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何心、何數,都能念佛、都能往生、都具念佛功能。
下品下生的內容,給所有修行人很大的啟發,很大的希望,很大的信心,很大的安慰,很大的歡喜、鼓舞、感恩、贊歎。下品下生的極重罪人,迫在臨終恐懼、慌亂、痛苦、不安之際,只是念佛十聲,便乾坤轉移,長揖娑婆,高登極樂。以此推論,則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何心、何數,都能念佛,都能往生,都自然具足念佛必有的功德、功能與作用。
所謂不論何人,也就是不管男眾女眾、老人小孩、在家出家、善人罪人、或者是平生或者是臨終,乃至他已經斷氣了進入中陰身,如果有善知識為他開示這個法門,引導他念佛,他也能夠在中陰身往生極樂世界,甚至三惡道也就是畜生、餓鬼、地獄的眾生,也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淨土聖賢錄》裡面,很多畜生道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事跡,就是明證。所以就眾生來講,就是不論何人。
所謂不論何時,就是說任何時間,二六時中不管白天、晚上、上午、下午,任何時候都可以念佛。
所謂不論何處,也就是說,我們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固然在大雄寶殿念佛堂可以念佛,即使房間、浴廁也可以念佛,是不論干淨的地方、污穢的地方都可以念佛的,沒有忌諱的。如果不是念佛的話,那就不一定,譬如說我們要誦經,必須恭恭敬敬地在清淨的地方;要持咒的話,也有一些咒不適當的時間就不能持,不清淨的地方也不能持。下品下生的眾生臥病在床,大小便溺加上病臭,然而佛聲一起,佛即現前,歡喜來迎,不嫌他不淨,不厭他臭穢,說明何處都能念佛。只有這六字萬德洪名是沒有忌諱,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念佛。再說,哪個地方沒有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地方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無所不在,所以佛堂有阿彌陀佛,房間、洗手間照樣有阿彌陀佛,我們在那裡念佛,也照樣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一點都不會嫌棄,一點都不會受地點的障礙。何況我們眾生難以選擇死地,很難自我選擇說:我死的時候要在佛堂,眾多蓮友圍繞之中來念佛往生。大家都很難把握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斷氣。但是不管他在什麼地方斷氣,阿彌陀佛當下都會顯現在他的面前來迎接他。因此不管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的。
所謂不論何事,職業是士農工商,舉止是行住坐臥,當下的事情是一切諸緣,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念佛——只要不是動腦筋的事情,都可以念佛,為什麼?如果厭離娑婆欣生極樂之心非常懇切的話,即使無人鞭策,也會隨時、隨地、隨緣而念佛。這就是事怕有心人,他只要有這個心,不必人家勉勵鞭策,都會忙裡偷閒,鬧中取靜,自動自發地去念佛,為什麼?念是在我們的嘴巴,念是在我們的心中,我們是不會受障礙的,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只要有這個心,一切時、地、人、事,都不會妨礙念佛。有的同修說:有空的時候沒有想到要念佛,偶然念佛了也很渙散。這就是沒有懇切的心,也就是說生死心不懇切。如果處於下品下生那種境地的時候,他一定會至心令聲不絕,去具足十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可是他現在不這樣,就表示他生死心不懇切。所以學淨土法門的人,生死心要懇切,懇切到把我們現在就拉到臨終,把我們的身份拉到下品下生而念念不捨。以上是不論任何事情。
所謂不論心境,也就是說不管當下的心,是起善心或是惡心,是定心還是散心,是清淨心或是污穢心,都可以念佛。有的同修很為自己苦惱說:“我一直都是很虔誠地在念佛,可是越是虔誠專一地念佛,越感覺自己妄想雜念非常多,所謂過去、現在、未來,上窮碧落下黃泉,該想的也想,不該想的也想,像這樣的念佛,到底管不管用?”每一句都管用,為什麼?往生不是靠我們念佛的功夫,不是靠我們的心境,完完全全是靠這句名號,我們只要以我們這一顆心,以我們這種根機身份去念佛,當下就乘上佛的願力,搭上佛的願船,領受彌陀的功德,都能夠往生的。所以我們要曉得,淨土法門是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是靠我們的功夫來成就往生的法門。而彌陀的救度是現成的,在哪裡?在這句名號裡,在他的願力裡,只要我們以我們的身份根機,以我們當下的心境,專一的、虔誠的去念這句名號,就可以了。
不要因為有妄想雜念而擔憂苦惱,甚至懷疑:我這樣能往生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是不了解我們這個法門,那就不是我們這個法門了。下品下生將墮地獄,遇善知識教他念佛,或滿十聲,或只數聲,隨即命終,往生極樂,他都往生,何況我們?我們雖有罪業、雖無功夫,但與他相比高超很多,更必能夠往生。淨土法門,本來就是要安我們的心的,而且讓我們大安心、大滿足,我們既然遇到這個法門,如果還有所苦惱、有所不安,那就表示雖然念佛,但是不了解這個法門,這樣的話,那就務必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多看我們流通的淨土宗叢書,因為這很多問題,在這些書中都有解答。
所謂不論何數,就是從多向少,從少向多,徹至臨終,出口就念,想到就念,念念不捨,不管他數目是多是少。每個人的根機時間都不一樣,因此阿彌陀佛沒有規定你要念多少,所以不論數目多少。可是我們要把念佛培養成習慣,所謂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形成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也就是念佛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念佛。凡夫最熟悉的是什麼?就是五欲煩惱。最陌生的是什麼?就是念佛。我們把最熟悉的五欲盡量淡化,而常常念佛,形成習慣,這就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學佛也只不過是熟處轉生、生處轉熟而已。
上次曾經講過,念佛有四種聲音: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在這四種當中,金剛念最能夠持續而不累。所謂金剛念,就是動嘴巴,聲音自己聽得到,別人聽不到;如果是小聲念,旁邊的人還能聽得到;大聲念就難以持久;默念往往會忘記。能夠持續長久的,就是小聲念或者是金剛念,其中以金剛念最能夠持續長久。我們走路的時候,可以一步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慢慢走的話,一步一句佛號。坐在公交車上也可以閉目念佛,開車的時候也可以邊開車邊念佛,為什麼?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這句佛號,所謂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那我們何必顧念旁邊的人以異樣的眼光來看自己呢?當然出家人比較方便,可以端坐閉目,撥著念珠念佛;如果是在家眾,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也在那裡端坐閉目,撥著念珠念佛,人家就會覺得怪怪的。所以最好大家現出家相,不過這個輕重緩急,可由自己選擇。
有心的話可以不管旁人的眼光,這一點是不必妥協、不必遷就的。廣化法師的師父,他即使坐在公交車上也是撥著念珠,而且大聲懇切的在念佛,他才不管車上用什麼眼光看他。結果他要往生的時候,就敲大鐘召來寺院所有的住眾,交代事情,然後就在住眾念佛當中,這樣就往生了。
所以,信願法師也常說:不是講經的,是念佛的,所以很羨慕。為什麼呢?你看講一節課,信願法師說:為了徹底的正確的找資料,往往費上整天以上。這麼辛苦,大家鼓掌(掌聲)。他這麼講你們不會理解的,我最能理解,我也是這樣。
總之,不論時處諸緣,一向專念,念念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