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一念得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念得生

摘自淨土大經科注(二次講)-第463集(淨空法師)  

  「三者,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是明不定性人也」。要發願,為什麼勸他發願?因為他念佛不一定想往生,對於往生這個願,心不堅定。要把這個補起來,真正求生淨土,我念佛為什麼?為求生淨土,這他是必定得生。第二種人他也有三句,第一個「聞甚深法」。極樂淨土是甚深法,為什麼?很難相信,難信之法,難信能信,不容易。而且「歡喜信樂」,這很不容易。這一句「兼顯發心正因,但為異前人」,跟前面那個人不一樣,這個人發心發得深,「舉其深信」,前面那個人信心沒有他深、沒有他堅定。第二,「乃至一念」,前面是十念,他只有一念,「念於彼佛,是助滿業。為顯前人無深信故,必須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有深信心,一念就行。下面括弧裡頭是黃念老的話,他怕我們疑惑,再加以註解。「竊按」,竊就是黃念老,他依「元曉師之說乃專據《魏譯》。若就本經,則一念得生者,全因獲得一念淨心也。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故臨終即得往生」,這一句非常重要!這個跟前面不一樣,這個人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這一聲沒有雜念、沒有懷疑,真正是用清淨心、平等心去念,一念的功德就不可思議,跟彌陀本願相應。所以這個一念得生,全因獲得一念淨心,心不能不清淨。

  這個一念淨心非常難得,因為粗的妄想我們知道,微細的妄想自己沒有感覺,這些妄想、雜念障礙我們清淨心。為什麼?習氣太深,習氣難改。不說別的,單說見思習氣,這是真的,你不能不承認。見思的習氣,再說得白一點,就是自私自利的習氣,輕輕一碰它就現前。這是六道輪迴的根,只要有這個東西在就有輪迴,你就出不去。怎麼去鍛鍊?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把這個修正過來,希望我們起心動念為別人著想,不要為自己。為國家著想,為整個民族著想,為這個世界人著想。佛之所以偉大,念念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著想,所以他偉大。他的心常一,我們的心常雜,雜亂,我們顯得心浮氣躁,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心浮氣躁的人,真正遇到善知識,不教你,為什麼?你聽不進去。你對於這個不尊重,沒有誠意,我們所謂是耳邊風,聽了之後又忘掉了,沒有在意。真正善知識為什麼不講?講了白講,你沒有記住,你也做不到,所以不教。

  學人,學生,求一個好老師很難;好老師找一個好的學生,真正能夠傳他的學術的,更難,到哪裡去找?所以中國古時候常說,師徒是緣分,沒有這個緣分找不到。我們遇到了,怎麼遇到?要用真誠心去求,會有感應。所以中國古人在求學全憑誠敬,不論賢愚,論誠敬。這個小孩很聰明,記憶力很強、反應很快,不重視這個,重視他真誠、恭敬、老實,這是大器,這是人才。聰明才智不一定有大成就,只有小成就,不見得有大成就。那個老成忠厚,看他像木讷,他會有大成就,為什麼?他有定,他能沉得住氣,他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不輕易顯露出來,他能含藏,含藏就是他能儲存能量。聰明才智人他發揮,發揮有盡頭的時候,就完了。那個儲存愈積愈厚,所謂厚積薄發,積得厚發得薄,源遠流長,這大器,古人講大器晚成。才智暴露在外面,壽命多半不長,在歷史上可以看到,四、五十歲走了很多,有才華。

  所以,我們注重一念淨心,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頓是很快,立刻就跟阿彌陀佛本願相應,所以臨終即得往生。這個話非常肯定,沒有絲毫疑惑。「三者,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前行就是他聞甚深法,歡喜信樂,這是「菩薩種性人也」。這正是《唐譯》當中所說的「住大乘者」,住大乘是菩薩,住小乘是聲聞緣覺。「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元曉是唐朝時代韓國的法師,在中國親近善導大師,善導的學生,將淨宗傳入韓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念老也把它節錄在此地,「一者,發菩提心,十念聖號,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二者,聞法深信,乃至一念,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菩薩種性人」。「元曉師實已明察《魏譯》下輩往生文中,品類不齊」,從註解裡面體會到,元曉師知道,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試問,聞甚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如是殊勝智慧,應是何人境界?故元曉師名之為菩薩種性人。既是菩薩種性,復能生深信,起心念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實不應限於下輩」。念老這個話說得好。所以元曉師這個說法就比不上慈舟法師,慈舟法師把它另判說一心三輩,不是把它判在下品下生裡頭,他把它分開了,後頭一心三輩。這個分得好,一心三輩裡頭品類不齊。不能把它放在前面,前面上中下三輩那是專修淨業的,這是應該特別把它分作一類,他不是專修的。或是修禅的,或是修密的,或是學教的,或是學律的,甚至於學其他宗教的,統統可以。沒有宗教信仰也可以,聽到這個法門,他能相信,他不懷疑,他就接受,有的一念就行,有的十念就行。這是淨宗殊勝當中的殊勝,特別當中的特別。

摘自淨土大經科注(二次講)-第464集(淨空法師)

 念老引用這些話都是說明信心不二的殊勝功德。下面他又舉《圓中鈔》上的話,「持名一心不亂者,因也。得一念者,約行成而為言也」。得一念,「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一念清淨,一念信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雜念,妄念、雜念是迷惑顛倒,所以說它伏惑。「臨終正念,自然現前,往生淨土必矣」。這裡學佛的人在臨終最後一念決定是阿彌陀佛,這一念,阿彌陀佛就現前,佛來接引你往生,所以必定往生。這個必是肯定的語氣,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下面是念老的話,「蓋言,持名心無散亂者」,這個心無雜亂現在要養成,到臨終來不及,平時就要養一個不散亂的心。怎麼不散亂?心裡面有阿彌陀佛,口裡頭有阿彌陀佛。對於念佛,一定要知道念佛功德。你在世間干什麼樣的好事,《金剛經》上的比喻好,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還得了,不是一個地球,大千世界。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十億個銀河系的七寶你拿去布施做好事,不如四句偈功德大。可以說無量四句偈法布施的功德,不如念一句阿彌陀佛。我這個比喻是真的不是假的,沒人知道,所以大家把念佛疏忽了,多可惜!佛門古代裡面文字的記載,多少學佛人在急難的時候,一句阿彌陀佛,化解了,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災消了。這些記載的文字很多,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為什麼不肯念佛?

  你在我這個會上,我們是無量壽法會,真正把這個意思聽懂、聽明白了,你的問題解決了,講到最後,就是一句佛號。你問我,我早晚散步,一步一聲佛號,沒有白走路。無論干什麼事情,不用頭腦的,干事情也念佛號,心裡頭默念,不出聲音。得真干,分秒必爭。我這一秒鐘沒有念佛,這空過了,這多可惜!這一句佛號裡頭含藏無量功德,為什麼?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通號,念這一聲佛號就是所有諸佛如來全念到。這句佛號裡頭,裡面包含的是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無量劫所修習的功德,一個也不漏,沒人知道,沒人講。學佛不念佛就錯了,大錯特錯!一生的法布施,抵不過一句阿彌陀佛。句句是實話,千萬不要看輕,千萬不要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造輪迴業。我們的目的是出離輪迴,求生淨土,造輪迴業,臨命終時怕有障礙,你去不了,這比什麼都要緊。

  下面念老的話,蓋言,持名心無散亂者,這是因。「能得一念,乃行成之果」。得一念,這個一念有淺深之別,深的就是一心不亂,淺的是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上品的功夫成片可以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佛就來迎接你,因為你每一念跟阿彌陀佛都通了,都感應到了,什麼時候去都可以。在這個世界多住幾年也沒關系,為什麼?你已經到不染污了,這個世界無論善緣惡緣、逆境順境,你統統不染;換句話說,你已經可以做到不造業,善惡業都不造。善業感的三善道,惡業感的三惡道,善惡業都不造,這六道沒有你的分,這才能超越。一心不亂難,事一心不亂等於小乘阿羅漢,理一心不亂等於大乘圓教初住菩薩,這個真不容易。但是功夫成片不難,人人都可以修成,人人都能往生。所以萬修萬人去,道理在此地。

  「若得一念,則臨終時,能伏諸惑,正念自然現前,定為往生之因」。所以我們學佛,不念佛就大錯特錯。搞什麼都要斷煩惱,才能證菩提,這個事情大難大難。我學佛六十二年,自己想想,我做不到。所以我晚年回頭了,專講《無量壽經》,生平最喜歡的是《華嚴》、《楞嚴》、《圓覺》,放下了,不再看它了,專門學《無量壽經》,每天讀它,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堅定大家的信心。我不是隨便選擇的,通過六十二年的修學,選定這一部,選定這個會集本,選定黃念老的集註。學佛不求別的,真求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法門就是你迫切需要的,真正能幫助你達到你的目的,了生死出三界,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

  「故本經曰」,《無量壽經》上說的,「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定生彼國」,這是《無量壽經》上的經文。「又《彌陀要解》謂」,這是蕅益大師的開示,「十念乃至一念往生,但約臨終時,亦與此無違」。《要解》上講到十念、一念,關鍵時候是往生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他決定往生,都是就臨終時候講的,與我們現在念佛也沒有違背。「若於平時能發一念清淨心」,關鍵是一念清淨心,「冥契理體,入於一念。則因此一念之力,臨終必仍能有十念或一念也」。平常我們念佛能夠與彌陀的本願相應,與淨宗的教義不違背,這個念佛不在乎多少,在乎什麼?在乎是你清淨心,一念清淨心,也就是說你念佛這一念或者十念裡頭,決定沒有妄想、沒有雜念,萬緣真放下,這個功夫就得力。一句佛號功德就不思議,何況十句!

  這是為一切工作繁忙的人,他沒有時間念佛,在寺廟裡面做執事的,方丈、住持、監院、知客這些,他們沒有這個時間,修十念法,早晚用這個十念,功德跟一天到晚念佛的人沒有兩樣。執事是護法,哪些人出來做護法?過去是修行證果的人,他來護持,他已經開悟,他已經萬緣放下,大公無私來護持,做得周到。現在出家人福報很薄,沒有菩薩來護法,沒有羅漢來護法,所以護法出事情,常常做得不如法。真正有修行人的時候,所感得的,佛菩薩來護法,他們為我們示現的。用這種修行方法,在家人最合適,工作繁忙,早晚十念。這個十念要真誠清淨心,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起來。念十聲佛號,或者是古大德教給我們,一口氣做為一聲,念十口氣,一口氣裡面念多少佛號不拘,沒關系,念十口氣。我在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教同學是一天九次,一次就是十句佛號,也有很大的效果。東南亞一帶很多人用這個方法,在美國、加拿大也不少人用這個方法。這個更簡單,也不過二、三分鐘,不耽誤你事情。早晨一次,晚上一次,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聲,不一定要一口氣,就十聲,這個十聲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我們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十念,早晨一次,晚上一次,這兩次,每天三餐飯,吃飯之前不要念供養咒,念十聲佛號,就五次,在工作,上午你上工、放工,下午工作的時候上下班,四次,一共九次。養成習慣,到時候佛號就起來了,它會起很大的作用。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得非常透徹,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真相信,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你就拿到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的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不是多少,這個話說得好。功夫是什麼深?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功夫就深。這三句話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教導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這個法門殊勝無比。因此一念之力,臨終仍能有十念或一念,感得在臨命終時得佛力的加持。自己平時功夫得力,決定得生。

  「如《圓中鈔》所雲」,幽溪大師說的,「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臨終正念,自然現前」。臨終這一句佛號,因為你養成習慣,你阿賴耶識裡頭有很強的力量,念佛的力量,這時候一定會現前。千萬不要養成錯誤的習慣,那是什麼?貪瞋癡慢、財色名利,這個習慣在臨命終最後一念起來,六道去了,又搞輪迴,這比什麼都可怕。臨終最後那個念頭冒出來,就是你阿賴耶種子裡頭最強的那個念頭。我們要把最強的這個念頭,一般是親情,不容易放下。現在人親情淡薄,現在名利心很重,名利心放不下。古人因為有倫理道德教育,親情最重,現在倫理道德沒有了,親情很淡薄,但是把財色看得很重,這個東西到臨終的時候一下冒起來,三途去了,不在善道,在三惡道,所以不能不知道。一定要把阿彌陀佛這個念頭養成功、培養成功,無論在什麼時候,第一個念頭起來就是阿彌陀佛,這就好了,問題就能解決。

 

上一篇:淨空法師:佛來接引,自心現和彌陀現是一不是二
下一篇:淨空法師:學會本事不受干擾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