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見人善,即嫉妒,見人惡,即對立,我們用錯了心
我們接著再看修身下一個細目,是「遷善」跟「改過」。我們看到,人能明辨邪正、是非、善惡,他就不愚癡。所以修身其實最根本的還是息滅貪瞋癡。師長一直期許我們扎三根,其實也離不開不貪、不瞋、不癡這三個根本善根。而遷善當中舉到《論語》裡面的句子,我們來看這個經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把這些教誨變成我們的心境,變成我們的觀念、態度,就念念可以提起來,念念得受用。一個人假如每一天見到每個人事物都當作老師,他每天智慧長,他見到不好的都能反躬自省,調伏習氣,他煩惱輕。所以這一個教誨跟《弟子規》講的完全是一樣的,「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而我們不能用錯心,用錯了變成什麼?見人善,即嫉妒,這個嫉妒是瞋恨心,而且嫉妒很可能會把團體當中賢德之人排斥,這樣會斷了很多人的法緣跟善緣,這個罪業很可能都在地獄當中,所以要轉嫉妒為隨喜的心。我們常說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喜莊嚴故,見修善者」,見行善的人,見有德行的人,「心無嫌嫉」,內心裡絕對沒有嫉妒、沒有嫌棄、沒有排斥。所以隨喜重要,隨喜功德就修普賢行。見人惡,即內省,他也是我們的善知識。可是我們用錯了心,見人惡,即對立,即有成見,即發生沖突,那就愈來愈結惡緣了。所以這一句我們從今天開始貫徹,保證每一天「德日進,過日少」。每一天晚上靜下來,我今天在佛經當中,經典當中看到阿彌陀佛的榜樣,看到大舜、大禹的榜樣,我要效法他們。今天所有跟我們談話的人,談的正知正見,我要把它記下來,要把它領納。看到不好的事,我趕緊反省,趕緊把那個原因找到,幫助對方化解他的問題,純是一顆利人的心。每一天這麼冷靜反省,每一天都知非改過,受用就非常大。
而我們冷靜來關照,我們自己見賢思齊做得如何?在修行的路上我們要常常勘驗自己,不能自欺。這句話我們可能讀過一千遍,可是要真正受用要解行相應,這句話要真正做出來,才能利益到自己。假如讀了這麼多遍,沒有真正去做,反而像《弟子規》說的,「長浮華,成何人」。真的,我們讀得愈多,了解的經教愈多,不先要求自己,很可能就要求別人,就傲慢,走到哪裡讓人壓力很大,這個就不是學聖教的狀態。所以是嚴以律己,先要求自己。而我們看,我們跟隨師長的教誨這麼多年,從師長的教誨當中我們體會到老人家立身處世的慈悲跟智慧。比方老人家無私的布施,我們學到老人家的布施了沒有?比方老人家忍辱,一生當中為了正法久住,受到多少的侮辱、多少的這些指責,老人家統統都是感恩的心來對待,那我們學到老人家的忍辱了沒有?而我們今天回去,把師長,我們能感受到的、體悟到的師長的優點,把它寫在一張紙上,寫完之後我們再問問我們自己,我們見賢思齊了哪一條?假如一條都沒有,那變成我們只是口頭上覺得見賢思齊,我們自己最尊敬的師長我們都沒有辦法見賢思齊,學到他的德行,那其他的人我們可能那分恭敬都提不起來。所以這個都是很真實面對我們自己落實了多少。所以夏蓮居老居士有一段開示,對我們修身非常關鍵。老人家講到,學道的人須打破自欺一關,不能自我欺騙,必須很清楚我們自己的程度跟落實的狀況,始有商量處,才談得上修行。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一天當中能看到自己很多念頭跟言行不對這是好現象。功夫始有著手處,每天看到很多問題,才知道怎麼改,怎麼對治。所以這個不自欺,就是我們每一句能夠領納之後,去好好觀照自己落實的程度。
所以下一句談到的是修身的改過。改過它有一個前提,要能知過,要能悔過,才有可能進一步改過,所以改過也不容易。那怎麼自己知過?一來自己每天不能離開經教,而且讀經的時候,聽經的時候,要覺得是講給我聽的,我是當機者,這樣經典才好觀照到自己的問題。假如我們在聽經的時候,聽師父在講經,邊聽心裡頭都是想,這是講我媽的,這一段是講我兒子的,這是講誰誰誰的,那一句也受用不了。所以時時都想著,只有自己是學生,句句是提醒自己,容易知過。而且俗話又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時候我們又有謙虛的態度,能夠依眾靠眾,讓我們的親人,讓我們的同修們,都能夠沒有罣礙的指出我們的問題,而指出來的時候我們都非常感謝他,叫「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我們是領導者,這麼去帶動,我們的團體都講真話、都講實話,所謂直心是道場,這個家道跟團體的風氣這個正氣就能提得起來。所以這個是能夠時時接受別人的勸,好發現問題可以改過。包含每天讀歷史,曾國藩先生每一天晚上都讀十頁歷史,就從歷史當中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好,而知過了,悔過,忏悔業障,忏悔之後,後不再造。而這個改過要發三種心,發恥心、發畏心、發勇猛心。這個恥心,師父常說,學佛就要學釋迦牟尼佛,學儒就要學孔子。這一段話我們聽完,用心領受了之後,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以佛陀跟孔子的標准來要求自己。遇到一件事情,佛陀會怎麼做?孔子會怎麼做?我們德行都是跟聖人比,這個羞恥心就起來了,還差得很遠,趕快勇猛精進。第二個,發畏心,我們假如作惡了,《太上感應篇》說到的,「善惡之報,如影隨行」,天地都有司過之神,都會記錄我們的這些惡行,想到這裡,就敬畏天地鬼神,縱使一個人在的時候,都怕觸怒鬼神,有這個畏心,警覺性就很強。緊接著勇猛心,面對習氣,趕盡殺絕。而這個改過當中有一個很好的榜樣,他花了三年的時間,把自己的命運完全轉過來,就是明朝的俞淨意公。這個俞公他也是因為遇到了貴人,他才轉變命運。雖然他十幾歲就飽讀詩書,而且還考上秀才,但是到了四十幾歲,還是窮困潦倒。而且每一次給上天寫疏文、訴狀,都是怨天尤人。他也不知過,也不悔過,更談不上改了。他是明白這些經教,都很難改。所以這一個事例,對我們修行就提起一個高度的警覺性。而為什麼他不知道?因為他修學的過程當中都是學在表面當中,做給人家看的。所以俞都在面對灶神爺,灶神爺直截了當、開門見山告訴他,你是意惡太重,意念的惡,邪念邪思太多,專務虛名,所做一切都是為了名聞、虛名,都是做給人家看的表面功夫,而且滿紙怨尤,渎陳上帝,因為不反省,還時時怨天尤人,這個對上天是非常不恭敬的。所以灶神爺說,你逃命都來不及了,還在那裡邀功德。
當下俞都先生聽完還是不能承認自己的問題,他馬上說,我幾十年來都是奉行《文昌帝君陰骘文》,我常常放生、惜紙,然後戒YIN、殺、口過,怎麼我會一點善都沒有?接著灶神爺說,這麼多年來上天每天都派這些天神來看你一舉一動,這麼多年下來沒有一件善可以,反而都看到你的貪念、YIN念、嫉妒的念、褊急,心胸狹隘的念頭,傲慢的高己卑人念、瞋恨的恩仇報復念、愚癡的憶往期來念,都是想著以後,貪求以後,而不安住當下積功累德,所以點出來他的意惡太重。點出來他去放生都是人家做他才做,人家不做他從來不做,而且家裡面還常常煮海產來吃,所以說他的慈悲心沒有發出來。再來,他惜紙都是剛好有人看到了,蹲下去撿起來,然後要人家說是善人,要這個虛名。反而在家裡,自己的朋友常常拿紙來擦桌子,他一句話都沒講。接著說口過,他言語非常有辯才,常常講到人家難堪,然後自己也覺得傷了厚道,但是忍不住,口過重。最後貪色這一點,灶神爺告訴他,你只是沒有遇到不好的緣,你假如遇到了,你真的能像柳下惠,像魯國那個男子,能忍住女色不犯嗎?所以整個把它點出來了,他才認知要改過。最後他是下了勇猛的決心,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發願,願他的善念一直保持,善根一直增長,假如放縱自己一點,他就墮地獄。他下了這麼勇猛的決心,在觀世音菩薩面前磕頭磕到流血,最後這種勇猛的道心就突破了他的習氣,三年之後改變命運。本來五個兒子,死了四個,一個失蹤,最後那個兒子找回來了。那個兒子最後連生七子,後來子孫都知書達禮,整個家族興旺起來。所以成就道業,改善自己家庭跟自己人生的命運,都從改過、改習氣下手。
資料摘自: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2011年馬來西亞弘法大會—「群書治要」對現代人的啟示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集) 2011/9/24 馬來西亞綠野國際會議中心 檔名:55-07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