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為什麼謙恭能使人受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謙恭是中國傳統教育裡對人處世態度的一種要求,它是個人行為處事方式成熟的一種表現。因為真實的謙恭意味著對別人的禮貌和尊重,對自己言行舉止適宜的克制和修飾。在崇尚自由的現代,很多人認為這種克制和修飾是對自己的一種束縛,是沒有必要的一種行為。甚至認為這種態度裡或多或少有點虛偽的成分。殊不知那種隨意揮灑,縱橫自如的人際交往方式正是在個人修養到一定程度後的厚積薄發。展現出來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的那種隨意和自如,看不見的則是長期的學習和積澱。缺乏基本修養的隨意和揮灑展現的只能是一個人的淺薄和鄙俗。謙恭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在最基本意義上對他人的一種尊重;相反,只有對自己沒有把握的人才不敢謙恭。
   通常情況下謙恭會讓他人覺得被尊重,反饋回來的是自己也受到尊重,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它能使懂得它的人受益。這是從最淺顯的一個方面能看得到的,但這顯然不是“謙受益,滿招損”的完整诠釋。從心理的角度看,謙恭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對外界保持敬畏的一種心理狀態。有所敬畏,在行為上和意識上就會有所檢點,就會減少許多沒必要的過失,使自己的人生軌道保持相對的暢通。從更深一個層次上來講,人是必須有所敬畏的。你不選擇主動敬畏,就要被動接受焦慮和恐懼的侵襲。因為人的一切活動都具有能量的特性,哪怕是一個極細微的念頭(思維是一種具有能量的活動),也一樣是一種具有能量的活動。這種能量活動會對它四周的場產生影響,當一個人的行為哪怕是意識毫無敬畏時,它就會無所顧忌。而無所顧忌的行為和意識一定會和周圍的場和事物(愛因斯坦晚年認為:物質是人類的錯覺。所有的物質包括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場的表現形式,場的相對集中就形成了物質)產生沖突。不懂敬畏就會只懂得關注自己而忽視周圍的一切,這樣的能量活動是發散性的,不懂得關注周圍存在的一切,就會對別的場形成沖擊。這種沖突產生時就會給施受者以障礙。看得見、明顯感受得到的是生活中的沖突,看不見、會莫名其妙的覺得焦慮和恐懼的是相對較弱的場的反作用力。這種看不見的場的作用力比看得見的障礙更折磨一個人的心志,也更摧殘一個人的生活。在中國的傳統習慣裡,通常把這種看不見的場稱之為天地鬼神。是一些我們思維方式以外的、不是和我們一樣的生命存在和物質存在。它們不會象生活中的障礙一樣直接表現出來,但是它們無處不在。它的反作用就象水的滲透一樣,緩慢而不間斷,陰柔而不終止。正面堵住它的時候,它會從側面滲進。當你把自己完全密封起來的時候,它會圍繞在你的周圍守侯。而我們和它們和諧共處的時候,它們對我們的心靈的滋養和生活的無形的改善也是一樣綿密而持續。因為謙恭的心態是一種內斂的狀態,它首先關注的是周圍的存在,和別的場和能量接觸時選擇的是主動而適當的留出對方需要的活動空間。這樣的能量活動具有內斂、函納的特質,周圍的一切都是其容納、充盈自己的資源。這種主動的留和被動的撤是有很大區別的,前者會得到別的場的主體的眷顧(場本身不過是一種載體),給其留下更多的空間;後者則會彼此相耗,喪失更多的空間。
   社會領域裡面,一般真正懂得謙恭的人只有這麼兩類:一類是真正有智慧、有能力、對自己也有足夠的信心的人,一類是心懷慈善、老實厚道的人,其余的多半不敢謙恭。從命運的運行軌跡來看,前兩類人就算不是都得成大器,其人生的果實也是在歲月的洗禮中逐步豐碩而成熟。發育不成熟和酸澀的果實多是不敢謙恭,投機取巧者所結。在修行領域,謙恭更是修行者得到真實利益與否乃至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華嚴會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大願即為禮敬諸佛豈是偶然?其中的原理固然有前面所分析的因素,但那畢竟是妄心所現的境緣裡的一些規律,更重要的則是收攝妄心。佛祖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悟道的一剎那所講: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在華嚴會上也講: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金剛經》上更是說的明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們禮敬諸佛、謙恭一切,從狀態上講是收攝內斂;從實質上講則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尊重和禮讓。因為一切本是我們自心所變現出來的產物。到最後敬無可敬時,恰如十字街頭見親爹,得大安樂了!
   我們現在有很多修行人在這方面蒙受不必要的損失,實在講,很可惜!修行的實質是在心地上用工夫,離開心地用功,都屬於邊外事情。有些同修參禅參得目空一切,說起來字字珠玑,行起來卻是妄想分別執著依然,甚至越來越盛;有些同修念佛時散漫隨意,毫無恭敬,如印祖(印光大師)所言:雖種成佛得度之遠因,而其亵慢之過有不堪設想者……要知道,我們之所以為凡夫,就在於我們在妄想、分別、執著的旋渦裡翻滾不休。如果不將這翻滾不息的妄心降伏,怎麼可能有成就?毫無恭敬就是放逸,放逸就是隨著妄心而去。而恭敬,或者說謙恭是我們收攝妄心的最關鍵的一步。古人讀書尚且收攝身心,何況用功辦道!很多同修將佛經和世俗的閒書放置一處,摸腳摳鼻之後也不洗手就拿起經書翻看。視恭敬為執著,以放逸為潇灑。明知佛經載法,法為佛母,依舊如此亵慢,其過怎堪言及!見別人持戒精進不僅不加贊歎,反以有取有捨落在兩邊,不是究竟無取無捨(其實說無取無捨本身就是一種取捨)的正道來自诩高明。卻不知究竟無取無捨是成佛以後的事,成佛以前那一樁事不落在取捨裡頭?即就禅宗的見性成佛也還有個斷惑證真,何況其余?明明執理廢事,做著欲望的奴隸,還要自認為潇灑。其實真正的潇灑是於諸塵緣幻境中了無粘著,而不是無作無為什麼事都散漫隨意。那種只做表面工夫,以為持持戒,誦誦經就萬事大吉的執著當然是不對的,可是當於事上又離於事上就是了手功夫了。我們以為人家執著的時候,也許人家正享受著大自在呢!我們即使什麼都沒做,可是心底的妄想分別執著如果連綿不斷的話,還不如死持戒的人能修得一些世間福報了。所謂寧可執有若須彌,不可執空如芥子。縱然知見再高,也要塌塌實實做去。按古修大德所講:高高峰頂立,深深海底行,最後再撒手縱橫去。如此才不辜負自己得來不易的知見和諸佛祖師的恩德!



為佛法、為眾生故,末學斗膽冒昧談一點自己的淺見,正確與否祈望各位師兄、同修思量。此文若有些許功德,回向法界眾生;若為邪見以及錯謬之處,末學求哀忏悔!





 

上一篇:周泳杉:原來掃廁所可以掃到這樣的境界
下一篇:周泳杉老師: 他沒有看到他端這杯水的價值在哪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