”是入靜的“靜”;“妙”微妙的“妙”;“常”是真常的“常”。安隱很重要,“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

“超日月光”,剛才講了《超日月三昧經》,佛的光是超日月光。其中有兩個特殊的地方:

一是日月光不能照過“鐵圍山”。宇宙外頭有“鐵圍山”包起來。當然不見得是個山,只是打個比喻。就好像中微子非常密集,空間的中微子多極了,不可數,他們會集在一起,形成“鐵圍山”,日光透不過。而佛光是沒有所能障礙的,都可以透過。

二是日月光可以照一切東西,但不能照人心,不能給人以啟發。而“超日月光”,這個三昧就比日月光要光明多了。日月光已經很了不得了,你看我們的光明全靠日月的光明,萬物要生長,完全要靠太陽,沒有太陽,什麼東西都不能活了,我們也就沒有東西可吃了。但是它不能照人心,所以因曬太陽開悟的人沒有。

最要緊的是“不思議光”,這個光是可不思議的!所以《華嚴經》稱為“不可思議”,《阿彌陀經》也稱為“不可思議”。不是你的言語、你的頭腦所能達到的、所能理解的。是“超情離見”的,超過大家的所謂情理、情感的范圍,離開這一切見。因為眾生所有的知見都稱為“成見”,就是謬見、顛倒見。要離開你的頭腦中所有的見。正如《四十二章經》所說:“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我們要慎重,千萬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思維意識,這一句話就叮囑我們了:“汝意不可信”!你的意識不可以相信哪!這就告訴我們不要太主觀了!主觀主義是非常麻煩的事,至少你先客觀一點,能夠聽聽旁人的意見,不要只是相信自己主見,而自以為是。再進一步說,所有一切頭腦子中的產物、見解,全都還是生死中的東西,“六道”中的東西,不是解脫的東西。所以要超過這些思維妄想。佛之所以出興於世,就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我們現在都是眾生的知見,我們學佛的過程,也就是改造的過程,要把我們眾生的知見去掉,而換成佛的知見。把現在當家做主的種種錯誤知見統統排除,而換成佛的知見。也就是恢復了我們自己本心中本有的知見。但是眾生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呀!所以淨土法門之微妙就在於此,你可以到了極樂世界之後再去斷妄見,這樣就保險了,不至於因此而再轉回了,可以不退轉,直到成佛,恢復自己本來的一切。所以這“十二光”都是不可思議的!

念佛一法就是不可思議法門。念佛的殊勝不可思議之處還在於它可以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你在念佛的時候,就把佛的功德全攝成自己的功德。所以這一句佛號念的很誠懇的時候,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劫”是多麼長的時間啊,而這樣的劫有八十億個。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所以開了這樣一個淨土法門。往生之後,你還是凡夫,因為你的種種情見一直還是沒有消掉的。念一句雖然能夠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雖然已經是消了很多業了,但還是有太多的業沒有消掉呢。無量劫以來,我們所造的業,虛空都裝不下呀!罪業如果真有一個實質的東西在這,整個太空都裝不下的!因為造業時間太長了,所做的業太多了!若消了業才能往生,那就沒有往生的日子了!

現在,我被有些事情糾纏不清,有人讓我寫篇文章辨駁“消業往生”的說法。我說我不參加這個爭論,各隨各的緣吧!他有他的緣,喜歡聽那些錯話,那按他的辦,我們不按那種說法作就是了。大家現在有緣,願意聽我講,那麼我這裡講的就是“帶業往生”。因為阿彌陀佛都替我們准備妥了,就像托運行李一樣,不需要我們自己背了。

這一段講了“十二光”:無量壽、無量光……,下面緊接著說光的作用。佛說這麼多的光和我們有什麼關系呢?關系很深!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八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無量無壽”是別號;“如來世尊”是通號。這一個頭一個尾代表、統括了佛的“十號”。

“光明普照十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光無邊、無礙……,所以遍一切處而沒有障礙,沒有東西能擋得住的。

“眾生有緣遇斯光者”,有人說了:我怎麼沒有看見呢?這個並很不奇怪,有緣才遇見此光嗎!這個光是沒有離開一切人的,只是你現在沒有緣。佛就是不能度無緣眾生。能夠這樣度的話,那早就沒有眾生了。佛菩薩是無量劫來和一切眾生結緣,有緣你才能夠得遇。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王捨城說法,王捨城有幾十萬人,古時候那已經是很大的城市了。佛在王捨城中住的時間很長。這個城裡頭,見過佛、知道佛的名子的人,合在一塊也只有三分之二的人數。見過的只是三分之一;知道名子但還沒見過面的是三分之一。不要說見,連名子都不知道的還有三分之一。所以,真正有緣見到佛的只有三分之一,說明這個緣很難!有一個叫做城東老母的人,她就沒有緣見佛。佛到西城的時候,她卻在東城做買賣;佛到西城的時候,她又到東城去做買賣了……後來時間長了,她想我非要見佛一面,於是固定在一處,但當佛真來的時候,她卻用扇子掩住了臉。所以,佛雖有種種光明、種種殊勝,但眾生根基不同,就會有看到與看不到的。看到的也有所不同,有的人看見的就是佛的丈六金身;有的人看到的就是八尺;有的人看到的就是一個黃臉的和尚,沒有什麼奇怪;甚至還有的人看到的就只是一個象腿,黑的一塊東西,像一塊碳……大家的業不同呀!所以緣也不同呀!我們要珍視今生的佛緣,今生我們大家能夠結了佛緣,那就要趁熱打鐵呀!這個緣很寶貴!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和別人也結緣。

有這麼一件事情:一個和尚很能說法,經文研究的很深,修持很好,但沒有人聽他的,他要講經的時候,人都走了,沒有人聽。發願要弘法,沒有人聽我的怎麼辦呢?有一個人給他出主意,你把你所有東西都賣了,賣了之後,你把所有的錢買些糧食、豆子。糧食都買來之後,你念佛念咒來加持這些糧食,然後把這些糧食扔在草地中蟲子多的地方,讓這些蟲子和鳥吃。於是他照著做了。二十年後,果然法緣大盛,多少人擁護參加,都是二十來歲的人。就是因為他發了這個心,布施結了緣,所以緣很重要!大家好的因緣再結出好的因緣。自己要努力,但並不是勉強,勉強做就會起反面作用了。所以都要隨緣度脫。彼此能談得來,有時候就可以把這佛法的道理講給別人聽,種種緣都要這樣結。結緣很重要,只能有緣才能遇到佛光。因為現在眾生都是在睡夢之中啊,所以佛光照你你也不知道。有的時候忽然清醒一下,清醒一下你就“遇斯光”了,因為你清醒了嗎!但為什麼不老遇著呢,因為清醒了一下之後就又回到睡夢中了。那麼遇到佛光一次的又怎麼樣呢?

“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見佛光就起很大的作用了。你有垢障,身上很髒,而這時就全消滅了,善根也就長出來了。你的身、口、心三業也就消了。這個“意”指的是心。“柔軟”指的是身體。人要死了,身體就硬了,所以“軟”代表“活”,“意”也是如此。佛曾說咱們這個世界上的眾生剛強難化,個個有脾氣、有個性、有己見,非常強。有些道理就是聽不進去、改不了,說白了就是道理掰不過來呀。如果“柔軟”了,那才好辦了。

“所有疾苦莫不休止”,種種的痛苦都休止了,“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心中所有的憂惱、所有煩惱都解脫了。

“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樣的光明有這麼大的威力,而且有這麼大的神通妙用,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十方的佛都不能及的!《無量壽經》也說佛的光明遠大,就在於他求願的結果。佛與眾生都是平等的,你求願,等到你實現的時候就不一樣了。佛發的不是普通的願,所以得到的結果也就殊勝而與眾不同。阿彌陀佛當時就發的要超越諸佛這樣的願。超越做什麼?為了能更廣的去度眾生。佛要名聞十方,這可不是拉選票的意思。名聞十方的目的是要讓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到那受教化得度。而且十方的佛,沒有誰自己拉個山頭搞獨立,“你們所有人民都應該跟我學,都到我這來……”不是的!反而都是送,送大家到極樂世界去。不像現在的有些法師,有人一旦跟其他一個法師學,就認為是背叛我了。所以不肯往外送。這跟佛比就趕不上,所以我們都學佛嗎!學佛還是有過程的,大家都是人嗎,還要慢慢的改造才能沒有這些不足。阿彌陀佛,“十方諸佛所不能及”。

阿彌陀佛慈悲,你只要能往生,之後你就老活著了。不像我們現在,這苦就苦在壽命有限上。(比如我吧,人老了,如果再給我五十年工作那該多好!可是事實不允許了,剛剛自己才弄明白些問題,弄明白還是不容易的,如果能繼續下去該有多好!可是壽命不允許了,這就是苦呀!)而這種苦事到了極樂世界就沒有了!極樂世界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壽命無量!壽命無量了,哪還有不成功的!而且永不退轉。咱們這個世界就是老要退,好不容易進一步,進一步退九步,所以進步中有退步。對此沒有什麼可煩惱的,這也合乎規律。如果一直都前進,那就是“帶角虎”了。在沒成就“帶角虎”之前,那麼你進一步就會退九步,極端自然,這個世界修行就是難得成就呀!有的人他甚至還一步都不進呢!進了之後有退,這也是正常的,但是退了之後還要再進,不要無止境退下去,要趕緊剎住腳這才能修行進步。車子往後退要趕緊剎車,加油再往前跑。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於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如黃金山,出於海面,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九拜)


這一段文字在《無量壽經》中講得更為詳細,其中佛把法都說明了,說明了阿彌陀佛是怎麼成就的;又說了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如何苦,再三告誡……然後佛又說:“你想看見極樂世界,你就禮拜。”阿難聽話,於是就禮拜,他頭磕下去後一抬頭,極樂世界就現前了。如果有人說“極樂世界誰看見了?”你可以告訴他《無量壽經》上提到了有多少人都看見了,這一個法會有二萬人,就是咱們這個世界的,父母所生的人。基中和尚是一萬二,男居士七千,比丘尼五百,女居士五百,整整二萬人。這二萬人都親見了,還有很多人、非人等以及他方來的菩薩,無量無邊……僅咱們地球上的人親眼見的就有二萬。《觀經》上也說:韋提希夫人、國王、皇太後和宮女……五百人也是親眼見佛了。還有二部經也都講了,都是親眼見佛了。

《無量壽經》講當阿難拜下去,一抬頭就看見了。阿彌陀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不但看見阿彌陀佛,而且同時聽到十方的佛世界在贊歎阿彌陀佛,這都是證明嗎!多少人都親眼見、親耳聞到了,見到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以及大眾,阿彌陀佛在那說法。從極樂世界那邊看我們這邊也是一樣,也看見我們這邊的釋迦牟尼佛,大家在圍繞著他,聽他也在說法,釋迦牟尼佛那時正在講《大乘無量壽經》。兩土就如相隔“一旬地”,就是距離八尺,最清淨的天眼隔著八尺相見,可見看得是多清楚啊!我們看到遍處都是佛光,一些樂器自己就在湊樂。有人也許會說“不相信,我沒有親見,要眼見為實!”可是你說拿破侖有沒有?你沒有看見過拿破侖,可是你卻承認他有,因為有人看見了。同樣的道理,你說極樂世界二萬人看見了,這個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我們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在密宗,修哪一個佛菩薩的法,那個佛菩薩就叫你的“本尊”,也就是你的本體之尊。

阿彌陀佛“於彼高座”,在高座之上,“威德巍巍”,佛的威德壯嚴清淨,“巍巍”是崇高、很偉大的樣子。“相好光明”,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我們老稱贊佛有三十二種特殊的、好的相;每一相都擁有許多的好,有八十隨行好,所以具足一切相。而且光明無量,現金色的光明。

“一切境界,無不照見”。因為佛光的關系,所以咱們這個境界都照清楚了。“如黃金山”佛就像黃金為體的一個山,因為他放黃金色光,所以“出於海面”在大海中生出,“其中萬物,悉皆隱蔽”,在佛光之下,其它光就都隱蔽了,什麼菩薩的光、聲聞的光……都看不見了。月明星稀,月亮很好的時候,星星就很少見了,並不是星星沒有了,而是因為有月光的光盛使你看不見星星了。同樣的道理,由於阿彌陀佛的光很盛,所以別的光就都看不見了。

“唯見佛光,明耀顯赫”,“明”是清明;“耀”是亮、光耀;“星”是明顯;“赫”是有力、有力量。這個時候,佛的光明顯現,金色光明,而且在佛的身旁“有無數聲聞菩薩恭敬圍繞”阿彌陀佛。說到這,我們能隨文做觀想,就好像佛這個時候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和阿難一樣,我們磕頭的時候,佛就湧現在我們面前了,並且這麼多的大菩薩圍繞。我們稱“南無阿彌陀佛”,這樣拜下去,這種印證非常殊勝。這一段把《無量壽經》以及其它淨土經典中的內容,很多很多重要部分都攝進去了。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樂贊供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教主釋迦牟尼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本尊”一詞是密教的語言。密教修什麼法,那個佛就是你的本尊,你之本,你之所尊現。現在修淨土宗,大家都在念佛,按密教的說法,阿彌陀佛就是大家的本尊。

“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今”指現在時,既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而是現在。正是現在在極樂世界為一切有情眾生宣說甚深微妙的法。這個法門是個甚深法門。

有人常說淨土法門是愚夫愚婦所行,所以看不起淨土法門。正是愚夫愚婦修這個法門也能往生,所以有人就更看不起了。

“我應該超過這些愚夫愚民,我比他們強,所以應該修更好的法門。”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在做顛倒想。為什麼這麼說呢?愚夫愚婦確是很困難:沒有多少知識、文盲……好像病得很重。但如果有個大夫能夠把這麼重的病都治了,那麼這個大夫與只能治感冒的大夫比,哪個大夫高明?當然治那個重病的大夫高明!能治絕症的才是高明的大夫嗎!沒有什麼知識,不懂什麼道理,沒有什麼學問……就好像得了絕症,但大夫也能把他治好。這個絕症都治好了,說明這個大夫高明。可是你不能說:“你把要死的人都治好了,我不來治了。”如果這麼說,那不就是做顛倒想嗎!可是現在很多人對待淨土法門就是在做顛倒認識!

再如傻瓜照像機,傻子都可以用,但照像機並不傻,反而正說明它很高級!因為有多少高科技的含量在裡頭,使大家能夠方便、普及地來使用。同理,正是因為淨土法門本身高明、殊勝、甚深微妙(底下我們還要說明,怎麼個甚深微妙?),所以“普被三根”,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就在這裡。通過其它法門我們做不到的,但通過淨土法門,我們卻可以做得到。你就是這麼去念,你做不到的事情——暗合道妙,你就可以合乎最高的道妙了。不是碰巧,而是這個方法本身就具有這樣的殊勝。

阿彌陀佛正在他的國土“宣說甚深微妙之法”,極妙之法稱為“微妙”。“為諸有情”指的不但是極樂本土的事情,而且是十方世界的眾生,都到極樂去禮拜阿彌陀佛,到了那裡都在聽法。正如

《無量壽經.禮供聽法品》中,釋迦牟尼佛所說: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都是要先了達諸法的自性空,在此之後你才能夠成就國土,你才能夠受記做佛。這跟《金剛經》所說的沒有一點矛盾。所以夏蓮居老師所會集的《無量壽經》一上來就和《金剛經》統一了,這是夏老師一個極大的功德。

在佛教圈裡,有種不該出現的現象,這就是彼此你說我不行,我說你不行。這種現象叫什麼呢?“斗诤牢固”!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規律,其實這也不奇怪。佛在世的時候是“解脫牢固”,很多人因此都解脫了;後來佛涅槃了,於是出現“禅定牢固”的現象,就是說很多人很容易得禅定,禅定很深,那個時候禅定比後來的禅定深的多。再過五百年後,喜歡修禅定的人便很少了,出現了“多聞牢固”的現象,就是指人知道很多經典,知道很多教,研究的也很深,。再五百多年,多聞的人也很少了,而出現“塔廟牢固”的現象,就是到處有塔有廟。比如在一九五幾年的時候,當時我去休養,跑到臥干山住了兩個月,從上海坐車到杭州,沿途一路看到倒著的塔,多得不知道有多少。再拿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來說吧,附近很近的一個圈子內,就有十幾個廟。我一出門所看見的那個房子,原來都是廟,這說明塔廟很多。可是現在都坍塌不存在了,“塔廟牢固”的現象也過去了。之後所出現的現象就是剛剛講的“斗诤牢固”。“斗”是戰斗的那個“斗”;“诤”是言字旁一個爭多爭少的“爭”字。“斗诤牢固”就是指诤論,你跟我爭論,我跟你不同……也就是我修這個法,於是我就說我的好,你就說你的那個好。兩個法師之間也是,你也修淨土宗,我也修淨土宗,那你那個淨土宗念佛不行,我這才好……沒有誰能互相贊歎對方的,都是在斗,在诤論,這就叫“斗诤牢固”。

如今出現這種現象也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因是這是娑婆世界的特有現象。極樂世界當然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就沒有這些退緣。

“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佛在說這個淨土法門,讓大家都得法樂,而通過這個淨土法是得到了殊勝利益的安樂,所以十方的菩薩都在瞻禮,都去稱贊供養阿彌陀佛。

這一段說明,在極樂世界佛也是經常說法,來教導眾生。有的世界就不一定是說法,你聞著香味都可以進步。種種世界不同,極樂世界也還是以說法為主。極樂世界之樂就是受用種種的大乘法樂。往生以後聽了佛說法,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你能夠理解了。不然的話。在這世界娑婆世界不也可以修了。到極樂世界一切聞法,你要想聽,聽到之後,你就能夠如實地理解了,便老是在進步。而在我們這個世界就做不到。更何況,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在說邪法,他所說的都是錯的,有人聽了剛開始分辨不了,但是一旦接受了一個錯的說法之後,要想更正是很難的!所以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困難有許多方面。因此我們要下最大決心,我們要能夠自度,而要度眾生唯一的就是這個念佛法門了。要使度的一切眾生今生超脫生死,這是最微妙的法門。到了極樂世界之後,處處都使你增長,進修程度比我們在娑婆世界快得多!底下這一段,是一個很關鍵的一段,也是非常難理解的一段,這一段要把它突破了,再看大乘經典就好懂了。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一拜)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剛才我們講阿彌陀佛是出家後經歷多少年才成就為佛的。佛到底是哪來的呢?佛就是由咱們心裡頭生出來的!這一句話有好多人聽了很難理解:如果這麼說的話,那我就失掉了對佛的恭敬心了,佛倒是我生出來的……?

這個“心”說的就是我們的“本心”哪!人人都有一個“本心”、“妙明真心”,這個“心”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之所說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如來一樣的智慧、如來一樣的功德。那麼我們這個功德在哪?我們既然有如來智慧功德,難道許多經都是我說的?我再講、再看,就不用了吧?要知道這個 “我”是“真我”,說的是“真心”哪!

粗淺地說:我們要了生死,不要生死輪回,輪回太苦了,要救度眾生……而進一步說,我們唯一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我們本來是佛!可是我們現在只是局限於這樣一個迷惑受苦的情況下,我們是不甘心的,要恢復到自己的本來。這就更深一層了,能懂得這個意思的人很少了!我們自己的本心是什麼功德?“十法界”都是由我們的自心所流出的。

所謂“十法界”就是指“六道”(天、修羅、人、畜牲、鬼、地獄六種)以及“阿羅漢”、“緣覺”(也叫“辟支佛”,就是“緣覺”)這兩種,共為八種,再加上“菩薩”、“佛”這十種。這十個法界都從一心所生,都從每一位、每一位的心上所生。所以佛就由心所生,從每一位自心中所流出。

打一個比方,我們以這個“水”來譬喻這個“真心”。我們這個“真心”也就是佛的“法身”。十方佛的“法身”不是兩個,如同水,我們太平洋、大西洋……種種的洋、種種的海、種種的江河,不都是水嗎。用這個“水”來譬喻“法身”,也譬喻我們自己的“本心”。這個水一動就生了波,波就有種種不同的情況,但水都是一樣的,水都是H2O。不管水有沒有雜質,水還是H2O。一旦有大風、小風吹起,水的用處就不一樣,相也不一樣了。“吹皺一池春水”這個小波很可愛,一旦驚濤駭浪就很可怕了。水能夠灌溉;水也能洪水為患……水的用和相就千差萬別。同樣的道理,“十法界”都是相,這個相與水動生波所產生的相是一樣的。波有事相上的不同,波動了就千差萬別。不管是順風還是逆風,也不管載舟的那波,還是翻舟的那個波,產生波的那個水還依然是H2O,水本身沒有質的差別。所以,一切一切的事象都是由“自心”(又稱法性、自性、妙明真心、佛性、法身……)這個本體所顯現出來的。佛也是由這個“心”上生的。佛既然現了相了,但還是由“心”而生的,也就如同波一樣,都是由水而形成的。

“心隨佛現”,你自己的本心在哪裡?最近我們這裡有個常念佛的人腰痛,我就要他拼命念咒。疼的難過,這是逆加持。於是這個人就念佛,念來念去,沒有“我自己”了,沒有“我”了,找“我”找不著了,就是“無我”了!一般人都以為有個“我”存在,那是妄想的結果。而通過念佛達到“無我”了,這個人的腰疼也沒有了。這是最近發生的事。其實,不要說是腰疼,再歷害的病通過念佛達到“無我”後,都可以好的!所以一切都是心所顯現的。但“心”在哪呢?拿來給我看看,心又是什麼樣呢?

當年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之後,二祖神光(神光最聰明,懂得很多,各方面的研究,連外道的東西他都研究的很深。)聽說了便去求法,看到達摩在洞中打坐,不敢驚擾。山洞裡頭很冷外面又下著雪。達摩問:“你來做什麼?”“我,我求法呀!”“求法這樣大的事,你這種輕慢的作法可以嗎?”神光這麼恭敬地站在雪地裡,雪都沒膝了,可是達摩還說神光輕慢。這就說明,求法真是一件大事,隨著你的恭敬心不斷的增長,你所得的法也會有所不同。這時候二祖帶著刀,一刀把自己的胳膊砍斷了,表示我不愛惜我的生命,我只是為法而來。好好一個人自己砍了胳膊要疼的,他還是凡人,疼的厲害,心不安。“嗳呦!嗳呦!我心不安!您能使我安心嗎?”達摩就說:“將心來,老僧於汝安!”。把心拿給我,我給你安。“心”是無法拿出來的,所以神光在找心的時候,悟到了心不可得。這個心髒可不是“心”,所以現在科學發達,心髒可以移植,你如果移植了他人的心髒,再活下來的是你還是他呀?當然還是你呀!所以這個心髒的心跟那個真心的“心”沒有關系!這個“心”不可得。我能感覺疼的是我的“心”,但是讓你把這個“心”找出來,是找不著的,所以神光說了:“心了不可得。”你讓拿心,我卻找心找不到。達摩說:“與汝安心盡。”我給你安心已經安好了。因為你找不到嗎,開悟了,所以這“心”是不可得,不可得之中怎麼樣?你在念佛、觀佛,佛如黃金山高出海面,這個佛現出來,佛是你的水所形成的波,你看見這個波不就看見你的水了嗎。水形成波,波的實體就是水,就都是你的心。所以你的心就隨著佛現出來了。

這兩句合在一起讀:“佛由心生,心隨佛現。”說明心佛不二。我們的本心和我們所念的佛不是兩個!有的人,特別是修禅宗的人,不深入理解淨土,批評淨土,認為修淨土宗是心外求法。“你不參你的本心,跑到十萬億國土去拜一個阿彌陀佛干什麼?……”其實他不知道阿彌陀佛正是我們本心,佛不在心外!心佛不二啊!

“心外無境”,都是心。就如同看到的都是水一樣。不管大波小波,水還是水,完全都是水,波只在不刮風時才不顯。所以“心外無境”除了心以外就沒有境,一切境都是心,正如一切波都是水一樣。既然外頭沒有境,都是水,沒有波都是水,那麼佛這個波也是水嗎!佛這個波就是水,即是“全佛是心”,佛的全部就是我們的本心,所以我們這樣去念佛,這個功德就增加了。不是有的人說的,我一念“佛由心生”好像就不恭敬了,其實這是更恭敬了!佛好比是水,也就是心。但從波上看,除了波,離開了波,你再去找水是找不著的。因為陸地上沒有波哪裡能有水呀!所以這個“境”就如水所生的波,離開這個波就沒有水了。看見波的時候,實際你已經看的就是水了。因為你始終處在亂動之間,就不可能了解什麼是水,看的只是波——萬象森羅其實都是你的自心哪!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是佛,平等了,就沒有什麼彼此了。一切皆是自己,所以“境外無心”。

極樂世界以及極樂世的阿彌陀佛,這是屬於“自”以外的,佛教稱為“他”。跟自己相對的他,“全他即自”,整個的“他”就等於是自己。這個在佛學上的名稱叫“自他不二”,前面講的是心跟佛不二,這裡講的是自己和他不二。所以淨土宗也稱“他力派、果教門”。這是跟其它法門不同之處。依靠他力,所以帶業可以往生。依靠他力,也就是彌陀的願力,他力又稱“他力派果教門”。是從“果實”上下手的,不是叫你從“因”下手的。是從你“吃饅頭”上開始的,而不是要你從選種、開荒、耕耘、施肥、間苗……然後就割;割下來之後要打;打了之後要磨;磨了之後蒸饅頭,最後才能到口邊,這麼一步步地來,那就太困難了。但是果教派從“吃饅頭”開始,饅頭給了你,只要你自己要嚼,(這個沒人給你代替)那就能成就。所以果教派又稱“果教派他力門”。而“全他即自”。全部的“他”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維摩結經》整個是講不“二法門”,一切都不二,有二就有對待,有對等就有矛盾。矛盾就是咱們人類世界的事情,處處都在搞斗爭,矛盾就要斗爭,矛盾是對立面,雖然講統一面,但統一的很不夠,而佛教講的“不二門”才是最徹底的統一!

“洪名正彰自性”,你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並不是心外求一個什麼法,向別人那裡求一個什麼神保佑。你就好好去念這一句佛號(或念本尊的咒),念佛號“洪名”,也正是彰名了你自己的“本性(自性)”。參禅就是為了明白自己的“自性”、通究“自性”。而你念佛則正是顯明“自性”。這就把禅和淨也變成不二了。

“淨土方顯唯心”上一句說的是“名”,這一句說到“淨土”,講淨土壯嚴。要求生淨土,這才真是唯心,不是從心外去求法,純粹是自心。底下也有“論彼依正,顯我自心”,假托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以及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極樂世界的國土,來顯明自己的本心,不然你本心到底是什麼樣?所以這樣可以幫助你知道自心是如此壯嚴的!

淨土不同於一般的外道,外道聲稱“要上天,那是一個好地方,到那去就永恆不死了……”其實天界有無始天尊——玉皇大帝,他主管一切,自己完全是被主管的,並且天界也不是最終。而到極樂世界去,所有一切都是自家,佛也是自心所現,土也是自心所現。

“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咱們現在還是眾生,我們在感,佛就在應。我們在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如同兩個電台之間的呼叫,“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所呼叫的對方,而對方其實就是自己!我們是在自念自聽,發報的是我們自己,收報的也還是我們自己,自己聽到了,所以呼與應是同時。你聽到了,阿彌陀佛也一定聽到了。佛的心和咱們的心沒有一毫一厘的間隔,所以這就叫“和應”。兩者是同時的,是自念自聽,自己在念,這是呼,呼和應同時,你念的同時,不就同時也聽到嗎!所以兩者沒有前後。“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的時候,就是你聽的時候,這個同時是含有極殊勝的意思的。呼和答應中間不是經過一個過程,呼的時候就是答應的時候,所以因果用“蓮花”來表示。蓮花不僅僅是出污泥而不染,同時還有更殊勝的意思:蓮花的花與果是同時的,不像其它植物,在開花的時候不看見果子,比如桃、梨等植物,花瓣都掉了,然後一個很小的果子才長出來,所以正開花時一般沒有果子。而蓮花只要一開,小蓮蓬就在那,果子也就在那。還有的植物或是有花無果或是有果無花,比如無花果。有花有果的,花多果就多,花有很多花瓣,果子就有很多粒。而蓮子是花和果同時的。佛教借用了蓮花的這一特點,用“花”代表“因”,“果”就代表修行成就的“果”。你種的因和你得的果是同時的。你種因就是得果,所以你不要再懷疑了:我會不會得到好報?會不會得到好果?那是絕對的!只要念佛,那個果實就已經出現了。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因果是同時的。呼應同時表達了因果同時。

“十萬億程”說的是事相。極樂世界離我們有十萬億個國土,十萬億個國土可是“去此不遠”的,這句是《觀經》裡的話。十萬億個國土這麼遠,經中卻說“去此不遠”。其實這個“去此不遠”說的是理,因為極樂世界不在心外!這就是“事理不二”。說他是事,事就是“十萬億國土”以外;說到理“去此不遠”。這樣一來事理就圓融了。

“心作心是”,這也是《觀經》中的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非常重要!而這一段話也同樣是非常重要的!

《觀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法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佛的法身一切都入到眾生心中的想念中,所以你起心動念,如來悉見。如來就在一切眾生心想裡頭、思想裡頭。他遍一切處,遍到一切眾生的心想裡頭,你心裡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你要為善,要做什麼什麼,一切功德如來都知道,如來就加被。如果說我想干壞事,我有罪業,那不要緊!佛都原諒,如果佛不原諒那就不是佛了。所以說,佛之所以救度眾生,就是因為憐憫大家,有一點點善,佛都給以加被、護持、攝授、幫助。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們大家在心裡想佛的時候,這個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都具足了。“是心作佛”,你的這個心是在作這個佛,因為你正在想佛嗎!心在作這個佛,“是心是佛”這個心本身就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想念裡頭就產生了。我們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都在念佛,是心在作佛,在修。你這個作佛的心本來就是佛。我們自己的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八個字雖然很簡短,但非常重要、非常深刻,“是心作佛”就是修持,所以我們不能離開修持。這個修持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你本來就是。“是心是佛”代表你的本性;“是心作佛”是你的修持。你的本性本來就是佛,又從這個心起了來修,焉得不恢復你的本來呀!所以這個就是咱們序文裡頭所說的“性修不二”,你的修和你的本性是一回事,作佛的是這個心,這個心他本來就是佛。所作的是什麼?所做的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性,性在哪?在作佛!就在那修,性和修不是兩件事。

“境智一如”的道理,在這一段裡也回答了。所謂“境”也就是“心”。“心”就是智慧。本來這個“境”是頑冥不靈的東西,比如大地、山河是死東西,而心是智慧,是活的東西,好像是兩回事,其實自性與法之間並不是兩回事,只是咱們在用詞上把這個“法性”偏於在無情物上;把“自性”偏於在有情上,這是用詞上的一點分別而已。實際上自性和法性互含互攝。

這一段(即第十一拜)說明一切不二,心跟佛不二,自和他,我們每一個眾生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不是兩個,事和理也不是兩個。彼此是無礙的,十萬億程就在眼前,從事上說是十萬億程,從理上說就在目前,去此不遠。事和理也就圓融了;事和理也就不二了;性和修也不二……一切不二!這一段同時也說明淨土就是唯心,洪名就顯示本性,也表明了禅淨不二。把淨土宗當成心外求法,認為淺,而這一段就破了這一認識。佛法最高深的道理完全是一致的,淨土與禅宗不是兩個!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身土不二,稱名無異持咒,教主即是本尊,大日遮那,同歸光壽,華藏、密嚴,不離極樂,豎窮三際,橫遍十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二拜)


上一段的文字是說明禅淨不二,而這一段是說明密淨不二。

“一心觀禮,顯密一體”,顯教和密教是一體的。目前,大家好像有點分別,顯教就是和尚,密教就是喇嘛,把密教稱為“喇嘛教”。確實有好些個風俗習慣表明喇嘛和僧人不一樣,比如服裝不一樣,用的法器也不一樣,念經也不一樣,他們用西藏話、蒙古話念經,我們都是用漢語念經。他們在服裝上保留著印度的原樣,冬天用的被子也還是氈子,偏袒右肩是因為印度熱的原故。中國內地的和尚大袍子一穿,袈裟還是露出來的,但是裡面卻是大棉袍子,不坦露了。裡面的袍子是中國古代俗人穿的袍子,不是僧人的服裝,袈裟才真正是僧人的服裝。袈裟雖然還是露在外頭,但是加了一件袍子。有的人就是互相輕視,顯密之間的輕視,這種現象目前超過禅與淨。顯教說密宗都是邪魔,反過來密宗說顯教是小乘,於是互相看不起,這些都是錯誤的。我常說顯宗就是這個拳頭的手背,顯現在外頭所以稱為“顯”。而密宗好比是手心,看不到,但是兩者是一體的!手背就是手心的背,手心就是手背的心。所以,密就是顯的密,顯就是密的顯,兩者是一體的,都是佛法,怎麼能看成兩個不同的呢!變成了兩個,那就自然是兩回事了。雖然兩宗之間可以各有一些特色,那都是可以的。不但是兩宗之間有特色,就是顯教之中還有各派各宗的特色,比如日本把一個淨土宗分成了十幾宗,各有特色。合掌的姿勢上不一樣,念佛方式上也不一樣,念佛珠也不一樣……最特別的是念佛珠,多少人一起共修,大家合拿一個大念佛珠,圍著坐一圈,拿著大念佛珠就好像在流水作業,到每個人面前,每個人管一個,到你面前你就推一個,並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說各有特色,但並不能說這是兩個呀!顯和密也是如此,他們是一體的。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大家搞不清楚,我也就此問過貢嘎活佛,他說:密宗所指的“顯教”並不是指整個內陸地區的佛教,而指的是《中論》以下的佛教經典,這才稱為“顯教”。而且在西藏學密的人,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作為基礎,脫產學習十二年。從“三論”學到“中觀見”——《成捨論》、《俱捨論》、《中論》……教典很多。再往上到了般苦類經典的《法華》、《華嚴》……這些不在密宗所謂的“顯教”范圍之內,是顯密共有的經典,顯密共同依修的。

密宗說“顯教”低,是小乘教,指的是“三論宗”以下的教法,這其實跟我們的說法也是一樣的。佛教分“十宗”,其中“俱捨宗”就是小乘教,而“三論宗”是大小乘交界的地方,它是小乘的最高教法,但還不夠大乘法,在此之下稱為“顯教的教低”。所以,並不是整個批評大陸原有的佛教。有些學密宗的人沒有把這個問題搞清楚,加上自己的意思於是就說“原來漢地所有的教法都很低,因此只有西藏學的才是高的……”。這麼說就錯誤了,根本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種謬解。對此需要慢慢來澄清,現在要澄清的問題太多,也澄清不完,許多問題也只能暫時等一等吧!

在密戒裡頭,學習顯教是一個跟本戒,所以你可不要看不起呀!為什麼他要學十二年顯教呢?必須要有這個基礎才成。所以真正學密,是一個很艱辛的修持過程。首先要學十二年的顯教,然後修“四加行”(編者按:密教中,受傳法灌頂之前,依方便所修的行法,即十八道法、金剛界法、胎藏界法與護摩法等四種,稱為“四加行”)……十萬個大頭,全身倒下去,這個頭磕十萬個,不光是磕頭,還要一心觀想地這麼磕……還要修練十萬遍“百字名”(編者按:即密教金剛界所持誦的一百個字的咒),再修四樣的“四加行”。修“四加行”,就是脫產什麼都不干,快的也還要三年呢!這就十五年了。要傳一個普通的法去修,於是又修幾年。然後給你開頂,又三四年,這才開始給你傳戒、傳大法,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傳的,還要看根器。得了大法的人,然後就閉關了,一關就是十二年,這個閉關是真正不出來了。至於說密教的高,也是有根據的。

當年日本高僧空海在中國留學,他從中國回去之後,就判列教的等級,列了“十住心”。把這人的心態分為十個等類,叫“十住心”。最初一住叫“一生底處心”,這種人就像動物似的,愚昧無知,說的就是不信佛的人。然後向小孩子似的,一點點上來,“第八住心”列的就是禅宗,第九是華嚴,第十是密宗。密宗稱為“秘密壯嚴心”。判教的那個時代相當於中國唐朝。當時日本的華嚴宗不服,跑到天皇那去告狀,從來華嚴都是最高的,為什麼把密宗列的比我們高?天皇都把雙方召到了御前,就問空海是怎麼一回事,當時空海就說了:“我學了密,學了這個法之後,我就從自身就放光。”說的時候他果真就放光了,放光之後整個日本的皇宮全照亮了,當時所有參加辯論的,告狀的人都磕頭了,就連皇後也頂禮獻袈裟。這樣一來,空海判教就成立了,沒有人敢否定了。

所以密宗之高,就在於它是諸佛的境界,諸佛的自受用境界,而且是毗盧遮那佛在天宮上說的。《華嚴》也是從天宮上聽說的,而釋迦牟尼佛(其實釋迦牟尼也就是毗盧遮那的應化),一般都是在地球上說的。到了密教,則是佛教裡面最深入的,是秘密壯嚴所流露的。

淨土宗是密教的顯說,所以一切都是平等的,修什麼都可以。你贊歎密宗的時候,也就是在贊歎念佛、贊歎禅宗;你贊歎禅宗的時候,也還是在贊歎淨土、贊歎密宗;你贊歎淨土的時候也還是在贊歎禅宗、贊歎密宗。這就確確實實平等了。在平等之中,密宗確實是“十住心”,這個說法是成立的。淨土是密教的顯說。禅宗就是密宗最高心地法門的最上的立斷。

顯密是一體的,所以我們說到了密宗的殊勝,密宗的“十住心”最高。而密宗不但跟淨土宗是一體的,而且“身土不二”。我們的這個身跟這個土不是兩個,都是從心所流現的,心流現出身來,身流現出來土。所以你看,法身居“常寂光土”;報身居“實報壯嚴土”;破了見思惑就是“方便有余土”;我們還是凡夫,就在“凡聖同居土”。這個土跟我們這個身不是兩個,都是由於你斷惑的水平,而決定了你有什麼身處於什麼樣的土。

“稱名無異持咒”你稱名,念這個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在稱名中我確實曾得到過密宗的很特殊的感應。密宗有最高的佛,比毗盧遮那佛還要高,在紅密稱為“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的心印,在持名的時候就顯現了。當時我還覺得,我念佛的時候怎麼出現了阿彌陀如來的心印?當時並不知道這個事,後來才知道念佛的同時就是阿彌陀的心印。“心印”是密宗的事情,淨土宗從來沒有談“心印”。念佛無異於持咒。而且這個“南無阿彌陀佛”,用印度話來念:“那摩啊彌打菩達牙”。這一句佛號出現在《往生咒》、《大悲咒》裡,但是我們注音注錯了,“南無”變成“NAU”了,“阿”字變成了“哦”音了。現在寫的文字是“多婆夜”,夜晚的夜,而南方很多地方把“夜”讀成“亞(YA)”。所以要把這音念准了,還是跟那個印度文一樣的,“南無阿彌多婆夜”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阿”(A音)字很重要,現在大家初修,要念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有些老太婆,她都念幾十年了,你不要讓她改。不要說我念“哦”了,再像別人念“阿”一樣地改過來,這麼做就又錯了!因為“持名無異持咒”。

“教主即是本尊”剛才已經說過了,我們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你念阿彌陀佛就是本尊,你又是持咒,又是本尊,那不就是“密”嗎!

“大日遮那,同歸光壽”,大日指大日如來;遮那指毗盧遮那佛。“華嚴宗”稱毗盧遮那佛,密宗稱大日如來,都歸於“無量光、無量壽”,也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有根據嗎?有的!密宗的東密(日本)興教大師,他的著作《阿彌陀秘釋》中說“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大日如來。所以夏(蓮居)老師的這些話都是有根據的。

對於“毗盧遮那”,興教大師又解釋說:“毗盧彌陀,同全異名。極樂、華藏名異一處”同一個本體,不同的名子。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極樂世界,毗盧遮那世界是華藏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同體而異名,名子上不同,但都是在一處。所以“華藏、密嚴,不離極樂”這個華藏怎麼能離開極樂呢?在一處呀!“密嚴”是怎麼回事?《密嚴經》(也是密宗的經典)說:“佛已超過彼,而依密嚴住。極樂壯嚴國,世尊無量壽。”密嚴國土就是極樂國土,它那裡的佛就叫無量壽。又“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密嚴淨土超過了一切佛國。為什麼超過?因為“無為性”,由於無為為性而成的,它不同於微塵,《金剛經》上講的,很多世界都是微塵聚合而成的世界。所謂“微塵”不只是指土,電子、原子、誇克……都是微塵,我們這個世界就是由這些微塵聚匯而成的。所以將來是要壞的,要崩潰的,大爆炸,整個銀河系都完了,這種破滅大的不得了!但是這個密嚴國不同,它是無為性,不是由微塵所成,所以這個密嚴也離不開極樂,而“依密嚴住”。密嚴住就是極樂壯嚴國,而這個佛就是無量壽。密嚴世界的清淨壯嚴不同諸佛國,這是在贊歎極樂世界。

密嚴世界和華藏世界都沒有離開極樂世界,教主沒有離開極樂教主,國土也沒有離開極樂國土。所以這樣的極樂世界“豎窮三際”,指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這是豎著來說的。“窮際”就是找不到頭的意思。橫著來說,就是“橫遍十虛”橫著是空間,在空間上遍滿十方虛空。東南西北四方,加上四個角為八方,再加上上下就是“十方”。

所以剛才我們說,這一句佛號要把“阿”字念准。東密興教大師贊歎念佛法門:從一個“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一切咒都從“阿”字出生。

當年(剛解放)我在念佛的時候,心中就出現過這個“阿”字。當時念“佛七”很好,密教打一個基礎,顯教再打了一個基礎。解放以後,前途如何,完全不知道。我那時心是很誠懇、很孤寂的。

“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從咒出生。所以現在密、顯教沒有絕對不念一點咒的。你看《阿彌陀經》經本上後邊都有往生咒,很難得有一本《阿彌陀經》不帶往生咒的。其它經中也會或有大悲咒或念准提咒……和尚整天上殿就是念大悲咒、十小咒。你說和尚是密宗是顯教?那不就是唐密漢化了嗎,也就是字音上走了的密嗎!

對於密宗,我們為什麼不提倡?確實是危險萬分的!許多人都在那冒充,這些魔就和販假藥、假酒的一樣,中國的茅台有名,可是買的不好,那就還不知道裡面會有什麼壞東西呢。因為酒販子買來空瓶子來裝上假酒,所以都是假貨。密宗也是如此,很多都是假的!只有淨土,也就是密教的顯說,才最安全!不需要叫你依止一個什麼人。這個人一旦萬惡,偽善起來是很可怕的!他能以種種的形式來欺騙他人的。所以不能隨便拜師傅,不要管他有名無名。有的人很有名,但他那個名來的很不正派。所以不要以為,能有這麼大的名聲,能多少人信仰,我拜他為師不會錯。依我看來,卻是很危險呀!有些人盡管很有名,但依李炳南(編者按:李炳南大居士為台灣淨土宗的大德,淨空法師的老師,梅光曦居士的學生。)的話講,“他是大魔頭呀!”。我看這話沒有錯!李炳南是一個學佛的老修行人,本來與人無爭,與事無處,他何必要得罪人呢?他也知道說錯了是打妄語,責任很大,障人慧命。而人家是善知識,你李炳南卻說是魔,這其中肯定起碼有八分把握,他才敢這麼說的,不然自己也要含蓄一點的。那個陳健民,是肯定又肯定的魔!死的時候情形很不好,可大家還給他宣揚,說他如何如何。有的人愚癡起來,是很聰明的人做很蠢的事,就是因為他總是感情用事。所以我們不要注重在感情上,而是要建立在理智上去看問題。只有理智才能正確呀!都是為了佛法,建立在這樣一個崇高的基礎上,所以對於這個“密”,一方面我們要贊歎,一方面還是要敲警鐘的。目前有兩個和尚到了美國,也是讓別人發現有很不妥當的行為,我們就不說是誰誰了。這些都說明修密是很難的。密宗雖殊勝,但是很難學。

抗戰期間我是跑到南方去了,跟我同船的就是葉曼(編者按:葉曼即田劉世倫居士,台灣當代著名的大居士、教授),那時候她剛當新娘子。日本投降之後,我從重慶回來,主要以弘揚密宗為主。解放之後,分配到山西,後來調整到天津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從天津回來才到了北京郵電學院。文化大革命當了牛鬼蛇神,跟著干校到了河南……(編者按:黃老於解放前任廣播電台的台長,利用廣播宣傳佛法,因此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下放河南農場改造。)這一段是我一生中最艱苦的一段經歷。不能想象!我就說,分成八份,每個人分提我的八分之一,八個人恐怕也都得死!所幸還沒有死,回來了。回來之後,再弘揚的就是淨土了,以淨土為主了。所以,我自己來看這三大宗還是平等的。從實際情況及種種的因緣來看,現在只有這淨土宗才最穩當。

總之,這一段告訴我們,拜這個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尊,極樂就是華藏密嚴,這個教主就是大日毗盧遮那,顯密一體、顯密不二。這個“阿”(A)字,出生一切陀羅尼,從一切陀羅尼出生一切諸佛。“阿彌陀佛”中也離不開這個“阿”字。現在大家把這個“阿”字念的不正確,這個就差一些了,所以我們要正確念,告訴要好好念這個“阿”字。


一心觀禮,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三拜)


剛才都是在說“不二”,這一段一上來就是“六字統攝萬法”。所謂“六字”指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只有簡簡單單的這六個字,但是這六個字“統攝萬法”呀!“萬法”就是指八萬四千法門,所言極多,其實就是指一切法。所以這六個字就統攝了一切法。

一門即是善門,你念佛是一門深入,有種種的普門示現。阿彌陀佛顯種種身來救度你,所以這一個法門就是普度、普救、普現的普門呀!這個理論就是《華嚴》所講的“一即是多”的道理。一切就是一,一和多不二。所以我在所著的《大經解》裡,特別把《華嚴經》裡的“十玄”講了。一裡頭有多,比如“虛彌山”有許多“芥子”,反過來這一個“芥子”裡又包括了“虛彌山”。大中含小,小中含大。短時間包括長時間,一秒包括一年。一年有若干秒,一秒又包括一年……延縮是同時的。所以,這些道理就把我們思想中的情見,意識見解上所建立的種種常識給破除了。大家都是“唯常識論”者,都以為這個常識就是真理。其實常識是一種錯覺。我們只是三度空間中的可憐的生物,所接觸到只是一點點的有限真理罷了!

那什麼是真理呢?在《華嚴》中的“十玄”就告訴了我們:不但事和理不抵觸,事和事之間也沒有抵觸。小和大,大的包括小的,小的就可以包括大的。我有個在校(編者按:即北京郵電學院)的留學生,在數學上有一個問題他總想不通,盡管科學也證明了,客觀上也有事例,但他還是問:“全體包括局部,這個我當然懂了,但是局部包括全部,這我就不懂了。”我說了:“你所集的項目到了無窮多的時候,其中每一個項目是一個局部,就包括了全體。”這怎麼能想象呢?局部怎麼能包括全體呢?對此,我在《淨土資糧》裡頭也談到了一個事例——全息照像。全息照像有個底版,如果你把那個底版打破了,拿出其中一塊打碎下來的渣子,對於整個底版來講它是一個局部,你再把這個渣子放到原來底版的位置上,還把這光線通過去,這時所顯現出來的還是全體,和那個全部的底片是一樣的。好比我就是那個小渣子,出來我這一小塊之後,當然比原來全部底版要小,盡管它小,但它確實包含了一切的信息,全體所含的信息在這一塊小渣子局部當中都含有了。這就是佛所說的,一就是多,小中就有大的道理。那個大底片是個大,那一個小渣是個小。大的東西都在小的東西裡頭,沒有欠缺。所以我們要破除自心中的種種錯誤情見。

佛法,中國接受的最好,其它的國家接受的只是小乘法。雖然學的是小乘,但很認真,社會大眾對他們很恭敬,地位也很高,但只是小乘法,佛不滿意呀!佛說:小乘法是焦芽敗種。好容易出了一個芽,但焦了,種子腐爛了。佛批評小乘,學小乘的人也看到了大乘成就的情況,於是哭聲振天:“雲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跟著佛這麼多年,我為什麼不知道呀!學小乘的人一直跟著佛,但如聾如盲,跟瞎子一樣,跟聾子一樣。而這個大乘法,能真正接受的是中國。日本不錯,但是我們的學生。日本打我們是妄恩負義!真是我們的學生,在各方面都從中國學去的。

對於一和多的道理,再打個比方:像北海的水,水中有一個波,這一個波為什麼這時成這個樣子?是根據剛才前頭水的波怎麼動的情況,又根據現在風的力量是個什麼情況。前頭那一個波為什麼形成那個情況呢?是由全湖的結構,水的動力,風的大小……這一切信息所共同決定的。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新的信息,這個波就又在動……所以這一個小波具足了整個北海水的全部的信息。現在。我們講的是信息論,為什麼一個底版上的渣子還能放出整個人來?就是因為這一塊渣子它含有全部的信息。當然,並不是指它有全部底版的物質,而是指它含有全部的信息。這一個波的水,它具備了全體的性質。對於這一個波,請問:你給它切下來,什麼是它的界線呢?這個波和那個波之間你切得開嗎?它是一個整體的,切不開!所以就是這樣,一裡頭就有多,其它東西也都在我這裡頭,我也在其它東西裡頭,這用鏡子就很容易看出來了。十個鏡子在這,每一個鏡子都照我這一個鏡子裡頭來,而且我也都入到其它的鏡子裡去了,所以重重無盡。再比如:倆個人對面之間就是重重無盡、沒有止境。你看見我了,你也看見我的眼珠了,這時你看我眼珠裡有誰?眼珠裡有你。你有眼珠,眼珠裡又有我。所以你看見我眼珠上的你,你的眼珠裡又有我……這麼套下去,是無窮無盡的,所以重重無盡。這個世界,所以我們不要很固執,不能只認為多裡頭有一,一裡頭不能有多,大的能裝小的,小的卻不能裝大的。

從一和多、一和普,說到《華嚴》的無礙——“全事即理”。波是什麼?波不就是事相嗎。整個事相又是什麼?這個波它整個是什麼?整個波就整個是水嗎!沒有一個什麼叫波,波就是變成水一拱的樣子。它的本體沒有別的,只是水。所以一切事相它的本體是什麼?只是理。理是本體,事是事相。一個形象,一個本體。所以這個本體和這個事相是不可分割的!全部的事都是理。因為全部事都是理,理事一體。因為一中可以包括一切嗎!

“全妄歸真”,我們是妄想,我們在念佛,我們這個念佛就是把我們整個的妄想全歸到“真如”上。所以妄想並不可怕,只要念就是了。念佛中有妄想也不怕,就如同在水上畫畫,水上畫一個圈,只有一個圈,馬上就沒有了。這個妄哪裡去了?妄想又歸到水裡頭去嗎!水代表真,你畫這個圈就是事相。只是你一時的盲動,但盲動沒有關系,它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存在,它馬上全部歸到真了。所以這就說明,一切都是“全事即理,全妄歸真”。

“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說性修不二,這就又進一層了,是承整個的性來開始修行的。有了本覺,我們開始了覺悟,有了始覺,這就從我們本覺起了一個覺悟的念頭。本覺是咱們的本性,是從性裡起了一個修行之念,所以全性起來修行,我們修什麼呢?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心,因此我們所念的所修的,正是我們的本心,你所修在哪裡?所修的就在我的本心。你所修的在性,念佛法門,你全部的修持都在你的本性。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於是心是佛,這個心來念佛,全性起修,你念的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所修全部在你的心上,不是在心之外,全修就在性,在本性。如珠子發光,珠子發光,全珠發光,珠子發光之後,珠子光先照到了誰?珠子的光還是先照到的是自己呀!首先是這個珠子自己先亮了。這個譬喻說明“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珠子亮了,照到外邊去了,遠處亮了。珠子放光的同時,這個光亮首先照亮的是珠子本身,所以這就是“全珠生光,全光照珠”,也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直捷了當,中間沒有周折,沒有浪費。自己起的亮就是照明自己,自性愈放光,自己就愈明。所以念佛的最後就是“垢滅善生”,徹底恢復本來了。

“廣學原為深入”,為什麼要學習許許多多,就是為了要深入。因此,台灣華藏佛教會、視聽圖書館來了一些比丘、比丘尼,我也給他們說要廣學。我說:“我跟你們的師父不一樣,你們師父講專修專弘,而我主張廣學普贊,一門深入。”他們把我這個“普贊”弄錯了一個字,理解成“遍贊”,“遍”字沒有這個“普”字好。我們應該是廣學、普贊。就如同挖一個坑,要想挖深,坑口就必然要挖大。心也是如此,要想深入,心必須要大一點。廣學就是為了深入,所以就要普贊平等,法門沒有一個不是好的,我們都贊歎。不是說你修其它法門就錯了,而是要普贊。但是對於每個人自己來講,最後還要一門深入,你總不能腳踩兩只船吧!腳踩兩只船那就兩門具破。所以“廣學”原就是為了深入。

“專修即是總持”,專修就是總持。一句洪名——“南無阿彌陀佛”,只有這六個字,但統攝了萬法。正如藕益大師所說:你念一句佛號,三藏十二部經典都在裡邊了,一切戒律也都在裡頭了。正當念佛時,你還想偷人美金,那就念不了佛了。所以念佛的同時就是持戒了,戒律就在其中體現了。禅宗到現在為止,公案有一千七百多條。所謂“公案”就好比是大家作為一種公共的檔案資料、案例,共同公認的案子共為一千七百條。而在這一千七百個公案中,禅定也都在裡頭了。所以一門就是普門,就是統攝萬法,專修就是總持。因此,總持陀羅尼,統攝萬法,萬法統攝了就是總持。

“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叫誰呢?是在把你自己叫醒呀!你在睡著呢,都在做夢中事,念佛就為的是一聲一聲地把你自己叫醒。“聲聲喚醒自己”這表現的就是“禅”嗎!“此身已在涵圓殿,更從何處問長安。”

涵圓殿就是長安城的皇宮。這首詩等於在說:“此身已在天安門,更從何處問北京?”到了天安門,你還問北京在哪干什麼?你已到了北京的中央了。同樣的道理,修淨土不需要再參禅了!當然,領會一些禅,對於我們破執著,不局限於有為、有漏,還是有好處的。

“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我們廣學多聞學般苦,聲聲不離本尊,念念不離本尊,聲聲喚醒自己,我一念一念,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離開我們的本尊。這裡是“密”,這就與密法也相應了!念念都在本尊上,我就會感應道交,這個心和本尊沒有分離了。本尊是誰呀?就是阿彌陀佛。

這是第十三拜中的內容。連同上面所講的第十二拜及下面的第十四拜的內容都是很重要的!是《淨修捷要》之中的精華,也是整個佛教的精華,不光是淨土宗,涉及到了各個重要的經論。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故知正遍知海,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微妙難思,絕待圓融,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四拜)


“一心觀禮,無量光壽,是我本覺”。這裡講了“三覺”:本覺、始覺、究竟覺。人人都有個本覺,眾生因為他迷惑無明,所以才成了凡夫眾生而不能覺悟。雖然本覺是和佛一樣,但是現在眾生完全為了追求聲、香、色、味等等享受,受世間種種物欲的刺激,於是沾污自身,心也就不覺了。所謂“無明”是因為妄動而產生的結果。有了無明之後,染污就越來越深,完全變成了不覺。現在眾生這個樣子,人還是好的,還有比人更愚癡、更殘酷的,互相間就是殺。那麼,怎麼能夠恢復本來呢?本覺人人都有,但是不覺,不覺之中,怎麼才能夠恢復本來呢?就要靠始覺。靠開始的一點覺悟。有了始覺你才可能“收復失地,還我山河”,才能夠徹底覺悟。始覺之後,是否就可以了呢?始覺只有合乎了本覺,這樣才能達到究竟覺也就才能真正的成佛而不再迷了。

打個不太恰當的譬喻:我們雖然有覺,就如同礦石裡有金子,只有煅煉了之後才能煉成純金,也就是究竟覺。純金煉出之後,金子就不會再變成礦石了。

    “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就是我們的本覺。怎麼算始覺呢?“起心念佛,方名本覺”我們起了心,發起了念佛的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做“始覺”。所以一般的信了佛還不足以稱為始覺。這個念佛是很重要,所以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不離念佛,不管你修什麼,都必須在起心念佛之後,才真正的始覺。從不覺開始,就是要結束你那個不覺了,進而趨向究竟覺時,就要產生始覺。產生始覺,就要靠念佛。

“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這八個字好。所謂“托”是指借托、依靠、依托。我們依托彼土極樂世界的依報和正報。依報就是國土,黃金為地、泉池交流、宮殿……種種莊嚴,這都是依報。正報就是佛菩薩大眾。我們要假托依靠彼土極樂世界,用正報佛菩薩,依報種種的莊嚴,來顯明我自己的本心。所以我們講觀想極樂世界、觀想阿彌陀佛……種種功德,這一切都是為了自我的幫助,以此來顯明我們自己的本心。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我老是念佛,就是始覺。我所念的是什麼?念的“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所念就是本覺。因此,我始覺所念的就是本覺。這樣一來始覺就沒有離開本覺,也就是“始覺和本”了。產生始覺還要做到始覺合於本覺,這樣才能“直趨覺路”,直接走上究竟覺的覺路。所以佛是三覺圓滿,本覺、始覺、究竟覺都圓滿了就是佛。咱們現在很榮幸,是在本覺出生始覺。要念佛了,這個是始覺,只要始覺不離開本覺,老念就直趨覺悟之路。念到最殊勝處,即生便可證得“無生法忍”。晉朝有一個窮人,生活很苦,當他知道這個法門之後,他就拼命念佛,並且發了大菩提心。結果佛就現身給他說法,他就現生證“無生法忍”,成就為菩薩了。成菩薩往生之後,七次到這個世界來,世間人都不知道。直到清朝的時候,在乩壇上他才把這件事說出來,並說了很多開示。

在《觀經》裡,也提到了韋提希夫人,他的兒子太壞了,要殺為國王的父親,並自己做了國王。於是韋提希夫人就去救自己的丈夫。由於兒子不許給父親東西吃,要餓死他,所以韋提希夫人就把果醬類的食物塗在身上去見丈夫,丈夫就靠吃她這些東西活命。後來兒子知道了這件事,於是就要殺母親。一個宰相看不過去了,我不干了,自古有殺父親的國王卻沒有殺母親的國王,我不給這樣的皇帝當宰相了。這樣他才沒有殺自己的母親。韋提希皇後很苦,就求佛,佛就來了給她說法,並讓她見到了極樂世界,她當時就證得了“無生法忍”。所以我們念佛,不是只有在臨終時才能往生的。當然絕大多數是在臨終時才能顯現。但極特殊的情況也有,可以證到“事一心”,也就把見思惑斷了。證到“理一心”就破無明了。破無明有四十幾個層次,《華嚴》是十位、十行、十向,每一個都是“十”,三十個位次稱為“三賢”。從初位起就開始破無明,其中有三十個位次,到初地又十個位次,然後是等賢、妙覺,再有一分無明破盡才最終成佛。所以破無明不是一下子的事,破無明的人各個情況都不一樣,其中有四十多種不同的情況,一層一層的,就好像我們擦一件銅器上的銅銹,當露出一點本來的銅光時,你就高興了,認為馬上就擦出來了,但是這擦的過程還很漫長,還有四十二個位次。所以,要想成就究竟覺,全部無明破盡才可以“始本不離,直趨覺路”。

“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暫爾,用這麼很短的時間,你的始覺和本覺就分家了,“相違”就是分家了、彼此相背。沒有去合本覺,就會馬上墮落在無明裡頭。無明就是不覺,就是迷。所以我們要想成就,就必須要破四十二品無明。在修行過程之中,要行和解並重。解而不行,增長邪見。如果只是研究,看了很多書,懂了很多東西,到處給人講,而並沒有按佛所說的去做,這就叫做“解而不行”。這樣你所進步、你所增長的也只是一些邪見,而並不是正見。“行而不解”也不可以!有些人就只知道念,什麼也不懂,這個什麼都不懂很危險哪!很多人念佛,都錯以為多念一句佛,死後可多一個元寶。他的願就是死後多得元寶,這樣發願的人再怎麼念也不能往生!將來就是滿他的願,也只是死後元寶多一些罷了。佛不勉強任何人,發這種心願的人應當放棄這些念頭。

我曾在居士林碰見過一個人,他說:我的心願就是通過念佛,使自己到死的時候,能得到些好處。我的大師妹也是如此,她就願死的時候好一點,因為她看見我母親和岳母死的都很平安,而她自己的婆母、公公死的卻很痛苦,於是她只求通過念佛使自己死得安祥些。她說“往生我哪有希望呀,沒有希望的。”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所以“行而不解”只能增長無明。我們要破無明,如果不能理解,而只是盲目地去修,那你增長的也只是無明罷了。行解相資是很重要的!《淨修捷要》就有這個好處,能使我們很快地深入了解佛教的綱領,有了綱領就好辦了!然後以此為核心,再進一步隨緣行解相資,相互促進。

“故知正遍知海,隨入眾生心想。”《觀經》上有這句話:“諸佛如來,是法性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又說:“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所以我們知道“正遍知”是佛的十號之一。“遍”是無所不知;“知”是正知。這正遍知如海,進入到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之中。不但是佛,觀世音菩薩都如此。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一步一步打破“能所”,最後都是要滅,“滅”也要滅掉,“生滅滅已”,連這個“滅”也要滅,就是“寂滅現前”。“寂滅現前”不是“斷滅”。在“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之後,得兩種殊勝:

一、“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可以去救度眾生;

二、“下供同一切眾生同一悲仰”,和一切眾生同一個心,求佛加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觀世音菩薩發心就是發這個心,證的果也是如此。所以,眾生求救於觀世音菩薩,就馬上可以得到解決。觀世音菩薩馬上就知道了,因為菩薩同一於你的悲仰。同時又同一慈力,有如來的慈力,慈力就會到你的身上。所以,尋聲救苦而得到救度的人多到不可說,現在還是多得很!

“雖入眾生心想,寂光真淨,不涉一切情計,”這個正遍知海雖然入眾生心想,可是大家要知道,“寂光”即指常寂光土,真實的淨土,它不牽涉到一點點咱們的情和計。眾生都是在情想中,種種的考慮、計算、分別……正如《楞嚴經》所說:人類的“情想”居中。“情”要再多就是畜牲、鬼;“想”要多就是天界。“純情則墮”情重就要墮落往下走。“純想即非”,這個“想”是離情的,與情是對立面的,“想”不能當“理想”來理解。“純想即非”,就是不牽涉這些情。因為一切追求、欲望、名利、眷屬兒女……種種的感情,都在這“情”字裡頭。因為你這個“情”就有私啊,有所私就不可能是大公,也就沒有那種普遍的心,只是有緣慈。佛是無緣慈,同體悲。所謂“有緣慈”就是說,你跟我有緣,所以我就對你好,願意幫助你。那麼這個善心不算十分偉大,雖然還是好事,但畢竟是“有緣慈”。佛是無緣慈,他不是靠因緣而去發慈悲的。佛視眾生同等,誰都要救度,是同體悲。任何一個眾生都與我同體,他的病就是我的病。所以佛菩薩偉大就偉大在他“不涉一切情計”。這個“計”比“情”還要重。就是說眾生總是要考慮:我修的怎樣?好不好?今天修的殊勝不殊勝?……總在那計算、計較、有所求、有所等待,這樣做就限於“有為”了。真是到了寂光真實淨土,法身的境界時,是不牽涉一切情計。佛雖然是入到眾生心想中,可是佛並沒有牽涉情計,並不像我們凡夫那樣分別、計較、情執……佛入到的是正遍知海裡,因此是真實的清淨。我們如果要成就正遍知海,就應該同樣的也不涉一切情計,所以我們要老念佛才是。在念的時候,一切不考慮,就是這一句佛號,一句跟一句的念。我常說,咱們這麼念的時候,一切都不換,不是為了見佛見光才去念的。我一句跟一句,清清淨淨的念佛並不在換作交易。堅持清淨念佛而“不涉一切情計”。

“微妙難思”清淨念佛的結果是非常微妙的。這個“妙”是指到了更加深入、更加細致的地步。微小到要借助顯微鏡才能看見其中的很多事情,而並不是你能輕易發覺的。所以這樣的“始覺和本”、“托彼依正”、“顯我自心”……這一切都是微妙難思的法,不是我們能用頭腦去思考想象所能想得通的。

所以我們現在先要求能夠達到理解的水平,做不到的先仰信也行。先信仰什麼呢?先信佛在佛經中的每句話都是正確的。雖然現在有的話大家接受了,有的話還不能馬上接受,但是大家放心,不能接受不要緊,我們只要老實念佛,念念中會一天比一天明白的。通過念佛你自然自然就能理解了。不要請別人講,你老反復的看來看去,念來念去,你就能通。這是佛恩加被,也是佛法的殊勝所在。

“絕待圓融”,就是沒有對待,一有對待就是二,就有矛盾了,就如同我們世間一樣了。佛法是離開對待的,不是對待的法,沒有對待法。你還比較什麼?一切本來是絕待的,是圓融的,彼此沒有妨礙的。對於“圓融”與“不圓融”,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把“水”往什麼樣的容器中倒進去,它都洽當、合適,同樣的水,電冰箱裡凍成一塊冰,這塊冰擱在什麼容器裡頭都不合適,有的擱不進去,有的擱進去也不洽好。這個水它就圓融,冰它就不圓融。那麼,這冰和水的差別在哪呢?只不過溫度不同罷了。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臨命終時,聖眾現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五拜)


“一心觀禮,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這個名號是萬德所莊嚴的,所以稱為“萬德洪名”。這個名號不僅具有了萬德,而且可以名召萬德。你叫誰的名子,叫誰誰就來。同樣的道理,這個名號是萬德成就的,包括了萬德,你叫這個名子,你就把萬德都叫來了。所以,通過念佛可以“全攝佛的功德成自己的功德”。這是藕益大師的話,這話好呀!你念佛的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全給我們了。通過念佛就全攝了佛的功德而成為我們的自功德了。說的再白一些,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全部功德全變成為我們自己的功德了。所以,念這一句佛號就有這麼大的功效呀!“能滅眾罪”,各種罪都可以消滅。“果能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修持的重要關鍵。

《無量壽經》講到“三輩往生”,不管你上輩、中輩、下輩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個條件,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就是一貫如此,一如即往。“專念”就是專一的念,不是又念佛號又念其它咒。或者雖然念的是佛號,可是心裡總胡思亂想,這都屬於不夠專一。真正的專念是指你果然能夠一向專念,一心不亂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達到“一心”了。這就比《阿彌陀經》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為《阿彌陀經》是打一個突擊,克期取證,規定一個時期內,專心的修,修到如果能達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這樣最後一定能往生。而這裡講的要比《阿彌陀經》講的要放寬了一點,只要求“一心不亂,專持名號”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夠做得到的當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實報莊嚴土”。而咱們一般往生的人都是到“凡聖同居土”,所以並不需要你非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不可。你只要一心不亂,不是想這想那,不是亂七八糟的想就行。念佛只要一心不亂、清情淨淨、一心一意的念就能往生。所以玄獎大師翻譯的經中用的是“系念名號”這幾個字,心就專念這個名號就可以。所以《無量壽經》中也是“一向專念”,一慣的念就是專念。也就是說,不管你自己能否達到“一心不亂”,你都可以往生。因為我們只要求能生到“凡聖同居土”就已經是很了不起了,這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如果你能夠念到“事一心”、“理一心”那更好了!所以,對於往生有很多人誤解了,以為念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這是理解不深。夏老師說過:

“念不到一心不亂,一樣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專念就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不光是到臨終時佛才來接引的!果然能一向專念,自然能垢障清除,心中的污垢、障礙都可以消除。

“不但道心純熟”為什麼要一向專念?就是因為要消除一切障礙。在往生之前,我們在人生路上到處都有路障,給你安排了很多路障。多多念佛就是消除障礙,不但是消除障礙,而且使你“道心純熟”,只要多多念佛,向道之心才能純熟。我們修持就是經歷兩件事情,說兩件事情其實等於是一件事情,就是要“生處熟,熟處生”。一個是生的地方,一個是熟的地方。我們熟的是什麼?就是“貪瞋癡”處處自私自利、處處為我打算……這些都熟極了!總是打妄想,從來沒有說我要整頓安排一點時間打妄想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就在處處打妄想。貪心、瞋心、癡心壓都壓不住。所以在這些方面都熟極了!而向道的心:我要來念佛,來做功德,來助人,來利他……這些心卻是生陌的。沒有種種貪欲心那麼熟。

一個是生的,一個是熟的,修行就是要轉變,把這個生處變成熟處、把熟處變成生處。要把我們這個道心、菩提心、慈悲心、念佛心、持戒心……都變成很熟。而世間的種種功名、權利、妻子、兒女……這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東西,我們反要變成生處。這是一個轉換。所以說,你要心仰極樂世界去修道,厭離這個娑婆世界。對於娑婆世界這一些東西要變成不是我所喜歡的才成。這也就是熟處變生。

“且可福慧增長”念佛可以使你的道心純熟,生的地方變熟了,而且可以使你的福和慧都增長了。這個“福”還不僅僅指世間的種種享受,出世間也需要有福啊!出世間的福很重要。比如要想親近善知識,你有這個機緣才可以。有的時候你沒有這個福報,有個很好的道場,但你就是參加不了,參加了之後你生病,別人都很好唯有你牙痛,有許多的障礙說明你的福不夠呀!

比如王上師在世的時候,他對門有一個郝居士,這個人好極了。他每每介紹人來見王上師,可怎麼也不成,事前說定可以來,可到時候就是來不了。後來郝居士總結了經驗,凡是他要介紹一個人來見王上師,他先替這個人念多少多少遍的“金剛百字明”,先替這個人消除障礙。這麼做了之後,果然成功了。到時候這個被介紹的可以來了。

所以,這個“障”字很歷害,有的說是我怕受罪,增長“障”也是不得了的。你不修持還很好,一修持到處是干擾,阻止你修持。例如你剛剛要多念一會佛號,單位馬上給你下達一項任務,叫你趕個什麼東西,你念佛就只好落空了,這就是障礙。你要是很好用功,就要有福報!有出世間福,你就會需要書的時候就能得到;請佛像時候就能請到……大家都能遇見善知識、善友、菩提眷屬,這都是福報。不然,你一個人念佛,全家人都反對,你這就是有障礙沒福。這種情形很多,丈夫生氣把佛像扔出來,丟到好遠去……所以,能有菩提眷屬是很可貴的事情,是有福的結果。

出世間福也要,慧就更需要了。念佛關鍵是慧,你要恢復你的法身,解脫你的煩惱,都是要靠這個般苦。你老念佛,這福慧自然可以增長。更重要的是臨命終時。所以“一向專念,信願持名”,在前頭這“信”和“願”都提過了,實際就暗攝在念佛裡頭了。知道一向專念的人,他就是從信願出發的嗎!那麼這樣到臨命終的時候,能夠往生,這可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在念佛的時候),這時你的身體的“四大”(地、火、水、風)分離,非常痛苦,心力極微弱。而這時你要是能念佛的話,這可不是你平常鍛煉的結果!所以很多人以為我要鍛煉到這一步才成,這個如果是這樣那就不是易行道了!信和願才是你能達到佛來接引的條件。佛來接引,也就是我常說的一個比方:你上這個大學是500分考取,我上那個學校200分考取,這個可以,如果零分不可能,極樂世界這個學校就是200分能考取,考取之後沒有降級,沒有留班,各個是愛因斯坦水平的畢業生,所以最終都要成佛的。就是這麼一個特殊的學校。盡管如此,可你這200分還得要的嗎!所以你要達到佛這個願力,要接引你,你果然要信哪!願哪!你願意往生,你在願裡頭,而且你還肯念佛,並且一向是如此。

“臨命終時,聖眾現前”一向如此,所以在臨終的時候,佛就和許多大菩薩,許多聖眾以及與你有緣的往生者都來接引你,這是很多人都證明了的!有很多人在往生的時候看見自己家裡頭過去已經往生了的人,跟著佛一塊來接了,大家來到將要臨終的人面前。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阿彌陀經》有兩種譯本,一種是鸠摩羅什譯的;一種是玄奘大師譯的。這兩句話是在玄奘法師的譯本裡頭有的。

對於已有的《阿彌陀經》,玄奘老法師為什麼要再翻譯一遍?這都是有原因的!這樣的大德時間都是很寶貴的。鸠摩羅什法師的翻譯本,大家都願意念,都願意念這個秦譯本。而玄奘大師,大家都知道他翻譯准確、翻譯的好,可是沒誰肯念,因為念起來繞口。但是他還是要翻譯,重要的是這裡有“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力來庇護你、加持你,才使你心不亂。這個“令”字的分量很重,叫臨終人的心不亂,使得他不亂。還有的經上說,佛在這時候是入了特殊的“三昧”,而且讓亡者也進入到另一種“三昧”中。亡者此時與佛的加持入在“三昧”之中,因此他就能念佛號了!所以,這個是靠什麼?靠的是他力,也就是佛力!往生法門、淨土法門是“他力門”,如果你不相信他力,只相信自力,這是不夠的。他力就是彌陀的願力,所以彌陀稱為“大願之王、佛中之王”。他的願力特別殊勝。你一定要信願持名,願意往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些條件符合了,在你最後的時候,佛和聖眾就現在你眼前。這是佛的力量。這裡說的簡單一點,別的經上說的,在《大經解》上都有。

“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見佛,阿彌陀佛。”佛的這種“三昧”的力量,使你也入“三昧”,這時候自然正念分明,跟著念,隨著佛往生了。這是接引往生,所以阿彌陀佛稱為“接引佛”。我們修行都需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得的果實就是蒙佛接引,蒙佛接引而得往生,靠的是佛力。你看接引佛,一手捧著蓮花,一個手是垂直的。而這個蓮花就是亡者所要坐的蓮花,給你送來了。這個手是接引的表示,表示接引。佛的力量加被使你能去。

“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花開得見,阿彌陀佛。”所以一到極樂世界就不是父母所生的這個肉身了,而是在蓮花之中自然“化生”,自然變化出來的,不是我們血肉的身,稱為“蓮花化生”。往生之後,大家都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前面談了很多很多道理,這裡就說到具體的地方了。這一切都不二。大家確實是都見到了極樂世界、見到了阿彌陀佛。我們這個開始念佛就是開始的覺悟,這個覺悟與本覺相合,就直趨究竟覺。那麼,具體修行起來,就需要你一向專念,在臨命時才能得到接引往生。所以一個教一方面肯定要跟你說明其中的道理所在。致理純念,這是符合真理的。你能夠接受,真正認識到這個法是最高的、最奧妙的、最清楚的、最正確的。光認識了還不夠,你還要能夠做得到才是。你怎麼做?這“三十二拜”講得很全,而且都是你在現實生活中都能做得到的。你一向專念,下定決心,從現在起,把佛像給請來,開始供上像,然後就從一個很小的定課開始,天天念。就連小孩都在念,就拿我認識的一人來說,他在中學時代就開始念佛了,現在已經上大學了,他一天就念到八萬聲,念下來也就轉換了,很順。不僅自己要念,全家人都要念就好了。所以,大家要建立一個佛化的家庭,菩提眷屬,大家一致。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普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六拜)


這裡講到極樂世界的自然境界了:“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這個“風”是德風,很清淨、很溫和、很舒適的風。“華雨”,它沒有下雨,它只是風吹,吹到天上落花。這花很多,花瓣一瓣一瓣下來,跟下雨一樣。花落到地下,隨著顏色不同,紅的跟紅的花瓣放在一塊,黃的和黃的花瓣放在一塊……自然在地上就出現了圖案,跟很美麗的地毯一樣。腳踩下去沒深四指,因為它是軟的,一踩到那個地方,那個花瓣下陷有四指深,一起來又是平的。這個“德”稱為“華雨”,花像下雨一樣,它是一天幾次,滿地都是花瓣,並不是雜亂無章,東一堆西一堆的,而是由各種顏色所組成的美麗的圖案。

“妙香天樂,泉池林樹”空間都是微妙的香,因為極樂世界一切東西都是各種寶所裝飾成的,各種最上的香所成就的,因此一切的萬物都在放香。這個香有種種好的功德,能增益種種善根。這個香也普熏一切世界。極樂世界的香,有時候有人在修法中聞到特殊的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極樂世界的香,你心裡清淨聞到了;一種是空行母來了,天人來了,你這裡也會香,這是華香。

“天樂”,極樂世界到處都是,風吹時,樹上有鈴铛都會響,自然而然奏樂;樹上都有寶網,房子犄角處都有種種種的鈴,自然就是在奏樂,所以到處是妙樂,天中演奏許多音樂。“泉池”,泉水流動的池子到處都是,上面還有蓮花,各種的,白色白光,黃色黃光……正如《無量壽經》所說:“隨風散馥,沿水流分”。隨著風都散布香氣,沿著河流水,流的也是香,都是在放香。在敦煌有一張壁畫,畫的就是極樂世界的游泳池,多少多少頭上有圓光的菩薩在河裡游泳,岸上坐著很多看游泳的,都是穿菩薩衣,頭上有圓光的……這裡也是一樣,可以游泳、可以歌舞,樣樣都有,但是清淨快樂。

這個“泉池”不可思議!大家都在一個池子裡頭,可以隨各個人的意願,有人喜歡這水只是到腳面,淺一點,對於你就是到腳面;有的人希望深一些,有人希望淋浴,水就從上往下灌……各種各樣,都是一個池子,但能滿一切眾生的心願。所以這就微妙不可思議了。這是什麼水能如此的聰明啊?因為處處都是阿彌陀佛的心呀!不然他怎麼能知道所有的人都在想什麼呢,而且馬上就適應你,處處是如此。水演說種種的法,顯的、密的;有的在灌頂受位,有的聽種種聲音,這些聲音是你想聽到什麼就聽到什麼,你不想聽就聽不到。不是變成噪音,像我現在所生活的環境那樣,隔壁一戶人家經常放大喇叭,住著一個姓吳的鄰居就跟他說:“你放這噪聲干擾我!”他說“我放的是音樂。”姓吳的鄰居說“不管是音樂不是音樂,我不想聽的時候你讓我聽到就是噪聲!”所以,人家不想聽你放的這麼大,即使是音樂也不行。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你想聽就聽到,你想聲音大就聲音大,你不想聽,就沒有了。更重要的一點,你所聽到後馬上就相應,所以你在那游泳、洗澡……其實都是在進步。極樂世界的“七寶樹”,並不是我們在故宮裡看的這樣,用金子什麼的合成一個樹,這樣的樹送給我我都不要。這個“七寶樹”美的沒法說了,只能拿珊瑚、瑪瑙來形容它的光明、清淨,顏色好看。並不像世間用什麼什麼寶所裝點的,也不是真的很機械地用各種寶來湊成一個盆景。盆景是呆板的,只是有錢人、俗人的一種愚蠢的享樂。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也不是真的用金子鋪的,金子又冷又硬的,真鋪起地來也不舒服。這個黃金為地,它是柔軟的,那個花也是踩上去沒有花的感覺。黃金為地,其觸柔軟而光色,並不是世間的金子,它不受一切的腐蝕。如果是鐵就要生銹,鐵生了銹受到腐蝕後,看起來很難看。但金子從來不生銹,永遠光色,而且一般都是金色光明。用黃金來形容極樂世界的地,就是告訴你,讓你懂得並不是真的又冷又硬的黃金在那構成一個地面。總之,都是非常微妙。“寶網”房子上都有七寶。種種寶、種種玲、種種樂器組成的房子,才能蓋在上面。種種的摩尼寶,都在發光。它發光,它散香,它出音樂……這一切都是如此。“靈禽”就是指鹦鹉、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等。這個色、光、聲、香都有。種種的顏色中又出現種種光;種種光中又出種種的顏色,互相交換。

這些色、光、聲、香“遍滿佛土”,到處都是一樣的。

“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極樂世界是成就這樣的功德莊嚴。這樣的功德莊嚴作什麼呢?“增益有情,殊勝善根”,落實在這一句上。這一切一切都是為了來增益。“增”是增長;“益”是饒益。讓有情眾生,殊勝的善根得到增長。

“大願大力”,這是大願之王,而且形成了力量,成了願力,所以是大力,能夠成就如此不可思議的莊嚴。

“阿彌陀佛”,當我們念到這個地方時,就要隨文入觀,觀想到極樂世界的情景:色、光、聲、香、種種光、種種花……一切一切的殊勝。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寶樹行間,蓮華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住正定聚,永不退轉,容色微妙,超世稀有,鹹同一類,無差別相,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諸上善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七拜)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剛才說了“黃金為地”是一個譬喻,在世間只能用黃金來作譬喻,才能使我們可以稍微知道極樂世界的地是如何的光、如何的明、如何的干淨、如何的整齊……

“寶樹行間”,七寶樹,都很整齊,不是雜亂無章的,一行一行都排的很整齊。這個樹都是“七寶”為樹,這個“七寶”也是形容詞,不是世間上所謂的,很機械的那些寶。所長的葉子,所結的果子……都是超乎世間的。

“寶樹行間,蓮花池內,寶樓閣中,發菩提心念佛往生,”,寶樹一行行,或是行走其間,或是在蓮花池內,或是在寶樓閣中……這裡是講了四個地方。在地上徑行著念佛的、蓮花上坐著打座的、在寶樹行間徑行的……都是發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

這些人都在那裡“位正定聚”。這個“定聚”是一個名詞。有三種:一種是正定聚,一種是邪定聚,一種是不定聚。這個“聚”字就是聚合、類聚的意思。所謂的“正定”是指一定可以證,一定可以悟的,這是屬於“正定聚”,是一定可以成就菩提的。“邪定聚”與之相反,就是必定不證悟的人,又稱為“闡提”。這種人不但不信佛法,而且還毀謗。在目前他沒有成就的可能,所以稱為“邪定聚”。“不定聚”是介乎於兩者之間,住“正定聚”還沒有成功,但決定會成功的,這是“不定聚”。只要大家當下真正發了菩提心,發願往生,那不僅僅到了極樂世界才住“正定聚”,在這個世界已經是“住定聚”了。求生淨土,發大心發大願,殊勝不可思議,已經在“正定聚”裡頭了。《阿彌陀經》言:若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皆都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且不退轉,那就決定成功。這個“永不退轉”不可意議。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每一個都是永遠不退轉,所以這就是往生的特殊含義。

前頭已經說了佛的壽命無量,往生的一切人壽命無量,到了極樂世界沒有什麼再死了,這裡又強調一條“永不退轉”。“不退轉”有三個不退:一是位不退,地位不退了;二是行不退,你的修行不退;三是念不退,起心動念,每一念每一念都不退了。

“位不退”,到了極樂世界就位不退,再不變成凡夫了。極樂世界的人不會再變成凡夫了。再來人,不是凡夫,稱為活佛。“呼圖克圖”乘願再來,原來的活佛不是假冒的,真的還是很可貴的。你要是到了極樂世界後“倒駕慈航”再來這個娑婆世界,那也相當於“呼圖克圖”了。不會再退為凡夫了。地位不退了。

“行不退”,都是發大乘心,一律都要成佛的,所以你不會再退為阿羅漢道。只願求“阿羅漢”的人沒有這個因,也沒有這個緣。要以成佛為因、成佛為緣才能行不退,你所行不會再退到二乘。而只想修證“阿羅漢”為止,只求自我自覺就算了,這樣的眾生難度。諾那祖師在母親肚子裡頭就哭,人家問他,活佛活佛,你在母親肚子裡哭什麼?“我哭眾生難度!”。確實是難度,有的人就退了,這麼難度就不度了嗎?捨利弗就曾起過退轉之心。

當年有人管他討要眼睛,他就拿眼睛布施給他,布施完之後,那人拿到了眼睛說:“看,你性子太急,你也不等我說完,我要的是左眼,你挖給我右眼有什麼用。”捨利本想:我有兩只眼睛,犧牲一個,我還可以活命,我還可以看東西,沒想到他說錯了,既然想救人救到底,干脆把另一個眼睛也挖了給他吧。於是又把另一個眼睛挖了給他。那人拿來用鼻子一聞說:“你這眼睛是臭的,不能入藥。”往地上一扔一踩,把這眼睛踩掉了。捨利弗自感救眾生太難了!布施不下去了,於是就產生了退心。退心之後,就是“聲聞乘”了,再發大乘心就發不起來了,直到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才又發起了大乘心。修行到了能挖出兩只眼睛來布施的水平,已經是了不起了,可還是退轉了。這說明要想不退轉太難了!

“念不退”,這個水平更高,念念流入佛的智慧之海,念念和佛的智慧相契,起心動念無有不合乎般苦的時候。

所以,到了極樂世界這樣的境界,都是不退轉,長壽無量,焉得不成佛!老是前進,壽命無量,總有一天你會成功的嗎!到那時一切功德都圓滿了!

往生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容色微妙”。“容”是容顏,“色”是色相。又微妙,又極其莊嚴,是“超世稀有”的,超過世間的,極其稀有。

“鹹同一類,無差別相,”大伙都是一致的,不像咱們這個世間,這個人的皮膚,那個人的皮膚,彼此都不相同,有這個種族那個種族,互相歧視,互相殘殺,互相斗爭,互相壓搾。而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差別相,都平等一樣。

“悉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剛才說過,蓮花中化生,清虛之身。身體雖然是有,只是一個形色,並不是有血有肉,不像我們這樣。所以他吃飯是以意為食。由於是“凡聖同居”,所以還有吃飯的習慣。到吃飯時都給你擺到這,一看就夠了,所以極樂世界的人沒有大小便。想吃什麼東西都來了,吃完之後,也不要洗盤子洗碗,也不用別人管,自然就沒了。“凡聖同居土”的人還有這習氣,到那還想吃一吃,這習氣很歷害,習氣只有到佛才能把習氣去得淨。所以有些大德還有些毛病、習氣。這一點我們要看到他的主流。有的屬於習氣,連阿羅漢都有習氣。

佛經中曾有一個故事:一個阿羅漢被一個恆河的女神跑到釋迦牟尼佛那告狀說:“你這個弟子老罵我,他走過恆河時管我叫恆河小丫頭”,恆河女神說:“他輕慢我”。佛說“這樣讓他給你道歉。”於是見到這個阿羅漢後佛說:“人家不願意你老這麼稱呼,你應當賠禮。”於是這個阿羅漢就過去給恆河神女賠禮,他說:“恆河小丫頭我對不起你,”釋迦牟尼佛說“你看見沒有,他給你道歉,還向你叫恆河小丫頭,他並不是看不起你,這是他的習氣”。這個阿羅漢就是如此,形成習慣了。所以這個習氣一旦形成很難改正。

這個“清虛之身”,沒有帶煩惱習氣,是“無極之體”,他雖有這個形象,但沒有實體存在。這裡借用了道教的話講是“清虛”、“無極”。是變化而生,不同於從父母所生的血肉之體,所以非常清淨。“清虛”就是沒有實體性的東西。“無極”就是沒有固定的結構、固定的條件……等都沒有。

這些往生了的“諸上善人”,我們這一禮禮的是誰?到了這才把對象指出來,我所禮拜的是“諸上善人”。他們在什麼地方?這些“諸上善人”就在極樂世界的“寶樹行間,黃金地上,蓮花池內,寶樓閣中”。他們都是發了菩提心,念佛得往生的人,住於正定之聚,不會退轉了。容色也微妙,沒有差別。都有清虛的身、無極的體。這一切“諸上善人”我才頂禮,這一拜就拜這些人。

再重復一句,這些人是怎麼到極樂世界哪?對此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這些人“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得到的結果。前頭不是有了發菩提心了嗎,這再著重一句,都是由於“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才頂禮,頂禮他們的功德,表示自己應當向他們學習。

下面講以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中多有“阿鞞跋致”者,因此接下來我們就要頂禮“阿鞞跋致”了。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聞妙法音,獲無生忍,受用種種大乘法樂,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一生補處,諸大菩薩,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八拜)


“一心觀禮,在極樂世界,菩提樹下,寶欄楯邊”。極樂世界最高的樹叫菩提樹,高大極了,功德也大極了。這個樹你見色聞聲,看見了樹,看見樹的影子,聽見它的聲音,你就觀想這個樹都得不可思議功德,可以得三種忍,甚至到“無生忍”(即“無生法忍”),所以這個樹極端殊勝。所以密宗很講究觀想、目的在於歸依淨。觀想很多壇城,在菩提樹下,在寶欄楯的邊上,聞到了妙法,證到了“無生法忍”,也就是證得到地上菩薩的水平。真正證到“無生法忍”是八地的菩薩。再上就是九地、十地。十一地是等覺菩薩,十二地就是佛了,也就是妙覺,佛再高是十三地。所以到了八地就很高很高了,離佛就差一點點了,快並肩了。徹證“無生法忍”的是八地菩薩,但初地菩薩也可以證。所以初地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所證的深度不一樣,但都可以開始證,到八地真正證了“無生法忍”,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見佛聞佛說法,聞到法音,聞到法音自己就開悟了,證“無生法忍”。“證無生法忍”不是普通的事,你馬上是地上菩薩了,那還得了!所以這是非常的“頓法”。

“受用種種大乘法樂”,地上菩薩的法樂,是我們是無法想到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隨意所須、應念現前。”到了地上菩薩的地步,就又有福又有慧,而到了佛的境界那就更是功德智慧都圓滿,福也圓滿,慧也圓滿了。

“一生補處”,那就不是八地菩薩,等釋迦牟尼佛的法都完了之後,下面一個新的劫,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的時候,彌勒菩薩來世間成佛。現在已經在兜率等著呢。將來是捨兜率而降王宮,然後出家、得道、成佛、轉法輪,最後般涅槃。這些“一生補處”的菩薩,他的福慧威德、神通自在……這一切“隨意所須,應念現前”。心想到哪裡,一動就能現前。“一生補處”如彌勒菩薩一樣。這樣的大菩薩,雖然還是菩薩,但因為是“一生補處”菩薩,將來就是補佛位了。等於說你已經當選總統還沒有就職,選舉的結果是你已經當選,但還要到一定時候才能接任,總統才把職位交給你,實際下一任總統不是別人,就決定是你了。所以下一屆的佛就是彌勒,但他還沒有就職,還要等一等,這是“一生補處”的意思。

怎麼成就“一生補處”呢?“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十地菩薩都不離念佛,這一生補處菩薩也由於念阿彌陀佛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能把念佛看得很淺,這種觀念我們必須要把它端正過來。不但是一切眾生,連一生補處菩薩都是由於念阿彌陀佛才成就的。底下我們都要講的,文殊普賢都在發願,要往生淨生。文殊是大智慧七佛之師,他也發願念佛往生,還有誰的智慧能超越文殊?所以都在求生淨土,而且是最下下根的人也可以去,即使是最嚴重的病人犯了絕症,病入膏肓都可以治。最高的文殊普賢都不屈才,也要去。什麼能夠這麼廣泛,一切都不屈才,一切都可以救?當老師的最怕學生水平不齊,由於水平不齊,老師講的高了,低的聽不懂,講低了,高的不愛聽……老師不怕別的,就怕學生水平不齊。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水平不齊到了極點了,但是都能救度。這就不可思議了!所以我常說,這個淨修功課從幼兒園到研究院同是一個課本。只有佛法可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真的念下去就成功了,這一段就是講禮拜一生補處的菩薩。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道場、樓觀、講堂、精捨,諸往生者,方便同居,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菩薩聖眾,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十九拜)


這是在禮拜什麼呢?禮拜“方便、同居”兩土的聖眾。剛才都是在講“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主要是“實報莊嚴土”。這一段就要禮拜“方便有余土”和“凡聖同居土”的那些已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聖眾。我們都要觀想、禮拜,敬佩他們成就在我們之前。我們現在與這些同修先結緣。

在這一世已經斷了見思惑,或者到了極樂世界之後斷了見思惑,你往生後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它在“凡聖同居土”之上,又在“實報莊嚴土”之下。“實報莊嚴土”是菩薩。菩薩要破塵沙惑,還要再破無明,菩薩在“實報莊嚴土”也部分的證入到“常寂光土”,這是最高的,真正的佛在“常寂光土”。

極樂世界的四土,界限劃分得並不分明,這一點非常特殊。“方便有余土”是斷見惑思惑;“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叫作凡聖同居淨土)。現在我們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就是凡聖同居土。咱們不都是凡夫嗎?可是咱們這個世界也有聖人呀,比如文殊菩薩就在五台山。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有人親見過文殊,是一個福建的出家人。這是兩個人說的事不會有錯,一個通願法師,通願法師在比丘尼當中,國內是第一位的,很有道德,她那時在五台,再一位是圓徹法師,是福建人。據他們講那個福建和尚到五台的時候,很恭敬地三步一拜進了山。像他這樣修行的人現在很少了。三步一拜,要拜到五個台,他走了一半的路程,來到一個地方,一個小門上寫著“金剛洞”,他看了看這個名子,走進門一看,裡面很大,是個道場,有大殿還有藏經樓等等,還有很多很多出家人。兩種服裝,一種是和尚服裝,一種是喇嘛服裝。五台山是兩種,有和尚有喇嘛。他就走進大殿,這時很怪的事發生了:這個大殿有一個台子,沒供佛像,因為沒有佛像,他就沒有頂禮,是空台子。但他圍著這個空台子轉了三個圈,這也是一種禮節,只不過沒有頂禮那麼恭敬就是了。他很奇怪,這裡怎麼沒有佛像?他預備走出來時,又到別處看看,當剛走到門口要出去時,後面出現一個小沙彌喊他:“某某法師”。叫我?他回頭一愣,這裡怎麼有人會知道我的名子呢?我剛來呀。小沙彌對他說:“我師父叫你。”於是他就跟著小沙彌走了進去。看見一個老頭,他很恭敬地給他頂禮。頂了禮之後,老和尚就說:“遠來不容易呀!”並把一個座位給他。他就跟老和尚說:“這個地方很好,我能在這掛單嗎?”老和尚說“你的因緣還是得回去,我這不能留你”。他說:“老法師,你這裡大殿上為什麼沒有佛像?”我這裡用不著。”(這是禅宗的話。用禅宗的話講就是“外求有相佛,與吾不相思”。但是現在我們還最好把佛像拿去好好去供。雖然懂得禅宗的道理還是照樣供,這樣才最高,連禅宗也不著。如果我們聽了禅宗的這樣的話後就不供佛了,那還是執偏於另一邊了。)

後來,和尚不留他掛單,他就請老師開示。老法師就寫了四句話給他,他記住了。出門後繼續走,他沒有絲毫感覺任何特別,也沒拜老和尚。後來天黑了,下山太危險了,正好有一個西藏人在那住,不是出家人,於是就留他說:“你不能走了,你走了很危險,就在我這過夜吧。”他就留下來了。西藏人招待他吃晚飯、聊天。這個福建和尚就問:“你們全五台山有多少和尚?”他說:“五台山怎麼算也不到幾百人哪!有人想供千僧齋,我們把所有人都找來也湊不夠。”和尚說“不對!不對!我知道一個地方就有七、八百人,還有其它地方都有人,怎麼能湊不夠一千人呢?”“我在五台山,我怎麼不知道這事,從來就不夠那麼多人的!”。兩人還爭論起來了。和尚說:“我親眼見到的!”“你在什麼地方?”於是和尚就說在什麼什麼地方,叫什麼什麼名子。那個西藏人說“沒有這個地方,我查書給你看。”拿出五台山導游的老的地圖,各個方面看都沒有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名稱,沒有“金剛洞”。有幾百和尚在哪?都沒有呀!怎麼回事?於是和尚耐悶了。那個西藏人忽然說了一句:“你恐怕是遇到文殊菩薩了吧!”

本來他是預備在這吃飯的,這時候他卻一下子眼淚也下來了,飯也不吃了,坐不住了,於是他返回頭去找,並從頭三步一拜、三步一拜……拜到天都亮了,但怎麼找也找不著曾經去過的那個地方。後來,他就把這事告訴了一個福建的同鄉,這個同鄉就把這個事情告訴圓徹法師,圓徹法師也就在我這跟我說的。圓徹法師當時聽了就知道,那個出現過的老和尚絕對是文殊菩薩。看老和尚寫的那四句話,可以橫看也可以豎看,橫看是表面意思,豎看又是一個意思。豎看就是說了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事,也告訴他將來佛前要沒有燈,廟裡沒有僧……這就是見到了文殊的一件真事。現在還是這樣,文殊還是在那一接一送,去的人他都接,大家就是不認識罷了。這件事和古代事有類似之處,所以這不就是聖人跟我們在一塊嗎。

雁蕩山、天目山有幾百阿羅漢,雁蕩、天目五百阿羅漢都多,也是聖。還不斷有佛菩薩來到這個世界來度化眾生,也是聖。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不一樣,大家不容易見到聖人,見到也不容易認得。極樂世界和諸上善人阿鞞跋致,到處都是,天天可以見面,這個是不同之處。

“諸往生者,方便同居”,諸上善人共匯,“同居”只是一個方面。本質上他們是凡聖同居淨土。我們是凡聖同居,我們是穢土,污穢的“穢”,我們是凡聖同居穢土。因此我們這個往生是容易的,是從“凡聖同居(穢土)”轉到“凡聖同居(淨土)”,還是一層樓,並不是變成“方便有余土”。但是你是從凡聖同居髒的這一頭換到清淨的那一頭了。可是到了清淨那一頭,他那塊自動的變化和這個高級的“方便有余”、“實極莊嚴”、“常寂光”打成一片。和我們這個地球世界不一樣,所以這個搬家就容易了,不需要把什麼東西運上樓,一推一轉移就過去了,這個容易。從凡聖同居穢土還是到凡聖同居淨土。

那麼我們在頂禮什麼呢?頂禮極樂世界這個“道場”之中、“樓觀”之中的菩薩聖眾。“觀”就是樓閣、講堂、精捨。

“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在虛空,或在平地”,一切往生的人在“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或者喜歡說法,大家可以湊在一起,他說大家聽;或者喜歡聽法,大家湊在一塊聽;或是現種種神通,在虛空或在平地,這個“凡聖同居”在平地的多。“方便有余”一般都有種種神通。

“隨意修習,無不滿”在虛空之中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隨他自己的意思,想怎麼修都可以,沒有不圓滿的。

這些“菩薩聖眾”,我們要注意這個地方,他沒有說別的聖眾而是說“菩薩聖眾”。凡是“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的都是菩薩,不是凡夫人、不是阿羅漢,都是發大乘心的人,都是菩薩,是“菩薩聖眾”。只是現在斷惑的水平只達到這個水平,所以只能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但是都應該稱為菩薩。

“皆由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這一些菩薩都是因為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普禮未來的同修。


一心觀禮,十方世界,示現廣長舌相,說誠實言,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皈依供養,所有善根至心回向,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恆河沙數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十拜)


普禮十方的佛,不僅僅是極樂世界,在十方世界諸佛都在“示現廣長舌相”,在佛的“三十二相好”之中,有這個“廣長舌相”。釋迦牟尼舌頭吐出來之後,能整個擋住自己的臉。我的舅父,也就是“南梅”之稱的梅光曦居士。他就有一個異相,他的舌頭伸出來能舔到自己的鼻子尖。他一說法大家都很擁護,所以尊稱他為“南梅”(與之相對的是“北夏”,也就是夏蓮居居士)。他一生講經很多,還有著作。

佛的廣長舌相就是能自覆其面。《阿彌陀經》裡頭,十方的佛現廣長舌相,這個廣長舌相就大了,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說,我們不一定要看舌頭有多麼大,意思是佛所說的音聲、所講法的法音能夠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十方的佛示現這樣的廣長舌相。聲音貫徹到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佛都沒有妄語,是最真實的話。這個“誠實言”是什麼?就是都在稱贊,“稱贊無量壽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阿彌陀佛被十方的佛都在稱贊。名聞十方,十方的佛都在十方自己的三千大千世界,為各自的世界的一切有情演說阿彌陀佛的功德。為什麼要演說呢?

“欲令眾生聞彼佛名”,願意自己本土的眾生,願意十方的眾生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子。

“發清淨心”聽到這個名子,大家就發起清淨的心。我們不是用染污的心不發起。

“憶念受持,皈依供養”現在是聞到佛名,發起了清淨的心,“憶念受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這樣的功德,就憶念受持阿彌陀佛的功德。他有這樣的大慈、大悲、大願、大力……一向住真實慧,用大智慧來為眾生,救度眾生。不僅是憶念而且要“受持”(即接受、支持、修持)、要“皈依”(即依止、依靠阿彌陀佛),還要“供養”。所謂“供養”,一般人只局限在交些錢上,拿些錢買些東西上供,作為供養。但是更好的供養是“法供養”,正所謂“一切供養法供養最”。“法供養”是什麼?如實修行就是最好的供養。發菩提心是最好的法供養。所以不一定要擺一些供品。我以前在這些方面相當執著,從河南(即文革中被勞教地)回來以後就有變化了,對物的供養很次要了,重要的放在法供養上。財物供養並不是不好,如果大家把這一般的供養變成法供養,不是更好嗎!法供養的功德大得多,對阿彌陀佛也是如此,財物供養不如法供養。如實修行,依教奉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真正的供養。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所有這些善根以至誠的心來回向,回向什麼?就是把我所有的一切功德回轉向於求生極樂。求生極樂這個求,不是個人的享受。有人求佛,就是想得到佛的保佑,一切平安、一切吉祥、發財生官、死了以後也要到好的地方,活著時候更好,死的時候也要比別人好……總之,只是一個為自己打算的心,這樣往生不了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所要求的是利他,我要度眾生,不是為自己。只想到自己,這樣只可以得到一點福,佛可以滿你的願,但求往生是不可能了。念佛法門是大乘法,是利他,不是阿羅漢的境界。

我們為什麼要求往生?我們就是要最快最徹底的實現度眾生的願望。我們願意度眾生,但怎麼個度法?你自己還在水裡頭沒出來,而要把水裡頭的人都救出來,這不是空話嗎?所以你自己總要會游泳,自己有了救生圈,自己有了救生艇,再有大的船……這樣你才能真的救人。到極樂世界的目的就是為的這個!你很快的成功,你就有辦法可以分身到一切世界,用種種的說法、施種種的救度,救度無邊的眾生,我們往生是為了這麼一個大事。

再結合自己來說,多少生中我們有多少親眷,今生有親眷,過去生中也有親眷。今生對親眷的種種愛護以及你於前生中對於眷屬的愛護,不過是演戲,那場戲下了,換了這場戲,於是就把那場戲忘光了,實際是一回事。你今生如此,來生你這場戲完了之後,又換戲了,你就又全不管了。親眷中很多人在地獄中,在油鍋裡受罪,他盼望他的親

人來救度,我們正是他所盼望的人,別人還沒有這種可能,那我們只有很快的成功,我們才能救他,才能滿他們的願,因此我們就要精進啊!

“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恆河沙數諸佛。”我們聞了佛的名,聞了佛的功德,才憶念受持。佛就是多生多劫為了眾生種種的勤苦成就的。因為我們也願意來救度,往生我們得到不退轉,一定三不退,乃至得到無上正等菩提成佛。十方的佛是這樣來勸導眾生,這些佛有恆河沙數那麼多,我們在一起一同頂禮十方的佛。所以這個法廣大,雖然時間很短,但是通過禮拜恭敬贊歎,各個方面都很重要、很深刻、很廣大。


一心觀禮,四維上下,稱贊本師於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勸諸有情至心信受,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恆河世界一切諸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十一拜)


“一心觀禮”是禮恆河沙數般的一切諸佛。這些佛他們在贊歎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四維上下”,東南西北稱為四維。上下是屬中國“六合”之內。四方,有上有下就是六方,那麼四個角就都包括在裡頭了,就不用說“十方”而說“六方”,所以在秦譯的《阿彌陀經》裡就是六方佛,“六方”就夠了,實際印度文是“十方”。玄奘法師翻譯就是“十方”,而鸠摩羅什大師翻譯時省掉了四個角而成“六方”。“六方”就是指“十方”,所以夏老師會集的《無量壽經》也是保持了“六方”,沒有用“十方”。但是把“慈悲加佑,一心不亂……”這些話攝入進來了。“四維上下”稱贊本師,稱贊咱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稱贊什麼呢?

“稱贊本師在一切世間,說此易行難信之法”。這個法太難信了,是一切世間都難信的法。不光人信不及,天人比我們聰明得多,他也信不及,高的天也信不及,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勸諸有情至心信受”。四維上下稱贊本師說這個法,這是頂禮的第一點。第二點,十方的佛都勸一切有情至心信受。因為難信的法,所以十方佛都在那幫助勸導眾生,你們要好好的信受,對釋迦牟尼佛所說要致心哪,要以至誠心來相信,來接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

“護念十方念佛眾生,往生淨土,恆河沙世界一切諸佛。”而且這十方的佛都在護念十方念佛的眾生。所以我們在念佛時,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在護念我們,你是他的好學生,阿彌陀佛也在護念你,因為你想去,你要去求學,十方的佛都在護念你,這個十方佛在護念十方念佛的眾生。只要發心念佛的人,你能得到十方佛的護念,使得你能夠成功,能夠往生淨土。所以這樣的諸佛遍滿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我們在遍禮恆河沙那麼多世界一切的佛,這就廣大了!我們就要禮拜他,和我們關系如此,他承當我們的本師,勸大家要好好按本師的教導,而且護念一切念佛的眾生,這樣行禮拜,在恭敬佛,在拜佛的功德。你只要知道這佛的功德,就能增加咱們的信心哪!我們不是孤立的!很多人總覺得我要參加到一個道場才成,因為人非常多,道場非常盛,師父又非常有名氣,很熱鬧,還有種種建築,鑼鼓喧天,香煙燎繞……其實這都不需要,你只要真正的用功去修,只是清淨,這樣才能有十方佛所護念。我們所貴在的是山林中的佛法,不是要求城市裡頭佛法的熱鬧。所以自古以來山林中的佛法和城市裡的佛法不一樣。一個就是極廣泛的結緣熱鬧,一個是清淨真修,大家要知道。

正果法師有一句話:你認識一個人,他就好比在你脖子上掛一根繩。掛了一個繩後,他不知道什麼時候揪一下,你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高興就揪這繩,繩掛太多了,這個揪一下那個再揪一下,老有人揪你,你就麻煩了。所以說,我們現在要避免所謂的熱鬧,當然,我們互相為了說淨土法門,為了鼓勵大家的信心,宣傳正法,這個再辛苦也是應該做的,為了這個目的,大家聚在一起,這要與想湊熱鬧的做法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分開看待。這些事(指弘法)不是被揪,而是我主動的,盡量避免被人揪,所以不願被人拉著鼻子走。我也有我的計劃,這些事與我計劃相合,所以我盡力去做。因為年歲有限,跟我計劃不合的我就盡量避免,因為力量有限,所以我們只能是踏踏實實地做幾件對於佛法對於眾生有益處的事情。所以希望大家護持,希望能做的事情做成。每一件事做成是不簡單的,有好多好多的障礙。


一心觀禮,經雲:當來經滅,佛以慈憫,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第二十二拜)


“一心觀禮,經雲:當來經滅”禮拜我們這個經了。“經雲”就是“經上說”。“當來經滅”,這是指經文。以後佛經都是要滅的,《佛滅盡經》中說過。所以有人說,佛教也是要消亡的。我說,我們佛教從來沒有賴在世間不走的,佛早就說過,確實是要滅盡的。第一部滅的就是《楞嚴經》。我現在弘法是著重在兩頭:一個是要滅的;一個是最後存在的。這是兩頭,第一部要滅的是《楞嚴經》。現在已經看出來了這種跡象,最有名的學者(編者按:指呂澄、胡適等人)都在做文章,說《楞嚴經》是假的,這種學說還沒有破盡,所以也有兩派。現在雖然是這麼說,但圓瑛法師還是在做注解,這是一派。而呂澄著《楞嚴百偽考》,從一百個方面都說《楞嚴經》是假的。呂澄是很有名的學者。做為學者,邪而不解,增長邪見。呂澄他們這一批人,大多出自湖北,還包括王恩洋,也說《華嚴》是假的,因為這些經跟他們的認識相抵觸了。為什麼呢?

華嚴宗在判教上分“小、始、終、頓、圓”。“小”是指以說小乘開始;“始”就是指從小乘開始說大乘;“終”指終教,即以大乘法作為終了;“頓”是指特別的頓法,剎那就可以成就了;“圓”是指圓滿的圓教。這些學者錯就錯在,他們拿“始教”(即小乘)的觀點來反對圓頓教。由於根器不同,所以說法就是不一樣。小乘不談成佛,就是最多你證阿羅漢。到了始教,你可以成佛,“闡提”(即少善根之人)不能成佛。終教就不這麼說了,終教說都有佛性,闡提也有如來智慧,闡提也能成佛。這樣一來就矛盾了。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頓教就不一樣了,頓教講剎那間就可以成佛。迷就是眾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什麼叫“阿僧祗”呀?……圓教更是圓融,圓含一切。因為對象不同,說法就不一樣。就像數學老師現在講“歐姆定律”,給初中生講,就是代數式,電壓電阻之比等於電流,代數式子,是常數。你要到高中講實際上就不是這樣了,是微分的式子,微分電壓除微分的電阻等於電流。都是變化的,瞬間時時在變。如果你要給剛開始學的學生講微分數,他就沒法懂。有矛盾是必然的,所以這就是教師的巧妙。你不可以根據初中學的代數式,便說大學學的那個不對,因為跟我初中學的不一樣。這些人犯的就是這個毛病!許多人犯種種的病,比如盧聖彥(編者按:此人為台灣省內人士,一位自稱得道的聖人,近幾年來於大陸內地影響漸大,信徒很多,其教論中國佛教界不予承認),他財色的心沒斷,拿這個心出發就自然破壞佛法。呂澄他們都成了偏見,這樣的一些毛病,各個的毛病,都成為障礙。

這個《楞嚴經》是要滅的,首先是有人反對,將來慢慢的越說越多了,他們這些說法占了上峰,都說是假的誰還念哪,所以必然會滅的。這不能抬槓,不要擔心,自然的。佛早就說在前頭了,現在的趨勢也證明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一部經最後留下來的,就是我們講的《無量壽經》。

我曾經懷疑過,因為《無量壽經》很深呀!這樣的經到了末法的時候,眾生只有十歲的平均壽命了。我們是減劫,壽命是在減。現在我們的壽命在增長,這是個特殊的現象。我自己這麼猜,可能是個中興的瑞相,所以人的平均壽命增長了。按減劫說,每過百年人壽減一歲,最近看來人的平均壽命在增長,也正好跟西藏的傳說,密宗的傳說:佛法要中興於世界。這兩個有不謀而合的地方,現在估且我們先這麼看,這是一種中興的瑞相,所以大家能夠長壽這是很重要的。在我年輕的時候,像我這樣快八十歲的人還能這麼講,沒有了!六十歲的人都是別人攙著,兩個人架著,已經成老太爺了。現在六十還當是小伙子,過去可就都當老太爺了,這說明壽命長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這個中興之相不是永久的,到佛經滅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十歲。我們將來的劫是刀兵劫。就是人和人之間不能見面,見面都是互相要殺。都是互相懷疑,我不殺掉你,你就會殺掉我,所以見面我先動手,先下手為強。每個人都是先下手為強,所以殺光,自相殘殺,殺光,所以是刀兵劫。到那個時候,最後是人類消滅。只有極少數人可以過去,等待換下面的劫了。那麼這個時候還能念《無量壽經》啊!《佛滅盡經》裡頭說的很好,佛說人類在這個時候,也就是“法運”到了這個時候就好像那個燈,油燈要滅的時候,臘燭要滅的時候忽然間特別亮。所以,人死的時候也是這樣,夕陽無限好,也是回光反照,特別好看,人快要死的時候,突然間神志清楚,會說很多很多話,然後他就咽氣了,也是回光反照。這時有念佛經的,也是整個“法運”的回光反照。最後這一百年,人類的聰明智慧,能接受《無量壽經》,就像臘燭它快要滅了反而比平常更亮一樣,因此他能接受了。那麼能接受就會還有很多人能得度。再往後,能念阿彌陀佛就是阿梨、金剛阿梨了。再過後就沒人會念了,空中現幾個字,你還能念還能得度。最後都沒有了,那就“法”沒有了,“法”滅盡了!

“佛以慈憫,獨留此經,止住百歲,”佛以慈悲憐憫大家,什麼經都完了,而獨留《大乘無量壽經》在人間存在一百年。時間也是不很長的,只有最後這一百年。

“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遇到這個經的人,隨你的意思,你所願的事情都可以滿願。

“是故我今至心頂禮”是指我們修《淨修捷要》三十二拜的人,因為這個經最後由它存在,所以我現在以至誠的心來頂禮這個經,而最後什麼經都沒有,就只靠這部經了,這個經是“廣大、圓滿、簡易、直接、方便、究竟,是第一希有難逢的法寶”。正因為如此,所以我要來頂禮這部經,最後還要來度眾生。

“廣大”這個經的內容廣大,普度一切。內容廣大,上至極深的“華嚴十玄”以及娑婆世界的“人、天乘”,眾生如何造種種惡,從“人天乘”一直到圓教的“華嚴”,無所不包。救度的眾生十分廣大,許多大菩薩不聽聞此法都退了。

“圓滿”,有這個經不再需要別的了,所以這一部經就夠了。有的經給你很大啟發,但是你在整個修持上不見得用得上。比如《金剛經》和《阿彌陀經》,都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知道了《金剛經》,也能夠理解,也可以隨文作觀,也可以隨著文字般苦來練習著觀照般苦,有的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眾生就辦不到的了。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能懂“如夢幻泡影”的理,所以把事能看淡一點,這個可以做得到。這個“無住生心”,那只有到地前菩薩才能做得到的。登地的菩薩。登地以前的三賢位,只能在無住的時候,就是只能無住,不能生心。在生心的時候,只能生心,不能無住。而無住還能生心,生心還無住,這只有登地的菩薩才做得到。所以你知道了這個經,知道了這個殊勝,但是對於眾生來說,由這部經所得到的法益,不太容易能夠跟生活打成一片。不能一切一切隨時隨地都能用得上,只能用得上其中很淺的一部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得如夢如幻,當然這個對於很多人就夠了。有的人這一關他都沒有破,他對一切有為法還津津有味呢。但是你把這個破了,還不怎麼樣,因為你只看到了“如幻泡影”,頂多也就是不做惡,做點善,還是不出這“六道”。你怎麼才能出六道呢?一般都是豎出,要斷見思惑那很難的,因為“方便”不夠。所以又要有“方便”,又要有理論,又要有實際……這種種的圓滿,只有《無量壽經》做得到,它圓滿哪!

而這麼一個圓滿的大法,它又是這麼的“簡易”。這個《無量壽經》它不很長,一本就完。而且你念時,只要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再簡單沒有了,小孩都能念“南無阿彌陀佛”,而且直接了當,你念的是什麼?就是你的自心!你念佛就是詩中所說的“此身已在涵圓殿”,這就是“直捷”。你就是本尊。禅宗、密宗都在裡頭了!“廣大、直捷”,這個始覺是合本覺的,是直接的呀!珠子放光還照珠子本身,多麼直接。首先燈就照到外頭去了,向外頭尋找,自己是什麼反倒都還沒有照著,外頭很亮,遠處很亮,這就不一樣了嗎。

“方便”,度眾生最容易。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最便利的方法,稱為“方便”。這是東吳時譯文的解釋。

“究竟”,有的人說“方便出下流”。而這個是既方便又究竟,徹底的,不是出下流,不但不是出下流,而且是最究竟最徹底的成就。

對於這部經的贊歎之詞:“廣大、圓滿、簡易、直接、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難逢法寶。”這些話都是如實說的,不是感情用事。夏老師在這“第十二拜”中用這些詞句來贊美《無量壽經》,並不是出於他自己會集了這個經,於是就用些美麗的詞句來贊歎一番,不是這個意思。

這個“第一稀有難逢法寶”是什麼呢?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是頂禮這部經。這個經題非常殊勝,是兩部現成的經題湊在一塊的:“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一部經,是宋譯,最後翻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是漢朝翻譯的名稱。所以把宋譯名稱擱在漢譯的名稱的前頭,自然而然成了這麼一個名稱。成了這個名稱之後,就是大乘的法,人、法、喻都有了,都廣泛救度了,已然不再是小乘了。

“無量壽”就是我們的本體,是彼土的佛,這是人哪;“莊嚴清淨”是法;“大乘”是喻;“平等覺”又是佛。這個經題講起來很深。對於這一部經,是我們三十二拜頂禮的對象。所以說“經”是可以供的、可以禮拜的。在日本到處都可以看見《南無妙法蓮花經》,很多日本人都念《南無妙法蓮花經》。念經題都是有功德的,剛才是拜十方佛,這個地方就是拜這部經。

這一段完了,下面拜的是五位大菩薩及一切聖眾。這個拜的法門很重要,贊歎這個法門。如果對這一段弄清楚了,我們對這個淨土法門也是“萬牛莫挽”的,一萬頭牛拉你也拉不住了。


一心觀禮,一乘了義,萬善同歸,凡聖齊收,到利鈍悉被,頓該八教,圓攝五宗,橫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辦,九品可階,十方諸佛同贊,千經萬論共指,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十三拜)


“一乘了義”,這一拜是贊歎這個念佛法門,所以大家對於自己的念佛,應該相信、應該歡喜自己能夠信這樣一個法門,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法門。這是一乘法,在佛法之中分類,屬於最高的了。一般都是三乘法。“阿羅漢、圓覺、菩薩”這叫“三乘法”。“乘”作為譬喻叫車子。你要有一個交通工具,你以什麼為交通工具呢?作個比方,小乘、大乘都是比方。小乘者,你所運載的小車。大乘者,大的列車可以運載無窮的人。這個“一乘”,最後佛說的《法華》是典型的例子,是一乘法,他不是三乘。它這裡有個譬喻:“火宅喻”。有人讀《法華》就好像讀故事,他不知道這故事之中說了極深的法。這個火宅喻就是說:一個父親接引兒子,這兒子不很聽話,在房子裡貪玩。這房子裡有很多毒蛇,很多蟲子……總之,有很多不好的東西,這房子已經著火了,父親喊兒子快出來,但孩子們在房裡頭貪戀不肯出來。火宅是個譬喻。這父親就和孩子們嚷:“你們快出來,我外頭有一個好玩藝兒,有羊拉的車,有鹿拉的車,有牛拉的車……你們出來可以玩這些車。”這些孩子們聽有這些車,於是才紛紛的都跑出來了,都跑出來後房子也燒了,這些孩子得救了。這個父親喊有三個車就是譬喻這“三乘法”。那羊車指“阿羅漢乘”;那鹿車是指“圓覺乘”;那個牛車是指“菩薩乘。實際上並沒有這三個車。父親是不是說了瞎話?沒有。出來後,父親很高興,兒子被救了,首先是兒子被救了,佛給大家一個什麼?給大家每人一個大白牛車。寬廣平整,騎疾如風,種種的莊嚴,超過了孩子們所能想象理解的。那些個羊車、鹿車、牛車是譬喻,三個車子是譬喻“三乘法”,佛是一種權說。因為孩子不肯出來,所以這麼說,孩子能夠聽話出來了,既然出來了,聽了父親的話,父子給你的東西超過你所希望的——“一乘法”。都是大白牛車,都叫你成佛。所以“一乘法”就是都成佛的法,不是小乘法!現在東南亞是小乘法,和這個大乘法差別是相當大的。

“了義”佛有四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意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所說各有不同。有的說不能成佛;有的說三大阿僧祗劫後才能成佛;有的說闡提不能往生成佛;有的說闡提也能往生成佛。但這許多不一致的說法,讓我們聽哪個經的話好呢?佛早就告訴了我們,你要聽那個“了義教”,依止那個“了義”的教,不依止那個“不了義”的教。都是佛經,所以現在都是和尚,都是活佛。他們說的東西,你聽誰的?常常含有矛盾,有矛盾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你要知道哪個是“了義”的,哪個是“不了義”的。

什麼叫“了義”?說諸法實相的是“了義”的,沒有談到諸法實相的,那就是不了義的。這兩種說法不同,“不了義”的不要聽,聽“了義”的。兩個相反,就捨棄一個,那現在我們這個法門是“了義”的。用藕益大師的話說:“我們這個能願、所願,能念、所念,能生、所生,沒有一個不是實相證印之所印。”都是實相的證印所印出來的,完全都是合乎實相的。所以我們這個本體,我們以什麼為體?就是以實相為體。《大乘無量壽經》本體就是實相。所以這是一個“了義”的法門、“了義”的經典。

“萬善同歸”。就像大海一樣,世界上的一切河流最後都要歸到大海裡頭。所以你行一切善,最後善要得到了果實,就是你流到了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海。這是萬善真正得到了歸宿。這是萬善所同歸的最理想的歸宿。就是這個以一乘的願海作為歸宿。文殊普賢都求生極樂。

“凡聖齊收”,凡天和聖人都收。一個法,有的是適合凡夫,不適合聖人,或者適合於聖人而不適合於凡夫。念佛之法是聖人凡夫都適合。所以十地菩薩,地地都不離開念佛。說到凡,凡到什麼程度?凡到“五逆”都可以往生。不僅如此,畜牲都可以往生。過去有很多記載,夏(蓮居)老師就說過一個老鼠往生的事。當年夏老師在閉關的時候,天天繞堂念佛,這個老鼠就跟在後頭,念完佛,回來坐著,脫了鞋,兩支鞋擺在一塊中間有一個空擋,老鼠就坐在這,起來時候老鼠跟著起來轉,夏老師坐下老鼠也坐下……習以為常了,天天如此。一天夏老師起來之後走,老鼠沒有跟,夏老師耐悶:“今天怎麼回事?”,於是想驚動驚動它,做出一點聲音,睡著了怎麼?還是不動,覺得有點不同了,再一觀察:往生了。端坐著在那往生了。所以動物也一樣可以往生。還有寺院裡那個雞,跟著和尚一起繞佛,有一天忽然間雞叫了一聲,飛到窗戶邊上,提起一只爪子,金雞獨立,沖著西,提起一只爪子,單合掌,由於雞不能雙合掌,所以它只能一只爪子,沖著西叫了一聲,往生了。所以畜牲跟著念佛也可以往生。這個救度就普啊!而且說眾生同樣有佛性。我們不能小看哪!不能以為動物不會說話,就沒有靈性,它同樣有靈性。鴿子就比我強,你從南京坐車把鴿子裝來,到北京放開它,它自己能飛回南京。它憑地磁的感覺能知道辨別方向,這比我們強,我們做不到,一個地方第一次要找到了,第二次還很費事。

所以“利鈍悉被”,不管你是鈍根利根。根器有利有鈍,有的法適合於利根;有的法鈍根也行,但是利根就不想修,而這個念佛之法鈍根利根都適合修。

“頓該八教”,佛法(編者按:指天台宗分教)可以分為八教,其中:藏、通、別、圓。藏就是小乘。通教,是小乘和大乘共同的教叫通教。別教,專是開大乘法的稱為別教。圓教,就是《法華》、《華嚴》,是最高的教。藏通別圓是四種,還有頓、漸、秘密、不定,又是四種,一共為八種,稱為“八教”。

頓教就是頓法,剎那即可以成功的是頓法。

漸教,就是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是無數的劫。需要經過無數的劫才能成功。三個無數的劫是漸教。

秘密教,就是沒有說,有很高深的東西言語不能表達,如禅宗,許多東西他沒有給你明說,沒有給你說破。我是非常感謝老師的,我不感謝他別的,只是感謝他沒有給我說破,讓我自己參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這都是門。從門進來的東西不是你自家的寶貝,自己心中流出,才是宗門的主張。

不定教,指不是單純屬某一類,有這種性質又有那種性質,很多,可以變化的,包括的因素比較多稱為不定。

以上是八教。把這一代的時教可以分為八個方面。但是這個淨土稱名法門,把這八個方面的教都包括在裡面了,所以稱為“頓該八教,圓攝五宗”

“圓攝五宗”禅宗一花五葉,在印度一代就傳一代,傳了後就得衣缽,釋迦牟尼佛的衣,釋迦牟尼佛的缽,以此表示證明。得了衣缽就一代傳一代。達摩是個王子,是王子出家。我也看過一個王子出家,大概是布丹的王子在西藏出家了,他跟著活佛到重慶跟大家修法,儀表很好,確實不俗的王子。所以不但古代有,現代也有。當年達摩看見東土有大乘氣象,印度在我們的西邊,他說的東土就是我們國家。看見我們這裡有大乘的氣象,拿著衣缽就到中國來了。誰知道跑到梁武帝那,梁武帝不理解,到北邊,北邊也不理解,所以到蒿山少林寺面壁。後來碰見二祖,往下傳,傳到六祖,到六祖這“一花開五葉”,衣缽不再傳了,廣泛了。所以“五宗”就是禅宗的五宗。

第一個是臨濟宗,現在最廣的是臨濟宗。所以“臨濟兒孫遍天下”,一般和尚你問他是哪一宗,大多說是臨濟宗。

第二個是曹洞宗,曹洞宗在中國雖然是有,但少到極點了,日本還很盛。

第三個是偽仰宗、第四個是雲門宗、第五個是法眼宗。這三個宗名存實亡了,過去都是極盛的。

現在國際上把禅宗認為是中國的,這對於我們是個光榮。實際都是從印度由達摩傳來的,不是我們自己的。把道教和禅劃為中國。關於道教,現在有些氣功師,哪裡屬道教,不是!連道教的糟粕都不如,只能稱為氣功師、養生家而已。因為已經不是老子的東西了。一個姓潘的,他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的,父親是個銀行經理,他沒有結婚,沒有工作,專門研究《易經》。法國的一個道教代表團到上海,找不著人招待,哪裡去找道士去?文化大革命中道士衰極了!於是就把這個潘先生請去了,座談中,他們就問:你們中國道教怎麼樣?他當然說不出來了,道教已經沒有了!人家很驚訝!“怎麼搞的?道教這麼好,你們國家的東西,怎麼會沒有了了呢!”所以驚訝極了。老子、莊子、孔子都是中國的古聖,所以我們正是因為有老莊、孔子,佛教的大乘佛法在中國接受的才會很好。因為這個基礎很好,有這個基礎才能提高。孔子在《易經》上注說“無私也無為也”、“既然不動,感而就通”,在既然不動之中,一感就通啊!這跟佛法很近了。正是因為咱們中國有這些聖者,所以我們中國古代文化是光明的。

現在有些謬論,說中國文化不行了,要學西方,全盤學西方。方勵之(編者按:黃老此次講座,正值八十年代,當時確有許多文人學者,鼓吹全盤西化,方氏即是其中代表之一,此人原為北京大學教授,倡導全盤西化論,於1989年“六四事件”後逃亡至美國)也是謬論,這都是因為對中國的文化認識不足,才產生錯誤的認識。中國古老文化應該是很好發揮的,不是東方文化沒落了、不行了,而是一貫的沒有受重視罷了。

這裡講到“五宗”,也就是禅宗的五宗,在念佛法門裡圓攝了“五宗”。把禅宗的這五宗都攝在這一句佛號中了。正好是藕益大師說的:禅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佛號裡頭。只要你老實念,就在裡面了!有人問蓮池大師:如何融通禅宗與淨土?蓮池大師說:“若再融通是兩物”,若再等待融通那就是兩個東西啦!他不答復你如何融通。若需要融通就是兩個東西啦。本來就是一個,何需再融通呢?禅淨本來不是二。但到了“斗诤牢固”的時候,大家就有了門戶之見,所以有很多很多是門戶之見。產生門戶之見了,那麼是禅宗就要反對其它的宗;我是某個師父,我就反對其它師父裡頭的禅……密宗也是如此,各個這樣,斗诤牢固,現在就是這樣。

我在二十歲時,那時郭兆明看到台灣的情況,於是認為中國一千多年的佛法,不是正法。這是我在十七八歲的時候的一種傾向,就是看到一些大居士、大和尚還是勾心斗角,還是有計較心,產生宗派概念,世間的種種考慮,一點不減少。我就跟郭的那一句話的觀點相似,我也認為佛教不靈了,佛教沒用了,念佛能念到這個水平有什麼用?沒用!所以產生一個錯覺。在二十歲時,大學三年級,寒假考完之後,看到《金剛經》,那真是醍醐灌頂了,這個安樂,那個清快,那是沒有法子形容的。明白了,不是佛法不靈,而是大家對不起佛法。這個無往生心,當時我就體會到一點:無住生心凡夫辦不到,剛才不是說,地上菩薩才能辦得到嗎。剛才我說這種殊勝,他們讓我講出點道理來,這道理就是無住生心。在念佛中,你什麼都不想,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別的都不想了,別的都無所住,沒有住在工作上,沒有住在地位上,沒有住在金錢上,沒有住在男女之間上……一切事情都無所住,也沒有住在什麼要成佛上,總之什麼都沒有,法上也無所住,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佛號不斷,這個心是生生不已。心是沒有斷滅,沒有死啊!所以無住生心,你在這念佛裡頭,那時還沒有這麼明白,是自己這麼琢磨著,覺得可以這樣的達到啊!實際上這個想法是對的,當時這麼想,這個念咒就更好,為什麼更好?你這個念佛,有個“佛”字,可是現在對初級來說,還有個“佛”字能起恭敬心哪。那個時候就要全放下,連佛也放下了,如果要是光念咒,連佛不是也放下了嗎,真正無所住了,同時此心也不亂的。那個時候,我第一次看經糾正了我的錯誤認識。

所以這樣來看,六祖就是在“無住生心”上所悟的。他當年在廟裡挑水送水,聽到客人在那念經,他在旁邊聽,第一次聽到“無住生心”,於是他就問客人,你這話是從哪裡來的?“黃梅。”六祖聽了就要去,大伙捐錢給他,他還有一個老母親,買些米,買些柴托人照顧母親,他就走了。到了五祖見面之後,這個機緣,五祖又給他講《金剛經》,講到“無住生心”,還沒有說完,但他這第一遍聽到就已經超過了神秀。神秀能夠講十二部大經論,五百個人,人人都知道有神秀在,當然他得衣缽。我們無份!無份!可見神秀威望非常之高。就這麼一個苦力,還不是和尚,在寺院裡做工。南方人,少數民族,五祖管他叫“獦獠”,就是蠻子、文盲。他就是因為“無住生心”而得衣缽了,他是真正的開悟了,“五宗”就是這麼出來的。

念佛人自然而然,不知不覺就暗合道妙嗎。不管你是誰,老太婆也罷,你只要這樣念下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把一切都放下了,這一句老實念,念念相繼,暗合“無住生心”嗎。有的時候要明合道妙,這就是暗合道妙。在不知不覺中就合了道妙。明合暗合都是合嗎,所以不可思議。我們為什麼說“圓攝五宗”,當然真正地說,只能佛與佛才能究竟,我只體會到這個地方。

    “橫超三界”這個“八教五宗”都在一句佛號之內,是“橫超三界”,就如那個蟲子橫著一咬就出去了,別的法要豎著咬,這是橫著咬。

“迳登四土”極樂世界不就是四土嗎: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余土、凡聖同居土。一登就登四土啊!直接就登了四土。你登了凡聖同居土,那個凡聖同居土與常寂光土也不是隔裂的,登了凡聖同居土,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因為還沒有斷惑。但是一定是要登常寂光土的。時間是人類的錯覺,不要在時間上把它看死了!

“一生成辦”現在很多人還是不大懂。密宗是一生成就。這個淨土更是一生成就。我曾經問過貢嘎上師,現在學密的人有意的來標榜自己,壓低淨土,我說“往生淨土算不算密宗的即身成就?”貢嘎上師很負責任,“你說的是哪個淨土?”後來貢嘎上師的漢語說的非常好,我們這個對談很暢快,話稍微說的慢一點,他直接用漢話說,比翻譯強的多,經過翻譯七折八扣的,“你說哪個淨土?”我說“西方極樂淨土。”“哦,那就是即身成佛。”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一生補處,沒有別的再要生的嗎!最後都成佛。那一生完了,就是這一生嗎!

“九品可階”你可以生到九品。上品上生是什麼情況?是你當時隨佛就到了極樂世界,就可分身到十方世界聽法,得種種陀羅尼,你就可以到十方世界變現種種的身去救度眾生。上品上生是大菩薩,當然不是很容易的。那上品上生都是“帶角虎”的人嗎,“有禅有淨土”的人才能渴望。

“十方諸佛同贊”十方的佛都在贊歎這個法門,是易行難信之法,勸大家信受,十方諸佛異口同聲,都出廣長舌相,遍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在那勸大家念佛,在那贊歎這個法門。

“千經萬論共指”一千部經、一萬部論……都給大家指明方向,“共指”啊!法相宗,中國第一代祖師是玄奘,第二代是窺基。玄奘就翻譯了《阿彌陀經》,這窺基是第二代,他就做了《阿彌陀經》的注解《阿彌陀經通贊》。淨空法師也印出來三種,把這個《彌陀疏鈔》、《阿彌陀經要解》和《阿彌經通贊》都印了。他這個用心我知道。你看唯識宗的人他也做淨土宗的注解。法師來,他看這個《通贊》,他覺得不怎麼突出,他覺得唐朝人比不上蓮池和藕益。他這個用心是好的,如果我見到給他就提一提,把這四個印在一塊,也把那個《圓中鈔》也印進來,《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彌陀圓中鈔》,底下再印上窺基的《通贊》就好了。窺基是法相宗的祖師,連他也贊歎淨土啊!現在學法相宗的人很多,他們輕視淨土,這就忘本了!

“寶王三昧”“念佛三昧”就稱為“寶王三昧”。這個是“王三昧”呀,這個“寶王三昧忏”之“忏”稱為“長壽忏”,也稱為“寶王三昧忏”。就是這個“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他是寶,寶中之王,是王中之寶,“寶王”即是寶又是王,你怎麼說都可以。“寶”和“王”兩個字本身就說明問題,王是高出一切;寶是最可貴,最可保重,是這樣的“寶王三昧”。還有許多三昧:有的三昧能消瞋;有的三昧能消貪;有的三昧能消癡;有的三昧能消過去的業;有的三昧能消現在的業;有的三昧能消未來的業……只有念佛三昧能消一切,所以稱“寶王三昧”。有的人不廣讀經論,就這麼自己隨便聽聽,道聽途說,所以好多是有害的東西,自己再輾轉傳說,誤人誤己,所以我們要把他弄清楚。

“寶王三昧,不可思議,微妙法門。”這個“寶王三昧”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這個微妙之處,是思想言語所不能及的,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啊!《華嚴》稱為不可思議,這個《阿彌陀經》也是不可思議。諸佛稱贊不可思議的法門哪。所以《華嚴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是大本、中本、小本的區別。《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是中本;《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是經中之王,經中最尊的了。《阿彌陀經》也是如此。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反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十四拜)


這一段就是拜觀世音菩薩。再下面一共連著拜五個大菩薩:觀音、勢至、普賢、文殊、彌勒。所以下面是關於五個大菩薩的禮拜、贊歎,也讓我們理解這些大菩薩如此殊勝的功德。他們的功德最主要的在哪一方面呢?下面五段加上前頭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共七個都是成就正果的人。

我們遇到佛菩薩紀念日,我常常就這麼做,如果今天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日,拜了佛之後,就把這一段挑出來念,單獨再禮拜一次。當然你要是天天修《淨修捷要》就已經禮拜了,不需要再單挑出來拜了。如果不是專修《淨修捷要》的,那就要在遇到某個菩薩的紀念日時,在禮拜完了之後,單獨把有關這位菩薩的一段再單獨地讀三遍、拜三拜。這樣既不干擾你原來的功德,也不增加很多的負擔。我們又禮拜又贊歎,增加我們對菩薩的恭敬和理解。這個許多人跟著做,也都覺得很好、很方便。當然你已經以《淨修捷要》為功德了,那就自然已經在裡頭了。

“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這一拜起,第一個要拜的就是觀世音,因為觀世音是極樂世界第一位大菩薩。有的傳說觀世音是阿彌陀佛的徒弟呀、兒子呀……。密宗的說法: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觀音就是彌陀!所以,“蓮花精捨”有一個“三身法”:化身是蓮花生祖師,報身就是四臂觀音,法身就是無量壽。那麼這個觀音就是無量壽佛的報身,是阿彌陀佛的化現,是佛的報身。從法身化現出報身,由報身再流出化身。所以蓮花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是紅教一個特殊的地方,和彌陀的關系特別深,贊歎的特別多,所以蓮花精捨就有一個共願,每個人都要往生,求生極樂世界。這與其它的密宗團體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個觀音就是阿彌陀的化身。所以我們念觀音就是念彌陀。有人問“我念觀音的咒,念觀音聖號,能不能往生?”這是沒有問題的,一樣可以往生的!

“從聞思修”那麼觀世菩薩是怎麼成就的呢?根據傳說她是公主,但那是民間的傳說。其實觀世音菩薩可以有無量的化身,曾經某一度示現成公主也是可能的。但是,真正觀世音的成就,就是《楞嚴經》裡頭所記載的:當年阿難已經明白了道理,懂得了根本,見了道之後,就要修道。既然修道就要問如何修道,所以佛就讓在座的諸位大德,你們可以自己說一說你們成功的經過,於是有二十五個大聖,每個人都起立發言,匯報自己入“三摩地”如何是第一。我是怎麼成功的。這第二十三個聖人是彌勒,第二十四個聖人是大勢至菩薩,第二十五個便是觀世音菩薩。當時的法會很殊勝,不但釋迦牟尼佛在世間,而且十方世界這些個大菩薩都來聚會,這個在無量壽如來會上也是,文殊普賢……,普賢是第一位,還有彌勒,還有賢護等十六正士。正士是在家的菩薩。所以淨土宗與在家人有緣,特別適應。特別標出十六個在家菩薩,被列為上首。所以四眾弟子裡頭,兩眾是出家,兩眾是在家,兩眾地位是同等的重要的,是同等地在肩荷如來大法。

我常說:在家人水平不提高,出家人水平也好不了。在家人水平很低他自然就會擁護那個破戒的、供養那個破戒的僧人,也就不會出來真正清淨的僧人。真正清淨就沒有群眾了,真正的有德人就沒有群眾了,是不是啊?所以,就首先需要居士正,很有分辨能力。對於那些不好的,我們就默默地與之疏遠,他就門前冷落了,起碼沒有辦法了,自然而然他就知道改過了。所以作為居士,是很重要的。

大法會上,各位聖人紛紛說完之後,最後讓文殊做裁判,誰是第一?文殊就選了觀音。

“入三摩地”不但是觀世音,我也是這樣入的門哪!所以這個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匯報自己如何成功的,那當然是可靠的。

“反聞自性,成無上道”觀世音菩薩那個時候,有個古觀世音佛——觀世音如來,從觀世音如來那學法,“彼佛授我”這樣一個“金剛三昧”,從聞上來修。“聞”就是用耳朵聽見,所以“反聞自性,成無上道”。

我們都是塵緣未了。世間的事情都是塵,貪戀這個塵,比如顏色就是眼的塵——色塵。這五顏六色種種好看的光,五光十色,各種的歌舞,美麗的景象……都是色塵;喜歡聽很好的音樂,悅耳的語言……這是聲音的塵;喜歡聞很香的氣味,這是香塵;貪著很好吃的滋味,這就是味塵。身體喜歡接觸到很柔軟很細滑的東西,比如有人找人按摩,就是喜歡這個觸,這是觸塵。“色、聲、香、味、觸”為“五塵”,加上這“意根”的塵就是“法塵”,“法塵”就是一切抽象的東西。這前“五塵”屬於物質的,這“法塵”是抽象的東西。變成了“意”,變成了“法”。一些清規戒律、條條規章、道德倫理觀念……都屬於“法”。黑社會有黑社會的幫規,你觸犯法規是要處死的,所以即使是黑社會都有法,所以統統的都屬“法塵”。就是實質的東西已經去掉了,留下的影子,也就是“意根”所達的對象。這個“意根”的對象是“法塵”。

“色、聲、香、味、觸、法”,眾生就只知道追這個“六塵”,喜歡這一切,買好的香水,屋子布置的很美觀、穿很華麗的衣服、吃好東西、身體接觸……就是追求這種東西。而我們要返回到我們的本源,不願意再繼續這樣地流浪。所以追尋六塵就是流浪。浪子不知歸,追尋“六塵”就是合塵去了,追尋這個塵,和塵相合。和塵相合,你就違背覺了,和這本覺相違了。所以,就我們眾生的情況而言,都是在“背覺合塵”。違背覺去追求那個塵。整天要求的,要得到的,都是塵那方面的事情,這就是眾生了。所以我們念佛就是真正的“始覺”。你念佛才稱為“始覺”。那麼廣義一點說,你要“背塵合覺”就是始覺了!眾生只知道留戀塵,現在我不留戀塵了,我要求覺悟,我要和塵相背,我要合這個覺悟相合,就反其道而行之。眾生就是迷,現在我要返迷,要與迷有一個大的決裂,我們就是要有這種決裂的心,不再貪戀這些塵。當然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我就是不吃好的,我要去吃壞的,那又何苦呢?隨緣嗎!我屋子本來是好的,非要弄得亂七八糟才成,這就又錯了,還在塵上用功夫。我們要用功,最好的例子就是觀世音。對於“六根、六塵”,二十五個大聖處處在用功,有的在“色”上用功;有的在“聲”上用功,有的在“耳聞”上用功;有的在“眼睛”上用功;有的在“鼻子”上用功……各處都在用功,各個都得成就。二十五個大聖,阿羅漢也有,菩薩也有,最後三個人:彌勒、大勢至、觀世音,各有各的情況。咱們眾生耳根是最利的,比如我的舅公(我親舅舅的舅舅),“戊戌政變”就是我這個舅公的功勞。他是貞妃的老師。光緒帝有個貞妃,貞妃後來被西太後扔到井裡去了。我這個舅公是貞妃的老師,康有為等人的政治主張是通過我舅公交給貞妃,再由貞妃轉給光緒,不然的話,沒有方法到光緒帝的手裡。我舅公就是幕後人物,所以後來他沒有遇難。他是在其中起了一個搭橋梁的作用。他是我的三舅公,他的弟弟,也就是我的九舅公、十舅公,就曾抱怨過他,這是我自己親自聽見的,九舅公、十舅公曾說:我那個三哥,在我們小的時候常上他的當,他說“你們都要念書”,於是拿出書來讓我們念,我們累的要死,拿本書呱啦呱啦念,他(即三舅公)卻躺在床上睡覺,但念什麼他卻都聽見了。這件事就說明了耳根利,所以你們念經文,要念就要大聲地念。利用這個耳根,不光心裡記,口裡念,念得自己聽,讓聲音用自己耳朵聽進去了,耳根最利,而且耳根遠遠超過眼根等其它諸根。所以“圓通常”,這“常”當然都是根性不斷,它是圓哪。

所以,文殊給觀音總結:“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楞嚴經》語)十方同時打鼓的聲,你一時都能聽見。國外劇場中可能因為很清淨,所以不大能有這個感覺。在國內的劇場內,公共秩序不那麼好,哪個地方有人說話,哪個地方有小孩哭鬧……你坐在當中不動,都可以聽到,什麼地方出了什麼聲音,是什麼人,什麼地方……這個聲音出來你都可以分辨出來。這個就是“圓通”。通過窗戶可以看見外頭,再遠處就看不見了,牆堵住了。耳朵就沒這個問題,你這邊出聲音,那邊出聲音,一樣都可以聽得見的,不能阻隔,頂多聲音弱一點,但還是可以聽得出來的。所以這個耳朵有“常”,這個“常”是共同的,所以耳根最利,觀音就是利用耳根來修行的,成為一個典范。

所謂“反聞”,就是在聞中“入流亡所”。入什麼流啊?入這個聲的流。這聲不是要入的流,聲是要忘的東西,聲是所聞,你把這個所聞忘掉。觀音是這麼下手的,先認識了能聞的這個本性。聲音是一個問題,但是聲音跟我什麼關系呢?因為我有一個能夠聽得到的性能,耳朵只是個工具,單是一個工具就和我無關,我還有耳識嗎,不光是耳根,還有六識,有六根有六識,有識就能識別了嗎。利用耳根,所以觀世音菩薩他就是這樣:先知道我有一個能聞的本性,事情都有“能”、有“所”,所以才有相對的“根”和“塵”,塵就是我們六根的所:色是眼根的所;聲音就是耳根的所……所以,觀世音心住在聞性中,在聞性中就“入了流”了。聞性就是法性,這個入了流,也就把這個所給忘掉了。聲音是好、是粗、是細、是有聲、是無聲、是動、是靜……這一切都忘掉了。從這個地方入手,所以“反聞聞自性”,不是去聽外頭的那個聲音(即聲塵)。這是什麼音樂,這個是哪個名家的,是怎樣的表達感情……如果這樣的欣賞,那你就還在這個聲音裡頭(也就執於外塵了)。那只管演奏,我這都在這無心地聽,他入了能聞的“能”這個方面。總之,聞有聞性,見有見性,舌頭有知味,知味有知性……這六種能性,實際上源流是一個,都是自己的自性。不是分成六家,不是六個人在開會。所以本是一個而分成六和合。“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從一個根上解脫,六根同時也就解脫了。觀世音就是“反聞自性”,而不是去追聲塵,而是利用耳根觀照能聽的這個本性——聞性。那麼這個“聞性”也就是自性在耳根這一方面的表現。自性就是自性心的性質。自性是一個,但是在耳根表現為聞;在眼睛則表現為見……於是他就有了聞性、見性……。這些表現都是因為自性所起的作用。所以,你不去分別那個聲音的好壞,美不美、是贊頌我還是咒罵我……這一切觀世音菩薩都不去理,因為這些都是聲塵,於我無關。我是在觀照我能夠聽到的這個本性,這是自心返來觀照自心,照在自己的本性上,只有這樣才能“成無上道”。觀世音這個成功經過,《首楞嚴經》講的很詳。而且這個文殊大土給他總結了兩句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文殊菩薩大士的原話。這裡頭由於文字的整齊,把五字一句改為四字一句了,也就是“反聞自性,成無上道”。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比鸠摩羅什的更嚴格、更可信、更廣備、更全面,但是沒誰念,大家念的《阿彌陀經》都是鸠摩羅什的譯本。因為他的文字好,讀起來大家都願意念,比如:《金剛經》、《法華經》……大家都願意念。一個外國人有這樣的智慧,他是七個佛的翻譯。現在都在翻譯佛經,有人也提出讓我翻譯,我說,我沒有這個能力,翻成英文要極高的智慧,不是那麼容易的,不是像普通文字那麼好翻。翻個小說,翻個科學書,那個好翻,而翻譯佛經是了不起的事情,只有再來的佛菩薩才能擔當這個任務。鸠摩羅什是過去出世的七個佛的翻譯,他已經擔任這個任務七次了。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把觀世音菩薩整個修持概括成這兩句。當時觀音很細致,先是不受聲塵的干擾,這便產生靜相,得到清淨。但這清淨還是分別,有清有靜。靜和動是相對的嗎,所以還在有分別之中。再後來就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就又進了一步!一步一步的,唯有這個都了然不生,但依然還在有知覺,還知道了然不生這件事,既然知道這件事,知道這個動靜二相不生,這是你所覺,所覺就有“能覺”。能覺和所覺,再進一步也空了……一層一層的進,所以佛法是“無盡藏”。然而還存在那個“空”,我們把他空了,空了之後,空就是這個“所”,你能夠做到的這個“能”——能空和所空,這個能空和所空也都滅了。滅了這裡有個“滅”,“滅”也滅了!前頭我們還好體會,到這個地方——滅也滅了,就難懂了。“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所以“涅槃寂滅為樂”。“寂滅”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就如同一個木頭墩。不是的!“寂滅”是樂,“寂滅為樂”,所以佛曾捨身求的就是這兩句偈: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修行時,知道佛有兩句偈,知道後頭還有兩句,他就到處求,沒人知道,有個夜叉說:“我知道,但是你要讓我說也可以,你得讓我吃你,我餓的厲害,好久沒吃人了。”釋迦牟尼佛說:“行!好!好!你只要告訴我,我就給你吃。”夜叉說:“那我就吃你了。”釋迦牟尼佛說:“你現在吃了我,我就聽不見你說的偈了,所以你等我聽完了再吃我。”聽完了,他就向夜叉行禮拜,然後打算跳涯摔死,以此喂夜叉吃。但在這個時候,天人把他接住了。為了捨身,讓夜叉吃,就為了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就說:為這兩句值得捨身!是極其殊勝了!觀世音菩薩也是證明這一點了。這個“滅”也滅了,“生滅滅已”,寂滅就現前了,就忽然超過一切世間和出世間兩種殊勝:

“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與一切佛的力量是相同的,佛有慈力,我也都有。

“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所以他是平等的,我和一切眾生,蒼蠅、螞蟻、地獄中的眾生……都是一樣的,同一在悲仰,在求救度啊!佛是開最平等的法門哪,他是個無神論者,他不承認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主宰一切、統治一切、制造一切、管理一切、高出一切。佛都是平等的。就是你還沒有明白,我先明白了,先明白了一步,而且我先明白一步,我馬上希望你跟我一樣的明白,你明白以後跟我是一樣的。這個就是佛的偉大之處。

“修菩薩行”,行菩薩道就是利他。這樣的菩薩“往生淨土”。有人看不起淨土。而觀世音菩薩“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大智慧的文殊都求生淨土,往生淨土。

“願力宏深”觀世音菩薩有大的願力。“宏”,是宏廣;“深”如大海,深無邊際。

“普門示現”,《普門品》:你應以何身得度者,我即現某種身給你說法。所以,觀世音菩薩在那時就能夠現佛身給你說法,“應以佛身得度者,我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阿修羅身得度者,即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所以觀音菩薩是“普門救度、三十二應”來做示現。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觀世音“尋聲救苦”。一個是給你說法,一個是救苦,救你的災,救你的難,所以有人稱“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是一個大願;普門示現、普門說法是另一個大願,這樣才是徹底的度脫。還有臨時的度脫,在世間上,比如今天火燒房子出不去,這個時候你怎麼辦?你念觀世音,你念觀世音火就熄了。這樣的事真有,從古至今這種事很多很多。觀世音的靈感說不盡的。最近我在海外雜志上看到:在一個闊人家,一個少奶奶,她有一個女傭人。少奶奶信佛,天天念佛,女傭人很羨慕。看見少奶奶已經有福,還在修福,還在念。心想:“我不知道怎麼念?”於是就跟少奶奶說:“你告訴我,教給我,讓我念個什麼”。少奶奶正在吃荔枝呢,她瞧不起傭人,於是說:“你還配念佛?你會什麼?念荔枝核吧”。傭人聽了還當真了,她就念“荔枝核”,整天念“荔枝核、荔枝核……”。這個傭人有個兒子,出海回來告訴他媽說:“好險呢!船翻了,掉到大海裡頭了,可是有個東西把我漂起來了,漂、漂、漂到海岸上,我登了岸之後,回頭一看,哪!好厚一層都是荔枝核”。事情就是這樣,觀世音不需要現出觀世音身體,也可以把你拉上來。這樣一來更增加了他母親的信心。

你念的時候,這個心之專注,還要誠懇。雖然少奶奶是一句玩笑話,可這個傭人是以真心來這麼念,就得到了真實的感應。你只要有苦難,不管你念“觀世音菩薩”,還是念“荔枝核”,他都尋到了,而予以救度,所以你念“荔枝核”他都尋到,那何況你念“觀世音菩薩”呢!有的人要念儀規,要念西藏文,以為這樣才有功德。其實佛菩薩不需要翻譯,什麼文字都可以,而且已經超出了翻譯的范圍了,“觀世音菩薩”翻譯成“荔枝核”了,觀世音菩薩不是也一樣知道嗎!

“隨機感赴”因為遍入眾生心想,所以能隨機感赴,尋聲救苦。隨著這個機就感到了。有人說:觀世音忙死了!北京有個念觀世音的,感到北京;同時上海有個念觀世音的,感到上海;洛杉機有人念,感到落杉機……其實,他不知觀世音菩薩遍一切處啊!就拿月亮做比方,一個月亮千江的水都現月亮,月亮不需要來,水也不需要去接嗎!自然而然,月的影就現在江水裡頭。所以用“千江”作譬喻。任何一個眾生,你只要這個時候念觀世音菩薩,你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到,月亮就現,並不需要時間。還要通報,還要准備交通工具,還要來,甚至還要辦戶照,那什麼事情都過去了,那也就不是觀世音了。

“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無不解脫”,這是《無量壽經》中的話,是贊歎觀世音的。“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這個“歸命”是指把命都歸上去了,你生命都可以貢獻,你這個命都可以捨,這個時候你把命都忘了,一心念觀世音菩薩,那麼就沒有不得到解脫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的話,印證了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也是向大家做保證,你只要真實求,沒有不得到解脫的!!一切凶險、求財得財、求子得子、求妻得妻、求長壽得長壽……雖然都是世間的東西,但是只要眾生需要,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都能滿足。(比如有送子觀音,有個人得到兒子高興的不得了,花了十幾美金的郵票寫信來報信,我還以為來了什麼畫片呢,打開一看是一封信,現在忙,沒顧得給他回信。)無不得解脫、無不得滿願,眾生需要,大慈大悲。正所謂“先以欲勾牽,後令入正道”,先滿足你這些欲望,你感謝觀世音菩薩,慢慢就念,一點點把你引入正道、攝受你。佛菩薩攝受眾生,布施愛語,和顏悅色,和你做同樣的事情,用種種的方法來攝受眾生。

“萬億紫金身”顏色是紫金顏色,金色帶一點赤金,好的金子不是叫“赤金”嗎,赤就是紅,紫金就是形容那金子,黃的中帶一點紅的,說明成份很足。“萬億紫金身”,一方面金質的高度,一方面是度量的高度。“萬億”!多高大呀!觀世音菩薩。

這個“入三摩地”前面沒有細講。“三摩地”是印度的話,翻譯成我們的語言就是“三昧、正定、三昧耶”等等。雖然稱呼上有所不同。但“三摩地”其實是一個,都是翻譯了音。這個用字不同是因為中國地方大,方言不一樣,所以稱為“三昧耶”或“三摩地”,音譯差不多。而“正定、正受”是翻譯了它的意,不但是入定,而且是正定,你不但是得受用,而且是正受用。外道修許許多多法,他們入的都是邪定,雖然也得一些邪的受用,但並不可貴,已經走入邪道,很難糾正而出不來。而《首楞嚴》的“三摩地”,超過其它的“三摩地”,不同於其它的“三摩地”。《首楞嚴》講的“三摩地”屬於“楞嚴大定”,所以才稱之為“首楞嚴三摩地”。“楞嚴”這兩個字要和那個“首”字連在一塊念,是“首楞嚴”。“首楞嚴”是印度話,簡稱為《楞嚴》,去掉了一個字。有的人把這個“首”字連在上句,成為“菩薩萬行首”。不是的!“菩薩萬行”是一句,“首楞嚴”又是一句。“首楞嚴”的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這是極殊勝的予示。“一切皆成佛”、“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堅固”……這都是一昧的。

我們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壞的嗎,地球也要經過大劫,也要爆炸的。極樂世界才是無哀無變。這還是常情的說法,還是隨順了大家根器的一種說法。說到究竟,一切事究竟堅固,真正的無分別了,沒有取捨,沒有撿擇了,一切事都是如此。一切事皆是法身。法身還有什麼不堅固的?不但是堅固,而且是徹底的堅固!無生無滅,沒有壞!所以這一切分別來源於“第六分別識”(編者按:佛教唯識學稱人有八識,此第六識就是人的分別意識),所以出現了有的堅固,有的不堅固。而《首楞嚴》這個“定”就沒有什麼叫出定入定。《首楞嚴》大定無出無入,入定出定也都是究竟堅固。你出到哪去呀?入到那去呀?如果說:從這個堅固入那個堅固,這就是堅固,這樣說可就錯了!因為整體是一個堅固,並沒有出入。所以這個“三摩地”是一切事究竟的正定,是殊勝的正定,不是一般禅定中所說的“三摩地”。觀世音菩薩就是以耳根圓通入了“三摩地”的,而且這是第一大定。二十五聖人各個都說了,二十五聖各個都好。那釋迦牟尼佛讓文殊來評:誰最適合我們這裡的根基?於是文殊有大段的議論,這個議論很長,說明耳根殊勝、耳根圓通。這不僅僅是觀世音,我也是從中入的。所以《首楞嚴》這一段,是我們的第二十五拜。

《首楞嚴經》的說法,因為是要“聞自性”,所以學禅宗的人可能會說:你看看,還是我們殊勝吧,我們正確吧,文殊菩薩給我們挑選了,都在說我們是第一。大勢至菩薩是念佛法門,可大勢至菩薩沒有當選!為此,有很多大德在做翻案文章,他們說:有這種看法其實很自然,因為要是以《首楞嚴》的“三摩地”這個標准來選擇哪個第一的,那當然是觀世音菩薩。

諾那祖師就說:“什麼是最快最好的成佛方法?那就是明白自心和彌陀大法”。

明白“自心”,不管你修別的什麼法,到最後都要入這個“三摩地”,沒有超過明白自心這個最直接嗎。別的門路到最後也還是要明白自心。所以你在現生現世中希望很快入“三摩地”,那是不容易做到的。當然,觀音的耳根圓通確實是第一呀!但是如果要問:現在這六道的眾生怎麼最快的能脫生死出六道輪回,很快的成佛?我看文殊菩薩肯定選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要求不一樣,你所比的東西也不一樣。從二十五聖人的次序的安排我們看得很明顯,再往前一個就是彌勒,也就是“唯識觀”。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入三摩地,斯為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無邊光智身,大勢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十五拜)


“一心觀禮,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第一代的祖師。禅宗是拿觀世音菩薩這個“反聞聞自性”作為代表,而大勢至菩薩就是專門修念佛法門的,而且是專一的念。經言:當時有佛名無量光,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那不就是指十二光佛嘛。無量光,無礙光,無等光……等等。他那個時候也有十二個佛相繼一劫。“以念佛心,入無生法忍”我們就是通過念佛,入了無生法忍,證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最低也是初地菩薩,徹底的證無生法忍是八地菩薩。那麼怎麼達到這個八地菩薩的水平呢?就是念佛!一個凡夫,完全靠念佛,就能證無生法忍。這個念佛的作用在哪裡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也是《首楞嚴經》裡的話。我們對於這個經文應該是很恭敬的,不是夏老師自己寫出來的,而是經文的原句。他的力量很大,很多東西他湊到一塊非常自然。那個《無量壽經》會集本也非常自然,經句很多是從五種譯本裡頭挑出來的會集而成的。如果沒有大智慧,特殊的智慧的人,這個事做不成。我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越來越體會得深,殊勝極了!這裡的這些話也都是《首楞嚴》裡的話:“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通過念佛,把六根都攝住了。這個六根是被六塵所牽引的,所以一時也不得心安。見、色、聞、聲,種種的不安心。被外界所牽引而產生種種的分別。通過念佛就能把這六根全攝住了。口中在念,耳朵在聽,念的時候自念自聽,因此你念的時候舌根就攝住了,耳根也攝住了,聽自己的念,點一支香,鼻子所聞的那個香,心裡也不想別的了。念的時候身體也是端正的,眼觀鼻,鼻觀心,而且前頭供的是佛像,心裡頭這時候決不會一邊念佛,一邊想跳劈力舞、看電視……不可能的。有時不要在念佛的時候開電視機,目的就是要專心一注,這樣六根才能攝住,不然的話六根還是在跑。“都攝六根”,一根管住,你這都在念、都在聽,這樣的心一念一念,心也在上頭。你這身體當然也如此了,沒有做別的事情,眼、耳、鼻、舌都在這上頭。身也在佛堂裡頭,我坐在這兒好好念,這身也就端正了,這六根都攝住了。一念一念當中,雖然還是念頭,但是我現在不是妄念,而是淨念。我們現在是妄念相繼,前一個妄念過後,又跟著一個妄念,後頭跟著馬上又來一個妄念……所以有了“時間”的產生。時間其實就是由於妄念才產生出來的。剛才那個妄念過去了,是過去時;正在妄念,就是現在;底下馬上有個妄念要來,就是未來。所以這個“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由於妄念而成的。如果沒有妄念,也就沒有什麼“三際”了!!這樣一個道理,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得好:

“時間是人的錯覺”。

你有妄念,就有了時間,時間就是由於妄念才產生的。這個“妄念”跟“錯覺”你說差多少?妄跟錯,都是錯、都是妄,用字不一樣,這是因為翻譯的結果,只是當時把它翻成“錯覺”了。如果通佛法,就會把它翻成“妄覺”,愛因斯坦也不會反對的。沒有用同一個字,但意思是一個意思。產生時間、空間、物質……都是錯覺,都是由於妄念的結果。

念佛是“淨念相繼”的過程,所以我們現在肯念,我們難得的就是不能淨念相繼,念著念著就支出一個妄念來,念著念著就跑出一個妄念來了。這不要怕。《首楞嚴》的精神,一切事究竟堅固,那個妄念也就是這個“我”,真妄也平等,所以不要怕!就如水上畫畫,畫出畫是妄,但它馬上就歸到水裡頭了,馬上就返到真裡頭了,“全妄歸真”,都歸到真了。我們念佛雖然不能相繼,但是也不要怕,真正到念念清淨的時候,就會“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我們只要去念,你總有一段時間,念著念著成了片了,就是念十句、三十句、五十句中間沒有妄念了,這叫“念佛成片”。“念佛成片”也不容易,有的修行人現在還沒有成片,他說“那就不管了”。可是大家要知道:“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真正信了淨土宗的道理,彌陀這個大願,這個道理,信自、信他、信事、信理,相信我們念佛為因,就能得到念佛的果、往生的果、成佛的果,這個就是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六信都是具足。而且我們不留戀娑婆世界,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很懇切,你就是有信、有願,深具信願就決定往生。就這麼念,念到有沒有妄想那是其次的問題,是第二個問題。能不能夠往生全在於“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主觀上去勢力,你要是念得心裡頭一點妄想都沒有了,這件事不見得今生能夠做得到。那要到事一心、理一心,是不容易的事情。但做不到沒有關系,只要一向專念就好了,肯念就好了,只要有信、有願,就決定往生!反過來就是念的風吹不動,雨打不透。你就只當作道教一個口訣的念,外道不是也能念咒語嗎,比如他們要想飛,因此也有些咒,也是老念。回教也要念一個什麼咒,基督教也念。那麼,即使用同樣的態度換成這一句佛號,但是那個思想還是外道的思想,照樣不能往生,這一點很重要。如果完全是念佛的心,即使念“荔枝核”,也照樣起佛的作用。而完全是外道的心,以此來念佛號,結果還是外道的道路。還不如那個念“荔枝核”的呢。

難得的就是,你真的“淨念相繼”了,到了這個時候,“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不就是開悟了嗎!不但是開悟,而且還“入三摩地”。並沒有用另外其它任何方法,所以大勢至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就這一句,通過這一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了,沒有離開“始覺和本”,而且是老合本。那就直趨覺路,也就“究竟覺”了。“究竟覺”就是佛。豈但開悟,你淨念相繼,就必然自得心開,不假方便,不要再依靠任何的方便。還有什麼秘訣?還有什麼手印?還有什麼咒?還是什麼秘密的法?我不知道,全不需要了!就這一句就可以了!!所以大勢至菩薩成為初祖,道理就在於此。大勢至菩薩功德是不可思議。

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還要“般涅槃”,“般涅槃”之後,觀音要繼位,觀音也要“般涅槃”,然後大勢至菩薩繼位。大勢至菩薩永不“般涅槃”,為什麼?因為他是念佛成功的,說阿彌陀佛之所以有“般涅槃”,是因為這些都是示現。因為你是修觀音法門的人,當你往生多少年之後,才能看到阿彌陀佛“般涅槃”由觀音作佛了。而你要是通過念佛法門往生的人,你那示現佛依然還是阿彌陀佛。所以各個是不同的,因為那個“識”各個不一樣。同在極樂世界,有的看佛是阿彌陀佛,有的看佛是觀世音菩薩。等到和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往生的這些緣都滿了以後,觀世音菩薩“般涅槃”,大勢至菩薩繼位。大勢至菩薩永遠不“般涅槃”。實際上這三個——佛、觀音、大勢至,就是一個。

大勢至菩薩就是這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自”字,從兩方面來體會:一個就是你自己。這個事不是別人的事,是你自己的事。所以有人問六祖,六祖說:“密在汝邊”。密在你那一邊哪!所以從門入者,都是你自己的事,是你自己的問題,是你自己心開,這就是一個“自”字。都是各個人自己的自性,自己的自心開了,所以是“自得心開”。還有一個是“自然”之意,由於“淨念相繼”,自自然然的就心開了嗎!所以兩個意思同時都有。

“斯為第一”入了《首楞嚴》的三摩地,這個大勢至菩薩是第一,二十五位聖賢各個都認為他自己的方法是第一。大勢至菩薩他是這麼過來的,所以就是第一。實際上每個都是第一!用《金剛經》上的話講就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只要契他的機,對於他就是第一。就我們眾生而言,如果這個法也契我的機,那麼大勢至菩薩的這個法,不是對我也是第一嗎!同樣的,如果觀世音的法最契我的機,觀世音就是第一。“與觀世音,現居此界”此界是什麼界?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都是極樂世界的大菩薩。“現居此界”是指我們這裡,是娑婆世界。為什麼這兩個大菩薩都和這個土的眾生特別有緣?

這是因為佛菩薩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作大利樂”給眾生謀最大的真實之利,讓眾生得究竟的安樂,所以得大利樂。

“與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只要肯念佛,佛就對這一切眾生都攝受你、取你。意思是要你、攝受你。就好比磁能吸鐵一樣,吸鐵石把那個針吸過去了,這就是吸鐵石在攝受這個針,因為它產生一個力量。但針也在吸磁鐵石,因為針也磁化了,它也出現南北極,所以兩者互相在攝,從而形成一個共同磁場,形成一個互相的吸力,是磁極相乘的結果。同理,佛的那個磁力多大呀!而我們那個磁力才有那麼一點,而這兩個數目相乘,彼此就都有作用了。磁力就比我們個人的磁力大得多了,因為這個磁力靠佛菩薩的攝受力,因此你自己有磁性才行。雖然人人也都有磁性,但是你亂了,就好比一塊磁鐵,你整天燒它、摔它,它的分子全亂了。它那個電子循的軌道,圍繞的中心軸都亂了。這個軸這樣,那個軸那樣……各個互相抵消。互相抵消磁性就亂了。這是很好的比方。人人都有佛性,體現在磁性上,現在為什麼不顯現,因為亂了的緣故。人人都各自為政,這個電子這麼轉,那個電子朝那麼轉,互相抵消,最後總的磁性沒有了。但把它一擺到大的磁場裡頭,電子從新排列運轉,這樣一來才能都有個道,方向也才能正確。一邊是南極,一邊是北極,磁性顯現了,彼此的磁性才能相互吸引。所以用這個物理學上的道理,就很容易地說明了自他不二、自他宛然的道理。佛的那個磁是“他”;我們這個磁是“自”,自他不二,自他沒有兩樣。他也是磁鐵,我也是磁鐵,沒有什麼兩樣,是不二。如果我們拿鐵粉畫一個磁場的線,這個磁場是兩個共同的,你不能說誰是誰的,誰不是誰的。其實是一個東西啊!不二呀!沒有兩個,而是“自他宛然”哪!那個大磁是大的磁鐵,這個小磁是小的磁鐵,這個自與他,明明清清是在這。所以又宛然又自他,而自他又不二。這是一個很好的譬喻。

“與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大勢至菩薩攝受一切。念佛的眾生,就開始表現出一點磁性了。當然,這並不是說對於別的眾生是不平等的。眾生都有磁性,只不過這個磁性,有的是亂的,所以對他不起作用。他必須擺到磁場裡頭來,他自己具有,再發生相吸的作用。

“令離三途,得無上力”畜牲、鬼、地獄這三個道太苦,所以叫“三惡道、三途”。“三途一報五千劫”呀!墮落到三途受這個報,一報的時間是五千劫,時間長得沒法說了。所以墮落是不得了的事情。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印度修建精捨的時候,很多阿羅漢看到佛因為看到地上的螞蟻而落淚了,因為前一個佛在那修精捨的時候,這些螞蟻當時就是螞蟻,那尊佛都涅槃好久好久了,才出現這尊佛。這尊佛又在這修精捨,中間不知道過了多少萬萬年了,它們還是一直當螞蟻。佛就是因為憐憫才落淚了。可見“三途一報五千劫”,我們要變成豬,不是變一次豬就完了,沒有那麼好的事,老變豬,因為它思想全是豬的思想,很難轉變。就好比那個螞蟻,“八識”裡頭全是螞蟻的事:螞蟻的國王、螞蟻的天地、螞蟻間的打杖、誰打了我、我打了誰、誰咬死我、我又怎麼怎麼樣……冤家債主都是螞蟻,冤冤相報也都是螞蟻,所以它很難出螞蟻這個圈。要想攝受它,就必需讓它離開三途,而且得無上利。攝受的作用,就是要讓大家,不但離開三途,而且得無上的利。得無上的利就是極樂世界呀!一點點覺悟,大家都來念佛求往生。

這一段講的完全是淨土法門,沒有別的,就是念佛,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得無生法忍。通過念佛都攝六根,你只要能達到淨念相繼的時候,你不需要任何其它的助力助緣自然就心開,就明心見性了,也即是禅宗所講“迷即眾生,悟即佛”。你只要明見本心,識自本心。明自本性,用五祖的話講就是:人天丈、天人師、人間導師,所以你就是佛了。

六祖在當時,還沒有作和尚就得了衣缽。六祖得衣缽是特殊的特殊,他是寺院裡的苦力,在寺院廚房裡做功,並不是和尚,因此拿衣缽走了,全寺院的和尚追,只是因為大家想不通,你得衣缽是不可能的,怎麼我們和尚得不著?神秀得不著?寺院裡一個做苦功的雜役,一個俗人卻讓他把衣缽拿走了?一定是偷的!……所以“自得心開”,不管你是誰呀!你神秀能講得十二部經論,為五百人的善知識,五百人都尊崇他的威信,對他的崇敬到極點了,人人都認為有神秀在,他比我們高得多,要寫東西,有神秀當然是他,我們寫什麼。這種威望現在一般人很少,一般都是我比你強啊,而當年大家對神秀都很心服。可是六祖只聽了半遍《金剛經》就超過了神秀,再聽半遍就得衣缽了,成為人天之師了。可見這就是“心開”的重要。

一個只是打坐,禅定很好,可以不倒單。但禅定不是禅。禅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禅宗的禅是第六度——般若。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禅定的禅還是瞎子,第六度才睜開眼睛。所以前五度如盲,第六度才有目。這說明了智慧的重要,六度之中任何一度,如果沒有般苦就不能成為波羅密,不能到彼岸,只是人天福報。你入什麼禅定?你入的是禅天了,成為色界、無色界的禅天了。打坐人生的天還在六道裡頭,沒有般若。比如廣欽老和尚,他“般若”就差些,如果有般若就厲害了。那就厲害得“如虎添翼”呀!他就是禅定,但是他因為加上了念佛的好處,所以就超過了一般禅定。他的話裡頭很有禅宗的氣氛哪,其實比那禅宗的人還高明。這通過他跟某人的對話,一比就清楚了(編者按:此對話是指民國63年於台灣承天寺中的一段對話,可見《廣公上人事跡初編》一書)。所以這“自得心開”就是殊勝。

念佛一樣“自得心開”。圓瑛老法師被稱為“楞嚴獨步”,他自己自稱有兩次幾乎要開悟,但後來當法師、當方丈,事情很多,這一方面就再沒有得到進展。雖然沒有得到進展,但這兩度將要開悟,也使他對《楞嚴》的體悟還是獨步於世的。他在這一方面,“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禅也就是淨、淨也就是禅。大勢至菩薩就是完全從淨土中,同樣得到了參禅所最希望的果實。他就“自得心開,入三摩地”。而這個“三摩地”是《首楞嚴》的“三摩地”。現在和觀世音菩薩一起在我們這個世界攝受念佛眾生。念佛的人就為十方佛所護持,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所攝受。

同時,你真實念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派二十五位菩薩來保護你。所以用真實心在念佛的時候,不受魔擾,除非你自己內心裡頭忽然業力發現。所以還怕業力發動呀!一貫很好,業力沒有發動,他這個業力在這時候突然間發動。所以有這樣一句話:“謹防業力發動。”很信的人忽然間變的不信了,因為在你心田裡頭的業力暗暗在工作,你不知道,它不告訴你的,它一下就發動出來了。善根發動就好了,大家能念佛,這是善根在發動。全家人請佛像,建佛堂,一起來聞法,那是善根發動,所以要乘熱打鐵。業力一定有,沒有業力那就消業往生了,不可能的,沒有的!要知道業力是無究盡的,我們是帶業往生。你不要等業力發動,要在這個時候讓這個因緣成熟,等往生之後再消業去,不是在這個世界把業消掉,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了,是難行道。所以要承認這個業力是無窮無盡的,種種的東西都有,現在就是謹防它發動,把目前的善根動再動,長再長,一直到成功。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眾尊,華嚴經主,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不捨因地,遍收玄妙,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願大行,普賢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十六拜)


“一心觀禮”這一觀是觀禮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對我們今天也有特殊的意思,他就是“金剛薩埵”,也是密教的初祖。在毗盧遮那佛世界也就等於是觀世音菩薩。在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的世界,也是最上首的菩薩。在《無量壽經》裡頭都是德尊普賢。來的這些所有菩薩都是“鹹共尊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些菩薩都在尊重都在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普賢大士最突出的就是後頭這兩句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淨空法師就因此而趨向淨土宗的。他本來講唯識,講禅……,最後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十大願王導引的歸宿最後就是極樂世界。

   “願我臨遇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無量光,即得往生安樂到。”

這是《普賢行願品》,也就是普賢菩薩的願。願我臨命終的時候,我的“障礙”消除。“障礙”就是往生的“障礙”。都消除了,可不是“業力”都消除了,這一點要注意!一個字都有一個字的用處啊!離經一字便同魔說。現在有很多人不大小心,你不能離開呀!背叛是更不行了,一個字之差都不行,似是而非都不行啊!

“如來會上,座列上首,德為重尊”。佛說《無量壽經》的時候,普賢菩薩是上首,跟《華嚴經》一樣是第一位的,座是最上,德也是最尊。大家來的人都是尊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德也在眾中稱尊。

“華嚴經主”同是《華嚴經》的經主,《華嚴經》和《無量壽經》是同等的經。萬行莊嚴,萬種功德,所以普賢是大行菩薩。觀世音是大悲;彌勒是大慈;普賢是大行;文殊是大智;地藏是大願。這都有不同之處。

“萬行莊嚴,化身金剛薩埵,永為密教初祖”普賢菩薩是萬行莊嚴,他的化身為什麼呢?就是密教最初的祖師“金剛薩埵”。

“永為密教初祖”於將來世界,於各種世界,於各種劫中,永遠是密教的最初的祖。在咱們這個世界,是蓮花生大士,可是在佛學辭典中找不出這個名子,所以甚難得聞。大家所知道的只是龍樹,所以“東密”以及中國歷代都把他列為密宗第一代祖師。龍樹菩薩是一個很特殊的菩薩。佛教分“十宗”,他是八宗的祖師,這是最奇特的一位大菩薩。少年的時候,因為會隱身術,於是他和一些邪友跑到皇宮去,弄得很多宮女懷了孕。宮內猜測,可能空中有真人來了,懷有邪術,於是到了晚上,把宮門緊閉,派許多力士拿刀砍,結果是都被殺了,就剩龍樹,因為他藏在國王身背後,因為那刀要離國王遠一點,所以砍不著他,國王走哪他緊跟哪,不敢出大氣。好多人都死了,再也砍不著人了,宮門才開了,龍樹才偷偷跑了出來。“欲為苦本”,這回明白了,這個苦很苦,很驚險哪,差點沒死了,好朋友都被殺掉了,這是由於欲,欲為苦本。於是出家了,後來成了八宗的祖師。《華嚴》就是他從龍宮取出來的,《首楞嚴經》也是他從龍宮裡取出來的。淨土宗的祖師、禅宗的祖師,密宗的祖師……是極特殊的一位大菩薩。

在佛涅槃後五六百年的時候,這樣一個大菩薩,他在南印度,他拿幾個芥子打開了一個鐵塔,進入鐵塔後親自見到“金剛薩埵”,這是書上記載的,密宗的來源就是這麼來的。金剛薩埵把這個法授給龍樹,日本人都知道恭敬龍樹。東密、唐密都是龍樹,龍樹和蓮花生大士互為師祖。蓮花生大士是從阿難那裡得的法,他要比龍樹出世早。釋迦牟尼佛預先交給阿難傳法給蓮花生大士的。這兩個人有交流,都是大德沒有相互間的嫉妒障礙。啊!這些法我從金剛薩埵那得的,可以給蓮花生;蓮花生是從阿難那得的,可以給龍樹。所以從這就證明他是密教的初祖,“金剛薩埵”。所謂的“金剛阿者梨”就是代表“金剛薩埵”的人。這是普賢的一個特殊之處。“金剛薩埵”就是他的代身。不但是顯教德為眾尊,在密教也永為教主。

“不捨因地”雖然他已經有殊勝的成就,但還不捨因地,在因地還是示現菩薩相。

“遍收玄妙”《華嚴經》十玄是最深密的法。《妙法蓮花經》之所以稱為“妙法”,就是因為玄妙的緣故。而這些他都遍收融匯了。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八十一卷《華嚴經》的最後一卷的最後一品中的話。怎麼出來一個八十一卷哪?最初翻譯《華嚴經》是在晉朝,為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唐朝時,國家又組織很多大德翻譯,清涼國師等都參加了。這次翻譯的是八十卷,稱為“八十華嚴”。剛翻好,又進來一種《華嚴》,為“四十華嚴”。再翻譯,第三個翻譯“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沒有單行本,只是“大藏經”裡有“四十華嚴”。現在台灣可能印了,過去是沒有的。《華嚴經》有六十品、八十品、四十品等各種譯本,略有不同,其中有一種,其最後一品是“八十華嚴”所沒有的,也就是《《普賢行願品》,已經翻好“八十華嚴”怎麼辦?於是就把“四十華嚴”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搬進去了,作為“八十華嚴”的末一卷,所以才成為八十一卷《華嚴經》。到中國的三種《華嚴經》中,它是最後來的,在四十品《華嚴經》的最後,前二部都沒有,是中國人把這一品補進去的。所以這個《普賢行願品》到現在列為“淨土五經”之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等到你臨死的時候,你諸根敗壞,你的一切一切都不能跟著你了,一切都沒有作用了,到了這個時候,你這個願王不離開你。所以發大願很重要,因此願而得往生。你只要念,臨終時往生極樂世界,面見彼佛無量光,即得往生安樂剎。那就一切都不退了,永遠不退了,決定就等著成功了。

“大願大行普賢菩薩”所以十大願王是大願哪!萬行莊嚴是大行啊!以實際求度眾生,弘揚正法,現這種菩薩身,以行為主,這是大行。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願共眾生同生極樂,系心一佛,專稱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十七拜)


“一心觀禮,法王長子,七佛之師”過去習慣,國王繼們是立長子的。“法王長子”就是要繼法王位的人,而且是七佛之師啊。文殊雖然現的是菩薩相,其實文殊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七個佛都以文殊為師啊!都是文殊的弟子。

“勝妙吉祥,無垢大聖”文殊菩薩的名號為“勝妙吉祥、無垢大聖”,這名子代表他的德。有的只翻譯成“妙吉祥”,“勝妙”是更殊勝的妙啊!這個名子就更全了,這樣大的智慧,是最吉祥、最殊勝的妙啊!所以稱“勝妙吉祥,開明本心”。你這本心是什麼?本心是“無垢大聖”。從來沒有染污,所以稱“無垢”。從來是不增不減的,所以稱“無垢大聖”。

“願共眾生同生極樂”。作為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老師,文殊代表什麼?代表“根本智”。所以禅宗開悟,就是先得到這個“根本智”。文殊就表示這個“根本智”。普賢就代表“差別智”。你得了根本智,你還要度眾生,還要種種行動,種種救度,因為眾生有種種根器,你有種種的藥。對種種的病,施種種的藥。這都需要有智慧嗎,否則投錯了,不但不治病,反而庸醫殺人。弘法、說法很難!關系到人的慧命,不是一個死的方法,而是講求方便。你著涼了,中寒了,你吃一點熱藥,喝一點姜湯就好了。你已經上火,還去吃補藥,那就壞了!人參是補藥,但要看誰吃才成。所以這就叫“差別智”。文殊就代表“根本智”,由“根本智”才能再產生“差別智”。有這樣的大智慧是“願共眾生同生極樂”。

“系心一佛,專稱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一行三昧,大智宏深”剛才我念了普賢菩薩發願求生偈,是七個字一句,共為四句。這一段,夏老師把七個字一句變成五個字一句了: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極樂剎”。

四句話在內容上完全一樣,但字詞有點變化,七言變成五言。在《文殊般若經》裡講到“一行三昧”,文殊特別講了這個“三昧”,這“一行三昧”就是“系心一佛,專持名號”。你把心就集中在一個佛的身上,專稱這一個佛的名號,“即於念中,得見彌陀”。原來是“得見彼佛”,但我們這裡都稱念“彌陀”,所以當然“得見彌陀”了。文殊菩薩的這個“一行三昧”完全與咱們稱名念佛往生是同樣的主張,而且是系心在一個佛上,就是系在阿彌陀佛上,連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不用念了。你念佛干什麼?你不用觀想,不用其它方法,只要稱名號,這樣就夠了!你在這念念之中就自然而然見到彼佛了。

“大智宏深”這個“一行三昧”是了不起的三昧,是殊勝的智慧。否則,沒有殊勝的智慧你不能相信。這麼殊勝的果實,就這麼簡單?就念一個名號便能夠成功?……所以有種種的懷疑,這都是情見哪,都在情見之中。世間上常識中沒有這種事情。所以我們念佛法門是打破常規的!


一心觀禮,靈山會上,親承佛誨,授予《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現在兜率內院,當來三會龍華,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福德無邊,彌勒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十八拜)


這一拜是拜彌勒菩薩,也就是當來的佛,現在正在兜率內院。

先師虛雲老和尚當年在廣東遇難的時候,肋條骨被打折好幾條,大家踢他。所以我們現在受一點折磨,想想這些人,其實算不了什麼。當年,諾那祖師讓達賴關進囚牢就是十幾年,給他吃毒藥;想想虛老,農民把他裝在口袋裡頭用腳踢,肋條骨踢斷了多少條,受那個冤枉,說他是地主。因為寺院裡頭有點田地,於是就拿他當地主來對待,斗他打他,當我岳父給他治病時,覺得他只是感冒而已,會很快就好的,後來才知道肋條骨斷了。最終都治好了,也沒有動手術,就是吃藥吃好了,他們成了很好的朋友。這是虛老。他在這病得最沉重的時候,大家都以為他死了,他於定中到兜率內院見到了彌勒。這一段記載的很詳細,他記住了彌勒當時說的偈子,這是他親自到了兜率內院,而且看到有幾個熟人,把他領到一個座位上,讓他坐下來,聽彌勒說法。說完法之後,彌勒就跟虛老說:“你還得回去呀!”他說:“我不回去,弟子太苦了!”彌勒說:“不行!你還得回去”。於是他回來之後,果然有很重要的任務由他去辦。當時大家打他,可就是打不死他,於是他們就問:“為什麼這個老和尚打不死啊?”有人就回答說:“老和尚為眾生受苦,為你們消災,是打不死的”。他們一聽都害怕了……

“靈山會上”佛在靈鹫山說法,我們簡稱為“靈山法會”。

“親承佛誨,授予《大乘無量壽經》,囑以弘揚淨土法門”親自承受佛的教誨,受到佛的囑咐,把《大乘無量壽經》交給彌勒,叫他繼續弘揚,囑咐他要弘揚淨土法門。這個彌勒菩薩在法上是承擔了這樣的大事因緣。

“現在兜率內院”兜率是兜率天,兜率天是欲界天。所以很多人到兜率天去,到兜率內院見彌勒,可是到了外院就迷惑住了。到了外院看見那欲界天男女的種種情況,他的欲心就起了,因為那裡的情景比我們這更能夠動人。所以他就進不到內院了。兜率天的內院是個道場。現在彌勒在那說法,很多人在那,那是一個道場,等於是天界的一個淨土。

“當來三會龍華”要求生彌勒淨土,到了兜率內院後也不退轉,將來就隨著彌勒一起來“三會龍華”。到了彌勒淨土,一切自然長生,一點不需要勞動,福報非常的大,因為彌勒是大慈,慈就感受福嗎,慈是讓人家歡喜,所以得到報,福也是最大,所以稱大福彌勒。現在有許多人跟佛接了緣,始終沒有能夠度脫,最後都是彌勒菩薩包干,全部都在彌勒成佛時得度。“三會龍華”就是三次法會道場。彌勒不是像釋迦牟尼佛一直在說法。而是通過三個法會,就把這個可以度的眾生都度盡,於是他也就完成任務了,所以是“三會龍華”。有話講“我們都是龍華會上的人哪”,其實就是指的這個意思。沒有成功,在這個時候等著彌勒來度,要等到什麼時候呢?我就算過,這個年頭可是很長、很長,不好等啊!將來怎麼“三會”呢?將來你們都來幫助彌勒菩薩弘化。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十六個大弟子都是佛的示現,都是成了佛的。比如須菩提尊者,都是佛的示現,來幫助佛來弘化的。所以他們才能替眾人提問題、問問題。因為許多眾生根器有限,根本想不到這些問題。比如《金剛經》中須菩提問的問題:“雲何住?雲何降服其心?”

這是很深、很妙、很好的問題。所以說,什麼人能報佛恩呢?兩種人:一個是善問,問得好,會問的人;另一個是善答。善答擺在第二,善問擺在第一。什麼人報佛恩?一個是善問,一個是善答。

“菩提樹下,成等正覺,福德無邊”成就正等正覺是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而福德無邊是彌勒的特點。福德是無量的福德,彌勒菩薩現在只能稱菩薩,稱為彌勒佛是錯誤!因為是未來的佛,現在還只能稱菩薩。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捨利旨弗等諸大尊者,及賢護等,十六正士,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是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諸大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十九拜)


“一心觀禮,無量壽如來會上,捨利弗等諸大尊者,及賢護等,十六正士,鹹共遵修普大士之德”在如來法會上,捨利弗等大菩薩以及在家的菩薩十六位正士,所有的都是在尊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稱為“德尊普賢”。

“具足無量的行願”都是德尊普賢,普賢就是無量的行、無量的願,安住於一切功德法之中。

“諸大菩薩”捨利弗他們本來就是佛菩薩的示現,所以稱為諸大菩薩,這是一個理由。再一個理由,這些阿羅漢都回小向大,稱為“大阿羅漢”。回小向大的大阿羅漢,不是小乘的心。小乘一回轉向於大乘,修大乘的菩薩,都稱為菩薩。


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暨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以及本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位大師。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三十拜)


“一心觀禮,從上以來,蓮宗諸祖”這一拜是拜蓮宗的祖師。這裡有一個問題,現在我們列蓮宗的祖師,把昙鸾和道綽二位給刪除了,古一點的記載許多都是這樣列祖師的:慧遠、昙鸾、道綽、善導……像《思歸集》等等有些著作把這個昙鸾、道綽取消了。這是因為他們的著作流傳到海外,在我們中國內地沒有了。所以淨土宗有十種書,在國內佚失了,稱為佚本。還好,現在都回來了。所以我們現在有一個很好的因緣,大家要知道。這表明作為法將興的一種表現,是讓我們感覺高興的事。這些書回來了,不僅如此,就連過去蓮池、藕益大師的書沒人見過,但現在我們也能見到了,這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無量壽經》一千多年沒有得到善本,現在這個善本是日本投降以後才出現的,沒有多少年啊!咱們能遇著這個善本,這是前所未有的!紅、白教從來沒有到過大陸啊,更不要說什麼香港、台灣、美國。過去來的只是黃教,元朝來的是“薩加海”,都是比較新的。這種古代的紅教,蓮花生上師的教、白教的法,漢地一直沒有,只是在西藏才有。在西藏過去交通不方便,生活不方便,有種種障礙,所以沒有把這個教法傳到咱們這邊來,是從諾那祖師才開始的。諾那祖師跟達賴在見地上不一樣。達賴依附於英國,英國侵略西藏,他們占了很多便宜,當時達賴就是親英的,而諾那祖師主張親華,這就成了對立面。於是這個達賴祖師就把他抓起來,往臉上塗墨、游行、關到土牢裡頭,而且是派人看管,幾度用極毒的藥給他吃,後來派人驗屍,報告是死了。其實諾那祖師自己用手刨一個洞,爬多遠多遠從洞裡逃出來了。諾那祖師自己是這麼說的。有人認為諾那祖師恐怕不肯講實情,他可能是有神通……對此我不作評論。總之出來了。出來後衣服都像窟窿眼兒似的一片一片都飛了。頭發長的到腳跟。你看這日子多難過呀!吃毒藥不死,這是由於修綠度母。綠度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大慈大悲救度。可見,歷經種種磨難,密法才傳到中國內陸來。

密教龍樹這一支與蓮花生祖師從阿難那所得到的一支,終於匯聚了,使紅教、白教匯聚到蓮花精捨。總之,這些教來了也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前人所未遇到的,我們遇到了,這是我們比前人有福的地方。而現在我們所不如前人的地方,就是不如前人那麼精進。只要大家肯精進,肯發大願,把這些優點發揮出來,將有一個佛法中興的高峰到來!這也是根據西藏的傳說而言,不久的將來佛教是很放光的,出現一個中興的高峰。我們大家正在這個時候,這是一個上升的階段,也正是特殊的因緣。大家要很好的發心,三百年後還會再起一個高峰,佛教又興盛。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來了,這時候才有了一個好轉。但那個高峰不如現在,那個高峰再過去之後,就再沒有了,也就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一直到最後,最後人只能活十多歲,見面就要殺,到最後時期,佛運靠一百年的《無量壽經》,整個法運就是如此。可見《無量壽經》的重要性大家就明白了。這個《淨修捷要》也是跟《無量壽經》相輔相助的,如果能存在,大家老實依此去修,《無量壽經》必然也能發達。總之,現在法是到了末法時期,一直從現在到最後,法都滅完了,還有一百年,就靠這部《無量壽經》,這個是肯定的!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做工作,好鋼用在刀刃上,就是這樣。

剛才說到淨宗祖師的羅列,我們將來要把昙鸾、道綽二師恢復進來,即:昙鸾是二祖,道綽是三祖,善導是四祖。將來再印書的時候,一定要做這種主張(編者按:新的《蓮宗祖師傳記》已由本編者於出版本之前,提前編輯出書了。其中從新列昙鸾、道綽兩位大師為二祖、三祖)。像楊仁山寫的《佛教三字經》裡頭還都有昙鸾、道綽。但兩位大德的書現在少有了,比如昙鸾大師的《往生論注》,我就給法源寺(編者按:即中國佛學院)裡我的學生們看,他們說:“我覺得比論還好!”《往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三經一論”即淨土宗的三部經、一部論。昙鸾做了論著——《往生記注》。道綽也有《游心安樂集》,講的就是念佛法門。他們的很多論著都是講“持名念佛”。有人以為他們修的是“觀想”,確實昙鸾是修觀的,昙鸾本來是學道教的,修長生術的。後來,通過別人給他看《觀經》,他一看,就把道教的東西全都燒掉了,不要了。當然真正的道教比現在的所謂氣功高得多!昙鸾雖然去修觀,但是贊歎“持名念佛”,他的這個論注就是很好的說明。好像淨空法師也把《論注》、《游心安樂集》這兩本書都印出來了。再有《通贊》,過去也都是丟了的,現在又回來了。

“蓮宗諸祖”我們應當還要紀念昙鸾、道綽。還有善導,這是當然的,是大家都承認的了不起的大德。此外還有蓮池、藕益……一直到徹悟祖師。

“弘宗演教,皈向淨土,諸大善知識,以及本身皈依、授戒、傳法、灌頂,諸大師”所謂“弘宗”是指弘揚禅宗、淨土、密宗……等諸宗;“演教”就是教授唯識、講解《法華經》等教法。可是這些人,他們皈向淨土,這些大善知識以及本人皈依的、給你傳皈依的、給你傳戒的、給你傳密法的、給你灌頂的諸位老師。對於他們,我們要尊師,要老想著這些老師。在這裡,對於淨土宗的祖師以及過去贊歎過淨土的、歸向過淨土的、禅宗教下各方面的,以及我本人、給我傳皈依、也給我受戒、給我傳法、給我灌頂的……對於這些老師,我們要尊師,要向他們一拜。


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三十一拜)


“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佛、法、僧這“三寶”,以及“十方護法菩薩”是我們這一拜中所要拜的。在密法裡頭,三個根本:上師、本尊、護法。“護法”就是其中之一。所謂“根本”,就是最應當尊敬的、最應當依靠的。

其中“上師”是加持的根本。密宗是靠加持力的,而淨土宗,當你臨死的時候,佛來接引也是加持力。現在十方佛、阿彌陀佛派人來護持你,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攝受你……這都是加持力。這個在密宗更強調。強調加持力,這個加持是以“上師”為根本。就好像電廠裡的電通過上師這個導線送到你的住宅,起到傳導的作用。所以“上師”是加持的根本。

“本尊”是成就的根本。我們不但要靠自己的力量,而且還要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這樣起作用那不就快了嗎。再有就是你要成就啊!你要求得覺悟,就要跟佛一樣的覺悟,這個成就的根本是什麼?“本尊”就是成就的根本。你如果念佛,阿彌陀佛就是你的本尊,你要成就的那就是阿彌陀佛,成就的根本靠阿彌陀佛。你要修法,有的修綠度母、有的修觀音、修金剛薩埵……那麼他們就是你的本尊。你修什麼就成就什麼,比如修綠度母,成就的就是綠度母,所以“本尊”是成就的根本。

“護法”是事業成就的根本。比如你要度眾生,滿足眾生很多願,辦成很多事情,要印經也是事業,要有經費,要有地方,有人在幫助,有好多好多事情,你才能印出一部書來。所以辦事業的根本就是“護法”。世間也有“護法”,別人幫你忙,把錢送來或幫你做校對……這是人的護法;還有虛空中許多護法神……這些“護法”是事業的根本。

我頂禮“三寶”,特別是十方的護法菩薩。韋陀菩薩都知道,他是護法菩薩嗎!所以顯教經典上,上供護法、伽蘭、韋陀、諸天。也是恭敬“護法”。

“金剛”是現威武相的佛。

色界天稱為“梵天”,很清淨。天包括各種天:梵天、欲界天……“龍神”擱在一起就是代表“天龍八部”。“天龍八部”也叫“龍神八部”。所以“天”、“龍”、“神”這三個字擱在一塊,既代表三個方面,也暗攝八個方面。這“八部”裡頭包括金翅鳥。佛前有個金翅鳥,金翅鳥在海裡能吃龍,就好像雞吃小蟲子一樣。所以龍就沒有辦法,求佛保護。佛就把袈裟分給它們,一個龍頭掛一絲,龍頭上要纏了佛的一絲袈裟,金翅鳥就不吃他了……

“聖賢等眾”金剛就是聖,有很多護法是賢。還有很多護法還沒出六道。比如鬼神還沒出六道嗎。龍就比天還低一點,也是護法。總之,他們既然護持正法,我們對它們就要恭敬,而且他們是事業的根本。


一心代為生生世世,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頂禮三寶,求哀忏悔,普代法界眾生,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三十二拜)


“一心代為”指我們的所有一切修持,都是普為眾生著想的,是替代,替代哪些呢?

“生生世世,以及現在生中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冤親等眾”替代我生生世世以及現在這一生中的父親、母親。我們修法不為為我們自己修,而是替我父親修、替我母親修。還不是這一生的父親、母親,我們過去生生世世的父親、母親,我都要替代他們修呀!所以我們所修的這個心很廣大,這個孝也是真正的大孝。不光是孝順今生的父母,這就使得我們的人格更偉大了!這也是學佛的殊勝意義!我常說:學佛是大變活人哪!學佛的過程就是自我改造的過程。不但學佛是如此,連儒家都這麼說,如果你念了“四書”,但還是照舊一樣不改,那你就不會念“四書”,你必須根據孔子的話,把自己有所改變才成。所以我們要這麼做、這麼回向,於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變了。現在你就照這個文去念,你本來是沒有想到的,但現在經你一念,你沒想到也就實行了,這多偉大呀!而且在不斷的修行中,你純熟了,這就是“熏”的力量,成了習慣了,對待一切都是這樣。不但是父母,而且“六親眷屬、冤親等眾”都要冤親平等。不但是冤親平等,而且是先提出冤來,冤還是在親的前面,這正是佛教的偉大之處。有一個人問我一個問題:“我倒是願意替一些眾生,為他們回向,可有這麼幾個人,我把我的功德回向給他?讓他如何如何?我這不甘心呢。這些人太壞了,我為誰回向都可以,還要包括他,給他們回向?……”可見這個心還是有分別,所以我們要慢慢發展到你對最膩煩的、記憶最深的、最不能原諒的人,也能做到原諒他們。

所以,用這顆心頂禮三寶。我們磕頭也是替他們在頂禮,這個修持就不是完全為了個人。通過這些實踐,使我們得到轉變。這個密法也是這樣的,通過你的實踐轉變你的認識,這個密法的方法就是:前頭供一個東西,把很髒的東西都擺在這,拿來供佛,就像《心經》裡頭講的:“不垢不淨”,你就那麼念,最初你可能還是有垢有淨,一下子斷不了,怎麼拿這些髒東西來供佛?你有垢有淨,但久而久之,也就都清淨了,分別也就少了,這就是“不垢不淨”了。總之,就是要慈悲喜捨!捨什麼?捨這一切虛妄分別。

“頂禮三寶,求哀忏悔”我替他們求,這時的心是很肯切的!替他們忏悔,不但是磕頭,不僅僅局限於此,還要普代法界一切眾生,普遍代替全法界一切的眾生。所以我們一個人修行,不只是一個人得到好處。我常說:還不是一個地球,全法界都得到好處啊!就是如此,這樣我們的生命才有意義,我們生命才真正寶貴。多有一些這樣的人在世間,全法界的眾生都得到好處。

“普代法界眾生,回向西方極樂世界,同生淨土,同圓種智”都同生到極樂世界去,都圓滿一切種智,也就是圓滿一切佛的智慧,就是成佛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圓滿了!

——《淨修捷要報恩談》(全文完)


 

上一篇:口業之過:真實故事之一個剩男的前世今生
下一篇:網絡紅人劉書宏為何走上出家之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