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的地方哪裡都沒有,假如真有這樣的地方,有錢的人、有權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錢、付出多少代價都願意去。然而,人終有一天會死,這是誰都逃不脫的命運。對一般人來講,通常也有這種認識,只不過死緣不定、何時會死這種念頭,除了修行好的人以外,人們普遍都沒有。所以,我們懶惰的主要根源之一,其實就是無常觀得不好。
尤其是生在壽命不定的南贍部洲,又時逢末世,壽量不像初劫時那樣,動辄便是六萬歲、八萬歲,如今人壽非常短暫,死亡很快就會臨頭。實際上,我們自從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一步地向死亡靠近,壽命就像漏底的水池,從來不會增加,只有越來越少,死魔猶如夕陽西下的陰影般,片刻不停地向我們逼近。許多人過生日時特別開心,眾人都唱“祝你生日快樂”,其實這非常愚癡,就像是一頭待宰的牦牛,離屠夫越來越近時,有人在旁邊“祝你快樂”,可想而知它會不會快樂。所以,有時候人們的行為值得觀察。
我們的生命是無常的,誰也無法確定何時何地會死,誰也沒有把握明天或今晚、甚至僅僅現在呼吸之間,自己會不會命歸黃泉。任你再智慧淵博、精通教理,但也不敢斷言“我現在肯定不會死”,最多是以懷疑心猜測“我不會死吧”,而無法舉出確鑿有力的依據,得出顛撲不破的因明推理:我現在決定不會死,因為什麼什麼之故。
所以,《地藏經》中雲:“無常大鬼,不期而到。”死神從不與人約定時間,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臨,讓我們一命嗚呼。有時看到一些臨死之人,感觸還是比較大。前兩天我去上羅科瑪鄉,有人請我給一個死者超度,我去的時候她還沒斷氣,兒女親眷都圍在身邊哭,她身體雖然不能動,但心裡比較清楚,聽到我在念經,稍微會合掌一下。她的經濟條件很不錯,但辛辛苦苦了一輩子,死時什麼都帶不走,不願意也沒辦法。不過她的離開方式還可以,因為前一兩個月病了很長時間,自己也覺得沒希望了,臨死前就做了一些准備。
然而,很多人不一定有這種福報,誠如《入行論》所雲:“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死神突然就來了,自己根本來不及准備。所以生命真的非常脆弱,但世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沒有無常觀,天真地以為死亡不會那麼快到來,有了這種心態,修行肯定不成功。《因緣品》中也說:“明日死誰知,今日當精進,彼死主大軍,豈是汝親戚?”明日是否會死,誰也不知道,故只要有一口氣、有一點修行機會,就務必要精進,否則,難道你跟死主閻王是親戚嗎?想通過搞關系就不用墮入惡趣,而直接前往極樂世界?
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憶念“我會不會死”。比如你上廁所時,應該想“我會不會死在這裡”;去提水時,要想“我會不會死在路上”;晚上睡覺時,也想“我明早會不會醒不過來”……生命確實在呼吸之間。佛在《四十二章經》中,問下面的弟子:“生命有多長?”有人說是“幾天”,有人說“在飯食間”,佛陀都搖頭說不對。後來有人說:“生命在呼吸之間。”佛陀才予以首肯、點頭稱是。[1]
人的生命極其脆弱,我們住的房子若沒遇到自然災害,差不多能保證幾十年不壞,可是我們的生命卻無法跟誰簽合同,保證它能存活幾十年。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壽命多害即無常,猶如水泡為風吹,呼氣吸氣沉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意即我們的生命危害眾多、順緣極少,就像風中水泡一樣會瞬息破滅,晚上沉沉地睡去,平緩地呼氣吸氣,但誰也不敢肯定在此期間不會死亡。如果沒有死去而能安然醒來,真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
這樣一說起來,沒有修行經驗的人,可能覺得沒什麼好稀奇的:“我身體好好的,又沒病,睡覺怎麼會死呢!”但你有沒有想過,假如晚上地震來了、房子塌了,突然死亡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前段時間就有個道友在禅房裡閉關,不知道什麼原因,房子突然起火了,等大家發現時,她早就死在裡面了。對她而言,當天早上肯定沒想到“今天是我離開人間的日子”,否則,倒可以提前做些准備。曾有一個對佛教半信半疑的人,他跟我說:“要是每個人知道自己能活多少歲再死,提前做一些准備,那多好啊!不然,什麼時候死都不清楚,有時覺得特別可怕!”他希望能像北俱盧洲的人一樣有固定壽命,但這樣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
總之,每個人很快都會死。在座的幾百個道友中,明年今日肯定一部分已經離開了,但由於我們沒有神通,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你有我。現在有些人只看眼前,根本不管死時怎麼辦、死後怎麼辦,甚至一提起這個問題,馬上就撇開不談,連面對的勇氣都沒有。其實,我們如今不是回避的時候,應該是面對的時候,這方面一定要盡快做好打算。
修行人若對無常觀得好,一旦自他身上出現無常,就能夠坦然接受。我們經常也看得到,有些修行比較好的人,自己接近死亡時會面帶微笑,看見親朋好友死時,也不會哭天搶地,因為他早就明白生命像風中燈燭一樣,沒有什麼永恆性。但是沒有學過佛的人,自己身上遇到無常或者看見親人死亡,就特別特別難受,這與沒修行過有很大關系。
每個人的生命會遇到很多違緣,如龍猛菩薩在《寶鬘論》中說:“死緣何其多,生緣何其少,彼等亦死緣。”就算是飲食、吃藥等生緣,有時候也會變成死緣,我們晚上睡下去而沒死,理應覺得非常稀奇。有些法師解釋“呼氣吸氣沉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時說,能在呼吸之間大徹大悟,真是稀奇。這種解釋方法不對,因為下面也作了一些闡述,再加上結合上面的內容看,正在講無常的時候,不可能突然來個“大徹大悟”,要真有的話,那倒是很稀奇。所以,給別人講法時,一定要有傳承,要把裡面的內容全都搞懂,否則很容易產生誤解。
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雖知總有一天要死亡,但相續中並沒有生起“死期不定”的觀念。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這一點其實很關鍵,尤其是寧瑪派和噶舉派中學無常的人,對這個修法相當重視,若能真正產生定解,修行必定會很精進,不可能天天懈怠放逸。
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說過,世人如果有了嗜好,便不分晝夜,把時間都花在上面,並引用了詩詞說明他們耽執賞玩、飲酒、詩賦、下棋的行為。最後大師說:出家人貪酒的固然不多,但對其他三事沉迷的,卻未必能避免。如此把寶貴的光陰白白浪費掉,豈不是太可惜了!
現在也有很多這樣的修行人,對無常觀得不好,在分別念的吹動下,每天忙忙碌碌做了不少,但這些是否對來世有意義,一定要觀察。如果你生起了無常觀,隨時都會憶念當下會不會死,而無常若修得不好,就會為了幾十年後的事天天打算——“我再過五十年吃什麼呀?喝什麼呀?到時候該如何生活?”心裡一直盤算很多很多,以至於時時執著常有的生計,在患得患失中虛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