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唯識入門:八識規矩頌講義(核心思想阿賴耶識)通俗易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唯識入門:八識規矩頌講義(核心思想阿賴耶識)

妙境法師


頌第八識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


第一句「性唯無覆五遍行」。先說其性格,是善性、惡性、無記性,先說明這一部分,第八識的體性,它唯獨是無覆無記,它不是善,也不是惡,它不同善心所合作,也不同惡心所合作,它只是【無記性】的,不能說是善,也不能說是惡。


  這地方說「無覆無記」是什麽意思?無覆是表示他沒有煩惱,它不起煩惱,也不障礙修行的事情,你要是想修行,它對你也是隨順,你要想造罪,它也隨順,【它不干涉你的活動,所以叫做無覆】。


  要是第七識就有障礙,因第七識有我執。第六識不一定,善心所活動時,它能幫助你修行,它要煩惱來了,它能障礙你修行。前五識也不干涉你的活動。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六識有的時候起煩惱,有的時候也有好心腸。第七識它一直是執著有我。

   第八識不起煩惱,它也不做善,所以叫做「無記」,它也和五個遍行心所在一起活動,所以「觸、作意、受、想、思」是遍一切心,八個識都有這五個心所,如果沒有這五個心所,這個識是不能生起活動的,不過第八識是特別微細的,所以它的心所也特別微細,第八識是無覆無記,五個遍行心所也是無覆無記,它們是相同的。


  我們從事實上去分別,我們自己只能感覺到有六個識在活動,做善也好,做惡也好,都是六個識,我們自己能感覺到,能夠反省這件事,但第七識和第八識我們不能反省,在事實上我們感覺不到,所以做善、做惡都同第八識沒有關系,說「沒有關系」,是指事實上【它不參與活動】,表示這個意思,要是從種子上來說,心識的活動都是第八識的作用,不能說沒有關系。


  「界地隨他業力生」,底下說到第八識活動,它的作用的范圍,「界」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地」就是九地。


  第八識是普遍的,由欲界、色界到無色界都有第八識,人到地獄去,也有阿賴耶識,你就是到非想非非想天,也有第八識,前五識就不一定。


  「隨他業力生」,第八識在八個識裡它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不能夠做主,它需隨順前六識所造之善惡業力,生到三界九地去,第八識不是自己要到那裡去就到那裡去,它也沒有那個心要到地獄去或非想非非想處去,由【【前六識所造之業力推著第八識,叫它到那兒去就到那兒去】】,是這樣子。


  「隨他業力生」,第八識它自己沒有欲,沒有愛煩惱,也沒有見煩惱,所以也沒有挑揀,【只隨前六識所造之業力推動去】,成為被動,從這句話看出,第六識的權力是很大,第六識要做善就做善,要做惡就做惡,第八識就聽它的話。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诤」,這裡邊提到阿賴耶識在「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裡的情況,小乘佛法的人對在大乘經論上說的阿賴耶識,他們不相信。


  「二乘」是「聲聞乘」和「緣覺乘」。聲聞乘是小乘,緣覺乘是中乘,如果合起來,就同名叫「小乘」。

  小乘佛教的學者認為在阿含經裡,佛沒有明顯的說有阿賴耶識,所以這些學者不知道這回事,為什麽不知道呢?因迷執,因他有迷惑、執著,因為有迷惑,所以他不知道,因為有執著,大乘經論裡說了,他還不相信。


  「由此能興論主诤」,因為這個關系,小乘佛教裡的學者和大乘佛法的論師,就有诤論。大乘佛法經論上說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什麽樣的相貌,怎麽怎麽回事,阿含經沒有明顯的說阿賴耶識,小乘佛教學者就不相信有阿賴耶識,所以大家在爭論。


  可是我們要問:為什麽佛菩薩在阿含經裡說出來阿賴耶識呢?佛菩薩也是說到有阿賴耶識,【但沒說出名字】,沒說出名字就不大容易懂。


  解深密經上說佛為什麽不對二乘人說有阿賴耶識,就是恐怕他執著有我之關系。因佛沒有明顯的說阿賴耶識,所以二乘人,小乘學者不相信,就有诤論,這诤論不只一次,其他大、小乘不同的地方,也是有诤論的。


  「由此能興論主诤」這個地方,在成唯識論裡,說出十個理由來成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有理由承認它的存在】,我現在簡單說幾個。


  經裡說一切有情皆依識住,所有的眾生,都要有飲食才能生存,「食」在佛法裡把它分成四種:

  第一個就叫做「段食」,段食就是我們欲界眾生的飲食,它是有形段的,有它的體質、形像、多少,一段一段的,我們吃下去,消化了能滋養我們的生命,這叫做段食,欲界眾生都有的,這是段食。


  第二個是「觸食」,「觸」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觸」我們在講「觸、作意、受、想、思」時,說有順苦受觸,順樂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就是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這麽多的觸受。


  這麽多觸裡邊,「悅意觸」能令我們心喜樂的觸,也是我們的飲食。我們的內心和可愛的境界接觸時,心情喜樂,心情喜樂了,對生命的存在有滋養的作用,就像飲食一樣。要是我們的心接觸到境界,使令我們苦惱就不太好,人心常不快樂,也影響我們的健康,所以我們說話的時候,不要常觸惱人。


  第三個是「思食」,「思」是有希望的意思,如做生意者,酌量情形能賺二千萬美鈔,其實錢還沒到手,但感覺有希望就有歡喜心,對生命存有滋養的力量。如果沒有希望,對於生命、飲食的作用是沒有的。可愛的境界雖然還沒現出,但是有希望,就有飲食的作用,叫「思食」。


  第四個是「識食」。「觸食」也與前五識有關系,但是還是第六識強一點。「思食」很明顯的是第六識,因第六識才能感覺到這裡。「識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識,可是就是第八識的作用,對我們生命體也有一種維持生存的作用。「識食」在這個地方表示它是第八識,這個理由就是「觸食、思食」已經是第六識。「識食」應該是第八識。


  佛說眾生有四種飲食,【【在「識食」裡,佛就暗示了有阿賴耶識】】。這就是唯識的學習,引佛所說「識食」證明有阿賴耶識,在另外一個地方,從事實上看出來「識食」是第八識,怎麽知道呢?


  有幾種情形,如「滅受想定」,是超過四禅八定之上,雖然四禅八定的境界很高,但還在第六識境界裡邊,不能超過第六識,但【「滅受想定」就把第六識停下來】,超過「四禅八定」之上,不是第六識的境界,因為第六識在活動的時候【自己知道】我現在心在緣慮什麽境界。

「滅受想定」時,那是【不可知】的境界,【所以不是第六識】。佛說得「滅受想定」的人,他在入「滅受想定」的時候,【前六識完全不動】,但他不是死了,他的壽命還在,他的身體還有暖(還有溫度),人死了就是沒有溫度。入「滅受想定」的人,他有壽有暖,識不離身,【【那這個識是那個識?前六識都沒有了,那這個當然是阿賴耶識】】。前六識完全停下來,這時他可以不用飲食,入定七天,入定幾千年都可以,他也不死,他的壽、暖還在,【不死的原因就是有阿賴耶識在的關系】。因阿賴耶識在,就能給他飲食,雖然識不活動,但是個活人。


  入定很久不死,【就是因為有識食】的關系,前六識都沒有了,所以沒有段食、觸食、思食,只有「識食」,所以這裡面也可證明有阿賴耶識的存在,【從識食證明有阿賴耶識】。


  其次有一種事情叫做「趣生」,或者說五趣,或者說六趣,六道輪回。「生」就是胎、卵、濕、化。我們造了善、惡業,在六道裡流轉,得人的果報,或得天的果報,或得三惡道的果報,我們姑且用人來作例,來說明這件事。


  做人了,色、受、想、行、識的體質裡邊究竟是什麽?色、受、想、行、識真實的地方是什麽?在唯識的學者來說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果報的主人,怎麽知道的?當然有其他的理由,成唯識論說十個理由,趣生是第三個理由,這個地方用什麽理由來說明有阿賴耶識?


  第六識有時能夠有慈悲心,能夠做善事,是有道德的一種境界,但是有的時候,它也能造惡,三惡道的罪業都能做,它是忽然間善,忽然間惡這種境界。第六識做善的時候,能修「欲界定」、「未到地定」到「色界定」。或者修成「四空定」,修成了就高過人的境界,成為色界天的人或無色界天的人,不是人間的人。可是我們從表面上看,他還是人間的人。


  說有個人他特別有權力或沒權力也好,他常常做惡事,怎麽樣的惡事都能做,沒然敢干涉他,從表面上看,他還是人,不是地獄、惡鬼、畜生,為什麽會這樣子?


  這段文的意思是說:因為有阿賴耶識的關系。「界地隨他業力生」,若隨業力生到人間做人,阿賴耶識就是人的境界,第六識做惡也好,做善也好,你修學佛法,發無上菩提心,得無生法忍,你是大菩薩也好,第八識還是保持人的境界,你還是人的樣子。


只要你的壽命還沒盡,你這段業力還發生作用,只要身體還存在,業力還存在,第八識就保持你原來境界不變,【不是第六識有這個力量,它本身隨時會變】。


  為什麽他能做佛,也能做菩薩,他也能做惡,【但表面上的果報不變】(如做人因壽未盡,仍保有人身)【就是因為有阿賴耶識的關系】,從這個地方看出來,要有阿賴耶識,【【如果沒有阿賴耶識,他應該就變了】】(即隨時隨其所造之善、惡業而改變形體),如第六識做忽然做佛,就做佛了,第六識忽然間做惡鬼,就做惡鬼了,應該是這樣子。「趣生」這段文說出這樣的意思。


  還有一段文我曾說過,「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是在阿含經裡有這句話,「名色緣識」這個「名」就是「受、想、行、識」,這四蘊「受、想、行、識」裡有個「識」,而「名色緣識」裡也有個「識」,四蘊裡的「識」應該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而「名色緣識」的「識」應是第八阿賴耶識】】,因「名」和「色」和另外的「識」是相依而住,互相幫助,可繼續生存下去。


  在十二因緣裡有「識緣名色」這句話,按人來說,人投胎以來,父母的遺體裡有「識」,「識」和「遺體」和合起來,這時候就叫做「識緣名色」,這時父母的遺體,六根還沒長成,所以「名色緣識」,「名」裡的識不應該說是前五識,因前五根還沒長好就不可能有前五識,第六意識是有的。


  有的經論中說眾生開始在母胎,初開始結胎的時候,有的人是有福報的,有的人是沒有福報的,沒有福報的人他不知道是住在母胎裡,他認為是住在牆角,或在草堆裡,有的時候也聽到刮風下雨的境界。有大福德的人,他認為是在花園裡,或在大樓房裡,有很好的設備,在裡邊很自在,大福德的人就有這樣感覺我們在想,初結胎時,前五根還沒成長,就還沒有前五識,「名」裡的「識」不是前五識,就是第六識,另外這個識(「識緣名色」的「識」)就是阿賴耶識,【從這句話證明有阿賴耶識】,但佛不明白的說出,小乘學者是不可以否認的。


其次這個「壽、暖、識」。「壽」可從兩方面解釋:我們生理組織四大的前五根和我們的識,我們的身體一部分是物質,一部分是精神,這二部分連合在一起不分離,這不分離的力量叫做「壽」,「暖」就是身體有溫度。「識」就是第八識,為什麽說它是「第八識」?這裡有個理由:【說它是前六識是不可以的,因有的時候前六識停止活動,停止活動就沒有「識」,那「壽、暖」那個時候是誰】?「壽、暖、識」這三個常常在一起,不分離,前六識如果不活動就分離了,【佛是說「壽、暖、識」不分離,可見「壽、暖、識」的「識」是阿賴耶識】。


  成唯識論一共說出十個理由,我想我不必多說,說到這裡就好。

 

 

上一篇:感動唐太宗的十歲幼童許坦
下一篇:淨空法師:人家供養我的錢,我做三樁事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